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下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花,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上品下生者的「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最主要在發無上道心,就是發菩提心。梵語「菩提」,此翻為「覺」。菩提即是覺悟之道,亦即是諸佛所證福智圓滿,究竟覺悟正覺之道。隋朝智者大師說:「發菩提心,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則是度眾生心。」在《藏經》中,有關於勸吾人發菩提心的經論很多,如《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文殊師利問菩提心經》,龍樹菩薩造的《菩提心離相論》,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經論》等等,不勝枚舉。

  在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卷三十五~三十六中,彌勒菩薩以眾多無盡的譬諭,來讚歎、隨喜善財童子的發菩提心,一再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彌勒菩薩說:「菩提心者猶如嚴父,訓導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慈母,生長菩薩諸善根故。菩提心者猶如乳母,養育守護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善友,成益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願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猶如大海,普生一切諸功德故。菩提心者如須彌山,於諸眾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鐵圍山,攝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如大雪山,長養一切智慧藥故。菩提心者猶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菩提心者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發菩提心的功德講述難盡,可說是無量無邊的殊勝!

  清朝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說發菩提心有十種因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發菩提心的因緣是:一切眾生都作過我的慈母,眾生在生死輪迴枉受諸苦,為報答如母的恩德,所以發願成佛來救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菩薩地持經》說:「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云何四緣?一者善男子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彼見聞已,即發是念,是為大事不可思議,能為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二者雖不見聞如上神變,聞說法者讚歎菩提及菩薩藏,聞則欣慶歡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三者雖不聞法,見法滅相而作是念,無量眾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我今當修菩提之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護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四者不見法滅,見惡世眾生為十煩惱之所惱亂,一者愚癡,二者無慚愧,三者慳嫉,四者苦惱,五者穢污,六者煩惱,七者惡行,八者放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見已,作是念,大濁世起,於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以濁世中,發心難得,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又說:「菩薩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為四?一者種性不具足。二者惡知識所攝。三者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者於生死苦生怖畏心。」
  發菩提心願跟發往生極樂願一樣,是需要常常自我警惕,自我充實不虛的。我們發了菩提心,這個心常會忘失,所以要常常發,令其堅定不移。由凡夫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直修到福智圓滿、得證究竟菩提而成佛。這個由凡入聖的過程,它有漸進層次,菩提心願會隨修持解悟的不同而變化、擴充及去蕪存菁,如同法藏比丘參閱了無數佛國的莊嚴成就,經過五劫思惟,才建立了自己的無上菩提大願。

  《勸發菩提心文》中勸人要發真正的菩提心:「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無論如何,我們只要發了菩提心,整個第八識就返璞歸真,從發心起,盡未來無量劫,我們的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皆翻轉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菩提大道,終必成佛,普利諸含識。所以晉譯《華嚴經》梵行品有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這個菩提心願,十方三世諸佛皆常護念,猶如金剛種子,永遠不滅,能摧伏一切魔怨,遠離一切生死苦惱,以正法饒益眾生,同證無上正等正覺。

  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的因緣時節,人人不同。有人是初發心,有人過去世已發,這世則為接續成長,加以擴大。往往是我們遇到人生中重大苦惱,無救無援,一心懇求佛、或懇求大菩薩救苦救難,誠心感召,有求得應,或佛或菩薩,以大神通智慧願力,拯救我們脫離苦難,我們感激涕泣之際,我們本有的佛性被喚醒,就會以深重的感恩心發出菩提心願。這是最常見的發菩提心方式。往往佛菩薩的大智大悲,不是我們凡夫所能預測猜想,等到我們受到救度了,才恍然大悟其奧妙圓滿,是如此的不可思議。我們無法報恩,只能像阿難尊者於楞嚴會上,被救度後發願:「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最後二句意思是說:虛空空性或可銷亡,我此如金剛堅固的菩提心,如如不動,毫無退轉。虛空有盡,我的菩提心願亦無盡!

  回顧自己,從父親臨終被阿彌陀佛接引往生,那一刻初發心起,三十幾來年,一路學佛,跌跌撞撞,起伏不定。檢點反省,自己的菩提心願,只能說是相似的菩提心,仍然需要不停的深入經藏,不停的在生活中去實踐、去修正,才能漸趨堅固不退。要成為金剛心,還很遙遠,尚須歷練。只可說,勉強尚能奉行印光大師開示的:「竭誠盡敬」而已。

  因深深感恩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眾生到極樂故,後來,有一段時間,每星期約三次,我在那間教學級醫院的癌症中心門診等候區,贈送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聖號的錄音帶,以及相關佛書;開刀房外家屬等候區及急診室病床間,勸人念觀音聖號;加護病房家屬休息室勸人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聖號等。那時候,毫無般若智慧,無法對人精要的來解說念佛法門及其他佛理。只能當個介紹者而已,以贈送錄音帶及《念佛法要》、《觀世音菩薩靈感錄》等書,來宣揚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無法將佛法吸收後,再由本性稱性而出,來供養有緣眾生。彼時感恩心較重,比較忽略發展自己的願力;也就是没有回歸自性菩提心,再明明白白由空四相的清淨心,來修持一切善法。

  其後,我太太生小孩時難產,指定醫師從頭到尾都沒來,我們就遵照印光大師開示,十九個小時,完全靠著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才安然生下小孩。我更感恩,但還是心外求法,沒有建立自我真正的菩提道心。甚至,在我父親往生十年,我遭遇了重大車禍,腦部重創昏迷那一刻,與我同時車禍、輕傷的女兒驚恐無助,懇求觀世音菩薩,稱念第三聲「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後,大悲觀世音菩薩化身一位與我母親熟稔的朋友,是曾在我祖父診所中長期工作的一位男人,將我移到路旁樹下,並幫我按摩,引導我腦部撞傷後所積聚的大量出血,由口、鼻流出,不致留在腦中變成血塊,壓死腦細胞,我才得以存活至今。(他的名字、住處等,是撞我的人,見他大膽移動車禍傷患,叫他留下的。事後聯繫,實際的他,當時清晨仍在睡覺,也不知有此等事。我們才恍然明白,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化身來救我命。)

  雖然觀世音菩薩如此大恩大德救苦救難,我的菩提願力仍然半醉半醒。又換作另一種大頭夢。覺得老婆去受菩薩戒的那間寺院,主持的老和尚,淨土法門講得不錯,我就發心將他部份的開示編輯成較莊嚴的精裝本,每次開著七、八十公里的車來回跑,全部由自己出錢印刷。現在想起來,雖不求名求利,但是隨喜得太過份了,法執太重,花費時間、精力、財力如此重大,仍然是心外攀緣,不尊重己靈,沒有明明白白的歸向自己的菩提誓願來發展;他化自在,有所為而為,也是妄想執著,不是清淨。

  談這些,是要讓大家以我的呆勁為警惕,能夠知曉真正的菩提心,雖是要勇於實踐,卻是常常犯錯,遇境逢緣,仍然貪瞋癡熾盛,要一再反觀自性,漸次覺悟修正,才能漸漸回歸自性清淨心,總要有正確的發心,才能正確的去廣修六度萬行,圓滿菩提。

  我是讀陳慧劍先生所寫的《弘一大師傳》,才接續過去世的善根,弘一大師是行持普賢行願的,我發心學佛以來,到醫院送念佛錄音帶及佛書、助印戒本、助印佛經等佛典、供養傳三壇大戒道場、助念、放生、幫寺院編輯佛書、在寺院辦念佛佛一…等等,也都是在學習普賢行願,我的房子上緣掛著細列「普賢十大願王」的大看板,牆壁也掛著「讚彌陀偈」、「讚觀音偈」,我自己日日讀誦《普賢行願品》,發願盡未來無量劫,生生世世行持普賢十大願王,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為第一要務。我印贈《普賢行願品》等精裝本佛經,常勸人讀誦《普賢行願品》,由大慈大悲的普賢菩薩當保證人,我們皆可上品上生。

  所有這些,我歸向普賢行願的學習,雖是財資貧窮,不自量力;粗糙缺漏,多不圓滿。但因我殘存在世的生命,都是觀世音菩薩救度而有的,所以我的終極菩提大願,就是我將來一定要成為與觀世音菩薩相同能力的大悲救世者。既然有願,要有學習,要有實行,其願才不虛。因此,普賢十大願王,當然是我生生世世的必修學分,不行持普賢行願,就成不了觀音世菩薩。我們發願成佛、成菩薩,都要修習普賢行願,因為十大願王就是菩提心,就是菩提願,就是成佛的菩薩道總綱。

  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一心念佛,是最殊勝、最直接、最圓最頓的發菩提心。這是感念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大恩大德而發的大乘菩提心。我們能發大乘菩提心,比佈施千百憶眾生財物珍寶,更能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何謂大乘菩提心?就是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佛國,一心念佛,也普勸眾生發願往生極樂,一心念佛,是希望我與一切眾生,到了清淨的佛國,能夠親聞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佛,觀世音、大勢至及十方一切菩薩的教導,容易修學聖道,永不退轉,也能學得好、學得妙,能夠早日成佛,再救度一切眾生成佛。不僅能速證無上菩提,將來成佛的正報依報,也能媲美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以及極樂世樂的無比殊勝莊嚴。 

  〇問:我很喜歡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有時念阿彌陀佛,念一念,又念成觀音菩薩。請問,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能夠往生極樂佛國嗎?

  答:當然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乃至一切佛的名號,一切菩薩的名號,都可以往生極樂,因為一切佛菩薩的聖號,皆以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而成,稱念名號就能以名召德,啟發本覺,也是功德無量,跟念阿彌陀佛的意義相同。只要每天以此功德皆迴向願生極樂佛國,一樣能往生。若我們常念觀音聖號,臨終時,觀世音菩薩也會一同前來接引你。

  印光大師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或者你心尚有未安,可以早上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其它菩薩聖號也可),中午過後,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同樣日日迴向發願,願生極樂,就更圓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