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中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發菩提心的通範。

  龍樹菩薩所作,解析申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大智度論》中,也稱讚我們凡夫的初發心:「諸凡夫人雖住諸結使,聞佛功德,發大悲心,憐愍眾生,我當作佛;此心雖在煩惱中,心尊貴故,天人所敬。如轉輪聖王太子初受胎時,勝於諸子。諸天鬼神皆共尊貴;菩薩心亦如是,雖在結使中,勝諸天神通聖人。」我們凡夫眾生,從發菩提心,修學大乘教法,雖能廣學六度萬行,但要成為金剛心,入不退地,住在無生法忍,並非易事。金剛心的典範就如同《金剛經》中,釋迦世尊因地作忍辱仙人,為歌利王節節支解時,仍然毫無瞋恨,又發願將來成佛先度他。具足金剛心者,是久修大士,除了能夠解悟第一義諦,所有的六度萬行皆以第一義諦來行持,也就是《金剛經》中所教示的: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去修六度萬行,純以清淨體性去修持一切善法,圓證無上正真之道。但我們凡夫能夠上品中生,不是要能具足金剛心,不是要念念能行持在第一義海中,重要是在對「第一義諦」能夠解悟即成,阿彌陀佛大慈父,對待我們罪業凡夫,如憐幼子,條件如此簡單,其大恩大德,粉身碎骨,莫之能報。上品中生的條件是「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我們只要深信佛語,深信因果,不誹謗大乘,學習大乘,進而善解佛法的究竟了義所在,明瞭「第一義諦」的真理而不疑不驚,然後迴向願生極樂國,就可上品中生。

   第一義,又名第一義諦,又名第一義空,也稱作佛性、覺性、真如、如來藏、真心、實相、法身、法界性、涅槃、中道義、中道諦、真空妙有、菩提自性、阿賴耶識、一真法界性…等等。因為它是無生,無地獄乃至無佛,無一切法界相貌,所以是真空。因為它是無滅,以此法界性,能唯心所造十種法界,有地獄也有佛。單獨真空不成,單獨妙有不立,真空妙有,唯一不二,是謂無上義,是謂第一義。第一義在《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詰大士所示現的是,離一切言說名字分別,無相可取,畢竟不可得。言思路絕,心行處滅,真實離念境界,唯實修實證才能相應。

 「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的積極意義,就是我們要誓願成佛,並以「真空妙有」的第一義諦去修行六度萬行,終必圓證無上正等正覺。真空,一切法不染,妙有即真空;妙有,不捨一切法,真空即妙有。畢竟真空即畢竟妙有,不歸斷滅;畢竟妙有即畢竟真空,無有一塵。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楞嚴經》中,佛告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亦云:「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我們以不生不滅的覺性來修六度萬行,就是稱性起修,萬行皆相稱於成佛的佛性;所有的修行皆回歸清淨自性,就是全修在性。以不生不滅的佛性真如為因,來修一切法,就能速證不生不滅的佛果。

  憨山大師在《大乘起信論直解》中云:「如來藏者,即一心真如。乃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以此心體本來無染,故云自性清淨。寂滅湛然,故云不生。常住不動,故云不滅。不妄不變,故名真如。一切如來恆沙淨德,性自具足,故名如來藏。以此藏性本無迷悟,了無聖凡,而為十法界一切聖凡因果所依,故云一法界大總相法門。」

 六百卷《般若經》的精要濃縮在《心經》,它也是最短、最有威力的大乘方等經典,「般若波羅蜜」的意義是「依般若智慧到達佛智彼岸」,這就是第一義諦。我們要解第一義,可常常背誦《心經》,這也是上品上生所需要的「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或者常簡誦其中這句「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很好。「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中有精神意志力的「心法」,與物質排列組合的「色法」。佛法認為可見的色法、相法,皆由不可見的心法、心性,所隨緣呈現、隨緣創造的,雖然一切唯心造,但心不可見,不可得,所以色也不可得,色即是空,不待因緣滅才空;因緣所生,皆無自性,當體即空,當下即空。但空非斷滅,空不離色,所以空即色。空即受想行識,五蘊皆空,五蘊所成的「我」也是空,無我,就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六根六塵,無十八界,無苦集滅道,無老死盡,亦無無明盡,。雖然一切法不生,無智亦無得;但一切法不滅,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即依此第一義諦,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釋迦世尊所示現,第一義的金剛心是成佛必修必行,所以,我們發大乘菩提心者,仍須了解,量力去學習實踐才是。《大智度論》卷四十五中,也說明「金剛心」的種種相貌 :

  「我應無量無數無邊世生死中,利益度脫一切眾生。」金剛心本質不生不滅,永恆無盡,是故利益眾生的誓願亦沒有盡頭,成佛以後,仍然如是。

 「我應捨一切內、外貴重之物。」無常若至,內身外財脆弱瞬滅,毫無價值。若能佈施,是以不堅固物易換成堅固的法身法財。

 「一切眾生中,等心無憎愛。」遠離愛見大悲,不以我執我愛揀擇怨親,平等饒益眾生,出離三界。

 「我當以三乘,如應度脫眾生。」如如覺照,應機如如;恆順眾生,無諍三昧是金剛心。

 「度如是眾生已,實無所度,而無其功。此中,心亦不悔不沒。」眾生是我心中的眾生,我心空,眾生空,精進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同一法身,豈分你我;亦無成敗得失多寡。如夢如幻,亦如遊戲三昧,悔個什麼?本來無動,退沒什麼?

 「我應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等諸相。」法身佛,毗盧遮那如來,名為「遍一切處」,誰無法身?既然遍一切處,無始無終,就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一切相。

 「我應當以清淨無染心,行六波羅蜜,回向薩婆若。」清淨無染是般若空慧,六度萬行都以第一義「般若」為前導,即能斷盡根本無明惑,徹見空有不二之中諦理,知一切道與一切種。就能得證一切種智薩婆若,是為通達明瞭無量相門及無量法門之佛智,即是如來。

 「心如金剛者,墮三惡道所有眾生,我當代受勤苦。為一一眾生故,代受地獄苦。乃至是眾生從三惡道出,集諸善本,至無餘涅槃已,復救一切眾生,如是展轉一切眾生盡度已,後當自為集諸功德,無量阿僧祇劫,乃當作佛,是中,心不悔、不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之大悲願行也。一切佛、一切菩薩皆如是。皆先救度那罪業最重、受盡無量大苦的一切眾生,是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難行能行金剛心,難思難議我頂禮!

 隋朝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中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想,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善男子,是想,法界、畢竟智、第一義諦、第一義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我們凡夫處處執著,著空、著有皆是遍計執,皆是邪見。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才是圓成實,才是中道諦,才是第一義。著有易救,著空難救,《大乘入楞伽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空見懷增上慢。」著空者很很容易入斷滅空而不自知,還自認悟得高。有個佛教團體,領導的居士「不依了義,依不了義」,教他的徒眾,無念才是真念佛,所以他們什麼都不念。可憐,眾生過去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遇到惡知識,不僅退失菩提心,最可悲的是,一盲引眾盲,相偕入火坑。斷滅空的邪見下地獄更快,更難救,因為什麼都沒有,大菩薩在地獄說法度眾,唯有他們一法都不受,所以,也無法救度。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云:「佛性者,名為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的一真法界。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常樂我淨的佛性。佛滅度後約六百年,馬鳴菩薩就造了《大乘起信論》,詳述如來藏中生滅的妄心與不生不滅的真心的異同,欲令二乘聖凡皆能離棄斷滅,迴小向大,發起大乘成佛的菩提心。其論中常言,說空是為破妄,若執空不化,是不了義,不是正覺之道。

   論云:「一者聞修多羅(經論)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云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相。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說佛法身無相,猶如虛空,是為破妄執佛身為有礙之色相。但若妄執頑空是如來性,也是妄情遍計。因為虛空是對待法,也是生滅法。以一切色法,唯心所現,色本無也,若無色法,虛空亦無,空、色俱無,一切境界頓滅,唯一真心不生不滅,無所不遍,廣大無礙。

  論又云:「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眾生不知世法、出世法皆是假名非真,計為實有,故說因緣所生,皆無自性,畢竟體空。但若以為真如涅槃之性,畢竟唯空,是斷滅空的邪見。因為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簡言之,若無佛性,具足無漏功德,眾生怎能修證成佛?

 憨山大師在《大乘起信論直解》中云:「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即如來藏清淨真心也。然而此心,體絕聖凡,本無迷悟,自性清淨,了無妄染,離名離相,絕諸對待,唯一真源,更無二法。」「所言攝世出世法者,經云: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是則迷如來藏而為識藏,乃眾生心也。以此心乃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名阿賴耶識,而此識體原是真如,亦名本覺,本無生滅。今因無明動彼淨心而有生滅,故為業識。以此心本是真如,故攝出世四聖之法;以依業識則有生死,故攝六凡之法,故云是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四聖六凡的十法界生滅,皆依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佛性隨緣變現,而此真心無來無去,如如不動,隨緣不變。因緣生無自性,不是有,也不是無,因為有個無自性,才能因緣生;有個無自性,才能一切唯心造,唯心現,自心取自心,才能下地獄,也才能成佛。若有自性,固定不變,誰能成佛?無自性而因緣生,即有即無,非有非無,法爾如是,隨心隨願而幻化,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無礙,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假如我們這個佛性像是泥團的泥性,我們以水為緣,一和一揉,就可以拿泥土來捏造男女人像,也可捏造老虎等畜生,也可捏成地獄刀劍穿身的眾生,也可以捏成一尊莊嚴的佛像…等等,一切唯心造,我們皆可捏成任一法界的正報及依報。心即佛,佛即心,我們憶佛念佛,即是要把心依佛德而起自性莊嚴,不要再作人了,要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所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宋朝宗賾大師云:「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其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剎。」淨土之生,唯心所生,無生而生;緣生性空,生體不可得 ,生而無生。是故,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才是信願念佛的第一義空,才是中道諦。所以,《金剛經》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明朝傳燈大師所撰的《淨土生無生論》於念佛法門的第一義諦、一真法界,也有甚為精闢的講解:「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隨緣變造。既曰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則事中染淨身土,當體即真,無一絲毫可加損於其間者。《楞嚴經》云: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若然,則娑婆極樂,此世眾生,當生九品,彌陀已成吾心當果,悉由心性之所變造,豈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

 亦云:「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性量即報身,性具即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會合可知。故古德云: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故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未舉念時,早已成就;纔舉心念,即便圓成。感應道交,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又云:「行者稱佛名時,作佛觀時,作主伴、依正餘觀時,修三種淨業時,一心不亂時,散心稱名時,以至見思浩浩、恆沙煩惱。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是法界。故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 ,作依作正。若然者,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以此妙心,念彼阿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故云:「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釋迦世尊講般若波羅蜜二十二年,大慈大悲說空、無住、無著、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無非欲令我們眾生,捨棄一切由虛幻無明產生的妄想執著,能夠解悟第一義空,由不生不滅的第一義中道諦為正因,為佛因,為了義因來修六度萬行,就是最直捷了當,最光明正大,最清淨無染的成佛菩提大道。以此正因佛種,無論我們發願在穢土成佛如釋迦牟尼佛,或者發願在淨土成佛如阿彌陀佛,都能以不退轉的大乘金剛心,廣修六度萬行,速證無上正等正覺。如《普賢行願品》所云:「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