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

  唐朝德宗貞元年間,般若三藏法師所譯的四十卷《華嚴經》,俗稱四十華嚴,是八十卷華嚴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本,由二十一卷擴展為四十卷,僅得一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單行流傳的《普賢行願品》,是四十卷的最後一卷。其中詳述善財童子參禮五十五位善知識,每一善知識,皆為善財宣說其所證的不思議解脫法門,而能證此不思議解脫境界的主要原因,正是普賢菩薩的十種願行。可以說: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是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方便,所以四十卷華嚴,皆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品》。

今此《普賢行願品》,所講的十大願王,正是廣大之真因,以此願王廣大之因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莊嚴佛果毗盧性海,故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因此品是以普賢十大願王,引導華藏海眾,往生極樂,是以古德將此品列為淨土五經之一,作為修淨土者日課必誦的經典

我們若過去世沒有善根福德,這世是沒有因緣得聞佛法的。我父親三十年前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後,我對佛法生起了絕對的信心。當我讀到《普賢行願品》中:「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這一段經文,我真是說不出的歡喜。因為只要我能念佛,能發願往生極樂佛國,並且讀誦、學習、受持普賢十大願王,無論我死亡時,是否暈迷,忘了念佛;是否遭遇水淹、火燒、車禍、墜機…等等意外災難而死,無法念佛,唯此願王不會捨棄我,於一切時引導我,在一剎那這麼短時間,就往生到極樂佛國;而且馬上見佛,見大菩薩們,這是上品上生啊!每天讀誦到這一段,歡喜之心不曾減少。後來,我在《普賢行願品輯要疏》中讀到諦閑大師自述,他見到這一段經文,甚為歡喜,「遂決意持此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指南」。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說:「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這十大行願是修證成佛的綱要;我們只要學習行持十大願王,不僅能夠上品上生極樂世界;盡未來無量劫中,我們菩薩道行願有了正確的方向,必定向著無上菩提之路闊步前進,直至成佛,永無障礙。十大願王可說是普賢菩薩過去無量劫代眾生受無量苦,一字一句皆是肝腦塗地,才得以成就的成佛綱要,難思難議,唯佛乃能知其廣大功德的究竟。感恩普賢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教導我們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阿彌陀佛也隨喜,並稱讚一切受持普賢行願的修行者,《大寶積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二願:「若我成佛,於彼國中,所有菩薩,於大菩提,咸悉位階一生補處。唯除大願諸菩薩等,為諸眾生,被精進甲,勤行利益,修大涅槃,遍諸佛國,行菩薩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安立恆沙眾生,住無上覺,所修諸行,復勝於前,行普賢道,而得出離,若不爾者,不取菩提。」普賢行願的行者是把眾生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能夠往生佛國,能夠解第一義諦,能夠早日成佛,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念佛人常念誦《普賢行願品》,並在此生乃至盡未來無量劫中,宏揚大乘佛法,並竭力幫助有緣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我們就可稱之為「普賢行者」。我們往生極樂後,在佛國中,都是在修持普賢十大行願;從極樂世界迴入娑婆,也是要行持普賢行願,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概括言之,我們從此刻至無量劫之中,乃至修證成佛,皆要以普賢十大願王來圓滿六度萬行,自他皆可速登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以般若來統領六度波羅蜜,六度互攝互含,一度能具足其他五度。同樣,以第一義諦來行持普賢十大願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六度萬行皆是真如十大願王也是互融互通,任何一願之中,皆能具足其餘九大願,如帝網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攝一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珠珠互映,影現重重。影復現影,重重無盡。《普賢行願品》云:「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我們若解第一義,以般若念念貫通六度萬行,乃至盡未來無量劫中,所有的菩薩道,皆安住在真如之中,來行持普賢十大願王,就能圓斷煩惱,圓滅罪障,圓破五蘊,圓超五濁,圓念三身,圓淨四土,圓修萬行,圓證本真,一切悉皆圓融無礙,速能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輪迴無量劫了,什麼苦都受夠,什麼樂皆享過,就是不曾有過一絲清淨解脫之樂。我們多麼幸福,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要珍惜自己過去世的善根,一心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佛國去成佛,這就是發菩提心;我們承蒙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救度,往生極樂去成佛,是最直捷殊勝的成佛妙法,諸佛護念,諸佛歡喜。然後,若要擴充我們累劫積聚的福德,讓它大方廣,也要以普賢十大願王為綱目,來學習六度萬行,以圓滿無上菩提。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令一切受持者,越過凡夫與二乘,直接行菩薩道,以菩薩行願力去念佛,去學習、實踐十大願王,並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往生極樂,不僅我們自己可以上品上生;教導眾生以普賢行願來上品上生,也是化度眾生成佛之最上善巧方便,普賢行願就具足了文殊菩薩的大智。普賢行願,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早日成佛,是具足了觀音菩薩的大悲。普賢廣大願王,願願要眾生滅除煩惱盡無餘,獲得甚深正法利;也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也具足了地藏菩薩的大願。所以,我們若能讀誦、憶念並學習普賢菩薩十種行願,就具足了大智大悲大願大行。《普賢行願品》中說受持普賢行願者,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劫,所以我們的普賢行願,也是可以在盡未來無量劫中,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修證成佛,無有間斷,無有疲厭,無有窮盡。

  只要我們發了成佛的菩提心,這一念覺悟之心,就脫離了六道輪迴的虛幻無明,以本有的覺性法身,融合並顯現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的智慧德相,永為不滅的金剛道種。為什麼發菩提心能超脫六道輪迴?曾經,我去參訪一位大家都說他已開悟、有神通的法師,他自稱是斌宗法師的弟子,也依著斌宗法師的《心經要義》講心經。我一入門,看他斜躺在躺椅上,一邊看電視,一邊罵東罵西,旁邊還有一個年輕在家女眾在按摩他的身體,唯唯諾諾。他問我:一個小時前,你為什麼打電話去別寺掛單?他要顯示他有神通。他也問我:你不是醫生,也沒有生病,為什麼你常常跑去醫院?哦,這時我才知道,他沒開悟,他只是個鬼通。因為鬼道眾生,無法發菩提心,只有人道跟天道(天魔也在內)能發菩提心。鬼道眾生為業障矇蔽,不能了知菩提心的相貌,他怎麼也看不懂我去醫院幹什麼,更聽不到我在醫院跟人談什麼。出家修道,若因地不真,不發菩提心,以貪染名聞利養的邪見來修行,終必走火入魔,招來靈鬼附身,墜入三惡道。鬼道也不了解念佛法門的大菩提心,我也觀察到,在座來拜訪他的人士,只要問到念佛法門,他就避開不答,只一意炫耀他的鬼通能見到你的過去,轉而人身攻擊提問者過去的行為,真是可憐愍者,講《心經》,也只是依書口念而已,心邪一切邪,夾雜名聞利養,講經說法變成欺誑眾生的幌子,必定墜入地獄。所以,我們只要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皆能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只有佛菩薩知道我們,護念我們;我們與六凡法界不相應、不相知,就超脫六道輪迴,進入菩薩法界了。是故,《普賢行願品》亦云:「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許多有修有證的善知識都說:修行皆在修現前這一念心性。我們念念要自我覺悟,覺知當下這一念心,會與十法界中的哪個法界感應。徹悟大師亦云:「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惟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嗔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輭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我們現前這一念是一個點,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由體擴充無數,大方廣乃至無量無邊,就能建立自己的地獄或佛國。一切善惡果報,會下地獄或者能成佛,皆是自己現前這一念心積聚而成的,一切唯心造,皆是自作自受,唐朝道宣大師說:苦樂道果皆是自己贈送給自己,與別人無關。所以,有修行的善知識,遇到別人陷害凌虐,隨緣消舊業,處之泰然。別人問他:「你難道不恨?不想報復嗎?」他回答:「我若起瞋恨心,就先對自己不利,更無需報復;我倒是怕自己會拋棄了菩提心,無法以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道修行的楷模,以佛心照顧著現前這一念。就是菩提心,就是真念佛,也是普賢行願。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得更透徹:「欲使悲智恆得相應,必須諦觀現前一念。此一念心,不在內外中間,不在去來現在,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欲言其有,毫無朕迹;欲言其無,不可斷滅。三世諸佛所證,證此也。一切眾生所迷,迷此也。證時不增,迷時不減。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證雖不增,恆受法性真常之樂;為求此樂,故名為智。迷雖不減,枉受顛倒輪迴之苦;為拔此苦,故名為悲。非大智不運大悲,非大悲不圓大智。一念觀心,即一念返迷歸悟;念念觀心,即念念返迷歸悟。返迷是即智之悲,歸悟是即悲之智。即智之悲,所以遊行四方;即悲之智,所以承事諸佛。佛及眾生,總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持戒者,瑩治此也。作福者,莊嚴此也。忍辱者,體達此也。精進者,顯發此也。坐禪者,映徹此也。看經者,照了此也。見佛菩薩善知識者,即契此也。立大願行,盡未來際,度脫有情者,完滿此也。觀一念心中,十界假名而興與拔,為平等生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五陰而興與拔,為平等法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體性而興與拔,為平等無緣慈悲。一切時中,觀心為主,讀誦了義大乘,而助顯之;勤修種種福德而資發之,勿令此心墮在無記不善境界。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日新其德以詣於成。一生如此,則生生亦復如是。得生淨土,永無退轉。百劫千生,大事因緣,只在現前一念,此念若正,無不是正。此念若邪,無不是邪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我們學習菩薩道以至成佛的六度萬行,都要以般若為導引,才能直捷了當,悉無障礙。般若慧就是第一義諦。也就是說,若以第一義諦來行持普賢十大願王,來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就覺悟到現前這一念無來無去亦無住,我們這一念的真如實性是無生亦無滅的;乃至盡未來無量劫的念念菩提行願,也如同現前這一念,無來無去無住無生無滅。真如覺性既然當體無生,那麼修一切善法,其中就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我可執,亦無法可執,亦無是非、榮辱、得失、成敗,一切皆在無諍三昧之中;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就超越了六凡境界;真如覺性既然當體無滅,現前這一念真如,雖然清淨空寂,無我、人、眾生、壽者,卻能隨菩提心願造作一切勝法,不昧法界中一切的三世因緣果報。乃至盡未來無量劫行持十大願王的六度萬行,念念皆能由覺性本體起行無邊的妙用;雖然無貪無瞋無癡無疑無悔,卻能利樂眾生覺悟佛道而無失無壞無斷無滅。我們行菩提道,一切自利利他的善巧方便,即空即假即中,皆在如幻三昧之中,就超出二乘涅槃,就能以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來利益眾生,圓滿無上菩提。總而言之,我們盡未來無量劫中,上求佛智,下化眾生,一切六度萬行,皆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真空即妙有,自覺即覺他;妙有皆真空,利他皆自利。究竟不二,究竟清淨,究竟圓滿,究竟無智亦無得,究竟不可思議,是謂以般若第一義諦超諸方便,成就佛道,能以十種智力度化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