目前分類:我的收藏 (1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永樂通寶折二孤品 永樂通寶折二孤品  

這枚永樂通寶字體、形制、工藝是永樂風格。

 

直徑2.95公分比折ㄧ大,比折三小。是折二。

 

價值不遜於永樂斷角折三。

 

可能是樣錢。或是宮廷內制賞賜錢。

 

銹色到代,材質不同,可能混金、銀。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遼朝天祚帝鎮庫大錢 〈大遼天慶〉真品 遼朝天祚帝鎮庫大錢 〈大遼天慶〉真品 遼朝天祚帝鎮庫大錢 〈大遼天慶〉真品  

遼朝天祚帝鎮庫大錢 〈大遼天慶〉真品  

    

遼朝錢中,文字最美的一枚。公認是鎮庫錢。

國號連年號,具有歷史意義。直徑約4.45公分。

正面裂痕無損其價值,已被千年銹封閉。

有裂痕的古錢反而最真,歲月痕跡。

此真品有一特點:  (可比對《中國古錢大集》的錢譜圖)

背面穿孔的邊緣「寬度」勝過正面穿孔多多。

遼朝最珍稀、最美的鎮庫大錢。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唐朝日本遣唐使的貢品大錢  

我國唐代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給周圍各國以積極影響。據日本

史書記載,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餘年間,共任命遣唐使達19

次。其中一次是為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國,稱“迎入唐使”,3次

是為了送還唐朝赴日的使臣,稱“送唐客使”,

另有兩次任命後終止。正式派遣而到達唐朝的共有13次。

日本初期派出的遣唐使規模不大,一般每次出動一、二條船,

每船約載120人。8世紀後,規模擴大,組織完備,制度也大體

固定下來。一般每次五、六百人,分乘四隻船前來中國,因此,

“四隻船”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已經成為遣唐使的同義語。

遣唐使的官員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其重要任務之一是

迎送留學生和學問僧。許多遣唐使、留學生及學問僧的學術和

藝術造詣至今仍被廣為傳頌。

  作為對遣唐使的回聘,唐王朝曾多次向日本派遣使節,密切了

相互關係。中國的書籍、貨物等也隨兩國使節大量輸入日本。

621年,唐王朝開始發行貨幣“開元通寶”,通過中國使節和

日本遣唐使,被大量帶入日本,在北自北海道,南至九州的日本

全國曾被大量發現,有數萬枚。1970年10月,在中國西安南郊

何家村,即唐朝長安城興化坊原址,出土了五枚圓廓方孔

“和同開珎”銀幣,它是日本元明天皇和銅元年(708年)倣唐朝

“開元通寶”的形狀鑄造發行的。

這個大錢的書法純粹是日本人的書法,

鑄造嚴謹工整,光背,官方製作。

不是民間的工藝。也不是繪錢。

到代傳世古銹,底層棕黑深厚。

直徑10.1公分,均厚約0.45公分,重234公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工打造的三孔布 手工打造的三孔布  

〔戰國晚期手工打造的三孔布〕

越國三孔布極為稀珍。周圍錢廓凸起,中間錢肉極薄,應是手工打造

鏽色層次自然,有綠結晶鏽,錢廓上較多

古代金、銅、銀礦有時在同一礦脈,如同台灣金瓜石金礦中同時有金、銀、黃鐵礦等。

若無高純度現代工法去提煉,材質由金、銅等混合一起,仍然會有銅鏽。

長約5.1公分  ,寬約2.8公分,重7.9公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jpg 14.jpg 17.jpg

連蓋高約12公分

圓罐直徑約11公分,有上油保養。

重807公克。

鑲嵌金線秘技呈現的是[金龍玩蟋蟀]圖,

龍形是明朝的鷹爪

元明之後五爪金龍是皇帝專用的象徵。

它是適用於皇戚大臣的四爪金龍!

嵌金料黃澄閃亮,含金量應在9成以上。

此罐應是皇戚大臣的玩件。

21.jpg 20.jpg

16.jpg

王軍民:金銀錯工藝淺釋

2017/05/20 來源:玉雕大師網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使所表現的圖案與被嵌物品形成強烈的色澤差別和耀眼的金屬光澤,顯得更為突出、雍容華貴、絢麗多彩。

金銀錯工藝不同於金鑲玉工藝,金鑲玉顧名思義是以金銀為載體,用爪齒鑲嵌法或包邊鑲嵌法將玉固定在其表面,或以玉為主體將金銀鑲嵌在玉的外表。金鑲玉工藝與金銀錯工藝的根本區別是被鑲嵌物體的固定方法。金鑲玉工藝是採用焊接、爪齒、包邊等方法將被鑲嵌物體固定並凸出在表面,該工藝在金銀器加工行業及首飾加工行業里應用比較廣泛,是與金銀錯工藝截然不同的兩種加工工藝。金銀錯工藝也稱作嵌絲工藝,在青銅器、玉器、木雕等行業都有使用,主要是紋飾圖案的表現。
金銀錯嵌寶石工藝製作難度極大,工藝要求極精,圖案線條要流暢、粗細一致、開槽準確,否則金絲無法嵌入。即使勉強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絲相組合圖案及紋飾繁密,弧線集中圖案,開槽精度要求更為嚴格,製作難度更大。因為玉器表面開槽並非刀具所致,而是小如米粒的磨輪在飛速旋轉下刻成,若非深厚功底實難得心應手。金銀錯工藝的金、銀絲全部是打、壓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貼劑,所以既要圖案線條流暢,又要開槽精度準確,鑲嵌平整,對絲無痕。加工製作的難度可想而知。一道工序有誤,都不可能完成。
尤其在薄胎器物上鑲嵌更是萬分危險,開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壓金絲、金片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銀錯嵌寶石玉器是很難製作成功的。製作者須具有玉器加工、金銀鑲嵌兩種高超技藝方能完成。所以在浩瀚的玉器產品中很難見到幾件金銀錯玉器。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mN7gz.html
 



 

 
 

l9.jpg

全器沁色都是出土的血絲硃砂沁,

有沁裂痕。玉質是和闐稀有的羊脂白玉,

器身是整大塊挖空,甚是豪氣,

油潤依舊,把蟋蟀當作寶貝養育。

底部有使用過的磨痕。

5.jpg

[明代的白玉一般白中泛黃或粉色,

   間雜飯粒鳥屎之斑,似有沁色之感]。

4.jpg 3.jpg   

鬥蟋蟀最早的文字紀錄首推北宋末年顧逢在「負喧雜錄」中曾提到:「鬥蝨戰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京城裡的人,在七、八月間,家家都飼養促織(也就是蟋蟀)。只要走在市井中,都可以見到路上行人提著瓦盆泥罐,內裝蟋蟀,當時不分男女老幼都以鬥蟋蟀為樂。這本書同時也記載:蟋蟀的體性、名色、養法、治法及產、捕、辨、才、鬥等二十幾種專門學問。由此可知當時鬥蟋蟀已蔚為風尚。 「宋史」也記載宰相賈似道常和他的臣妾蹲跪在地上鬥蟋蟀以娛嘉賓。賈似道甚至規定凡是在鬥蟋蟀時,任何人都不許打擾,因為這是「軍國重事」。他後來還為此編寫了一本「促織經」;可是,最後因為太沈迷於此道而誤了國事,因此被後人戲稱為「蟋蟀皇帝」。

到了明朝,鬥蟋蟀的風氣更盛,甚至連皇帝也經常和宮女、太監一起伏地,為比鬥的蟋蟀吶喊助陣,是歷代最盛行的朝代。

鬥蟋蟀流傳到清朝,也有皇室莊親王為此編了四卷「蟋蟀譜」;然而後來,被一些道學家斥為玩物喪志,因而禁止於清宮內進行此類嬉戲;過,禁止歸禁止,宮內的小太監依然深愛此道。一直到了後來,鬥蟋蟀就從宮廷盛行到民間被稱為「秋興」,蟋蟀也一躍成為重要的昆蟲。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2.jpg 50.jpg 47.jpg  

51.jpg 48.jpg 45.jpg 44.jpg 43.jpg 42.jpg  

鐵灰胎,碗口直徑14.5公分,大致完整,稀少!

宋瓷的特徵是釉內[聚沫攢珠]的氣泡,

釉厚至少0.1公分。

[此碗有一小片釉自然剝落,圖5,釉厚度可目測]

釉料皆天然礦物配方,

現代人無法複製[聚沫攢珠]的氣泡。

你看過宋瓷真品嗎?只要擁有一件,細看一件。

真品宋瓷的氣泡、裂紋之上翻、釉色等

皆了然於心。不再瞎子摸 象,認假作真了。

北宋早期大氣,釉質也是汝瓷的前身。

對鑒定汝瓷也有幫助。

 

北宋粗獷的風格。

 釉的裂紋,碗的內部張力較大,裂紋比碗的外部

 深而多,北宋官瓷、汝瓷都有此現象。

 看看這個北宋民窯的鐵綉色胎土,雜質很多。

用60倍放大鏡細看,竟然似含水的漿果泥。

北宋官瓷也是這種褐黑色胎土,但淘的較乾淨,

雜質很少,非常細潤。

汝窯是香灰胎。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8.jpg 36.jpg  

40.jpg 39.jpg 37.jpg 35.jpg 34.jpg 33.jpg   

宋瓷的特徵是釉內[聚沫攢珠]的氣泡,

釉厚至少0.1公分。釉料皆天然礦物配方,

現代人無法複製[聚沫攢珠]的氣泡。

碗口直徑16.5公分,大致完整,刻花更稀少!

你看過宋瓷真品嗎?只要擁有一件,細看一件。

真品宋瓷的氣泡、裂紋之上翻、釉色等皆

了然於心。不再瞎子摸 象,認假作真了。

北宋早期大氣,釉質也是汝瓷的前身。

對鑒定汝瓷也有幫助。

從本件有蟹爪紋(雖不多),就可看出傳承。

刻花的天青色、圈足滿釉皆是與汝瓷有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2.jpg  

長9.2公分,寬5.1公分。

重47.3公克。

銹色到代。可能銅混金質。

文字筆劃神韻符合那個朝代的風格。

鑄造工藝水準相當。

幣型大小與錢譜相同。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7.jpg   70.jpg 2.jpg      

高21公分,橫最寬12公分。宋朝早期較大型的官瓷。 

聚沫攢珠氣泡[官瓷獨特釉方的顯現,尚未有模仿成功的]。

有一支釘孔露淺褐色胎土。其它為粉白色。

裴光輝說[支釘痕的斷面常呈粉白色,那是墊圈或墊餅上的

白色坩子土做的圓錐體支釘的尖在出窯後分離器物和窯具時

斷在裡面形成的,為汝瓷支丁痕的一個特徵。 其白色不是

胎色,也不是化妝土。]

有一支釘殘留一斷截,支釘還上黃釉[圖2],官方作法。

如圖3,部份蟹爪紋某角度也是魚鱗紋。

[魚鱗紋是真品的保證。 因為汝瓷瑪瑙釉的配方獨特成謎

至今發現只有真品才能形成魚鱗紋。]

傳世真品。

有蟹爪紋的宋瓷是由宋瓷當時的獨特釉方[現代人

研究不出]經過300年以上慢慢龜裂而成的,比髮

細。因此大多專家以此鑒定真假。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

的淨水瓶演變而來。 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圓

腹、圈足。 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於北宋時期,在

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較大],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

性的陳設瓷[較小],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jpg  1.bmp  

15.jpg 14.jpg 13.jpg 11.jpg 10.jpg 9.jpg 8.jpg 7.jpg 6.jpg 5.jpg 4.jpg 3.jpg 2.jpg  

北宋官瓷是宋朝名瓷中最稀珍的,比汝瓷還少!

此品器口直徑24公分,甚大件,

[北宋官窯瓷開梅花片冰裂紋片,

大器小片為貴,小器大片為奇。]

北宋官瓷有厚胎厚釉的特色,工藝古樸嚴謹。

釉色碧中帶藍,宋朝以後,沒见到能仿造的。

釉內含有氣泡,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

支灯燒孔內鐵銹色[鐵足],

應是瑪瑙入釉,跟汝瓷一樣,除了原直開片外,

還有時隱時沒的斜開片梅花片紋[魚鱗紋]。

 魚鱗紋,以水淋濕,就全不見了。

 [釉層夠厚才有斜開片]

[直開片與斜開片同時顯現是真品的特徵]。

完整難得的稀珍。11荷葉凹褶。

[翠青釉官瓷 。這種瓷也屬於北宋京師官窯

玻璃釉開片瓷。此種官瓷釉色青綠,色調偏冷

,玻璃質感強,通體開片,開片紋有的只有

“鐵線”,有的有“鐵線”也有“金絲”

或“紅絲”,應屬北宋官窯中期產品。]

[北宋官瓷在燒制工藝上是先燒胎,而後再施釉,

且常常三次以上施釉,使得釉層較其他名瓷的釉

質都厚的多,所蓄氧分子當然也多。入窯開火後

,經氧化焰的煆燒,在這些至肥至厚的釉達到熔

沸騰前,便穩火進行缺氧的強、弱氣氛還原,

窯爐在產生的窯壓作用下,迫使烈火生成的一氧

化碳鑽入釉內,與釉中所含的氧分子結合,這便

使得釉層中出現無數細密的氣泡,且難以在窯壓

下發揮出來,其形態如沫如珠。]

宋代官窯的制作技藝起源于唐代秘色瓷與五代柴窯。

宋代官窯工藝最難掌握的地方就是其獨特的原料配方。

傳說有人試驗了1000多種配方也未能達到宋代官窯的水平

,這其中有什麼奧秘,不得而知。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4.jpg 30.jpg 29.jpg  

37.jpg 36.jpg 35.jpg  33.jpg 32.jpg 31.jpg   28.jpg  

北宋汴京官窯 翠青 梅花片紋 [魚鱗紋]葵口盤 

直徑約13.7公分。底徑約7公分。

北宋官瓷是宋朝名瓷中最稀珍的,比汝瓷還少!

此品北宋官瓷葵口盤有厚胎厚釉的特色,

工藝古樸嚴謹。

釉色碧中帶藍,宋朝以後,沒见到能仿造的。

釉內含有氣泡,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

支灯燒孔內的鐵銹色是[鐵足],

應是瑪瑙入釉,跟汝瓷一樣,除了原直開片外,

還有時隱時沒的斜開片蟹爪紋。

[釉層夠厚,300年以上才有斜開片]

[直開片與斜開片同時顯現是真品的特徵]。

器內蟹爪紋某個角度是魚鱗[梅花片]紋,

 以水淋濕,就全不見了。

[翠青釉官瓷 。這種瓷也屬於北宋京師官窯玻璃釉開片瓷。

此種官瓷釉色青綠,色調偏冷,玻璃質感強,通體開片,

開片紋有的只有“鐵線”,有的有“鐵線”也有“金絲”

或“紅絲”,應屬北宋官窯中期產品。]

[北宋官瓷在燒制工藝上是先燒胎,而後再施釉,且常常

三次以上施釉。使釉層較其他名瓷的釉質都厚的多,所蓄

氧分子當然也多。入窯開火後,經氧化焰的煆燒,在這些至

肥至厚的釉達到熔點沸騰前,便穩火進行缺氧的強、弱氣氛

還原,窯爐在產生的窯壓作用下,迫使烈火生成的一氧化碳

鑽入釉內,與釉中所含的氧分子結合,這便使得釉層中出現

無數細密的氣泡,且難以在窯壓下發揮出來,其形態如聚沫

攢珠。]

(蟹爪紋是汝瓷釉料經歷幾百年後才有的特徵。

一些官窯也蟹爪紋,

說明這些官窯也使用與汝窯相同的瑪瑙釉料配方)。

 

宋代普通群眾的生活日用品很多都選用陶瓷製品,瓷窯也遍佈大江南北,瓷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產量較高,制瓷業成為宋代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普通的瓷器製作比較粗糙,流傳下來的精品很少。宋王朝為了控制名窯為皇室宮廷服務,專門燒制高級的生活用具和陳設,將汝窯改為官窯,還在開封新建了官窯。民間的瓷窯仍然繼續燒制瓷器,這樣就形成了民窯與官窯兩種不同風格共存的局面。

官窯由於是專門為宮廷製作瓷器,所以,製品都異常精美,釉色多為月白、粉青,其中粉青釉為上品。官窯瓷器出窯冷卻後有裂紋。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繁榮之時,各種文房用具選用瓷器製作的現象非常普遍,例如:筆筒、筆架、筆盒、水洗、水丞、硯、鎮紙、印泥盒等。洗,是其中的一種,是寫字繪畫時用來洗筆的器具,當時的官窯和民窯都有燒制。

層層疊疊的冰裂紋是官窯燒制瓷器的特色。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7.jpg 33.jpg 39.jpg 40.jpg  

北宋宮廷“棄定用汝”的另一個原因是與其時

最高統治者的審美趣味有關。 也即是說汝瓷

“雨過天青”這種獨具魅力的釉色正

好投合了宋徽宗的審美觀。 趙佶是個崇尚道教的

皇帝,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道教尚,以之

為宗教標誌色。  天青是天空的呈色,它明淨、幽遠

、深邃、寧靜、質樸、恬淡、自然,藍天示以人的這

種意象與道教自然無為、返璞歸真、寧靜致遠的宗教

理想是十分契合的。 故神仙所居之地曰“青丘”;老

子所乘之牛曰“青牛”;齋醮道場所用的疏文曰“青詞”

;仙童曰“青童”,再如“青鳥”“青鶴”“青羊”“

青蚨”……凡道教中靈異之物多帶“”字。  故宋徽宗

選用汝瓷與他的宗教信仰是有某種聯繫的。 

現在存世的一些汝貢瓷,如奩、出戟尊

龍首八棱杯等很可能即是禁中皇家道觀裡的禮器。

佛教對白瓷的虔誠態度,定器包鑲金銀口,華貴時髦,作為

品,更添敬意。不僅宮廷盛興,逐漸蔓延民間。於是,包

鑲金銀口遂成為一門行業,宮廷民間均設作坊以供時需。

宋朝工部文思院設“棱作”,內廷後苑造作所亦設“棱作”

,只負責定器及其他器皿的鑲口。汴京城內,鑲金屬口的作

坊面向市場,不必金銀,銅口亦使定器增色。

這個出戟尊作為道教禮器,亦鑲銀口代表尊敬。

   它是真品的觀察→

1.鑲銀銹色自然到代,手工細膩。

2.土沁顏色偏紅,器內土沁沾黏嚴重。

  跟其他汝瓷真品類似,符合汝州地質顏色。

3.製作嚴謹工整,有官瓷水準。

4.開片放大鏡觀察,裂紋寬度夠

  皆有向上翻去的立體感。

5.瑪瑙入釉,半透明釉的酥油感。

6.氣泡像汝瓷,也有部份像鈞瓷蝌蚪尾

        是否汝鈞同一窯?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這個稀珍是一塊直徑30公分的雙面嵌金大玉璧。

正面嵌金的圖案是春秋戰國的單人馬車,背面嵌金的文字,是春秋戰國群雄之通用簡體字﹝尚不知是那國﹞。

觀察並研究這種嵌金在玉的技術,除了印度痕都斯坦及乾隆一些嵌金絲玉器外,尚未發現明朝前古玉中有第二件,應該是已失傳的技術。其嵌金經歷了二千多年的水埋土淹,除了少許脫落﹝脫落處有玉的黑沁﹞,仍然堅固無比。甚具學術研究價值,真是太珍貴了。

再觀察並研究其玉質,整體大致完整無缺,甚為難得。

它符合千年以上出土古玉的特徵─

 

1 ,像煮熟的白蘿蔔。已有質變,蒼璧祭天,它是否為戰國時代喜用的和闐青白玉,尚待鑑明。據考古發現的材料介紹,早在3500年前的殷商時期,昆崙山出產的玉石已經傳入中原。春秋戰國以後,和田玉逐漸成為歷代帝王和王公貴族使用的主要玉料,多數為採集的子料。

2 有吐奶,嵌金字緣及圖案內,有像霜粉的吐奶。這也是出土古玉的一種特質。

3 看其沁色包漿,層次自然,雙面呈青黑黃紅白的五彩沁色,中孔內緣是漆黑古沁色。年代久遠,無法偽造。

從宋朝以來,歷代皆有仿古玉,古玉的斷代一向是首要的問題。

只有極少數古玉能由玉器上的年號刻字斷明。這件大玉璧嵌著戰國馬車圖案、回字雷紋、簡體字﹝秦滅六國後,已消失無蹤。如楚簡,出土極少,極待研究﹞。因它的嵌金工藝無法仿造,玉質沁色到代,故斷為戰國時代,應為中肯。

 

    在國家圖書館長時間查戰國古文字典,

    看收藏圖錄等‧‧,

    搜尋全世界博物館的收藏,包括兩岸故宮。

    不可思議,乾隆以前,竟然沒有一件玉嵌金。

    玉嵌金的技術,失傳已久。

    這個玉璧的文字,是戰國六國通用的簡體字。

    各國變化差異很大。

    秦朝滅六國統一文字後,也失傳了。

    以現今出土的楚、魏等稀少文物,

    怎麼查也查不出。

        

         五彩沁色滿佈白漿的古玉質假不了。

         無法仿造,已失傳的嵌真金假不了。

         好一件全世界博物館沒有的稀世珍寶!

《稀珍真品》戰國嵌金大玉璧  

 [楚國中期簡體文字 ↑]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jpg  

這件天青蟹爪紋鳳首瓶是絕美的一件.

此品[20×10cm]的獨特處→

1.北宋汝瓷中僅見的唯一鳳首瓶.

4.jpg

2.蟹爪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竟然紋路自然

变換成不同形態.上一個角度看到的蟹爪紋

形態會自然隱形,太神奇了!

 ~ 証明汝瓷確實是多層次上釉。

3.jpg

3.最標準的[細如芝麻狀大小的支釘痕]

8.jpg

 

4.部份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

 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5.jpg

5.有二個縮釉點

 

想要收藏北宋汝瓷的人,

可從下列真品汝瓷的特色去觀察→

1.每一種古物都有其朝代的特色,

這些特點溶合了歲月的自然老化,

看起來像古物的皮膚,真品汝瓷的釉色更是如此.

它的雨過天青是活的,自然溶合在多層瑪瑙釉中,

呈現的是半透明.

不是像一層粉彩的不透明呆青.

 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

有明顯酥油感覺,有似玉非玉之美。

9.jpg

2.汝瓷以瑪瑙入釉,釉中多布紅暈,

這紅暈必須以某個角度觀察,

如少女羞澀面現昏紅,又如晨曦微露,

將薄雲微微染紅。是略帶淡紫的粉紅.

3.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

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

大小如粟米。支釘痕的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

俗稱“香灰胎”,有的殘留紅[黃]土.

2.jpg

4.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

的大小氣泡,表明了瑪瑙的粘度很強,以致

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製過程中無法正

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

這些大小氣泡多層次重疊而均勻分佈在厚釉之間,

氣泡周圍有白色暈圈,氣泡之間夾雜許多白色

絮狀物質.

5.燒汝窯的溫度不能達到1300度,

到1200多度就行了。

每次燒窯火候不同,造成了每件汝瓷氣泡之不同,

也造成每件汝瓷開片魚鱗紋、蟹爪紋‧‧無紋

等的不同,當然也造成每件汝瓷的顏色及透明度

也不同.

6.汝瓷大多有原始的深色開片,在這些開片之間,

有若隱若現的魚鱗紋或蟹爪紋或蟬翼紋才是真品.

7.大陸[中國文物報]中,一篇[宋汝窯古瓷親歷記]

的作者范君說汝瓷真品常見有縮釉點,口沿部分

較多,有的可見胎骨.

 

單論汝窯的雨後天青↓,很多人就搞不懂,

[雨後的天空是藍中帶碧綠,名為雨後天青]7.jpg  

    現代仿品是天藍,不是天青。

宋代陶瓷蓬勃發展,各個窯口在造型、釉色、裝飾技法與製作技術上各勝擅場。窯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汝窯,產燒的瓷器,器形端整大方,釉色滋潤瑩澈,在眾多青瓷窯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家指定御用的瓷器。

汝窯瓷器的釉色風格獨具,它藍中帶綠,又微微閃現著淡粉色的光澤。和宋朝的耀州窯、南宋官窯、龍泉青瓷截然不同。自從明清以來,即深受鑑賞家所注意。無論是「天青色」、「雨過天青」或「淡青色」,都不足以形容實品的溫潤典雅。同樣的,汝窯瓷器的品級,無論是釉表帶開片或是完美得一點紋路也沒有,它在鑑賞家的心目中,始終是獨領風騷,足以視為青瓷的典範

汝窯瓷器的使用,大約在北宋哲宗到徽宗(1086-1106)的二十年之間。時間雖短,卻在作品中流露出跨國界的交流意象。

創意來自伊朗、埃及玻璃工藝的紙槌瓶,在十一世紀初左右傳入中國。流行於九至十世紀的中東玻璃紙槌瓶,用來裝酒、油或薔薇水。而為陶工加以仿製的汝窯紙槌瓶,可作為擺設或賞玩之器。

同時出現在漆器、金屬器以及其他瓷窯中的蓮花式溫碗,表現出特定時空之下流行的造型。它和韓國高麗青瓷近乎一模一樣,也反映出十二世紀時北宋與高麗陶瓷貿易的往來,具體地呈現《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的記載。而說明北宋時出訪韓國的徐兢,在高麗皇宮中看到的瓷器,無論是「越州古祕色」或「汝州新窯器」,或正是汝窯曾經存在的器類。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宋 汝官瓷  灰青菊瓣洗 北宋 汝官瓷  灰青菊瓣洗 北宋 汝官瓷  灰青菊瓣洗 北宋 汝官瓷  灰青菊瓣洗  北宋 汝官瓷  灰青菊瓣洗 北宋 汝官瓷  灰青菊瓣洗 北宋 汝官瓷  灰青菊瓣洗  

此品整體是蟬翼紋跟蟹爪紋交錯而成‧

汝窯真品有很多特點甚難模仿。

宋代青瓷追求自然樸素的藝術品格,一方面是由於工匠

對大自然審美表達的一種樸素情懷而形成的,另一方面

與道家的美學思想對宋代的影響有直接關係。在釉色方

面,為了達到「如冰似玉」的藝術效果,就要在青色的

釉上下功夫,可以從青瓷的碎片中看出施釉技術和控制

還原氣氛的燒成中的出色成就,那些粉青或梅青釉色,

都施三、四層厚釉,使釉色晶瑩潤澈,沉著柔和,經多

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氣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

深沉的質感。在裝飾方面,宋人對裝飾是非常含蓄的。

這種對「玉」的崇尚不只侷限於貴族階層和文人士大夫

,其實它已逐漸滲入平常百姓家,成為一種時尚。

世人對汝瓷有「似玉、非玉、而勝似玉」的讚美。北宋

汝窯青瓷釉的特點是高溫黏度大,所以釉施的較厚,同

時,在高溫陪燒過程中,釉中的空氣不能浮出釉面而在

釉中形成許多小氣泡,這些小氣泡和釉中殘存一定數量

的石英顆粒和鈣長石析晶使進入釉層的光線發生散射,

因而使釉層變的乳融而不透明,產生溫潤如玉的效果。

汝瓷由下列幾點鑑真:
1每一種古物都有其朝代的特色,
這些特點溶合了歲月的自然老化,
看起來像古物的皮膚,真品汝瓷的釉色更是如此.
它的雨過天青是活的,自然溶合在多層瑪瑙釉中,
呈現的是半透明.(真品藍中帶碧綠)
不是像一層粉彩的不透明呆青.(偽品多偏藍)
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
有明顯酥油感覺,有似玉非玉之美。
There is obvious oil feeling, there is beauty like jade but not jade.
2汝瓷以瑪瑙入釉,釉中多布紅暈,
這紅暈必須以某個角度觀察,
如少女羞澀面現昏紅,又如晨曦微露,
將薄雲微微染紅。是略帶淡紫的粉紅.
3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
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
大小如粟米。支釘痕的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
俗稱“香灰胎”,有的殘留紅[黃]土.
4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
的大小氣泡,表明了瑪瑙的粘度很強,以致
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製過程中無法正
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
這些大小氣泡多層次重疊而均勻分佈在厚釉之間,
氣泡周圍有白色暈圈,氣泡之間夾雜許多白色
絮狀物質.
5燒汝窯的溫度不能達到1300度,
到1200多度就行了。
每次燒窯火候不同,造成了每件汝瓷氣泡之不同,
也造成每件汝瓷開片魚鱗紋、蟹爪紋‧‧無紋
等的不同,當然也造成每件汝瓷的顏色及透明度
也不同.
6汝瓷大多有原始的深色開片,在這些開片之間,
有若隱若現的魚鱗紋或蟹爪紋或蟬翼紋才是真品.
7大陸[中國文物報]中,一篇[宋汝窯古瓷親歷記]
的作者范君說汝瓷真品常見有縮釉點,口沿部分
較多,有的可見胎骨.

顯微觀察-使用MS-L150攜帶式顯微鏡,在150倍數的

觀測中,汝窯瓷器釉表的各種現象,無論晶瑩剔透的氣

泡、似棉絮般的流釉、具有層次感的釉層以及釉質的密

度、開片的形狀和破裂的氣泡,科學觀察的結果,不僅

展現有別於文人鑑賞的視野,亦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汝窯

的奧秘。

一、釉面氣泡的觀察:汝窯釉的流動十分明顯,形狀

同流動的棉絮與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氣泡隨處可見

,而氣泡的大小差異極大,大致上分佈較自然,分散於

釉層中,有層次感。氣泡的外層具有較厚的乳白狀圈痕。

同時透過對汝窯胎釉的研究報告,得知釉中的石英質顆

粒、氣泡及乳白雲霧狀物質(指液相分離的釉質)是造

成汝窯乳濁感的原因。

二、開片與流紋的觀察:瓷器燒造過程中,若溫度出現

改變,降為低溫,此時由於釉層與胎層收縮度不同,正

產生開片的主因。通常發生開片的部位,氣泡常易破

裂,裂紋因污漬的滲入呈現暗褐色。

三、銘文與支釘的觀察:現藏汝窯底面常存在後刻銘款,

內容包刮收藏記號及御題刻銘,例如乾隆皇帝的御製詩

為十八世紀的刻銘,而「奉華」、「丙蔡」之「蔡」等

刻款,可能早於十八世紀。「汝窯青瓷奉華碟」底部所

刻的「奉」字,經顯微鏡觀察,可以看清楚是燒造後才

刻上的,原氣泡孔因刻劃呈現九十度折角缺空。

又如「汝窯青瓷碟」底部的「丙」字,「汝窯青瓷圓洗」

底部的「甲」字及「汝窯青瓷丙蔡碟」底部的「丙」、

「蔡」字,都可以觀察到刻字邊緣釉線較銳垂直,以

及釉表氣孔因刻字而破壞的痕跡。

而後來仿北宋汝窯的作品,相較之下釉面氣泡略小,數

量較多,大的氣泡相較減少,分相釉質的流動及氣泡的

清晰度接不及汝窯。明清後仿汝釉青瓷,釉層明顯較厚,

氣泡大小略微一致,流紋較不明顯,且常見氣泡團蔟而

無層次及分散的感覺。
 

                 中國器物史研究報告

                         碩一王建仁、陳俐陵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jpg 20.jpg   24.jpg 23.jpg 22.jpg 21.jpg  

高約14.8公分,底徑5.4公分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

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 基本形制為撇口

、細頸、圓腹、圈足。

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於北宋時期,

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

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

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汝窯的特徵     作者: 馬未都

 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二、釉色: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徵。

 三、支釘: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四、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於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於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鑑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閒情逸趣。

 五、開片紋: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像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並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高約13.5公分,杯口徑約15公分。

唐三彩真品有下列幾個特徵呈現‧‧

1.真正的唐三彩,表面有一層,像一層膜一樣的開片網,這種開片叫做蠅翅紋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生成一種像蠅翅一樣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
它的開片極為細小,單一器裡很多地方一粒芝麻大小之中就有三個開片,俗稱:一個芝麻三個片,也稱做芝麻釉。真品蠅翅紋開片的裂紋是翹起來的,又稱做翹皮紋,開片中間略凹,有的開片中有更細小的小蟹爪紋。仿品現在可仿製小裂紋的開片,但仍然無法像真品之「極細小」的魚子紋;而且仿品的開片形狀及邊緣大多呈硬梆梆的幾何方角形,沒有真品常見的柔和交織的弧形線,仿品開片本身裂紋的寬度也比真品大,大多也無翹起的現象。經驗者常說:唐三彩真品一公尺外目視,即見不到開片紋路,仿品則可看見。

唐三彩自然的開片它往往像乾枯龜裂的河泥它是四周向上面翹起來中間凹下去的。而仿品酸咬過的開片正好跟它是相反的

2.真正的唐三彩用的雖然也是高嶺土,但它相對的,顆粒比較粗糙,而且鬆散。它的顏色,實際上沒有現在的白淨,而是白中微微泛著那個紅色肉紅色,有一點點泛紅的感覺。也有一說:大多數真品的露胎底足,入水即轉為淡粉紅色。

真品唐三彩器物底部露胎處,會出現很多針尖大的鐵紅色斑點,整齊有序。它們是高嶺土中雜質的胎土斑,由內透出,而仿品是灑在表面的斑點。

3.唐三彩真品大多有不同層次的蛤蜊光,唐三彩是一種亮釉仿品通常表面有一種耀眼的「賊光」,而真品則光澤柔和有厚薄彩光不同的「七彩蛤蜊光」特徵
   

4.唐三彩真品有返鉛銀光,由於三彩器釉彩內含鉛,故埋藏地下後會緩慢地釋出鉛元素溢於釉彩表面,它的厚度僅為普通紙張的千萬之一。當器物出土時,這種泛鉛現象會自動停止。這是目前公認的無法仿造的特徵!返鉛銀光像薄薄一層月下水光,必需由某視線角度去尋跡。但偶爾某角度拍照時也能呈現。

返(泛)鉛現象通常與蛤蜊光現象共存。蛤蜊光則較容易見到。
  

5.唐三彩真品釉下胎上,常見褐黑的斑點

6.真品唐三彩釉之上彩手法自然隨意,多用刷釉及點釉。不同色的釉在鉛中會溶合。唐三彩是低溫釉陶,以含有「銅」、「鐵」、「錳」等礦物料為著色劑,「鉛」做助溶劑,經素、釉二次燒而完成釉中因鉛含量多,各種著色料易溶於鉛釉中,燒窯時向四方擴散流動使各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光澤佳、色彩斑斕華麗的釉陶。

唐三彩的上釉法會有垂釉及流釉。真品在與露胎相接處的垂釉,往往形成像沙灘上海浪連線般的深色輪廓刷釉也往往在筆觸上方釉較濃處形成深色條痕。

7.唐三彩真品整體自然的陳舊感,不同釉色溶合非常自然流暢,深沈陷入與胎骨合成一體;仿品釉色較鮮艷刺眼,彩釉好像浮貼在胚胎上,僵硬呆板。

8.有的唐三彩真品有許多(原因不明)針尖大的隕石坑;有的有較大的隕石坑,那是自然的小處剝釉。

綜合以上幾點來驗真,仿品無法樣樣皆能騙過,必定露出破綻。有些做舊做得太舊,失去釉彩及釉光,更不用多看一眼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2897.jpg

我收藏的稀世奇珍。

鐵胎土,較薄,胎體口緣非正圓,橢圓略扭曲。

盞口直徑12.5─12.9公分,

高約5.8─6.3公分,底徑內3.4─外4.4公分。

窯變一體一次成形

盞內釉面有歲月痕跡的網狀細裂紋。

DSC02893.jpg

DSC02904.jpg

藍斑在陽光直射下某個角度有淺淺的七彩光,

DSC02910.jpg

盞外部份黑亮釉中夾雜棕黃釉、棕黃斑點。

DSC02890.jpg

DSC02909.jpg

建窯中藍斑的窯變比兔亳、油滴稀少多了,

DSC02899.JPG

藍斑形成的時間太短,可遇不可求。

大多是灰白藍斑。

像這盞如此湛藍的斑紋更是稀中之稀!

        DSC02884.jpg 

真品鐵胎底部有竹刀迅速刮過的修刀痕。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竹刀修刮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間隔)。

 DSC02886.jpg

老瓷的胎質是腐熟高齡土製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觀感乾、酥,有老化痕跡。          DSC02900.jpg

它的修足是宋朝風格,方正齊整又隨意自然,鐵胎黑土氧化會呈赤褐色,裡面仍然是黑色胎土。

DSC02905.jpg          

 

〈建盞的烏金釉〉

烏金釉建盞的出現,是建窯由燒制轉向黑瓷的一個重要過程,其脈絡應當是晚唐五代時期燒制白瓷、青瓷,隨後開始燒制醬釉瓷,隨著醬釉瓷器工藝的不斷升級,開始出現了烏金釉,也就是建盞的特徵之一。
烏金釉是宋朝建盞的品種之一,烏金釉整體烏黑發亮,釉層溫潤而肥厚,如鏡子般,亮可照人。

從生產技術角度而言,燒純黑釉要高溫且要求窯內完全呈現無氧氣氛。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製作起來卻是困難至極。由於南方燒造瓷器的窯爐是龍窯,氣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氣,因此要燒制純黑釉是非常困難的。

這也是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的古黑釉瓷器,絕大部分都帶有暗褐色或者醬色,部分呈蟮魚黃色,就是因為窯內氣氛不容易做到完全無氧。

烏金釉其釉藥的主要礦料配比為氧化鐵和氧化錳,氧化錳的含量接近1%烏金釉說它難得,是因為鐵元素是非常活躍的元素,根據環境的不同,會在氧化亞鐵(FeO)、三氧化二鐵(Fe2O3)、四氧化三鐵(Fe3O4)之間來回變化,表象各不相同,而且非常難以控制。

純黑色的釉面非常不穩定,瞬間純正,只要有些許空氣進入窯內,就會二次氧化成灰黑、褐色甚至柿紅色,因此,純黑色的烏金釉器非常罕見。

在建盞的發展過程中,烏金釉盞的精品主要在北宋早起。這一時期,正是建盞趨於高峰的過渡期,醬色釉開始往烏金釉及建盞其他斑紋發展的重要時期。釉色黑亮,如玉質潤澤,可光亮照人。釉面玻化效果好,而且上釉普遍較厚,有部分還帶有隱約可見的斑紋。亦有不少老盞帶有細微的開片,細節處生動可人,別有滋味。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清國銀幣樣板,魯爾智喬治造幣廠鑄” 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大清國銀幣樣板,魯爾智喬治造幣廠鑄” 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大清國銀幣樣板,魯爾智喬治造幣廠鑄” 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直徑約45mm,重量36.7公克.

錢邊無齒紋,

而是中文:大清國銀幣樣板魯爾智喬治造幣廠鑄;

英文: GIORGIL`GIORGI`GIORGILNC.

幣銀質純正,敲起來聲音悅耳,

這是一枚樣板幣, 數量極稀少。

是清朝政府請世界著名雕刻大師意大利人L.GIORGI雕刻製版,委託英國政府設在中國的[魯爾智喬治造幣]鑄造模具,並試鑄樣幣。

幣邊齒按外國造幣廠習慣鑄造,用現在科技、現在設備也極難仿這種邊齒。清朝政府發行的,並已流通的壹兩型銀幣中,還沒有發現這種邊齒。

清朝按此式樣另行試鑄了齒邊的流通幣樣幣(試鑄中的銀幣樣板,與準備正式流通的銀幣不一樣,正式流通的銀幣要大量鑄造,側面有字,工藝太複雜,不適合大量鑄造。)。

銀幣樣板。它是由設計、雕版師等製作出來,除了一部分留作檔案資料外,主要是供內部造幣廠及其主管部門的領導評審用。評審結果可能是通過,也可能是需要修改。同一幣種可能有兩種或多種樣式。

“樣板”與“樣幣”有別,“樣幣”是“樣板”審定已改,才試鑄。

[我另有一收錢邊有齒紋的是流通幣↓,更證明這

是真品的樣板,無比珍貴。]

“大清國銀幣樣板,魯爾智喬治造幣廠鑄” 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大清國銀幣樣板,魯爾智喬治造幣廠鑄” 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最早的機制銀幣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中國最早的機制銀幣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中國最早的機制銀幣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  

這枚光緒八年吉林廠平 壹兩 ,直徑45mm,厚3mm

是中國最早自我摸索所鑄機制銀幣的第一枚

廠平是吉林省使用的銀兩衡量標準,約35.86公

庫平是清政府的統一標準,約37.3公克

正面方欄內是三行12字篆書“光緒八年吉林機器官局監造”,

外緣是連弧紋背面方欄內“廠平壹兩”四字,紋飾則模仿

西漢銅鏡的草葉紋這段歷史發展無比珍貴,也無法取代

有了它的過渡試樣,吉林局才有後來公開發行的光緒十年廠平 壹兩 。

鐘天緯1840-1900在“刖足集外篇”中自述光緒五年隨出使

德國大李鳳苞赴德兩年,考察歐洲各國,光緒七年回國

他在光緒九年曾去廣州向兩廣總督極力建言主張國人應該設局購買

機器自行鑄造金、銀、銅幣,特別提到每副機器便宜的不到五萬元

吉林局已買

這段話表明了光緒九年之前,吉林局已購置了造幣機器

歷史記載,吉林將軍希元,於光緒初年,為了疏通錢荒,向朝廷奏請

吉林製錢缺乏市面益顯蕭條,再三商量,只有仿造製錢樣式

鑄造銀錢,解決現錢的短缺

光緒七年,吉林局向意大利購置了造幣機器及鋼模。

接著,在光緒八年1882﹞先從軍餉中提銀5000交給吉林機器

即兵工廠﹞製造足色銀圆,開鑄了廠平 壹兩 ,七錢,半兩,三錢

,一錢五種銀圆,試行流通市面以補不足。

並下令民間以十足銀通用[按廠平約低於庫平5%]

然而因發行額太低,自然終止。變成了中國人機制銀幣的第一批試行

樣幣後來光緒十年奏准後,就鑄造同樣五種面值的銀圆

首開中國機制銀幣公開發行的先河但時間很短就中止了

光緒十年廠平 壹兩也很少,曾在eBay網拍上以280萬台幣成交

所以實際上,中國人自行鑄造的第一批機制銀幣是光緒八年的吉林

廠平壹兩。但因只是試樣鑄量太少

讓大多數的人都誤認為光緒十年發行的是第一批

此幣無內齒,有齒邊,邊齒不太俐落,看的出來是生手鑄造的

顯示它是中國最早自我摸索所鑄機制銀幣的第一枚

但整體而言它的圖案與文字皆工整清晰,百多年的銹色自然浮現

由於這份拔得頭籌的歷史榮耀它一向是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

的稀珍是中國銀幣20珍之一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