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業障

  《普賢行願品》上說:「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我們念佛求生極樂,至誠念一句佛號,本來就是迴心轉意在懺悔,念念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只要「念茲在茲,但提正念」即可。再者,因為能往生,百分之九十九皆依靠彌陀願力攝受接引,只要我們有懺悔心,五逆十惡之惡業,猶如微小片雲在大虛空之中。 

  我們行持普賢行願者,盡未來劫中,想要宏揚佛法,想要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就要懺悔業障。普賢行願是成佛的綱要,也是菩薩道的基礎;就像本來被照顧的嬰孩,就要進入獨立的青少年了。要發展自己的特質,要建立自己的願力,一切身口意業,都要自我負責了。如果自己的殺盜淫妄等十惡業不懺悔、不停止,生生世世被你殺盜淫妄的眾生,一樣回報你殺盜淫妄,這樣生生世世冤怨相報,無有了時。你想宏揚佛法,對你有宿怨的眾生,宿怨不解,法水不入,怎能接受你的引導?就像提婆達多,佛也無法度化。宿怨所追的眾生就變成菩薩成佛的障礙了。所以,我們發了菩提心,來行持普賢行願時,不是只有天魔會來阻礙,過去自己所造的惡業惡緣,一樣會循業發現,橫阻在眼前,當我們遇到時,又如何來降伏自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阿闍世王是犯了要弒父的五逆罪,但他自知會下地獄,就聽從善友耆婆的勸說,懷著懺悔的心境,覲見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中,釋迦世尊知道他因前世被殺,執著妄身為我,怨結難釋,就教他觀察我們此身的二十種過患,讓他了解,身為罪藪,五蘊虛幻無主;世尊也知道,他善根未泯,已知懺悔,但未能了知罪性本空。又安慰他殺罪並無定相,談到兩人互殺的因果:其父頻婆娑羅王曾在曠野打獵,打不到獵物,遷怒之下,以心口教殺了一位五通仙人,今世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得到阿闍世王也以心口教人殺他。世尊並教他如幻三昧的種種觀察,終於免除了他的恐懼,對佛生起了無比的信心與尊敬。世尊在經中也談到阿闍世王過去在毗婆尸佛時代,就發了菩提心,從是因緣,得滅無量惡,未曾復墮地獄受苦。

  菩薩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雖然不斷結使,不斷煩惱,也要常行慚愧,常行懺悔,洗滌身口意,才能「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否則就如阿闍世王,過去世雖發了菩提心,修道已成五通仙人,未了第一義,遇到惡緣,仍然懷恨不捨,怨怨相殺,無有了時;若非他能以懺悔心求佛救度,心結不開,仍是要下無間地獄的。我們無明習氣使然,大多日日在造罪業而不自知。若有緣參加拜懺法會,或者自己能夠讀誦《大悲懺》、《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或任何的懺罪寶典,深入了解我們無始劫以來,常犯的各類罪愆,皆可洗淨我們宿罪的心垢,開發我們的覺性。念佛人若以懺悔心念佛,就會漸漸厭棄自心由無明念念造作的種種穢惡,厭離我們由罪業所感召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苦果,欣慕極樂佛國的種種清淨莊嚴,因為欣厭具足,念佛必能至誠懇切,信願自然漸趨堅固。

  《楞嚴經》卷五中,十方如來告阿難云:「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所以《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教我們欲行大乘無上法者,欲學普賢行,行普賢行者,應當讀誦大乘經典,並要懺悔六根遇到六塵,因無明習氣而起,貪愛黏著的罪業,用懺悔來清淨六根。

  現今略述智者大師於所作的《法華三昧懺儀》中,懺悔六根的文字給大家參考:

  〈懺悔眼根〉至心懺悔。(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從無量世來,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色壞我眼,為恩愛奴。故色使我經歷三界,為此弊使,盲無所見,眼根不善,傷害我多。十方諸佛常在不滅,我濁惡眼障故不見。今誦大乘方等經典,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華,說眼過罪,不敢覆藏。諸佛菩薩慧眼法水,願與洗除,以是因緣,令我與一切眾生,眼根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耳根〉至心懺悔。(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從多劫來,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妙音時,心生惑著,聞惡聲時,起百八種煩惱賊害。如此惡耳,報得惡事,恆聞惡聲,生諸攀緣,顛倒聽故,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聞正法,處處惑著,無暫停時。坐此竅聲,勞我神識,墜墮三塗。十方諸佛常在說法,我濁惡耳障故不聞。今始覺悟,誦持大乘功德海藏,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華,說耳過罪,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耳根所起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鼻根〉至心懺悔。(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從無量劫來,坐此鼻根,聞諸香氣,若男女身香、肴膳之香,及種種香,迷惑不了,動諸結使,諸煩惱賊,臥者皆起,無量罪業。因此增長,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處染著,墮落生死,受諸苦報。十方諸佛功德妙香充滿法界,我濁惡鼻障故不聞。今誦大乘清淨妙典,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華,說鼻過罪,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一切眾生,鼻根一切過罪畢竟清淨。
  〈懺悔舌根〉至心懺悔。(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從無數劫來,舌根所作,不善惡業,貪諸美味,損害眾生,破諸禁戒,開放逸門,無量罪業,從舌根生。又以舌根,起口過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誹謗三寶,讚說邪見,說無益語,鬪構壞亂,法說非法,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舌根起。如此惡舌,斷功德種,於非義中,多端強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舌根罪過,無量無邊,以是因緣,當墮惡道,百劫千劫,永無出期。諸佛法味彌滿法界,舌根罪故不能別了。今誦大乘諸佛祕藏,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華,說舌過罪,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舌根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身根〉至心懺悔。(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從久遠來,身根不善,貪著諸觸,所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如是等種種諸觸,顛倒不了,煩惱熾然;造作身業,起三不善,謂殺盜婬,與諸眾生,作大冤結,造逆破戒,乃至焚燒塔寺,用三寶物,無有羞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從身業起,說不可盡。罪垢因緣,未來世中,當墮地獄。猛火焰熾,焚燒我身,無量億劫,受大苦惱。十方諸佛常放淨光,照觸我等,身根重罪障故不覺。但知貪著,麁弊惡觸,現受眾苦,後受地獄餓鬼畜生等苦,如是種種眾苦,沒在其中,不覺不知。今日慚愧,誦持大乘真實法藏,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華,說身過罪,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身根一切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意根〉至心懺悔。(某甲)與一切法界眾生,從無始已來,意根不善,貪著諸法,狂愚不了。隨所緣境,起貪瞋癡,如是邪念,能生一切雜業,所謂十惡五逆。猶如猨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經歷,無量無邊,惡不善報,從意根生。如是意根,即是一切生死根本,眾苦之源。如經中說,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當知一切諸法,悉是佛法,妄想分別,受諸熱惱。是則於菩提中見不清淨,於解脫中而起纏縛。今始覺悟,生重慚愧,生重怖畏。誦持大乘,如說修行。歸向普賢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華,說意過罪。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意根一切重罪,乃至六根所起一切惡業,已起、今起、未來應起,洗澣懺悔,畢竟清淨。

  本來我們的心性遍法界,為善為惡皆遍法界。這在現今網路科技的方便更能明白。在網路中六根對六塵,皆形成我們第八意識的業障海,但我們不自覺,每天認假為真,以貪瞋癡的我執我慢我見,沈迷在網路中造業,擴充我相,互相謾罵,聊是非,找美食,用網路行銷詐騙,經營應召站…等等,無所不用其極,猶如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所說:「一切諸法,本自不有,不過自心所現。眾生迷惑,妄起計著。究其大病,祇因迷己為物;又復於中,認物為己。所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此即無始生死根本也。」在《楞嚴經》卷五中,佛亦告阿難:「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沈迷科技反而使我們妄想狂亂而受害,罪惡彌深彌廣,我們不是太顛倒了嗎?為什麼我們不利用它來聽法師解釋佛經?不利用它來探究佛法?反而隨順自己的感官好惡習氣,來造無量貪瞋癡的業識。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皆不去,只有業隨身。不珍惜時光來念佛修行,十之八九,眾生命終,大多只有三惡道可去了。

  有人問佛,有那種力量可勝過佛的神通力?佛答:業力勝過神通力。《普賢行願品》說:「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業力如此廣大,又有哪種力量可勝過業力?願力最堅,願力可勝過業力。

  所謂願力就是強勁堅持的心力。徹悟大師開示:「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唯業所感,唯心所現。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前境來報,定而不定。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

  若發菩提心來行持普賢十大願王,由一切唯心造的法界觀,就知道一切境界,皆是自心取自心,懺悔在自己,與其他眾生無關。懺悔是要訓練自我反照能力,截斷為惡的相續心。遇到任何情境,只要自己止惡,不起任何貪瞋癡,寧願吃虧償宿債,惡業就隱沒;如種子被冰凍,無緣可發芽。念念懺悔斷惡後,念念轉修菩薩法界最完善的十大願王,善根就顯發,發光發熱,將宿世惡緣轉成善緣,唯善無惡,才能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恰恰用心,恰恰無心,雖然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如夢如幻,但是不昧因果。我們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如果過去世在六道中殺害過某個眾生,因緣碰到了,我就幫助這個眾生發菩提心,修持佛法,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佛國去成佛,也是不昧因果,轉業障成菩提。這就是願力能轉業,能勝業力。《普賢行願品》說:「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

  普賢十大願王,十即一,一即十,互攝互入,互貫互通,相互提昇、滋養壯大。有些罪業,因為我們不同習氣的緣故,並不能馬上能反省悔過。必須自己「常隨佛學」,聞思修佛法到某種程度,才知道自己錯了,錯在何處。如果不知錯在哪裡,又如何對症下藥,修正改過,回歸清淨。所以《華嚴經》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我們「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治無始劫來輪迴中的一切壞習氣。對治習氣,是要阻絕身口意三業的惡習,轉成邁向修證清淨菩提的正見正行 ,就是實務的懺悔。我們要常常反省,常常觀察自己的身口意,那種壞習氣偏重,就要先下定決心去對治它 ,令它永斷無再犯,才是如實懺悔業障。

  若怕自己覺性不夠,無慚無愧,也不用煩惱。一心念佛,念佛是啟發智慧、懺除業障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自己念佛,也勸天下有緣人念佛,就是返璞歸真的大懺悔。至心誠敬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即懺悔,懺悔就念佛,一句佛號本具足一切功德。念到知道念性本無生滅,「念即無念」,雖不生滅,而能成就佛道,「無念而念」,就知道吾人現前這一念心,唯心所現,念念不住,無來亦無去。念性本空,罪福亦性空,一切境界果報,生而無生,無生而生,如夢如幻。這樣念佛就是念實相了。也就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們念佛念實相,即是真懺悔。

  若進一步,為求上品蓮花生,我們瞭解第一義諦來讀誦方等經典,或者常常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如《法華經》,皆可清淨六根,皆能解第一義諦,皆是歸向實相真如,就是實相懺悔。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應當觀十方佛。時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誦讀大乘經』故,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行此懺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時諸世尊,以大悲光明,為於行者說無相法。行者聞說第一義空。行者聞已,心不驚怖,應時即入菩薩正位。佛告阿難,如是行者,名為懺悔。此懺悔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懺悔法。」

  無罪相懺悔,就是實相懺悔,就是第一義空懺悔。我們誦讀大乘經典,能夠了解實相,觀心無心,知曉罪福性空,即是真懺悔。

  既能念佛念實相,也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來觀察實相,又能行持普賢十大願王,歸向實相第一義,就是世間第一等人,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馬上見佛,速證菩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