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我的收藏 (1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06572.JPG DSC06575.JPG

DSC06609.JPG  

 

  DSC06579.JPG DSC06581.JPG DSC06582.JPG DSC06584.JPG DSC06585.JPG DSC06586.JPG DSC06610.JPG  

直徑3公分。

金朝版圖在黑龍江流域、東北一帶。

綠色結晶鏽不如南方濃厚。

但此幣邊緣仍有許多綠結晶鏽。

對照錢譜字體寫法也是鑑真的要點,特別是「通」字。

正面穿孔緣細,背面穿孔緣寬。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6568.JPG DSC06569.JPG DSC06630.JPG  DSC06566.JPG DSC06570.JPG DSC06571.JPG DSC06577.JPG DSC06626.JPG DSC06627.JPG DSC06608.JPG  

直徑3.5公分。

這個稀珍蓮錢,字體每一個字的寫法是鑒定的要點,真品皆有靈活之氣。

它背部穿孔形態也是遼錢特色之一。

遼朝版圖在新疆、蒙古高原一帶,氣候乾燥,鏽色跟南方綠晶鏽不同。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極稀珍的真品~齊國 五字刀〔即墨之法化〕背(闢封)

齊刀最稀少的是六字刀,其次是五字刀。

這支[即墨之法化]五字刀,重量特別重,

是賞賜諸侯的禮品,背字(辟封)。辟封是封地。

重69公克。長17.3公分。

 [即墨之法化]五字刀,背字(辟封)。

 嘉德評比跟六字刀等價,極稀有。

錢幣大師馬定祥近兩百支齊刀中,

 有六字刀,竟然沒有這支。

 刀幣在大陸有很多偽造品。但有幾點難偽造→

 1.先秦文字筆劃的粗細、先後、深淺,

 偽造者往往寫錯,更談不上型態了。

 2.斷脊與不斷脊分不清楚。

〔真品刀,刀脊中刀柄與刀身分界處有凹陷叫斷脊。〕

 3.不知道刀幣的厚薄輕重。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3748.JPG

DSC03750.JPG

 

DSC03751.JPG

 DSC03758.JPG

DSC03757.JPG

DSC03761.JPG DSC03762.JPG  DSC03770.JPG DSC03772.JPG  

 10.jpg 11.jpg 12.jpg  

1.盞口徑約12.3公分,高約6.7公分,底徑約4公分。標準的建窯器型。

2.標準的鐵胎骨。沈手。完整無破損。

它的修足是宋朝風格,方正齊整又隨意自然,鐵胎黑土氧化會呈赤褐色,裡面仍然是黑色胎土。

DSC03760.JPG  

內外釉面都是比髮絲細的網狀白裂紋。歲月痕跡

DSC03753.JPG  

所點的白釉都是類似汝瓷的氣泡形態,

DSC03773.JPG  

白斑有些被黑釉侵入。(跟小件的形、質都一樣)

DSC03776.JPG      

口緣那層棕色釉有些零星潑灑在黑釉上。

有可能棕色釉口緣這一圈是二次燒的,

才到處滴落釉彩。

(對照小件那盞,是通體黑釉可知。)

DSC03771.JPG

因為稀有,仿者趨之若鶩,但其實談何容易!!

自古極為稀少,可見燒成不易,

仿品除一部份是新燒製, 二次燒,

有一些較亂真的是以舊貨後加白點,

再次入窯以較低溫烘燒,..

因為若溫度過高,則白點也易流失掉,

但不論是哪一種仿品,白斑皆突兀漂浮於黑釉面上,

黑釉白斑無法融合一體。

有些控制的不好的白斑還會剥離或變形扭曲,剥裂開來。

現代的鷓鴣斑與宋代的鷓鴣斑從外形到神韻都有很大差距。

宋朝建盞中的鷓鴣斑,是因為它類似鷓鴣鳥胸前白色的圓點斑紋。

宋朝建盞釉面上的白釉點不是窯變,而是人工點上去的。在瓷器釉面上點白釉的做法並不是建窯首創,在唐朝就有了,稱為花釉,它是在黑釉及黃褐釉等各類釉上點飾以淺藍或白色斑點,有的斑點規則排列,有的是任意點。可參閱唐朝花釉拍鼓。建窯的白點鷓鴣斑是繼承了唐朝的花釉工藝。

"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說明宋朝鷓鴣斑茶盞很貴重。建窯窯址出土的白點鷓鴣斑標本非常少,而且基本都是殘破瓷片,有的殘片底有「供御」的底款,可見白點鷓鴣斑的茶盞也是進貢的供品。

白點鷓鴣斑茶盞為何珍貴?這種白點鷓鴣斑還很難燒好,溫度不夠會脫落,一旦燒過火,白點燒焦了,顏色就變黑了。控制不好,甚至白點變得坑坑窪窪的破洞。

這種稱為 大白點"鹧鴣斑"茶盞,根據現有資料這是建窯盞的品種當中最為稀少的,

要比被日本人珍視而拱為國寶的"曜變天目釉"盞還要稀少!! 就連世界各博物館都未有收藏!
在台北故宮文物第162 期,有一篇前研究員 林尉文所寫的專文,有較清楚的介紹。

DSC03711.JPG  

(大陸)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有一件類似品:

 14.jpg 15.jpg

 13.jpg

 

關於建窯「鷓鴣斑」茶盞的紀錄,可見於傳北宋初年陶穀所撰《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等詩文。過去對於文獻所載鷓鴣斑的兩種主要理解,一是指黑釉中顯露呈棕黃色或鐵鏽色條毫狀流紋,一說以為是在釉面凝聚不規則呈灰金屬光澤小點、俗稱「油滴」的製品。

(個人認為正鷓鴣斑是油滴最像。)

DSC03646.JPG

32.jpg   

但後來有些黑釉白斑殘片標本被發現之後,學者認為鷓鴣斑釉亦有可能是指這類於黑釉上筆蘸白釉點飾的作品 。

18.jpg

26.jpg   

從詩文間接推測,鷓鴣斑茶盞是北宋後期至南宋時期流行的茶具之一。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3705.JPG DSC03706.JPG DSC03710.JPG  

DSC03711.JPG DSC03712.JPG DSC03715.JPG DSC03719.JPG  

DSC03704.JPG  

盞口徑約9公分,高約4公分,

底徑約3.3公分。

這件白點的外圍跟黑釉接觸的邊緣融合在一起。

並不是突兀的浮在上面;白釉點卡得很深 ,

 

  DSC03728.JPG  

有些白點也被黑釉點狀入侵,蓋在白點上。

此白點應該是原始將白釉點在黑釉上,一次燒成的,

不是二次點斑覆燒的。

DSC03729.JPG

用放大鏡看,白點除了有原裂紋外,

佈滿了像汝瓷氣泡形態的大小氣泡。

DSC03727.JPG    

用手摸,有凸起感,顯然白點的釉料較濃厚,

怎麼很汝瓷氣泡類似?

黑釉漆黑如墨,顯現網狀開片;

口緣幾個小嗑傷及圈足露出鐵胎骨。

DSC03714.JPG  

它的圈足高台修的很工整,

DSC03725.JPG  

盞內釉面呈現紫紅色與綠色交織的七彩光暈,

釉面有吸水性,到處都是細如髮絲的網狀裂紋。

有一條透骨細長裂紋。

DSC03726.JPG

這些皆是老古件自然形成的象徵。

DSC03720.JPG   

  

因為稀有,仿者趨之若鶩,但其實談何容易!!

自古極為稀少,可見燒成不易,

仿品除一部份是新燒製, 二次燒,

有一些較亂真的是以舊貨後加白點,

再次入窯以較低溫烘燒,..

因為若溫度過高,則白點也易流失掉,

但不論是哪一種仿品,白斑皆突兀漂浮於黑釉面上

,有些控制的不好的白斑還會剥離,剥落開來。

4建窯鷓鴣斑盞a.JPG

建窯鷓鴣班盞

4建窯鷓鴣斑盞b.JPG

這種稱為 大白點"鹧鴣"斑盞,根據現有資料這是建窯盞的品種當中最為稀少的,
要比被日本人珍視而拱為國寶的"曜變釉"盞還要稀少!! 就連世界各博物館都未有收藏!
在台北故宮文物第162 期,有一篇前研究員 林尉文所寫的專文,有較清楚的介紹;

18.jpg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03611.JPG

這件宋朝建窯曜變銀藍鷓鴣斑油滴盞
 
可說是稀世之珍,勝過兩岸故宮建窯收藏。
 
其價值並不輸日本各美術館奉為國寶
 
的建窯曜變、油滴盞。因為:
 
一、兩岸據研究尚未有完整的宋代油滴盞被發現,
 
包括博物館也只有殘片。
 
二、稀珍的鷓鴣斑真品還有乾隆的親筆泥金題字
 
(筆畫猶勝書法名家),珍貴無比。世上唯一。

 

DSC03643.JPG DSC03644.JPG DSC03642.JPG  

曜變的〔曜〕是光明照耀的意思。耀也,明亮也。

是指它的油滴結晶很明亮,有光輝。

盞口徑約12.3公分,高約7.3公分,

底徑約4.2公分。

鐵胎骨。鑑真第一眼就是看胎土·

[建盞的胎底是最難模仿的部分,也是鑒別真偽的關鍵之一。大致說來,建盞胎顯得粗糙,有不規則且大小不一的點狀或絲絮狀凹坑,即一般所謂的顆粒感。並且,古代陶工技術熟練,旋修底足的刀法俐落,在轉折處產生明快的交接線條。這些現象極難仿製。]

宋不宋看它即判。黃色是沙土。

八百多年的胎土自然腐朽,無法偽造。

DSC03600.JPG DSC03601.JPG  

聽說兩岸要找一個完整的宋朝建窯曜斑油滴盞…

都沒發現,都是殘片。

流落日本的曜變盞、油滴盞皆被當成了國寶。

這件是兩岸唯一完整的北宋建窯油滴嗎?謎…

油滴也有稱之鷓鴣斑、(夜空)星建點。

北宋建窯鷓鴣斑油滴比汝瓷珍貴稀少

DSC03608.JPG  

32.jpg

  DSC03606.JPG     

但最勾魂攝魄的是它有乾隆親書的隸書金泥字。

全文是:

宣和陶器用功巧  脩內督之奄豎倫  設曰葵花喻忠赤  師誠輩豈果其人  乾隆丙申夏御題

 DSC03599.JPG

DSC03598.JPG

 DSC03597.JPG

DSC03596.JPG

 

乾隆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丙申〕是1776年,乾隆皇帝六十六歲時。

乾隆皇帝的書法精練成熟,剛柔並濟,

細看它每一筆鋒的起、收、提、頓、轉、折等,

功力甚是高深。鐵畫銀鉤的隸書美極了.

(比沈銓的隸書更有造詣。)

這些寫在曜斑上的泥金字,不僅一絲不茍,

DSC03586.JPG DSC03587.JPG   

還順著盞形曲折收放!功力非凡。

第一句說「宣和陶器用功巧」,

顯然當時清朝的考據認為它是宋徽宗時的物件。

《宣和遺事》記載:「(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

燕召蔡京入內賜宴……又以惠山泉、

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

,可資說明徽宗時期建盞已進貢宮廷。

此件的油滴曜斑是銀藍光色,

(銀藍僅次於曜變,比金色、銀色油滴更稀珍。)

中間或浮著一些紫紅色光暈。

  DSC03648.JPG

DSC03592.JPG   

每個油滴斑中佈滿扭曲的溝紋。

DSC03612.JPG

盞內底的釉層向一邊傾斜,

有一些油滴斑在這邊集結。

DSC03645.JPG  

同時盞外的厚釉滴珠也在這一邊形成。

有大片油滴斑在這邊集結。

以上這些都是真品的特徵。

DSC03591.JPG  

唯一的大滴珠像是氣泡脹後再收縮而凹入,

不是嗑傷。不是匣缽痕。上面有黃土。

DSC03615.JPG       

 乾隆親書的泥金字,金泥濃郁均勻,

毫無脫落缺損,可見皇宮墨泥製造不同凡響!

DSC03578.JPG

DSC03579.JPG

乾隆所寫的〔葵花〕的〔花〕很特殊。

他認為此盞的油滴(特別是往碗內看)像葵花瓣。

8.jpg

(花字隸書

還有〔陶〕字篆邊,

〔誠〕、〔奄〕等字都別豎一格,

用以顯示唯我獨尊的氣派。

DSC03580.JPG  

 

 DSC03581.JPG

〔御題〕的「題」字是標準寫法。 

可參考「藝術中國」中書法字典裡,

「題」字的隸書寫法 :

 书法字典:题字隶书

建窯始燒于五代末宋初,以生產黑釉茶器(碗、盞)為主。以黑釉瓷為主的各類生活用具和茶器。作為建窯主要產品的黑釉茶器中,茶碗又占了總數的99%。

俗稱為“黑建”或“烏泥建”的建盞(碗),裝飾工藝有地方特色:釉層厚,乃至有流釉現象。

釉呈滴珠狀,以烏黑(閃光)為主外尚有藍黑、醬黑、灰黑等多種色澤。
釉面之紋呈結晶狀,變化萬千,所謂 兔紋、油滴、鷓鴣、曜變等就是最常見的幾種。

建窯茶碗胎質以深灰色厚胎居多,按口沿形狀可分為束口、斂口、敞口、撇口數種,亦有少許盅式碗、小圓碗;以口徑大小則分大型(口徑15釐米以上)、中型(15—11釐米)、小型(11釐米以下)。這些茶碗造型的共同特徵是尖唇、大口深腹收成小圈足,因為形似斗笠,也就叫它“斗笠盞”。一種內口沿內凹進一圈的束口盞為最常見。

建窯油滴 是黑釉茶器之珍品

油滴盞的釉面密佈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直徑從數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形似油滴。也有一說釉中花紋若在水面上撒油而得“油滴”之稱。日本國最初記載“油滴”的書有《滿濟准日記》和《陰涼軒日錄》可參考。

“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
建窯油滴盞國內罕有收藏,流傳東瀛民間的稱
“天目釉”、“星建盞”,其中為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所藏的一件被定為日本國國寶。曜變盞是建窯黑釉茶器中極為珍貴的品種。曜變盞外形尤為端莊,盞內外壁黑釉上散佈濃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點,光照之下,釉斑會折射出暈狀光斑,似真似幻,令人生驚豔之歎。

在黑色釉面上 呈銀白色晶花斑者稱“銀油滴”,呈赭黃色晶花斑的,稱“金油滴”。
油滴釉宛若夜幕之星辰,閃爍無端,備極美麗,向受茶人、收藏家垂青。

蔡襄《茶錄》:茶色白,宜黑盞, 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甚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宋代油滴珍品乃萬中選一,傳世珍品更不超過五件,三件落入日本,被他們奉為國寶,其餘散落歐美各大博物館。而我們故宮所藏油滴天目都非珍品,實是無奈!

現代油滴如張桂維等所作的金色油滴等,跟古代宋朝油滴最大的差別在「立體感」,

宋代油滴每個油滴斑中佈滿扭曲的溝紋。它們遠看近看都是立體的,可能是礦物釉的天然呈現。現代名家用化學釉燒出的金銀油滴雖然眩目,遠看近看皆是平面化

26.jpg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盞口徑約12.4公分,高約6.9公分,

底徑約3.8公分。

下圖是日本德川美術館的收藏。底足相同。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鷓鴣梚面雲縈宇—宋鷓鴣斑茶盞造型娛樂性之探析
池宗憲
大成報 總編輯
摘要

鷓鴣斑」真面目到底為何?各國學界的看法不同。
鷓鴣斑產地與定義的爭議
中國陶瓷學界對鷓鴣斑的產地看法有兩種:一為江西吉州窯,二為福建建陽窯。
一、陶瓷學者馮先銘認為:「鷓鴣斑」是江西吉州窯燒造,他寫《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
及陶瓷茶具的演變》:「鷓鴣斑是吉安永和窯的獨特風格,建窯遺址中沒發現有這種標本。他推斷《清
異錄》記載的『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應為永和之誤」。馮先銘認為鷓鴣斑與兔毫並不相干,
而在產地上所說的「永和」指的是江西吉州永和窯,這也和福建建陽窯所產茶盞產地不同。馮
先銘的結論是:鷓鴣斑一名是因釉與鷓鴣鳥的羽毛斑點相同而得名,《陶雅》把它與兔毫混為一談,
那更屬錯誤了。
二、范東青在《上海博物館集刊》1986年第三期發表〈鷓鴣斑考〉,主張鷓鴣斑即油滴。理由
是「鷓鴣斑」意指鷓鴣鳥胸前的羽毛花紋,油滴的圓斑紋與鷓鴣鳥胸前的黑地白圓斑完全一致。他
又舉證明初曹仲明《格古要論》「建窯條」:「滴珠大者真」。「鷓鴣斑」只是指建窯的油滴品種而言。
范東青說鷓鴣斑茶盞是建陽窯的產品!
三、廖寶秀在《宋代點茶法與茶器之研究》中指說宋人的鷓鴣斑茶盞,元代明初時稱為珠滴,現陶瓷學界又稱其為油滴盞,其由來是碗面所成的銀白圈點類似鷓鴣胸部羽毛上的白點,故名。鷓
鴣斑紋盞,點試茶時,亦往往用之。

 

日本陶瓷界對於鷓鴣斑是油滴或是兔毫各有看法:
一、鷓鴣斑即油滴說:理由是鷓鴣鳥胸部的黑地白圓斑點與油滴的圓斑紋相似,故「鷓鴣斑」
即指油滴。這種說法在香港1994年舉辦的「中國古代茶具展」中展品找到對照實品。
二、鷓鴣斑即兔毫說:理由是鷓鴣鳥背上的白、黑相間的條紋與兔毫相似,故「鷓鴣斑」即指
兔毫。
美國學界的看法則是認為「鷓鴣斑」指的是鳥背上的羽毛,與兔毫相似,並將「鷓鴣斑」譯成
Partreidge  Feather,意為「鷓鴣毛」,似指鷓鴣鳥背上的羽毛,而不是胸前的斑點。
宋代茶盞的魅力傳承千年不減,鷓鴣斑引燃學界不同的論述:產地是建窯?是吉州窯?鷓鴣斑
與油滴到底哪裡不一樣?鷓鴣斑到底是圓點狀?還是細長形?事實上,運用分析殘片的釉藥化學成
分以及胎土的結構差異,有助分辨宋代黑釉茶盞中的鷓鴣斑、油滴、兔毫在瓷器分類上的歸屬。

 

黑色釉是建窯的本色,窯變花紋則從釉層中透出而浮現於釉面。在黑色釉與雜色釉都是一次性
施釉,燒成的黑色釉又分為烏黑(純黑色,後人俗稱烏金釉)、紺黑(藍黑色,清時稱「紫建」)、青
黑(指深沉厚重的紺黑)、黑褐色釉(主色調黑,但泛紅光或泛黃光)。雜色釉也是一次性施釉,分
成褐色釉、白色釉、紫色釉、青綠色釉

 

當燃燒到一千三百度以上時,釉藥中的成分產生變化,加上「火山作用」,促成油滴的形成
。若燒成溫度與條件控制得剛好,那麼釉藥的表面會留下藍色的三氧化鐵還原痕跡。這正是成為
油滴或兔毫的關鍵所在。建盞釉是古代石灰釉類型,酸性較多,大體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構成,在
毛筋的表面或背面稍微向下密集排列著許多不透明的褐色小球,但器近口沿的褐色之處(折口)並
沒有褐色小球,而是由褐色的小針狀的結晶三氧化二鐵所組成。在陶瓷工藝學中,這類又被稱為「分
相─析晶釉」。黑色釉、鷓鴣斑釉、毫變盞和雜色釉的胎釉化學組成,與兔毫釉的化學組成是雷同的,
它們所用的原料、配方也一樣,只是由於燒成工藝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釉面型態。

 

葉文程進一步說明,油滴是氣泡自釉中出現的痕跡,以此作為中心由三氧化二鐵結晶而成。若
溫度在燒成後期提高得較多,則富含鐵質的部份會流成兔毫紋。若溫度過高或冷卻過快,就會使釉
水下垂如漆,形成純黑釉,無兔毫紋呈現。若溫度過低或火焰氣氛不當則會褪變為其他雜色釉。建
盞是在龍窯的還原焰中燒成的,影響釉面型態的變因除窯內的位置之外,也有燒成技術的影響。
釉藥主宰了茶盞所呈現的面貌,舉凡鷓鴣斑、兔毫、或油滴,全都是釉藥的窯變所形成的,只
是不了解燒窯程序的人,光看到茶盞上的釉藥變化,就延伸出許多想像空間,同時給予不同的稱謂,
以致造成黑釉茶盞在分類上的複雜性。如今,藉由釉藥的科學分析,加上下列燒製過程的研究,將
逐一釐清鷓鴣斑、兔毫與油滴的互動關係。

 

由於釉藥與燒製的變動因素造成了黑釉茶盞釉色的多變,也形成了茶盞名稱的混淆,就以鷓鴣
斑茶盞而言,在宋代的詩詞中,鷓鴣斑茶盞被推上點茶茶器的首席;但,鷓鴣斑所指的產地,光是
一個建窯就可以歸納出正點鷓鴣斑、類鷓鴣斑油滴、類鷓鴣斑窯變等三種。
若從建窯鷓鴣斑茶盞的製成過程來看,上黑釉一次燒成茶盞之後,成品依釉色分為紺黑、烏黑、
青黑以及產生窯變的產品等四種。產生窯變的一次燒產品中,就可能已出現類鷓鴣斑茶盞(如日本國
寶曜變天目)及兔毫茶盞。部份的一次燒黑釉茶盞再拿去上釉經過二次燒,產生正點鷓鴣斑茶盞。

以下以表列說明:
建窯鷓鴣斑茶盞分類簡表:
(上黑釉燒製)→(燒成茶盞的釉色)
1紺黑色
2 烏黑色
3青黑色
4窯變色
(1)鷓鴣斑(包括類鷓鴣斑油滴、類鷓鴣斑曜變)
(2)兔毫
(上黑釉燒製)→(燒成茶盞的釉色)→再上釉二次燒成為正點鷓鴣斑

鷓鴣斑的分類
鷓鴣斑茶盞的傳世,在歷史文獻中有著不同名稱,尤其在東渡扶桑後更演變出「油滴」、「曜變」、
「星建盞」等命名,此類的名稱,則均不見於中國宋代的文獻紀錄,它們仍然應歸入宋代文獻記錄
的鷓鴣斑範疇。所幸出土資料與傳世品的研究中,逐漸解開懸疑的鷓鴣斑之謎。目前鷓鴣斑茶盞的
分類,依照葉文程的分類有三種:正點鷓鴣班、類鷓鴣班油滴、類鷓鴣斑曜變三種形式。分述如下:
一、正點鷓鴣斑:
斑點成圓形或卵圓形,呈銀白、純白、卵白色,圓點較大,分佈較錯落。1988
年在建窯水尾嵐
遺址出土的一件黑釉碗殘器,足底刻「供御」銘文,通體施黑釉,呈現黃色兔毫紋。碗面上的圓形
斑點成白色狀如珍珠,中央珠點較密集,周圍則比較疏朗,顯然是人工以毛筆蘸白釉點上去的,屬
於二次施釉性質,與通常一次性施釉窯中自然燒成的有所不同。
二、類鷓鴣斑油滴:

宋黃庭堅:「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類鷓鴣斑油滴斑點大小不一,呈銀灰、灰褐、
黃褐諸色,分布或密集或疏朗,狀如沸騰的油滴,又好像水面上滴上許多油珠一樣,俗稱「星建盞」。
三、類鷓鴣斑曜變:
類鷓鴣斑曜變:斑點內有一部份呈黃白色,在斑點的周圍和中間則呈現青白色,有些地方還帶
青紫色。曜變斑廣佈於碗內壁,是一種特殊的鷓鴣斑變異。
正點鷓鴣斑就是經過二次燒完成。二次上釉成為黑釉茶盞上的圖案,由於宋代陶工係以鷓鴣鳥
斑為主要表現方式,故以正點鷓鴣斑稱之,正點鷓鴣斑茶盞斑點表面突起,正是二次燒的白釉附著
在黑茶盞上的特色。
類鷓鴣斑油滴的產生就是窯變的結果。釉色呈現著油滴般的斑點,又因還原時釉藥中的二氧化
鐵會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以及斑點的大小,看起來像油滴,故以類鷓鴣斑油滴稱之,此類茶盞所
呈現的油滴有銀灰色、赭色,油滴直徑也有大小之分。
類鷓鴣斑曜變是所有鷓鴣斑裡最特別的一種釉藥表現,「曜變」之名應與日本國寶曜變天目碗
有關,因其窯變形式看起來像油滴,卻又像油滴的變形,在每一個斑點上釉夾雜了藍與黑的瑰麗變
化,像極了夜空中的星光,以曜變來稱之,憑添幾許浪漫。目前,這樣的曜變成品僅見於日本。

 

1995年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中,張志剛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從已發掘瓷片實物來看,
古代生產鷓鴣斑黑釉有三處:吉州窯生產的白色鷓鴣斑黑釉器,唐代耀州窯黃褐色鷓鴣斑黑釉盞,
建窯有白色鷓鴣斑和金黃色鷓鴣斑黑釉盞,以及黑點鷓鴣斑瓷器。

1989-1990年間在大陸後門龍窯處
又出土了建窯生產的珍貴鷓鴣斑建窯,除了白色斑點黑釉鷓鴣斑殘片,還有一種新品種金黃色兔毫
釉上裝點的金黃色鷓鴣斑瓷器,更引人注目的出土了數目不少的生燒或半成品鷓鴣斑黑釉盞。研究
結果發現,白釉斑點裝點斑點的方法是用毛筆將白釉點在黑釉表面,釉點較厚,金黃色斑點是用毛
筆將高Fe2O3的釉點點在黑釉上,釉點較薄。
事實上,用白色釉或金黃色釉蘸點在黑釉茶盞上,是建窯製作茶盞的工藝特色。其白色正點鷓
鴣斑的斑點產生係以毛筆將白釉點在黑釉表面燒製而成,其燒成後釉點較厚,撫摸時有微凸的手感,
此研究與本件白色正點鷓鴣斑茶盞相吻合。
白色斑點閃露在黑釉上,正像鷓鴣胸前黑羽毛夾雜現露的白斑紋,這是古代陶工的創意,更是造形和釉藥創新的結晶,在點茶活動時的使用更滿足宋代點茶美學的娛樂要求與效果。

 

宋范仲淹在〈點茶歌〉:「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點茶味兮輕醍醐,點茶香兮薄蘭
芷,其間品第胡能欺。」這樣的詩詞中可以看到宋代點茶的精緻,使用茶盞的獨具風格,並描述點
茶的況味。今人讀詩或看到黑釉茶盞就彷彿進入宋代的點茶悠遊情境。其中,使用鷓鴣斑茶盞點茶
更是文人雅士的最愛。
鷓鴣斑的出現,建構在建盞的工藝基礎,並成為仿製的對象,由原產的福建建陽窯擴散到其他
地區民窯。這也是今日鑑識鷓鴣斑盞窯址的困難所在。所幸,經由釉藥與胎土的化學分析已解開鷓
鴣斑盞窯址之謎。建窯在鷓鴣斑盞的製造上,可歸納為一次燒產生的窯變鷓鴣斑茶盞與二次燒上釉
的鷓鴣斑茶盞,前者鷓鴣斑紋在釉下形成,燒結成功率低,難以管控;後者斑紋在釉上完成,燒結
成功率較高。然在傳世品或出土件數,前者數量卻比後者多,其中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文獻或詩詞中出現有關鷓鴣斑茶盞的描述,造成部分學者引用詩詞文獻來做窯址推論時的爭
議,甚以為江西永和窯是鷓鴣斑的唯一產地。

如今,在新的出土資料已證明鷓鴣斑來自福建建窯以及江西永和窯等多處地點。
鷓鴣斑茶盞的圖案造型與釉藥在宋代點茶法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如「鷓鴣挽面雲縈宇」,其所
帶來點茶時的愉悅,茶湯美麗的浮花與白色的鷓鴣斑點相互繚繞,如夢似幻,引人入勝,正是點茶
時進入他界娛樂性的平台。

北宋華北銀油滴的鷓鴣斑黑釉盞(二)稀珍真品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4.jpg 56.jpg  22.jpg  

長8.1公分,寬5.3公分,

高9.95公分。重159公克。

 

此件特點1.結晶綉如碧玉。

 欽定四庫全書

 格古要論巻上(明)曹昭 撰

 ○古銅器論

 古銅色

 銅器入土千年色純青如翠,

 入水千年色純緑如瓜皮,皆瑩潤如玉。

 未及千年雖有青緑而不瑩潤。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jpg 20.jpg  

長11.2公分,寬4.3公分,

高6.1公分。重250公克。

 

此件特點1.結晶綉如碧玉。

 欽定四庫全書

 格古要論巻上(明)曹昭 撰

 ○古銅器論

 古銅色

 銅器入土千年色純青如翠,

 入水千年色純緑如瓜皮,皆瑩潤如玉。

 未及千年雖有青緑而不瑩潤。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3009.jpg DSC03010.jpg DSC03017.jpg

 DSC03006.jpg DSC03007.jpg DSC03008.jpg  

底款藍圈直徑5.5公分。整件最大直徑17公分。

袖面有些不規則形狀的七彩薄膜。

大明天啟年民窯瓷器落款特點

明代天啟(1621-1627)一朝僅有7年,正處於晚明的多事之秋,政局不穩,社會動盪,瓷器生產也越發不行,尤先所見的官窯器很少,多是民窯產品,一般胎體厚重,胎質疏鬆,器型不規整,修胎不仔細。 但是也有一些細緻工麗的器物。 青花器的色調多種多樣,即有萬曆時期的那種淡描之色,也有純正艷麗或濃黑的色澤,還有類似後來清初時的青翠色調。 此外,還有一些帶有濃厚的日本藝術風格的產品,這是當時日本商人來中國定制的外銷瓷。 明代天啟的器型現所見的天啟青花器中,官窯很少,多是民窯為主,即有胎厚粗笨的大件器物,也有胎薄體輕的小件器物和一般器物,此時的外銷瓷多銷往日本,所以所有的瓷器都與偶日本風格。 明代天啟青花瓷器的胎釉的胎體粗細兼有。 小器和體薄的器物胎質細膩,大器的胎質多粗糙。 器物底足多見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不施釉的較多,多為白砂底,並有黏有沙粒。紋飾多以寫實為主,圖案佈局疏朗,畫意粗率。 明代天啟的款識的官窯很少見,只有一款為[大明天啟年製]的楷書款,外有雙圈,字體剛柔並濟,寫於器底

[天啟(1621一1627),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 天啟官窯器物非常罕見。款識僅見“大明天啟年制”楷款一種,書寫工整。天啟民窯器物款識有“大明年啟年造”、“天啟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及乾支紀年款如“皇明天啟年丙寅歲吉旦”等。書寫有工整與粗糙兩種,工整者可媲美官窯,粗糙者甚至不易辨別。 ]

民窯瓷器上的紀年款多以青花料書寫,另有少數刻划款,未見釉上彩書寫款。除上述仿官窯年款,另有“天啟元年”、天啟三年”、“天啟四年”、“天啟七年”、“天啟八年”、“天啟三年唐氏製造”、“天啟五年吳各冬香”、皇明天啟元年孟秋月谷旦立”、”天啟元年仲夏月吉日立”、“天啟三年仲冬月谷旦立”、“天啟年米石隱制”、“大明天啟年辦”等。 其中以“天啟元年”款較為多見。

 

天啟年青花瓷上以青花料書寫的年款,其呈色不一,或明快,或灰暗,或淺淡,或濃重。筆道粗重濃深者,大都寫得很有功力;淺淡者則顯得清新雅緻。 天啟年款除落於器物外底,還常落於外口沿、肩部、腹部等。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玉馬蹄形器在紅山玉器中流傳較廣且頗具代表性。此器

又稱玉筒形器、玉箍形器、玉束髮器、玉冠狀器等。因

其上口大下口小,外形頗似倒置的馬蹄,故習慣上稱之

為玉馬蹄形器。

此類玉器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發現,大多流至海外,

國外多家博物館藏有此器,直到80年代初遼寧牛河梁

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此器後,才被考古專家正式確認為

紅山文化的玉器。

據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報告顯示,玉馬蹄形器多在

中心大墓或高等級墓中才有發現,在墓中位置多枕于男

性墓主的頭下。

據綜合分析,此器當為部落首領或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

的人用作束髮的玉冠,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玉

冠實物。

玉馬蹄形器如作為玉冠使用,可將頭頂上的髮髻套于其

,其下口上的兩個小孔可以繫繩也可以插髮笄,個別

下口無孔的可以用將髮笄穿過髮髻橫貫于上口的方法來

固定。

紅山文化處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的重要歷史階

段。進入父系社會後出現禮制,《禮記·冠義》中說:

“冠者,禮之始也。”冠的出現標誌著禮制的開始,

成年男子頭上戴冠是一種身份和等級的標誌。

此品為黃玉質。

高4.9cm,上口斜孔徑5.5cm 下口孔徑4.3cm,

重42.9公克。厚0.1cm。

 

此品有下列三特點證明為真品,

這些蝕孔的特色作偽者無法仿造→

1) 蛀蝕孔呈外小內大的不規則狀,孔內有如纖維網;

(2) 蛀孔周圍有一白化過渡層;

 

3) 蝕孔或裂綹內或有砂粒(質硬未風化者),

 

        或有均質膠

   

   全器的雪花白點大多是白化的蝕孔,將水滴下,會吸水,

   白化的蝕孔會變成棕黑色的釘金沁。

   高古玉的親水性也是特色之一。

說起和田玉,喜歡軟玉的藏友大都只知道羊脂白玉貴重,其實和田玉中還有更為珍稀的品種,那就是和田黃玉。

黃玉的迷人之處就在于它的黃色。在我國古代黃色代表王者之色,有崇高、華貴、神秘之感,因此黃玉經常被皇家壟斷。特別是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將黃玉當做皇帝玉,對黃玉的尊崇達到了巔峰。

不過和田黃玉的顏色跨度比較大,從黃綠色到米黃色都有,蜜蠟黃、栗色黃為上品,達到雞油黃就是頂級的黃玉了。由于不少和田黃玉中通常帶有綠色色調,因此對黃玉來說,黃色越濃郁就越珍貴。

評價一塊黃玉的價值,除了色澤之外,玉質也很重要。與羊脂白玉講究細膩油潤一樣,黃玉也講究質地溫潤,少綹裂這樣的瑕疵。


 

     這件是博物館級的真品。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3]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3]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3]  

約長: 21.5cm . 寬:21.3cm.厚:2.3cm。

重709公克。

完美無破損。

符合紅山古玉真品的所有特徵,

特別是材質是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

是紅山文化最常使用的玉種。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

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2]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2]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2]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2]  

約長: 21.cm . 寬:20.8cm.厚:2.5cm。

完美無破損。

黃紅點片是鐵鏽沁,土沁味濃厚。

白點是鈣化,平滑無凹,一邊較多。

裂痕有自然重合現象。
 
符合紅山古玉真品的所有特徵,
 
特別是材質是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
 
現在找不到它的礦藏所在了!
 
紅山古玉跟良渚古玉有一種最直接的鑑定→
 
如果它的材質己經找不到原來相同的礦脈,
 
一定是真品。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

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1]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1]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1]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1]  

紅山文化玉 大大的C型龍[1]

長: 20.8cm . 寬:20.5cm.厚:2.3cm。

完美無破損。

黃紅點片是鐵鏽沁,土沁味濃厚。

白點是鈣化,平滑無凹,一邊較多。

符合紅山古玉真品的所有特徵,

特別是材質是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

是紅山文化最常使用的玉種。現今已絕產了,找不到它的原礦產地!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

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2]  

約長: 18.5cm . 寬:15cm.  厚:5.7cm。

重2030公克。

放大鏡細看,整体像被煮熟了,呈果凍狀。
高古玉玉面多呈油脂性,有的如年糕或果凍狀,比當年的光澤油潤更富油脂感,玉面油膩滋潤是出土古玉應備的特徵之一。古玉光澤也已由玻璃光變為臘質光,柔光幽幽,美而不艷。 古玉各種沁色。 高古玉沁色屬次生色,是在玉體原色基礎上受外因作用沁染上的色彩,沁色多少不一。
 
符合紅山古玉真品的所有特徵,
 紅山文化玉器誕生於新石器晚期。它們淺埋於遼河流域、內蒙古東南部和河北北部。

1935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的濱田、水野在紅山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紅山位於內蒙古赤峰東北郊,山體為暗紅色花崗岩,赤峰也由此得名。

50年代,考古學家尹達編寫《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認為紅山遺址是中原彩陶文化與北方細石文化在長城一線相遇,產生的一種「混合文化」,尹將其定名為「紅山文化」。

1984年在牛梁河出土了一對玉雕豬龍,

這是第一次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一大一小,

這對玉豬龍使大量出土和流散民間的紅山玉器的年代認定,

一槌定音。

經過反覆考證,專家認定擺放在祭司胸前或握在手中的玉豬龍、

玉龜,是祭司舉行祭祀時,用來與神溝通的道具,

也就是所謂的「神器」。

 紅山玉因為埋葬在山坡淺處,早期隨走私品進入台灣不少。

  紅山真品可由下列幾點判斷→

 1 沁(蝕)孔底部由放大鏡看,凹凸不平。

   因為慢慢自然侵蝕造成的層次。

 2 由竹或骨所鑽的喇叭小孔,高低不平,間距

   不均,但凹凸之間比較光滑。

 3 管鉆大孔的螺旋紋大都為一段或半圈,

   很少有一整圈的。起頭處有的有調整時的縱

   紋。

 4 有的材質有類似果凍的(熟)或(透)。

   呈現玻璃光者更是珍貴。

 5 有的佈滿大[小]冰裂紋。

 6 白化的沁(蝕)孔重覆再有﹝土﹞沁色。

 7 裂痕自我修補‧重合的現象,紅山比良渚多

   見,可能是紅山玉種較佳的緣故。

 8 無論凹溝的平行紋或是大小孔內的螺旋紋,

   很多真品都己風化或蝕化成若有若無,

   必須以放大鏡細看。紋與紋間,非常光滑。

 9 大件紅山真品土沁味[鐵質堆積沁入]濃厚。

   又稱葬味。

 10 材質是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

   現在找不到它的礦藏所在。

(很多公開展覽的偽品皆非此玉種,顏色較淺綠,也偽造白化。)

 11 紅山跟良渚古玉有很多用獸皮拋光精美者,

    比機器拋光更油潤光亮。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 大大的玉豬龍[1]  

 

紅山文化玉器誕生於新石器晚期。它們淺埋於遼河流域、內蒙古東南部和河北北部。

1935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的濱田、水野在紅山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紅山位於內蒙古赤峰東北郊,山體為暗紅色花崗岩,赤峰也由此得名。

50年代,考古學家尹達編寫《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認為紅山遺址是中原彩陶文化與北方細石文化在長城一線相遇,產生的一種「混合文化」,尹將其定名為「紅山文化」。

1984年在牛梁河出土了一對玉雕豬龍,

這是第一次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一大一小,

這對玉豬龍使大量出土和流散民間的紅山玉器的年代認定,

一槌定音。

經過反覆考證,專家認定擺放在祭司胸前或握在手中的玉豬龍、

玉龜,是祭司舉行祭祀時,用來與神溝通的道具,

也就是所謂的「神器」。

 紅山玉因為埋葬在山坡淺處,早期隨走私品進入台灣不少。

 約長: 19.2cm . 寬:15cm.  厚:5.8cm。

 重2098公克。

 裂痕有很明顯的自我修補、自然重合的現象。

 放大鏡細看,整体像被煮熟了,呈果凍狀。

高古玉玉面多呈油脂性,有的如年糕或果凍狀,比當年的光澤油潤更富油脂感,玉面油膩滋潤是出土古玉應備的特徵之一。古玉光澤也已由玻璃光變為臘質光,柔光幽幽,美而不艷。 古玉各種沁色。 高古玉沁色屬次生色,是在玉體原色基礎上受外因作用沁染上的色彩,沁色多少不一。

 符合紅山古玉真品的所有特徵,

 紅山真品可由下列幾點判斷→

  1 沁(蝕)孔底部由放大鏡看,凹凸不平。

   因為慢慢自然侵蝕造成的層次。

 2 由竹或骨所鑽的喇叭小孔,高低不平,間距

   不均,但凹凸之間比較光滑。

 3 管鉆大孔的螺旋紋大都為一段或半圈,

   很少有一整圈的。起頭處有的有調整時的縱

   紋。

 4 有的材質有類似果凍的(熟)或(透)。

   呈現玻璃光者更是珍貴。

 5 有的佈滿大[小]冰裂紋。

 6 白化的沁(蝕)孔重覆再有﹝土﹞沁色。

 7 裂痕自我修補‧重合的現象,紅山比良渚多

   見,可能是紅山玉種較佳的緣故。

 8 無論凹溝的平行紋或是大小孔內的螺旋紋,

   很多真品都己風化或蝕化成若有若無,

   必須以放大鏡細看。紋與紋間,非常光滑。

 9 大件紅山真品土沁味[鐵質堆積沁入]濃厚。

   又稱葬味。

 10 材質是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

   現在找不到它的礦藏所在。

(很多公開展覽的偽品皆非此玉種,顏色較淺綠,也偽造白化。)

 11 紅山跟良渚古玉有很多用獸皮拋光精美者,

    比機器拋光更油潤光亮。

這件是大陸博物館也少有的國寶珍品。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jpg 4.jpg  

21.jpg 52.jpg 50.jpg  

這件是白化真品。

最長6.9公分,最寬3.1公分,最厚1.3公分。

重31.7公克。 

 

紅山古玉受地熱作用會產生白化,

 

也有稱雞骨白,象牙白。

 

出土的地點在溫泉,沼氣附近,即使地熱溫度

 

不高,長時間的作用下,會使透明的玉質便成

 

不透明。玉器單一白化,而無沁色、無皮殼。

 

真品紅山古玉鈣化成雞骨白色的玉皮

 

是微透明狀,硬度仍較高,用指甲是摳不動的。

 

用火或生石灰燒出的偽品雞骨白表面由于

 

快速加熱形成急速的鈣化層,至使偽玉表

 

面玉質變鬆,變軟,用指甲一摳就碎,表面的

 

白色不堅硬。

 

雞骨白色紅山古玉真品的沁裂內,多有玉中

 

年久的醬色沁漿鈣化物,把沁裂、沁孔

 

封閉呈現出重色凝固條紋

 

人工鈣化的偽品則沒有此現象。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稀珍真品之紅山文化玉神人  

高約20寬約6公分。重1K以上。
博物館級的國寶。
符合紅山古玉真品的所有特徵,特別是材質是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的深綠色玉,現在找不到它的礦藏所在了!

從治玉工藝上看,這件玉坐人身上有許多線切割的痕迹,底部還有片切割痕迹,切割工藝較為原始;這些細部帶有明顯的史前玉器工藝特徵。人頭冠中間有淺淺的網格紋.如不仔細查看很難辨認出來.這與三星它拉“C形”玉雕龍額上及顎底之網格紋相似。這些都是史前紅山文化玉器上的特徵。造型上.原來一直認為是獸面人身,但仔細觀察,兩個大圓凸眼並非人眼。而是人所戴獸冠的眼睛.所戴冠似儺舞時帶的動物冠面.誇張而令人敬畏。
  

學界目前已普遍認為出土的玉人代表了一種巫人.玉人的主人是主持各種祭祀活動的專職祭司——巫師.也有人稱之為紅山薩滿。而巫師或薩滿在行巫術的過程中,則會經歷:靜坐神靈附體(昏迷狀態)—作法(遊動昏迷狀態。神靈代言人)—平靜(逐漸恢復正常狀態)。如果認定出土的玉人是巫師進入了神靈附體的痴迷狀態或已進入行法的狀態的話.則這個玉坐人似乎是巫師在行巫術過程中的另一個狀態.總體來說是一種較為平靜的狀態。同樣赤裸身子,但已戴上或披上了獸冠或獸面。這時,獸冠和獸面似乎是他們身穿的一個道具.如舉行大儺時要戴的儺面一樣。

 

紅山文化玉器採用的玉料有三類:,被稱為“老岫玉”的寬甸玉以及岫岩玉。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採集的紅山文化玉龍,其玉料與通常認為後來才出 現的新疆瑪納斯碧玉相似,若排除瑪納斯所產的話,推測其產地很可能在東北或內蒙古、或靠近這一文化區域的蒙古國或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某地,但似乎不產于紅山文化區域內。這種玉料之確切產地尚在調查之中,至今仍無定論。也就是說,用這種玉料製成的紅山文化玉器,其可信度是肯定的,因為其獨特玉料的產地還未找到。這個玉神人就是這種玉料。還有一種玉料硬度接近6度,以透閃石為主體,文物界和地質界俗稱為“老岫 玉”,產於今遼寧省的寬甸縣,今又稱寬甸玉。第三種玉料的硬度較低,在5度左右,以蛇紋石為主體,產於今遼寧省岫岩 縣,今多稱其為岫岩玉。後兩種玉料因確定為紅山文化所用玉料,產地亦在紅山文化區域內,取材方便且價格不貴,故今偽仿者多用它制作假紅山文化玉器。紅山文化玉器的本來顏色,有白、青、碧、黑或青中帶黃、白中帶黃諸色,典 型的黃玉極罕見,少數亦見有灰白色者。 總的來說,上述類似新疆瑪納斯碧玉、寬甸玉與岫岩玉這三種玉料,即使在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其沁色亦較少或淺,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綹紋及有磕缺損傷等處有所表現,很少有被沁色整體掩蓋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9.jpg 10.jpg 11.jpg  

 這件是孩兒面真品。

 判定它是真品主要在獸面紋的雕刻工法,

 放大鏡一看就明的(一眼貨)!

 它的白(鈣)化只進行一半,呈現美麗的

 粉紅色,俗稱[孩兒面],甚為罕見。

 玉料看來,跟桐鄉出土的同類。

 最長5.5公分,最寬3.4公分,最厚2公分。

 重63.6公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jpg 4.jpg 6.jpg  

44.jpg 43.jpg 42.jpg 41.jpg 40.jpg 39.jpg  

這件是博物館級的真品。

玉料跟余杭獐山出土的玉壁同類,雲霧般

 的吐灰佈滿全器,雖有磨損,拋光依舊亮眼。

 長約10.8公分,寬約10.8公分,

厚薄不一的正方圓,最厚約1.5公分。

 內孔徑4.4公分。重395公克。

 

良渚古玉比紅山古玉容易鑑定真假,因為良渚真品有下列幾

個特點,偽造者無法作出→

1良渚古玉的玉料出於當地,是一種不規則雲母狀結構的透

閃石,原來的古玉礦消失殆盡,現在除了江蘇省溧陽小梅嶺

礦點外,尚未找到相同的礦脈玉料。

2良渚真古玉的雕刻工法精細微妙,人人皆稱鬼斧神工。

特別是陰線的刻工,細如髮絲,綿密工整。現代工匠就算用

顯微毫雕,也無法掌握它陰刻的凹度‧角度‧長短‧轉折等

等。因此他們使用的工具及工法,仍是個謎!

其他如浮雕的減地如此平順、

管刻圓形的高難度操作‥‥‥,

內行人皆嘖嘖稱奇,很難模仿。

3入土這麼幾千年,很多玉器表面仍然閃爍著玻璃光,

其拋光技術令人拍案叫絕!

良渚古玉的硬度不高,出土的真品難免有嗑傷缺損。

但其玉器工藝在歷史上標桿的定位,無法替代,價值

難以估計,很多古玉收藏家想得一真品也不容易。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