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jpg 14.jpg 17.jpg

連蓋高約12公分

圓罐直徑約11公分,有上油保養。

重807公克。

鑲嵌金線秘技呈現的是[金龍玩蟋蟀]圖,

龍形是明朝的鷹爪

元明之後五爪金龍是皇帝專用的象徵。

它是適用於皇戚大臣的四爪金龍!

嵌金料黃澄閃亮,含金量應在9成以上。

此罐應是皇戚大臣的玩件。

21.jpg 20.jpg

16.jpg

王軍民:金銀錯工藝淺釋

2017/05/20 來源:玉雕大師網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使所表現的圖案與被嵌物品形成強烈的色澤差別和耀眼的金屬光澤,顯得更為突出、雍容華貴、絢麗多彩。

金銀錯工藝不同於金鑲玉工藝,金鑲玉顧名思義是以金銀為載體,用爪齒鑲嵌法或包邊鑲嵌法將玉固定在其表面,或以玉為主體將金銀鑲嵌在玉的外表。金鑲玉工藝與金銀錯工藝的根本區別是被鑲嵌物體的固定方法。金鑲玉工藝是採用焊接、爪齒、包邊等方法將被鑲嵌物體固定並凸出在表面,該工藝在金銀器加工行業及首飾加工行業里應用比較廣泛,是與金銀錯工藝截然不同的兩種加工工藝。金銀錯工藝也稱作嵌絲工藝,在青銅器、玉器、木雕等行業都有使用,主要是紋飾圖案的表現。
金銀錯嵌寶石工藝製作難度極大,工藝要求極精,圖案線條要流暢、粗細一致、開槽準確,否則金絲無法嵌入。即使勉強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絲相組合圖案及紋飾繁密,弧線集中圖案,開槽精度要求更為嚴格,製作難度更大。因為玉器表面開槽並非刀具所致,而是小如米粒的磨輪在飛速旋轉下刻成,若非深厚功底實難得心應手。金銀錯工藝的金、銀絲全部是打、壓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貼劑,所以既要圖案線條流暢,又要開槽精度準確,鑲嵌平整,對絲無痕。加工製作的難度可想而知。一道工序有誤,都不可能完成。
尤其在薄胎器物上鑲嵌更是萬分危險,開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壓金絲、金片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銀錯嵌寶石玉器是很難製作成功的。製作者須具有玉器加工、金銀鑲嵌兩種高超技藝方能完成。所以在浩瀚的玉器產品中很難見到幾件金銀錯玉器。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mN7gz.html
 



 

 
 

l9.jpg

全器沁色都是出土的血絲硃砂沁,

有沁裂痕。玉質是和闐稀有的羊脂白玉,

器身是整大塊挖空,甚是豪氣,

油潤依舊,把蟋蟀當作寶貝養育。

底部有使用過的磨痕。

5.jpg

[明代的白玉一般白中泛黃或粉色,

   間雜飯粒鳥屎之斑,似有沁色之感]。

4.jpg 3.jpg   

鬥蟋蟀最早的文字紀錄首推北宋末年顧逢在「負喧雜錄」中曾提到:「鬥蝨戰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京城裡的人,在七、八月間,家家都飼養促織(也就是蟋蟀)。只要走在市井中,都可以見到路上行人提著瓦盆泥罐,內裝蟋蟀,當時不分男女老幼都以鬥蟋蟀為樂。這本書同時也記載:蟋蟀的體性、名色、養法、治法及產、捕、辨、才、鬥等二十幾種專門學問。由此可知當時鬥蟋蟀已蔚為風尚。 「宋史」也記載宰相賈似道常和他的臣妾蹲跪在地上鬥蟋蟀以娛嘉賓。賈似道甚至規定凡是在鬥蟋蟀時,任何人都不許打擾,因為這是「軍國重事」。他後來還為此編寫了一本「促織經」;可是,最後因為太沈迷於此道而誤了國事,因此被後人戲稱為「蟋蟀皇帝」。

到了明朝,鬥蟋蟀的風氣更盛,甚至連皇帝也經常和宮女、太監一起伏地,為比鬥的蟋蟀吶喊助陣,是歷代最盛行的朝代。

鬥蟋蟀流傳到清朝,也有皇室莊親王為此編了四卷「蟋蟀譜」;然而後來,被一些道學家斥為玩物喪志,因而禁止於清宮內進行此類嬉戲;過,禁止歸禁止,宮內的小太監依然深愛此道。一直到了後來,鬥蟋蟀就從宮廷盛行到民間被稱為「秋興」,蟋蟀也一躍成為重要的昆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