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修供養

     廣修供養就是六度中的佈施波羅蜜。因為普賢菩薩教導我們視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所以,一切布施皆說是供養,乃是在修持菩薩道的卑下心也。

  這法界之中,沒有佛出世,沒有佛所教導的智慧法,我們眾生,皆永遠處在黑暗牢獄之中,永遠不得解脫安樂。印光大師云:「回思從無始來,未聞佛說,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迴,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心片片裂,腸寸寸斷矣!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是故,我們第一重要,要以無比讚歎、無比虔誠、無比尊敬、無比深信、無比感恩、無比清淨的心,生生世世以無量無邊的珍寶、寶蓋、幢幡、金剛寶座、宮殿、香花、莊嚴具…等等來供養佛及佛舍利。在《華嚴經》十迴向品中,金剛幢菩薩於「菩薩摩訶薩不壞回向」云:「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諸供養具,於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不退轉,無有休息;一一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養。爲令一切衆生生淨信故,一切衆生攝善根故,一切衆生離諸苦故,一切衆生廣大解故,一切衆生以大莊嚴而莊嚴故,無量莊嚴而莊嚴故,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諸佛興難可值故,滿足如來無量力故,莊嚴供養佛塔廟故,住持一切諸佛法故,如是供養現在諸佛,及滅度後所有舍利。其諸供養,於阿僧祇劫說不可盡。如是修集無量功德,皆爲成熟一切衆生,無有退轉,無有休息,無有疲厭;無有執著,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絕所依;遠離於我,及以我所;如實法印,印諸業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在任何寺院、佛教機構中的佛像,我們皆當作真佛來禮敬供養,一香一花的供養,皆是法供養;印光大師云:「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又云:「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有人在講解大乘方等經典,無論在家出家,我們皆恭敬如佛般地聆聽、研讀,我們護持道場,財供養皆是法供養。終究皆不昧因果,早證無上菩提。

我們也要以清淨平等心來廣修供養。《梵網經》輕戒第二十云: 「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者,是外道法。」僧次,即無住相、平等於眾僧中次第所請。若我們妄執自己的愛憎、得失、善惡的分別,去揀擇供養,心量就狹窄,不是平等無二、廣如虛空的法供養。《金剛經》云:「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我們若以平等無住的心、無分別的心,去修供養,我們的心廣大如虛空 ,就是廣修供養。就是法供養。

  我們一般皆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但若以第一義諦而言,一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供養,皆是
如《維摩詰所說經》所云:「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皆是法供養,就是「如法供養」,六度萬行,皆如釋迦世尊及十方諸佛所教示的佛法實義來供養。換句話說,財施、無畏施及法施,是互含互攝的,三即一,一即三,無二無別。猶如往昔釋迦世尊在世時,衹陀太子和須達多長者為佛陀建立衹樹給孤獨園的典範,是金磚舖地的財施;尊請佛陀宏法利生,是法施;眾生聞法,不再憂悲苦惱,得解脫樂,是無畏施。綜觀一切眾生以佛為主,以法為尊的供養,大都是三施合一的法供養,供香供花亦如是。同樣,六度亦如是,一即六,布施度也能夠圓攝其餘五度。

《普賢行願品》中亦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是舉例說明,法供養行者的心所歸向,並不是法供養只有這七種,菩薩行的法供養是無量無邊,如同我們的真如遍一切處。這七種法供養也是互貫互通的。法供養,就是自己奉行佛法智慧,也幫助一功眾生得到智慧,得度生死,得解脫樂,究竟成佛。所有要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的財施、心力辛勞等佈施,皆是法供養。

《維摩詰所說經》中,藥王如來告月蓋王子:「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有人說:有捨才有得,那是以貪得人天福報來欺誑眾生。布施還想有所得,那是貪心,不是法供養。就算來世作了轉輪聖王,若是沒有一絲功德迴向無上菩提,普願眾生成佛。雖然得了大福報,造罪更多更廣,也不修持「法供養」,福報享盡,就直下三惡道了。寒山大士詩云:「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繞。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七寶鎮隨身,莊嚴甚妙好。一朝福報盡,猶若棲蘆鳥。還作牛領蟲,六趣受業道。況復諸凡夫,無常豈長保。生死如旋火,輪迴似麻稻。不解早覺悟,為人枉虛老。」布施時,心不清淨,皆是不淨施。《大智度論》卷三十三中云:「問曰:飲食等物,便是布施,為更有布施?答曰:飲食等物非布施,以飲食等物與時,心中生法名捨,與慳心相違,是名布施福德。是或有漏,或無漏,常是善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形,能作緣,業相應,隨業行,業共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慧證、身證,凡夫人得,亦聖人得。有人言:是捨法相應思,是名布施福德。所以者何?業能生果報故。思即是業,身口不名為業,從思生故得名業。此布施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親愛故與;或為求勢故與,以施故多致勢援;或死急故與;或求善譽故與;或求與貴勝齊名故與;或妒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小人愚賤尚施,我為貴重大人,云何不與;或為咒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凶故與;或求入伴黨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為今世事故施,與淨相違,名為不淨。淨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華未萎,色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第一利者,即以般若引導布施,以大悲心,為眾生故,不求自利、早得涅槃,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施,是名淨施。

另一種不淨施,是無德惡人以不義之財來作布施。有些眾生、企業家等,自知多有詐欺、偷盜、搶劫而來的不義之財,以為撥一小部份小錢來設慈善基金會,或捐給公益團體、寺廟等,作些慈善布施,就可將功贖罪,又可減稅,這是愚痴的邪見。《大智度論》卷十二中云:「菩薩布施時,知此布施必有果報,而不疑惑,能破邪見無明,是為布施生般若。復次,菩薩布施時,能分別知:不持戒人,若鞭打拷掠,閉繫枉法 ,得財而作布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羈靽乘騎,而常得好屋好食,為人所重,以人供給。又知,惡人多懷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知,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墮金翅烏中。…又知宰官之人,枉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神中,作鳩槃荼鬼。…又知,多瞋狠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形夜叉鬼中,…又知,有人剛愎強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步,墮虛空夜叉中,…又知,有人妬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故知,若品性不良,以不義之財來修供養,雖能獲得某些自在安樂,仍然脫離不了三惡道。不如生懺悔心,斷惡修十善,至少真正供養到自己,讓自己不墮惡道,以免長劫受無量苦,不得出離。

為什麼所有的供養,以法供養最為殊勝?施,是不是法供養,端看吾人的迴向願力落在那個法界。曾經有位很有菩薩心的大居士,他很喜歡施興建大雄寶殿,不止一間,一出手皆是幾千萬,我見過幾座,非常莊嚴。有一次,他省吃儉用,歷經千辛萬苦,東挪西掙,又出資約四億多元,施新建了一間寺院的大雄寶殿。那間寺院的主持老和尚,屢次在信眾面前公開表揚他,讚歎他難捨能捨。可惜好景不久,無常來摧折,在一次大地震中,這寺院剛好位在斷層帶上,那座大雄寶殿全部震塌了。如果我們是那位極發心的居士,若是執著在人天法界的福報,就會悶悶不樂。不但布施是如此,若我們的一切六度萬行,只停留在人天福報的概念,沒有回歸第一義諦的法供養,終會六根對六塵,生出種種我執、我所、我慢,以及有所得的賊魔,來吞噬自己的菩提心,因而在佛道上退轉下來;如果我們是這位居士,在決定布施的那一刻,若善用其心,當下皆以第一義諦的不生不滅為因,歸向我們與法界眾生將來同證不生不滅的佛法界。那麼這種就是法供養。我們在決定布施的當下那一念,皆已成就佛道,這成佛的金剛心,念念歸向正等正覺,無可沮壞,永恆不滅,無可震塌,將來必能速證無上菩提。

那麼,我們依法供養,如何才是回歸第一義諦的法供養?

一者依「三輪體空,因果不昧」來供養。三輪就是布施者,受施者,布施物這三者,在因果循環,互相酬償,輪流不停,故稱三輪。《大智度論》卷四十五中云:「布施時,菩薩作是念:施者、受者、財物,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如幻如夢。眾生空故,無受者,無施者,法空故,無財物。」但緣起性空不是斷滅,般若空慧的空,是畢竟空也畢竟有,雖畢竟空,空有不二,畢竟不昧因果。《百業經》中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三輪中任何一法的本體實相,都是自性不可得,當體即空。也由於畢竟空,才不會阻礙一切的緣起幻有。空正見也有「無可限量,無法計度,不可思議」的積極意義。若不空,則不知吾人心性本與諸佛同儔,無可限量,遍一切處。佈施若有所期盼,有所得,那就自我侷限在有限、微薄的範圍之內,無法與廣大如虛空,無量無邊的功德相應了。所以,《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種與般若空慧相應的無相布施,是通達三輪畢竟空無自性的布施。將此布施,如以一滴水,融歸於真如法性的大海之中,水性相合,即如遍大海中的水性而無窮無盡,不可思量。

二者依「迴向法界眾生究竟成佛」來供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三十中,佛說六度功德的迴向,說得極妙,從布施到般若度皆如是迴向:「依此起心及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佛無上正等菩提,微妙甚深而起迴向。由此迴向巧方便力,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又云:「諸法真如,是謂無上正等菩提,諸法真如無增無減故,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無增無減。」我們所行的一切六度萬行,本就是要幫助法界一切眾生,早生極樂,早日成佛。現在每作一件德行,就將功德平均分給法界一切眾生,普願眾生福德、智慧儘快具足,儘快證得無上菩提。如同《大般若經》卷五百七十九說:「我所作福及所作善,普施十方諸有情類,令永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這是真正大公無私的菩提心,真正的菩薩心腸。我們也可參閱《華嚴經》卷二十三中,諸佛及金剛幢菩薩所教的十種迴向,其偈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此人迴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的善知識莫如「佛」,亦是自性佛;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的智慧莫若「佛所說法」,即是自性無礙智。是佛及是法,皆在我現前一念真如實性之中,離此如來藏真如,無佛亦無法。我此佈施等六度萬行,從起先一念,至盡未來無量劫無量念,皆不離真如,究竟迴歸真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所以《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亦是此義;念一句佛號,即心即佛,一念即能往生,即能感應道交,亦是此義。若能知我每一心念之真如正覺,與佛之真如正覺,乃至與法界一切眾生的真如正覺,無二無別,心、佛、眾生同一法身,那麼我每一念起造的六度萬行,當然皆是真如,皆歸向無上正等菩提,無能沮壞。一切不離真如的福德智慧,當然與法界一切眾生平等共有,也與諸佛菩薩平等共有,這是一個圓,轉第八識為清淨無染的大圓境智。

迴向真如,每一念皆真空,也不離妙有,妙有即是真空,那布施所行的每一念也皆真空妙有,即是畢竟空,也畢竟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真清淨,是真平等,清淨平等之中,誰成誰壞?一切唯心造,切莫錯用心。是故,《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 「是諸有為法、無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義。」又云:「不從有所得中無所得,不從無所得中無所得。須菩提!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無所得即是有所得,得無上正等菩提。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中云:「爾時,世尊復以一切如來大善巧方便相,為諸菩薩說,最第一廣供養諸佛,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發菩提心,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救護眾生,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住持正法,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 無論在家出家,須敦倫盡分,勤修十善,就是救護眾生;一心念佛,求生極樂,就是發菩提心;研讀大乘法典,就是住持正法。先把自己本份做好站穩,就是法供養,也是廣修供養。

我們廣修供養,仍要從自家做起。如果家裡有佛像,有供桌,也可天天作供養。無論水果、香、花、都可隨時禮敬供養,佛菩薩遍一切處,也遍一切時,常住不滅。我通常每天新煮的午餐飯菜,都先供養諸佛菩薩、祖師、護法及眾生,約半小時後,我再收來食用。我大致都這樣說:「願以此清淨心,清淨香、清淨食物、水果等,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供養觀世音菩薩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菩薩,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常住三寶,祖師賢聖僧及護法等。也懇請佛菩薩大慈大悲,能許則許,神通變化弟子所供養的食物等,佈施給法界有需要的一切眾生,以及與我們緣深而有恩德的法界一切眾生,如父母師長等,普願我與法界一切眾生,無論生在何道,受何身,臨終皆得聞阿彌陀佛聖號,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皆蒙阿彌陀佛接引,皆生極樂世界,早日成佛。」然後就念佛十聲,作為變食真言、甘露真言及普供養真言。

諦閑大師認為孝順父母,奉侍師長,是皆在供養現在的活佛也。宋朝宗賾大師的《勸孝文》中,也普勸眾生以念佛法門來供養父母:「父母信知念佛,蓮華種植時也;一心念佛,蓮華出水時也;念佛功成,華開見佛時也。孝子察其往生時至,預以父母平生眾善聚為一疏,時時讀之,令生歡喜。又請父母坐臥向西,不忘淨土。設彌陀像,燃香鳴磬,念佛不絕。捨報之時,更須用意,無以哀哭,失其正念。父母得生淨土,受諸快樂,豈不嘉哉?平生孝養正在此時,寄語孝子順孫,無忘此事。」

我們念佛人,處此末法時代,最殊勝的法供養,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佛國。我們只要幫助一個眾生往生極樂,他就一定能成佛,成佛後,就可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再成佛,有比這個更珍貴,更令人歡喜的嗎?我們歡喜,往生極樂者歡喜,阿彌陀佛歡喜,十方諸佛歡喜,可說是皆大歡喜!我們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也勸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也隨緣普勸一切親戚好友、一切有緣者,念佛發願往生極樂,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每一世、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一秒,你念念無間,想幫一切眾生出離煩惱大苦海,往生極樂佛國。那不管你用身口意供養或外財供養,皆自然歸向法供養,這樣供養眾生也就是供養如來,也是供養自己早日解脫,早得智慧,早證無上菩提,普利一切諸含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