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897.jpg

我收藏的稀世奇珍。

鐵胎土,較薄,胎體口緣非正圓,橢圓略扭曲。

盞口直徑12.5─12.9公分,

高約5.8─6.3公分,底徑內3.4─外4.4公分。

窯變一體一次成形

盞內釉面有歲月痕跡的網狀細裂紋。

DSC02893.jpg

DSC02904.jpg

藍斑在陽光直射下某個角度有淺淺的七彩光,

DSC02910.jpg

盞外部份黑亮釉中夾雜棕黃釉、棕黃斑點。

DSC02890.jpg

DSC02909.jpg

建窯中藍斑的窯變比兔亳、油滴稀少多了,

DSC02899.JPG

藍斑形成的時間太短,可遇不可求。

大多是灰白藍斑。

像這盞如此湛藍的斑紋更是稀中之稀!

        DSC02884.jpg 

真品鐵胎底部有竹刀迅速刮過的修刀痕。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竹刀修刮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間隔)。

 DSC02886.jpg

老瓷的胎質是腐熟高齡土製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觀感乾、酥,有老化痕跡。          DSC02900.jpg

它的修足是宋朝風格,方正齊整又隨意自然,鐵胎黑土氧化會呈赤褐色,裡面仍然是黑色胎土。

DSC02905.jpg          

 

〈建盞的烏金釉〉

烏金釉建盞的出現,是建窯由燒制轉向黑瓷的一個重要過程,其脈絡應當是晚唐五代時期燒制白瓷、青瓷,隨後開始燒制醬釉瓷,隨著醬釉瓷器工藝的不斷升級,開始出現了烏金釉,也就是建盞的特徵之一。
烏金釉是宋朝建盞的品種之一,烏金釉整體烏黑發亮,釉層溫潤而肥厚,如鏡子般,亮可照人。

從生產技術角度而言,燒純黑釉要高溫且要求窯內完全呈現無氧氣氛。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製作起來卻是困難至極。由於南方燒造瓷器的窯爐是龍窯,氣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氣,因此要燒制純黑釉是非常困難的。

這也是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的古黑釉瓷器,絕大部分都帶有暗褐色或者醬色,部分呈蟮魚黃色,就是因為窯內氣氛不容易做到完全無氧。

烏金釉其釉藥的主要礦料配比為氧化鐵和氧化錳,氧化錳的含量接近1%烏金釉說它難得,是因為鐵元素是非常活躍的元素,根據環境的不同,會在氧化亞鐵(FeO)、三氧化二鐵(Fe2O3)、四氧化三鐵(Fe3O4)之間來回變化,表象各不相同,而且非常難以控制。

純黑色的釉面非常不穩定,瞬間純正,只要有些許空氣進入窯內,就會二次氧化成灰黑、褐色甚至柿紅色,因此,純黑色的烏金釉器非常罕見。

在建盞的發展過程中,烏金釉盞的精品主要在北宋早起。這一時期,正是建盞趨於高峰的過渡期,醬色釉開始往烏金釉及建盞其他斑紋發展的重要時期。釉色黑亮,如玉質潤澤,可光亮照人。釉面玻化效果好,而且上釉普遍較厚,有部分還帶有隱約可見的斑紋。亦有不少老盞帶有細微的開片,細節處生動可人,別有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