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功德

  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隨喜功德,有下列幾種助益:

  一、遮止惡心,免墮三惡道。隨喜功德,也是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心相貌」中所謂的恭敬心、卑下心及無上菩提心。貪、瞋、癡、慢、疑是菩薩道中,障礙我們修行清淨波羅蜜的絆腳石。 隨喜功德,首先遮止傲慢自大的心。可調伏我慢、增上慢。免除自我犯下誹謗聖賢,阻人救度眾生的地獄重罪。釋迦世尊欲說《法華經》時,五千增上慢四眾退席而去。傲慢,毫無益處,只有自害害人。用隨喜心降伏它,可避免自己因一念之差而退墮於地獄中。

  其次,遮止嫉妒心。大乘佛經中,常教人「永捨嫉妒之心」,為什麼?因為嫉妒心所造的罪惡極重極大,不亞於瞋恨及貪染所造的重罪。我們眾生皆我執深重,不喜歡別人的財富、智慧、相貌、道德,乃至佛法的修行,勝過自己;只要別人得到超勝,得到光榮,嫉妒者,對他人的成就,就不惜運用毒辣手段,破壞中傷,無所不用其極。這些眾生,只要誹謗、傷害到一位初發心的大乘菩薩行者,三惡道就有份了。

  二、擴充心量如佛,助菩提法。我們隨喜,是隨喜真功真德,特別看重在「德」,若無實德,皆是虛功矯情。四聖之中,十方諸佛的功德,理應第一隨喜,念念隨喜。六凡之中,任何眾生,皆可隨喜他本具的佛性,也可隨喜他們的一毫之善。我們要請客,請一位流浪漢到超商選購食物,他只選了一個便當,一個飲料;我們請他再多買一些,他說這樣就夠了,能貪,不貪,知足常樂,我們隨喜其德。我們看到重大天災人禍現場,不眠不休的救難隊伍,我們敬佩並隨喜、讚歎他們的菩薩行為…。隨喜功德,可擴大心量如虛空,增長福德。凡夫學菩薩,是在學大方廣,拋棄自私狹窄的我見。我們讀誦到佛經中,佛菩薩智悲雙運來救度眾生的事蹟,我們深深隨喜,就可無限擴大我們的菩提心量;十方三世一切佛,及一切菩薩的智慧慈悲、難行能行,皆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三、唯心為宗,善巧方便。萬德莊嚴,在我們本性中都是樣樣具足,我們隨喜別人的難行能行,本具的莊嚴亦會因而顯發擴大,一切唯心,將來我們也會積聚眾德,具足大智大悲大願大行,必證無上菩提。見到別人喜歡作人天福報的工作,並不是不可隨喜,而是要善用其心,以解脫知見去隨喜。很多放生者常說:「希望放生讓我得長壽」,你見到他放生,說:「當願眾生解脫輪迴,往生極樂」。我們寒冬半夜,常聽到辛苦救人的救護車的鳴笛聲,我們隨喜其能及時救度眾生,並想著:「當願眾生,皆蒙阿彌陀佛救度,皆生極樂。」我們求的是無量壽。不同心願,招感果報亦不同。這是善巧的隨喜,也是《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所教的善用其心,將一切有漏人天福報,轉成出世福德的成佛菩提。

  四、唯佛為宗,精進不懈。《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因隨喜眾生皆能成佛的佛性,他禮敬四眾,並唱言: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此菩薩於臨命終時,自得大利,得聞《法華經》精義,延長壽命,繼續宏揚《法華經》,幫助無數眾生早證菩提。常不輕菩薩是以「佛」為宗。《普賢行願品》亦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也是念念唯「佛」,念念唯佛法的「一切智」是盼。我感恩佛菩薩的慈悲救度,會去宏揚佛法;也有無數的眾生,都感恩佛菩薩的救度,也都盡心盡力在宏揚佛法。如果能認識到我們所有的行願,終究是要幫助眾生成佛。見聞別人在認真利益眾生,在解脫知見上比我們優秀、更善巧、更慈悲,我們都應該讚歎隨喜,因為只要能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只要能幫助一切眾生成佛,誰能做,誰都值得讚歎。不應該以好名好利,爭強鬥勝的我執我慢我見,去嫉恨誹謗對方,這是自我造重罪,是忘失了菩提心,是魔業。

  我們修習隨喜功德,要注意的是,不要低估眾生的自私與我執,不僅世間合夥生意難做,在佛法中,大乘心與二乘心、人天福報心、邪知邪見也是很難和合共事;我們若是發了大乘菩提心,沒有遇到真誠要利益眾生的相同發心,就不要投入太多人力及財力去隨喜,只要在心內隨喜即可。因為在心中隨喜,自心取自心,只要迴向無上菩提,功德就超越了聲聞、緣覺二乘人自利自淨的苦功,當然也超越了人天福報的辛勞,與法界眾生同趨成佛之道。《大智度論》卷二十九云:「問曰:菩薩云何能以隨喜心,過聲聞、辟支佛(緣覺)人以財布施上?答曰:聲聞、辟支佛行是布施,菩薩於傍見之,一心念隨喜,讚言:善哉!以此隨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一切眾生故,以此為得無量佛法故,以二種功德,過求聲聞、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復次,以諸法實相智慧心隨喜故,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上。復次,菩薩以隨喜心生福德果報,回向供養三世十方諸佛,過聲聞、辟支佛布施上。」由此觀之,隨喜別人宏揚念佛法門,往生極樂去成佛,自然超越聲聞、緣覺,歸向無上正覺,其功德更是不可思議!何況,又出錢出力去護持,皆是自作自得,早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在所隨喜的種種義工,有時會見到,有些主事管事的眾生,自己不發菩提心,卻又貶低大眾的發心。他們大多只要隨喜的我們,乖乖聽話;只能出錢出力,不許有意見。這些領眾眾生,大多喜好名聞利養,自己求人天福報,常以邪心邪眼卑視眾生。常常認為當義工的眾生,是為了求福報,才去作義工;因此,他們認為,我有工作讓你修福,你應該感謝我,怎麼還有意見?舉個例子:有個地方,所辦的活動中,有各地發心擺飲食攤者,免費以各類點心跟眾生結緣。我們若是看到大部份的人都沒椅子,特別是與家人一起前來的病人,如半身不遂、拄著拐杖的中風者、八十幾歲的男女老人、帶著極幼小孩的女人等,他們有緣來種善根福德,卻只能坐在大殿前的台階上、或靠在欄杆上來吃這些食物,有些穿裙的年老婦女,在台階上坐下來,兩腿張開,內褲都露出,甚為不雅,我們馬上開車去買了很多塑膠椅,要讓這些眾生能夠有個椅子坐下來吃東西,我們自己也在旁照顧負責。結果,沒多久,幾個主事者就來收起椅子,叫我帶回去,並且訓斥我們:「你要給他們吃多久?隨便吃一下,就該讓他們趕快回去了。不要再找麻煩…」自稱是念佛道場,卻是如此看賤眾生,苛刻眾生。可見,以心隨喜,自心取自心,較為方便;若要以共事方式去隨喜功德,多有我執所見相互諍論的不淨。我們當義工越多,越常會遇到這種勢利眼的眾生。有些人也常警告我們,不要隨便去幫人助念,是要有捐過錢的,才可去助念。其他類似種種也很多,皆是唯利是圖,無法以清淨平等心來對待眾生。《有部律》云:「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利用眾生對佛菩薩的恭敬心,我們愈發心,這些愚人好大喜功,索求愈無止盡,愈多技巧,謊話連篇。我們若知道了他們只是好名好利,品德如此低劣傲慢,應要儘速遠離他們,不要妄想執著,非做不可。即心即佛,任何時地,我們皆可用佛心行佛事,廣修六度萬行,豈有人、事、地的限制。如同念佛,當下至誠一念即是與佛感應道交,豈有時地限制,豈可說:你們要常來我們這理念佛,才能往生?

  若是我們發了菩提心,常學菩薩道,廣修善行,也不必後悔過去隨喜功德時,所遇非人,浪費太多的財力及時間;因為同做一件事,各人發心不同,將來感果亦不同。普賢行願,十即一,一即十,隨喜也是供養,也是請佛住世,也是請轉法輪,也是普皆迴向。很簡單,我們只要依照佛菩薩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說,隨喜重要在統合迴向,迴向不必只有一次,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只要我們解第一義諦,安住在真如法界性,這些功德皆自然在第八識中,轉成金剛不滅,真實不虛。我們皆可常常擴充菩提心願來迴向,如《華嚴經》十大迴向來迴向,日日迴向,由真誠菩提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它們是無可沮壞、取之不盡的。經中告訴我們隨喜等功德,皆要和合迴向法界不生不滅的無上菩提,就是最上,就是第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諸善根,稱量隨喜,迴向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世尊!云何名隨喜最上乃至無與等?」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取不捨,不念非不念,不得非不得。是諸法中,亦無有法,生者滅者,若垢若淨,諸法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合不散,不入不出,如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相如,如相,法性,法住,法位,我亦如是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迴向,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須菩提!是隨喜法,比餘隨喜,百倍、千倍、百千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淨土十要》第六的《淨土或問》中,元朝維則大師云:「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結官豪,你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劍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難復。」智者大師說,大乘佛法的法印是實相印。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是無所得。我們佛教四眾,應常自我檢點,若行一切善業,想要能捨才能得,想得人天福報,那不是菩提心,那是魔心。一邪一切邪,你假名修行佛法,說不了義的相似法,蠱惑眾生來壯大自己,利用別人捐獻,他化自在,無論建築如何富麗堂皇,只是魔宮;魔王即是我們欲界的天主,心地未出三界,仍由天魔掌控,皆是魔眾,福盡皆墜三惡道。《大智度論》卷六十一云:「若人無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用有所得法,種種修習善根;一人用無所得法,但以心隨喜,念他功德,迴向無上道。是人(先者)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何以故?先福德有量,(後者)是福德無量;先福德有盡,今福德無盡;先福德雜毒,今福德無毒;先福德隨生死,今福德隨涅槃;先福德不定,若作佛、或退,今福德定到,必疾作佛。」

  我們要發菩提心,要學菩薩道;但更要謹言慎行,慎思明辨,不要一時衝動,隨意浪費我們的心力與財產;以避免識人不清,反而助魔眾為惡;沒有觀察出隨喜對象的真誠為法、真誠要供養眾生與否,寧願不作,轉來珍惜有限命光來念佛、拜佛、讀誦大乘經典,才是明智之舉。

  《淨土或問》中,又云:「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思之思之。」

  我們閱讀《印光大師文鈔》,大師也不鼓勵人妄作大菩薩,要自認我是罪業凡夫,別人是大菩薩。所以,不必往外攀緣,第一重要,要先以念佛來隨喜阿彌陀佛與自性佛的一切佛德。我們要依大師所教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要先老實念佛,日常生活之中,念念持名念佛,就是念念在隨喜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大慈大悲! 也是念念在隨喜自己的本具清淨佛性;一切成佛之道,皆在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之中,唯心所造,唯真如是所歸依。

  我們的起心動念,念念在創造自己的法界。智慧或愚癡,一念之間,天地懸隔。若要念念能夠歸向佛法界,我們念佛及所有的六度萬行,念念須以第一義諦來圓融如《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述,若能善用其心,我們日常生活中,遇事觸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皆可將念頭迴轉成清淨菩提心,激發並圓成自己本具的莊嚴佛德,歸向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也是一種菩薩道的善巧方便。普賢行願者,要想圓發無上菩提心、具足最上隨喜心、具足無等等迴向發願心,也要常常念誦此品,以期念念能夠具足文殊般若智,熟能生巧,讓我們實踐普賢行願的六度萬行,皆行在第一義諦,事事無礙,同法界眾生速證無上菩提。《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云:「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受闍梨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捨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著下帬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若見涌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恆轉正法。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行眾善。若見城廓,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見能捨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得麤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盛暑炎毒,當願眾生:捨離眾惱,一切皆盡。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右遶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讚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歎無盡。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