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上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龍舒淨土文》中簡述云:「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

  《靈峰宗論》中蕅益大師云:「上品上生三種人,首云:『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蓋戒為萬行總都,而慈心不殺,又為戒行先務。以此圓發三心,何土不淨哉。三心者,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顯法身德。樂集一切功德,名深心,顯般若德。弘誓無盡,名迴向發願心,顯解脫德。戒亦有三,攝律儀戒,無惡不斷,即成法身。攝善法戒,無善不滿,即成般若。饒益有情戒,無生不度,即成解脫。」

  上品上生者的條件中,並非分門別類,而是彌陀慈父大慈大悲,知道我們凡夫若解第一義諦,瞭解了世間出世間法,四聖六凡法界,一切唯心造;而吾人的真心不妄不變,遍一切處,無有隔礙,則六度萬行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上品上生者的條件裡,只要一心深入,一門深入,也是互含互容,相互輝映,諸行諸心互融互通,一切若能圓通,皆是佛心佛願,皆生極樂世界上品。我們常說的「持戒念佛」,若能以第一義諦來深入行持,念念真如,也是皆能簡要地具足了上品上生的一切條件,並不困難。

  例如,「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也總攝了菩薩戒的三聚淨戒。一者「攝律儀戒」,以五戒十善為基礎,斷惡修善,就是隨順究竟覺的佛語,信受奉行;也是本覺的尊重己靈,就是發願成佛的至誠心。二者攝善法戒,為求無上菩提,一切自利利他的善行,皆應積極去學習、去實踐;為了能夠以正知見來積聚福德智慧的資糧,就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才能究竟了義佛心佛行,這就是深心。三者饒益有情戒」,菩提心因大悲心而起,而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必以種種的智慧方便善巧,來利益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或者發願,為利眾生願先成佛,成佛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早成佛道;或者發願,若有一眾生未成佛,我終不取涅槃,我要先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佛國,早證無上菩提。這也是修行六念,都是迴向發願心。

  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說,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中的念天,不是念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而是第一義天,就是轉人天福報的世諦為第一義諦,經云:「我曾聞有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為眾生精勤志求第一義天,何以故,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惱,猶如意樹。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菩薩摩訶薩念天。」也就是我們一生以持戒念佛為基礎,來廣行六度萬行,皆要念第一義天,即皆要由第一義諦的真如覺性來行萬法,萬法仍回歸第一義諦的真如實相,不生不滅。

  《大乘起信論》中云:「問曰: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我們的如來藏性如摩尼寶珠,是如意寶珠,能隨順我們的意欲,生出一切功德珍寶,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珠隨意能出一切衣服、飲食、舍宅、種種寶物等,無有限量,令一切眾生得富足樂。《大智度論》云,此如意寶珠,亦能除三界黑暗;能除淫欲、瞋恚等熱病;能除愚癡、懈怠等冷病,能治無明、疑悔、顛倒、邪見等盲瞽之病,八萬四千種病皆能治癒。能令眾生得解脫樂。但摩尼寶珠本身的垢穢,還必須靠磨治工夫去除,方能顯耀寶光,通徹寶性,無有障礙,威德才能悉照悉現,一切清淨,一切成就。

  所以,能夠上品上生的三種眾生中,第一種眾生,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我們要能眾善奉行,就要先諸惡莫作。要先除去垢染,才可還我清淨心來。《大乘起信論》云:「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心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我們要持諸戒行,是為了止息一切無明的妄想,本覺智性才可自然顯現。所以說「戒為無上菩提根本」。沒有清淨心清淨行,是無法與阿彌陀佛的佛心相應的,也無法上品蓮華生。

  要能上品上生,我們一生都是在磨治自性的摩尼寶珠,念念以斷惡修善的六度萬行,去除虛妄的無明垢染,才可回復本有覺性的清淨透徹,乃至放光動地,照耀法界。我們的真如覺性本來清淨光明,一切由無明所起的貪瞋癡及身口惡業,皆非實相,皆是垢穢,皆是虛妄,要能覺照覷破它。不要隨順它們作惡。所有的六度萬行,皆要隨順我們自性的清淨光明,以第一義諦來貫通,來回歸,來顯發。進而言之,如果我們念念以真如佛性的第一義來觀照、來修行六度萬行,一切萬行皆由清淨真心呈顯,就是稱性而修,即是「一即一切」;雖然萬德莊嚴,一切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仍然未離真如自性,全修在性,「一切即一」,無智亦無得,寂滅湛然。《大乘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尸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苦,離嗔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蜜。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既然全修在性,妄不離真,三輪體空,真妄不二,萬法皆是真如。六度波羅蜜中,不僅般若可圓攝其他五度,互通互成。持戒也可圓攝其他五度,萬行皆圓通無礙。慈心不殺就是向法界一切眾生佈施無畏,持戒即是佈施。遇到一切惡罵鞭打刀割,知道無作無受,如夢如幻,不生一念忿恨之心,也不起身口惡業,持戒即是忍辱。精進守意防護,不令一切貪瞋癡等惡心隨無明風擺弄造作,又能日以繼夜精修善法,持戒即是精進。持戒能止一切惡,能觀一切善,即止即觀,止觀不二,念念真如,持戒即是禪定。若惡若善,有為無為,皆不離真如,而此真如,本自具足,無來無去,亦不可得,持戒即是般若。

  何謂大乘方等經典?蕅益大師在所編述的《閱藏知津》卷二中云:「方等亦名方廣,於十二分教中,十一並通大小,此唯在大。蓋一代時教,統以二藏收之。一聲聞藏,二菩薩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曇,屬聲聞藏。大乘,方等,屬菩薩藏。是則始從華嚴,終大涅槃,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今更就大乘中,別取獨被大機者,名華嚴部。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開權顯實者,名法華部。垂滅談常者,名涅槃部。其餘若顯若密,或對小明大,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智、斷,皆此方等部收。非同流俗訛傳,唯謂(方等時)八年中所說也。」「方等」,約理而言,方是正方,等是平等,大乘中道之理是正方的,是生佛平等的,故名方等。約事而言,方為廣義,等為均義,如來所說諸經,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平均利益一切利鈍根機的眾生,令發大乘菩提之心,故名方等。釋迦世尊在種種的大乘方等經典之中,以通、別、圓的大乘教法彈訶小乘的滯空偏寂,並且以稱歎大乘、褒揚圓教的教法來策進二乘大眾,就使得這些聲聞、緣覺大眾,漸以小乘為恥而欣慕大乘,自悲是大乘菩提道中的焦芽敗種,他們因而進化,接受大乘,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也皆蒙佛授記,必定成佛。

  上品上生的眾生,他在往生的一彈指間,就變易凡夫身為蓮華化生,沒有花開的感覺,到了極樂世界,就直接見佛及眾菩薩。這是因為他解悟第一義,六度萬行皆能行持第一義諦。我們要具足上品蓮花生的般若波羅蜜,「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是最重要的功課。釋迦世尊所說的方等經典就是大方廣的大乘經典,都是在講第一義諦,講大乘菩提心,講菩薩成佛之道。每一字一句,皆是釋迦世尊無量劫來難行能行,捨頭目腦髓才得以體認的佛智。無比珍貴,真正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如釋迦世尊所教導,我們讀誦、受持任何大乘方等經典,乃至一個四句偈,一字一句皆是金剛不壞的成佛道種,皆回歸自性無上菩提,終必成佛。《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懺悔惡不善業,但當讀誦大乘經典,此方等經,是諸佛眼,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種身,從方等生,是大法印,般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種佛清淨身;此三種身,人天福田,應供中最。其有誦讀大乘方等經典,當知此人,具佛功德,諸惡永滅,從佛慧生。」

  我們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就是轉我們的眾生知見入佛知見,佛知見以大悲心為本而發菩提心,自然「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佛知佛見皆要幫助一切眾生必定往生極樂,永脫生死苦惱,早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經云:上品上生者,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我們要上品上生,也是要善用其心,善用精進才行.而精進之道,莫過於珍惜並善用有限的壽命時光來念佛,來學習一切佛法。徹悟大師云:「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者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者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乎。倘置淨業而別取權乘小果,亦是虛度光陰;亦是以如意寶珠,而貿一衣一食,況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業易精。果得真生淨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為長劫,促長劫為一念,念劫圓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

  我們若要上品上生,並非難事。因為極樂世界的上品上生是接引凡夫眾生為主的,不是我們要修證到聖賢位才能上品上生。若我們立定志向,命終要上品上生,有幾件修持,盡此一報身,要鬆緊適度的去精進就可以。第一,我們天天發願,願生西方極樂去成佛,有願即成菩提心,一日之中,不拘形式,念念懇切念佛,時時攝心念佛,這是發菩提心來精進念佛。我們念佛,了知即心即佛,佛就心,心就是佛,一切皆真如實相,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至誠心,就是深心,就是迴向發願心;一切大乘方等經典,都是世尊在教導吾人成佛心要,即經即佛,即佛即心。而念佛是最直捷了當、最圓最頓的成佛心要,一句彌陀,即心叩佛,即佛即經,統攝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心法,一稱彌陀,即是在念誦大乘方等經典當我們念佛時,現前一念,圓斷諸惡,即止;現前一念,以佛是念,圓成諸善,即觀,止觀雙運,念念福慧具足。故徹悟大師云:「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

其次,一天之中,要減少休閒娛樂等無意義的活動,以這些時間來多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或跪誦,或者坐誦、立誦皆可,但求至誠恭敬,不在形式及多寡,讀誦大乘經典時,自知是由自性清淨菩提心來讀誦,也皆是歸向自性實相般若,一切即一,並無高下。有時不了解經意亦無妨,我們的無師智會自我啟發智慧,每次誦經,每次義解都不會相同,小悟會積成大悟,如虛雲老和尚,常勸人誦《楞嚴經》,直下誦去,自然會開悟。如諦閑大師及弘一大師等普賢行願者所行,每天以《普賢行願品》為定課。誦完經典,再念佛約千句(不緩不急約二十分鐘,不計數、以時間計度亦佳),念佛完就迴向發願。一天不管幾回,單誦《普賢行願品》及念佛也可;單誦《佛說阿彌陀經》及念佛皆可,或者在誦經部份隨意變化,再延伸及擴充去讀誦其他大乘方等經典。若《華嚴經》、《法華經》等大經,也可一次誦一品,有時間就多誦幾品,誦完就念佛,天天不間斷。佛經當然有善知識解析,我們更能深明大義。因緣和順,我們或可前往寺院、佛教機構去聽聞研讀大乘經論,或在電腦、手機中聽經聞法,有志者事竟成,皆可解悟第一義諦,這是在中道第一義精進。

  再其次,我們終其一生,也要學習菩薩行菩薩願,這就是迴向發願心的實修,六度萬行,皆以般若為前導,「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非常緊要,要了解並研究戒律的開遮持犯,雖難圓滿,也要日日反省、改過,以此清淨心,自己精進念佛,也勸人念佛,勸人往生極樂去成佛;自己學習普賢十大願王,也勸人行持十大願王。就算只勸一人,也是清淨的菩提心,何況多多益善。若進一步,因緣和合,能夠宏揚世尊所教導的大乘佛法,不管用任何方式來實踐,一切是非榮辱得失成敗,皆要以第一義諦來看破放下,都抱著學習菩薩行的心理率性做去、盡心做去,普願一切眾生,得聞究竟了義的佛法,心開意解,必定往生極樂上品上生,早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在迴向無上菩提精進。

  所有的這些精進,我們以第一義諦為歸宿,圓攝六度;以無為法,統合變化;一切唯心,操之在我;不急不緩,鬆緊適度;隨緣隨份,無疲無厭。報盡命終,必能上品上生。

  問:《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往生極樂是否也是在夢中? 

  答:清朝徹悟大師說:「七地(菩薩)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菩薩)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我們眾生的無明大夢,只有仰仗佛功佛德的啟發,往生極樂,最快覺醒!

  徹悟大師也說:「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

  《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法就是修法,常如是觀,就是我們應常如是修道。通常我們惑業苦皆由夢心所現,我們雖受一切大苦,卻不知自己是在夢中,這些纏縛業繫苦,皆是自己所造出來的。即是自作自受,唯心所現罷了。若知夢幻,何得何失?就如《圓覺經》所示:「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徹悟大師也說:「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同一法身),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

  我們眾生成佛的過程,就是由無明的大夢中來覺醒。覺之又覺,乃至究竟覺悟;醒之又醒,乃至完全清醒。念佛人就是用佛號以名召德,敲醒自己的覺性。當我們憶佛念佛時,因為同一理體,阿彌陀佛的覺悟功德,自然在生佛一體的心性中顯發,並引導我們快速究竟覺悟,成佛利眾,幫助一切眾生醒夢成佛!

  《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念佛人要解悟第一義諦,要相應大乘佛法的般若心法,要滅除一切業種的妄想執著,沒有比行持《金剛經》此四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更有效了。

  人生不如夢,人生醒著也是夢!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皆是認假為真,虛幻不實,自己騙自己,恆常痛苦不堪的夢中夢!

  藏密白教大師密勒日巴尊者最喜歡的覺觀就是夢觀:「昨夜所夢,色心不異。夢為導師,爾等知否?」一切法本無,因心所現故。所夢之境與能夢之心無二無別,色即是心,空幻不實,了不可得。離心無生,自性本空。

  在白教傳承的《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中也說:「夢中所見,不離於心。是以,醒覺時一切色法,同為無明迷夢境界。離心亦無自性,以心幻成故。」又說:「任何念起,或妄想之起,以輕安之心,任運觀照(如佇立河中靜觀溪流),自悟一切外在色法,與自己之心,及其內在色法,一一不能分離,立即轉成一真實性! 」妄心皆是真心也。

  我們現前一念,念念皆無來無去亦無住。凡動念緣相,所有相皆累劫業障唯識所現,皆是虛妄不實。色法如此,受想行識亦虛幻不可得;照見五蘊皆空,真如實相自然顯現。念佛人不用求真,念念佛號投於夢心,夢心不得不覺!持之以恆,自得心開夢醒,見佛悟無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