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即心即佛 (17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43.jpg

 

 

〔念佛法門中的邪知見〕

我們能學佛,能念佛是最幸福的。但這是佛菩薩的化度,以及我們自己過去世的善根「循業發現」,才能再接續起來。一切都是自己唯心所現。念佛法門是注重腳踏實地去實踐的行門,必須靠自己有願力去實踐佛陀的教法,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一切法師只是助緣,凡夫多,習氣多,「依文解字三世佛冤」的人甚多。我們若能實修,才能體認佛意,否則有人既没融通經論,也不曾老實地信願念佛,也沒幫人助念過,講經說法只是在解釋名詞,隨便夾雜自己胡思亂想的邪知見,就成了蜜中含毒。有智慧的人不為所惑,沒信心的初學者聽了反而中毒,喪心了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甚是可悲!請問您能分辨清楚否?建議念佛人多閱讀釋迦世尊的大乘經典,反覆自己研讀,參看歷代大師的註釋,較為穩當。

無論在家、出家眾,若要宏揚念佛法門,自己要能深入經藏,融會貫通,「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不要以己意胡亂下定論,邪見不僅違背佛說的教誨,毀壞了後人的往生信心,恐怕也是重罪大惡!

為蜜中帶毒,毀人信心的邪知見?例如:

1〉有人說:「念佛的二、三萬人中,只有二、三人能往生。」這種自己猜想的謬論,不僅違背佛說的:「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必然「已生、今生、當生」的《佛說阿彌陀經》義,更推翻了延壽大師、善導大師的「萬人修萬人去」,變成了「萬人修一人去」。徹底辜負了釋迦世尊及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

《無量壽經》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所有通宗通教的祖師如蕅益大師、徹悟大師等,皆說臨終只要一念願生,皆生佛國,是難是易?而我在實際助念(包括自己親人)中,皆親見很多人瑞相顯著,含笑而逝。深深感受阿彌陀佛的慈悲不可思議、毫無條件;也因為仰仗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大神通力,吾人無論罪輕罪重,臨終一念,皆可往生!所以易、易、易!萬人修萬人去才是正知見

2〉問:有法師說,念佛時想東想西,心不清淨,這句佛號就無用了,就不能往生佛國,是嗎?
答:明朝蕅益大師鐵口直斷:「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因此,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皆由深信切願所致;並非由念佛時心中是否清淨,是否能夠一心不亂來判斷。
我們在助念時常常見到,若有真信、天天發願的人(包括我父親),臨終時刻自然會蒙佛力加被,一心不亂。

清朝徹悟大師也說:「佛以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以發願,便可往生,而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佛既慈悲一切眾生,豈獨不慈悲我乎?佛既滿一切眾生之願,豈獨不滿我之願乎?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所以,《佛說阿彌陀經》中釋迦世尊有四次勸導我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是苦口婆心的告訴我們,往生極樂的要領在「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的這個「願」!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建立極樂佛國,是為法界中一切罪惡眾生而修成的。既然為了攝受我們罪業眾生能帶業往生,幾乎是毫無條件地接納眾生,。若要求六道輪迴之中,我們這些苦苦惱惱的眾生念佛時心要清淨,才能往生佛國;這種條件太嚴苛,絕非大慈大悲的佛陀胸懷;眾生的心若能清淨,那麼自己就能了生脫死,何須釋迦牟尼佛出世,講說種種解脫的法門?就是因為眾生煩惑苦惱太深重了,佛才以大願力、大神通力拔度眾生。只要我們發願要去極樂,臨終時阿彌陀佛就以本願來接引,沒有任何條件設限,沒有任何禁忌障礙,佛經說「曲伸臂頃」這麼短的時間,就接送我們到達佛國了。
我們罪業凡夫,無論在家出家,任何時刻皆是妄想紛飛。如果佛號心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儘量都攝六根去念佛,妄想自然會慢慢消失。過一會兒妄想又來了,你也不要理它,一直念下去。只要我們有深信切願,念佛時雖然常常妄想間雜,絲毫不影響命終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妄想紛飛也無妨,往生佛國靠願力!
唐朝善導大師說得更直接了當:「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本身就具足信願行了,絕對能往生極樂世界,何其直捷方便!
3〉問:有法師說,念佛人臨終時陷入昏迷,無法念佛,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這可由二種情況來解惑:

(一)我們眾生,平日能夠天天發願,願生極樂佛國,若始終願力堅固,不會貪戀此身的壽命,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在我們斷氣以前,就會現身來接引,並且滅除我們一切的身心障礙,守護我們在命終那一剎那就安然接引到極樂世界。平日信願堅固的眾生,雖然陷入昏迷,不用煩惱,阿彌陀佛只是在等待他(她)壽終那一刻現身來接引,佛必定來,決定往生!所以,這種願力堅固的眾生,「曲伸臂頃」一秒鐘佛就接走了,助念就沒那麼重要。

(二)但在實際助念的經驗之中,我們發現臨終之人,斷氣前半小時內,能夠正念分明,出聲念佛的人,是極少數。大多數的人,無論你是善、是惡、是老、是少,經過病苦的折磨,五臟六腑漸漸衰竭,大多會陷入昏迷之中。我們會擔心這些臨終的親友,他平日的願力是否堅固?他臨終是否猶豫不決?他是否恐懼茫然,找不到安心的歸路?…,因為我們沒有神通,就只能靠「臨終助念」來幫助臨終之人提起正念,放下一切憂悲苦惱,憶佛念佛,才有機緣招感阿彌陀佛來接引,永脫輪迴,往生極樂佛國去成佛!

若臨終者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皆可在任何地方一邊助念, 一邊向房間上空(佛遍一切處,絕對知道)或佛像跪拜,懇請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患病瀕死或命終的親人。〔講出來或不出聲嘴動也可:懇請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我的ⅩⅩ〇〇〇到極樂佛國去成佛!〕(說三次以上,愈多愈誠敬)
一心懇求,多多益善,只要有一人,只要有一人喔,(多人更佳)誠敬求佛,阿彌陀佛絕對圓滿此人的祈願,大慈大悲,必來攝受接引。我們幫任何人助念,就是以深信切願在幫這位臨終者向佛懇求,念念佛號皆在求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悲心至深,一定會來攝受!

病人臨終這段時間,無論痛苦多煎熬,時間多難捱,陪他時,只要我們深信切願,一心鼓勵他念佛、聽佛號,發願往生,堅定地等候阿彌陀佛來接引,病人亦會受到激勵,唯心薰發,亦能深信切願;病人命終,皆可往生極樂世界!也多多少少會有某些瑞相,如蓮花香、微笑、身體柔軟…等等,隨緣示現。

我們見到很多講經說法的大居士、大法師,臨命終時皆手忙腳亂、喃喃亂語,遠遠不如一位不識字而能長期信願念佛的老太婆,反而她能自在安然的往生佛國,為什麼?因為念佛法門重在信願念佛的實踐,只要有恆地念佛,自然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的佛智佛德自然會念念啟發念佛人本具的佛智佛德,必然感應道交,蒙佛攝受。而很多講經說法的居士及法師,往往只會看看別人的論述,東併西湊地亂說經意,自己卻沒有深信切願地念佛,也不持戒,只求名聞利養,貢高自大,臨終時又如何能夠招感阿彌陀佛乘願來接引?

念佛法門既然百分之九十九,皆是仰賴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誓願力來接引,我們有信願的眾生才得以永脫輪迴,往生佛國去成佛,那麼宏揚念佛法門不可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不能老是站在眾生這邊瞎忙一團打繞…有沒有一心不亂啊…有沒有妄想不清淨啊…自己胡思亂想一些往生佛國的限制與恐懼,讓聞法者莫名的疑悔。說法者對佛法沒有實踐、沒有心得,就可以隨便說法?沒有因果嗎?我們能夠往生極樂,最重要的是信賴阿彌陀佛無量劫為眾生修持的大悲願力、大神通力。我們想一想,眾生只要一念願生極樂,阿彌陀佛毫無條件必來接引,眾生一到極樂佛國,馬上具足三十二相、六種神通,在成佛之道永不退轉……,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無上智慧、大功德力、大神通力…,我們若知曉少分,理應痛哭感恩!豈能讚歎得盡?我們若要宏揚念佛法門,應該多講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多讚歎阿彌陀佛的至極悲心…多多稱讚如來才是正知見,這樣才能讓聞法者信心堅固,盡此一報身,必生極樂佛國,早證無上菩提。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3.jpg

(讀誦經典是持名念佛的助行)

我們眾生修持念佛法門,「願生極樂佛國」是正念,「誓願早日成佛」是正願。要訣在於「深信切願」,只要信願堅固,天天發願,分分秒秒願生,盡此報身,必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必生極樂世界。大悲釋迦世尊所教導的一切佛法,無非要令法界一切眾生,憶佛念佛,開解起行,顯發法身清淨自性,體證法身本具過恆河沙的功德,究竟成佛,普度一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諦觀彼佛就是憶佛念佛,可分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慈舟大師說:持名念佛是總持,無論觀像、觀想或實相念佛,皆要同時持名念佛,互輔互成。倘若只有修觀相、或觀想、或實相,則是依教修止觀,非修念佛法門。例如:當我們持名念佛時,一字一句,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這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大乘止觀,這就是實相念佛不用別求離念離相,這一句佛號念時即空即假即中,稱念時,來無所來;念過了,去無所去。由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念出,當下回歸了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不增也不減,無垢也無淨,沒有是非榮辱得失美醜讚謗…一切的對立,只是一如,在如如不動的念佛大定中。

持名念佛是最直捷了當的直心正念真如,沒有時地、根器的限制,又容易專攝一心而入念佛三昧,是最殊勝方便的修法。我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法身,同具體相用三大。我們稱念「阿彌陀佛」,以名召德,這句佛號也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法身本體。既然同一法身,水乳交融,一心念佛時,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體無二,性本圓融。傳燈大師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雖然念而無念,無念仍要念,念茲在茲地念,若不信願念佛,如何蒙佛攝受,往生極樂佛國?我求生極樂世界,即是求生我法身本具的佛土,願生即生,不隔分毫,毫無障礙;而極樂世界種種不可思議的依正果報,雖是彼佛為我顯現,也是我心本具的佛德顯現。雖然生而無生,無生仍要天天發願(往生的要訣)生極樂,不生極樂,又如何進修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圓滿具足種種救度眾生的智慧與能力呢?妙叶大師說:「所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凡夫本具性德。」我們念念稱名,念念以名召德,自然會啟發吾人自性的無量光壽。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絕無虛願,往生極樂佛國的眾生,壽命無可限量,必定修證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父子天真兩相值。

我們眾生若發願成佛,盡未來無量劫中,乃至修到等覺菩薩,仍要憶佛念佛,時時思惟及學習如何成佛,如何建立佛國,如何化度眾生成佛,成佛之後,仍然思念著利益未來之佛的法界眾生,可說是無止無盡的念佛三昧。成佛之道非一蹴可成,需要恆心與毅力,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淺而深,悲智雙運,學習六度萬行,才能覺圓果滿。釋迦牟尼佛至極悲心,所講的大乘方等經典,皆將修證成佛的義理及方法,闡述得極為明晰。若我們發菩提心要修行成佛,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自能啟發本身的無上佛智,解行並進,圓通無誤。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欲上品上生極樂世界者,應要讀誦大乘方典經典。念佛人一心持名外,皆應廣學多聞,才能相應我們法身體相用的大方廣。常讀誦《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等等,觀知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就是「觀像念佛」,也是「觀想念佛」;常讀誦《華嚴經》、《法華經》、《悲華經》、《大寶積經》、《普賢行願品》等等,研究成佛之道的義理,就是「觀想念佛」,也是「實相念佛」;常讀誦《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等等,闡發吾人的般若智慧,就是「實相念佛」。以此類推,皆是念佛人成佛之道的無上助行。釋迦牟尼佛悲心最切,說法度生最是善巧圓滿,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讀誦大乘方典經典,就是念念在薰修釋迦世尊法身真如所徹證的一切教法,念念啟發我們的真如無上智,莊嚴我們的法身功德,就是實修實證的「憶佛念佛」。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jpg

     〈念佛即懺悔,懺悔就念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阿闍世王犯了弒父的五逆罪,但他自知會下地獄,就聽從善友耆婆的勸說,懷著懺悔的心境,覲見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中,釋迦世尊知道他因前世被殺,執著妄身為我,怨結難釋,就教他觀察我們此身的二十種過患,讓他了解,身為罪藪,五蘊虛幻無主;世尊也知道,他善根未泯,已知懺悔,但未能了知罪性本空。又安慰他殺罪並無定相,談到父子兩人互殺的因果:其父頻婆娑羅王曾在曠野打獵,打不到獵物,遷怒之下,以心口教殺了一位五通仙人(阿闍世王前世),今世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得到阿闍世王也以心口教人殺他。世尊也教他修習如幻三昧的種種觀察,終於免除了他下地獄的恐懼,並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與尊敬。世尊在經中,也談到阿闍世王,過去在毗婆尸佛時代,就發了菩提心,從是因緣,得滅無量惡,未曾復墮地獄受苦。
   我們發菩提心學菩薩,,廣修六度萬行,雖然不斷結使,不斷煩惱,也要常行慚愧,常行懺悔,洗滌身口意,才能「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否則就如阿闍世王,過去世雖發了菩提心,修道已成五通仙人,未解悟第一義諦,遇到惡緣,仍然懷恨不捨,怨怨相殺,無有了時;若非他能以懺悔心求佛救度,罪結解不開,仍然長劫要在無間地獄受苦。

念佛人若以懺悔心來持戒念佛,就會漸漸厭棄自心的貪瞋癡,以及由無明念念造作的種種穢惡,厭離我們由罪業所感召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苦果,欣慕極樂佛國的種種清淨莊嚴,因為欣厭具足,念佛必能至誠懇切,信願自然漸趨堅固。我們持戒念佛、研讀大乘經典,久而久之,就可解悟第一義諦,以真如來淨化身心、薰發覺性,才可念念如《圓覺經》所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我們只有回歸實相般若,才能真懺悔、真滅罪。一心念佛是啟發智慧、懺除業障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自己念佛,也勸天下有緣人念佛,就是返璞歸真的大懺悔。至心誠敬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即懺悔,懺悔就念佛,一句佛號本具足一切功德。念到知道念性本無生滅,「念即無念」,雖不生滅,而能成就佛道,「無念而念」,就覺悟到吾人現前這一念心,唯心所現,念念不住,無來亦無去。念性本空,罪福亦性空,一切境界果報,生而無生,無生而生,如夢如幻。這樣念佛就是念實相了。也就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所說的:「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們念佛念實相,即是以第一義來懺悔。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大慈彌勒菩薩讚佛偈頌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念佛鏡》中也說:「現在十方佛中,彌陀最勝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於現在十方佛中,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又十方佛淨土中,彌陀佛淨土最好!」這些句句是真實語。

  過去無量大劫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阿彌陀佛因地為其佛法中之比丘,名曰「法藏」。法藏比丘懇請世自在王佛為他宣說十方諸佛國土所有清淨莊嚴之事,以便精進修學。

  爾時,世自在王如來護念法藏比丘無上正真道心之故,即為他宣說了無以計數的諸佛剎土,一一詳加演述,各佛國世界中,其佛世尊不同之清淨誓願,所成就的佛國種種功德莊嚴,如何攝化眾生,以及廣大圓滿的相貌…等等,(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極樂世界中種種的美妙莊嚴。)法藏比丘蒙佛威力,猶如佛眼徹見無遺,悉能憶念納受,明了通達。

  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決定攝取十方諸佛國土各類殊勝的精華,來集合成就一個無與倫比的莊嚴佛國。在世自在王如來及一切大眾面前,發起了成佛的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以及後來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依此擴充的無量悲願,願願皆是要救度罪業深重、諸佛難救的一切眾生;願願皆是要幫助眾生,不僅在一生之內迅速地成佛,而且成佛過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身心的快樂超越人天,無法形容,故以「極樂世界」立名。這極樂佛國集合了十方佛國的優點精華,來幫助一切眾生早日成佛,當然是最好的佛國淨土。

  為了建立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的大乘菩薩道,悲心是特別的深廣,六度萬行是特別地勇猛無畏,特別地清淨圓滿。修行一切菩提誓願利益眾生,無諍亦無四相,稱性而修,全修在性,法性無量無邊,悲願亦無量無邊,由無漏正智所導修的六度萬行,也是無量無邊。既然造作佛界的因心全是無量無邊,所招感的依正果報,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的莊嚴,阿彌陀佛的金色身具有無量光、無量壽,極樂佛國融通一切佛界,無有邊際,所度眾生亦無法計數。十法界中,從地獄至等覺菩薩,無量無邊的眾生,阿彌陀佛悉皆平等攝受,眾生只要生到極樂世界,要到十方任何佛國去供養、參訪、聞法等等,隨意即到,悉無隔礙。

  云何「阿彌陀佛最慈」?十方諸佛,皆是徹證法身性德而成報身佛,法身常住不滅,報身亦永恆不滅,應化身則是隨眾生機緣唯心而現。報身及化身皆是法身清淨體的相用。阿彌陀佛也是報身佛,依報即是極樂淨土。一般而言,罪業凡夫的我們,沒有「破一分無明,證一份法身」,沒清淨身,是無法往生諸佛的淨土。那為何我們凡夫可以往生到極樂佛國?唐朝善導大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特別攝受所致,是靠佛力,非靠自力,故能往生。九品往生也是為了接引我們罪業凡夫所設,就算犯下五逆十惡的眾生,只要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視同仁,皆遣化佛來接引眾生到極樂淨土。十方一切佛中,只有阿彌陀佛發願來接引罪惡凡夫往生佛國。

  云何「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悲華經》上說:過去不可數無量大劫前,此娑婆世界名為「刪提嵐」,阿彌陀佛因地為「無諍念」轉輪聖王,因供養「寶藏如來」,而在此娑婆世界發出了成佛的菩提心,並蒙佛授記將來必定成佛;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身,亦常在娑婆世界修證無四相的六度萬行,利樂娑婆世界的的一切眾生,故說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進而言之,過去劫中,我們因為受過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行的救苦救難,自然法緣就深了;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也會有緣得聞念佛法門,也能發起信願往生極樂。成時法師說:「緣深,則境界難思,非十地等覺所能測。緣久,則神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倫。」皆因緣深緣久,所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單憑眾生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第十八願);或日日發願(念佛法門的要訣),眾善皆迴向願生極樂(第十九願),人人願生即生,如此直捷方便,如此殊勝微妙,如此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仍知究竟。

   云何「阿彌陀佛最尊最勝」?十方諸佛以四種方便度化眾生,第一種是以相好光明度生。第二種以說法度生。第三種以神通力度生。第四種便是以名號度生,這是以悲願力及功德力攝受眾生。阿彌陀佛這四種方法全都靈活運用,無比善巧,是為最尊。我們皆知成佛的三十二相也是需要無量劫修行忍辱等功德,才能由自性清淨心顯發而成。眾生往往見到了佛陀具足三十二相的莊嚴,生起仰慕,才能信受佛陀的說法。這三十二相在菩薩道中已是等覺菩薩的成就,甚難修證,而阿彌陀佛的誓願,卻能令往生極樂淨土的眾生,人人皆有六種神通,也能具足三十二相,這種佛願佛力真是不可思議!

  《大寶積經》卷三七中說:「如來光者,不可思議,從無量戒聚生,從等持(定)聚生,慧聚、解脫聚、解脫智見聚生,從如是等無量功德之所由生。」十方諸佛全身任何部位皆能放光,有無見頂光、白毫相光、面光、項光…等等,全身毛孔也能一一放光。《佛說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極為讚歎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的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遍照法界」的誓願已經成就。《佛說無量壽經》中亦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地獄、餓鬼、畜生)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又說:「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不僅三惡道眾生若蒙佛光照身,皆得解脫。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皆蒙阿彌陀佛的佛光照觸,身心安樂,超過人天(第三十三願);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若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法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可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第十二觀「普觀想」,作為持名念佛的助行,就是如經中所述:「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阿彌陀佛的)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而在教化眾生修證菩提方面,阿彌陀佛第四十六願所成就的是:「極樂世界的眾生,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在佛國中,眾生不僅可常見聞阿彌陀佛的說法,也常見聞諸大菩薩的說法。佛及菩薩皆以一音演說種種修法,各人根器不同,隨聞各得其解。西方極樂佛國的一切有有情、無情皆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國內眾生,得見十方佛國的相好光明,也能到十方佛國供養諸佛,聞說妙法;極樂世界的飛禽啼鳴、香樹飄香、微風輕拂、八功德水的水流聲…等等,皆能演說修證菩提的妙法,在在處處皆可啟發眾生的本覺,皆是要讓佛國的眾生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皆能反覺我們自性本具的清淨莊嚴,速證無生法忍。

  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極樂淨土的清淨殊妙,皆由無量無邊的成佛誓願力所成就的。因為願力遍法界,是故功德智能遍法界,德由願成,德成名立。理體上,佛名即佛德,佛德即佛名,德因名顯,名能顯德,名能召德,故說:「全德立名,全名即全德。」我們眾生只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徹證自心不生不滅、無量光壽的佛德,即隨著吾人之一心持名念佛,念念啟發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業識心即轉成清淨的如來藏,必生極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有十三個大願是以名號利益眾生,無論國內眾生及其他佛國的眾生,若得聞阿彌陀佛的佛名,皆能速修清淨菩薩行,速證諸三昧,具足陀羅尼,永不退轉,必證無生法忍,圓成無上菩提。萬德洪名可說是度化十方佛國眾生速成等覺菩薩的第一方便。

  諸位想想,就算是一個五逆十惡的罪重凡夫,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毫無條件地化身來接引,而他到了極樂佛國,雖處蓮胎,如在小國,雖不能見佛,仍然有大菩薩教導佛法精要,食衣住行種種受用,應念就滿足,樣樣自在無缺,快樂勝過三界諸天。他不僅馬上具有六種神通,也能成就三十二相的金色身,修道永不退轉,一路往上進階,隨心所欲學習佛法,壽命無量,不受絲毫之苦,只有無比的安樂,直接修到一生補處。下品下生都能如此快樂的修學菩提,何況其他品位的自在安樂,更不可言喻了。阿彌陀佛這種無時無地皆以眾生能夠早日成佛的大慈大悲,十方諸佛,皆稱讚其不可思議之功德。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與神通可說至極無上,是為最尊最勝。

  因為我們眾生與十方諸佛及阿彌陀佛同一清淨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亦在吾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清淨大覺真心之中,我們往生極樂,就好像回歸自己的家鄉,又有何難?只有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才是這世間真正的勝利者!我們凡夫雖依釋迦世尊所說的經典去瞭解,遠不如親自到極樂世界,真實受用其殊勝奧妙!若我們也立志要成佛,我們不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佛國去眼見耳聞,觀摩學習如何成佛,又如何能夠建立自己的佛國?只要具足信願來念佛,當我們臨終一剎那間被接引到極樂世界,那種超過人天的至樂,是說不出的舒暢啊!阿彌陀佛更是第一歡喜!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大慈彌勒菩薩讚佛偈頌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念佛鏡》中也說:「現在十方佛中,彌陀最勝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於現在十方佛中,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又十方佛淨土中,彌陀佛淨土最好。」這些句句是真實語。
過去無量大劫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阿彌陀佛因地為其佛法中之比丘,名曰「法藏」。法藏比丘懇請世自在王佛為他宣說十方諸佛國土所有清淨莊嚴之事,以便精進修學。
爾時,世自在王如來護念法藏比丘無上正真道心之故,即為他宣說了無以計數的諸佛剎土,一一詳加演述,各佛國世界中,其佛世尊不同之清淨誓願,所成就的佛國種種功德莊嚴,如何攝化眾生,以及廣大圓滿的相貌…等等,(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極樂世界中種種的美妙莊嚴。)法藏比丘蒙佛威力,猶如佛眼徹見無遺,悉能憶念納受,明了通達。
法藏比丘決定攝取十方諸佛國土各類殊勝的精華,來集合成就一個無與倫比的莊嚴佛國。在世自在王如來及一切大眾面前,發了成佛的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以及後來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依此擴充的無量悲願,願願皆是要救度罪業深重、諸佛難救的一切眾生;願願皆是要幫助眾生不僅在一生之內迅速地成佛,而且成佛過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身心的快樂超越人天,無法形容,故以「極樂世界」立名。這極樂佛國集合了十方佛國的優點精華,來幫助一切眾生早日成佛,當然是最好的佛國淨土。
為了建立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的大乘菩薩道,悲心是特別的深廣,六度萬行是特別地勇猛無畏,特別地清淨圓滿。修行一切菩提誓願利益眾生,無諍亦無四相,稱性而修,全修在性,法性無量無邊,悲願亦無量無邊,由無漏正智所導修的六度萬行,也是無量無邊。既然造作佛界的因心全是無量無邊,所招感的依正果報,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的莊嚴,阿彌陀佛的金色身具有無量光、無量壽,極樂佛國融通一切佛界,無有邊際,所度眾生亦無法計數。十法界中,從地獄至等覺菩薩,無量無邊的眾生,阿彌陀佛悉皆平等攝受,眾生只要生到極樂世界,要到十方任何佛國供養、參訪、聞法等等,隨意即到,悉無隔礙。
云何「阿彌陀佛最慈」?十方諸佛,皆是徹證法身性德而成報身佛,法身常住不滅,報身亦永恆不滅,應化身則隨眾生機緣唯心而現。報身及化身皆是法身清淨體的相用。阿彌陀佛也是報身佛,依報即是極樂淨土。一般而言,罪業凡夫的我們,沒「破一分無明,證一份法身」,沒清淨身,是無法往生諸佛的淨土。那為何我們凡夫可以往生極樂佛國?善導大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特別攝受所致,是靠佛力,非靠自力,故能往生。九品往生也是為了接引我們罪業凡夫所設,就算犯下五逆十惡的眾生,只要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意往生極樂,阿彌陀佛一視同仁,皆遣化佛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十方一切佛中,只有阿彌陀佛發願來接引罪惡凡夫往生佛國。
云何「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悲華經》上說:過去不可數無量大劫前,此娑婆世界名為「刪提嵐」,阿彌陀佛因地為「無諍念」轉輪聖王,因供養「寶藏如來」,而在此娑婆世界發了成佛的菩提心,並蒙佛授記將來成佛;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身,亦常在娑婆世界修證無四相的六度萬行,利樂娑婆世界的一切眾生,故說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進而言之,過去劫中,我們因為受過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行的救苦救難,自然法緣就深了;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也會有緣得聞念佛法門,也能發起信願往生極樂。成時法師說:「緣深,則境界難思,非十地等覺所能測。緣久,則神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倫。」皆因緣深緣久,所以阿彌陀佛拔度眾生,單憑眾生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第十八願)或日日發願,眾善皆迴向願生極樂(第十九願),願生即生,如此直捷方便,如此殊勝微妙,如此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仍知究竟。
云何「阿彌陀佛最尊最勝」?十方諸佛以四種方便度化眾生,第一種是以相好光明度生。第二種以說法度生。第三種以神通力度生。第四種便是以名號度生,這是以悲願力及功德力攝受眾生。阿彌陀佛這四種方法全都靈活運用,無比善巧,是為最尊。佛陀的三十二相也是需要無量劫修行忍辱等功德,才能由自性清淨心顯發而成。眾生往往見到了佛陀具足三十二相的莊嚴,生起仰慕,才能信受佛陀的說法。三十二相在菩薩道中是接近等覺菩薩的成就,甚難修證,而阿彌陀佛的誓願,卻能令往生極樂淨土的眾生,人人皆有六種神通,也能具足三十二相,這種佛願佛力真是不可思議!

大寶積經》卷三七中說:「如來光者,不可思議,從無量戒聚生,從等持(定)聚生,慧聚、解脫聚、解脫智見聚生,從如是等無量功德之所由生。」十方諸佛全身任何部位皆能放光。《佛說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遍照法界」的誓願已經成就。《佛說無量壽經》中亦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地獄、餓鬼、畜生)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又說:「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不僅三惡道眾生若蒙佛光照身,皆得解脫。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皆蒙阿彌陀佛的佛光照觸,身心安樂,超過人天(第三十三願);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若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法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可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第十二觀「普觀想」作為持名念佛的助行,就是如經中所述:「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阿彌陀佛的)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而在教化眾生修證菩提方面,阿彌陀佛第四十六願所成就的是:「極樂世界的眾生,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在佛國中,眾生不僅可常見聞阿彌陀佛的說法,也常見聞諸大菩薩的說法。佛及菩薩皆以一音演說種種修法,各人根器不同,隨聞各得其解。西方極樂佛國的一切有有情、無情皆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國內眾生,得見十方佛國的相好光明,也能到十方佛國供養諸佛,聞說妙法;極樂世界的飛禽啼鳴、香樹飄香、微風輕拂、八功德水的水流聲…等等,皆能演說修證菩提的妙法,在在處處皆可啟發眾生的本覺,皆是要讓佛國的眾生,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皆能反覺我們自性本具的清淨莊嚴,速證無生法忍。
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極樂淨土的清淨美妙,皆由無量無邊的成佛誓願力所成就的。因為願力遍法界,是故功德智能遍法界,德由願成,德成名立。理體上,佛名即佛德,佛德即佛名,德因名顯,名能顯德,名能召德,故說:「全德立名,全名即全德。」我們眾生只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徹證自心不生不滅、無量光壽的佛德,即隨著吾人之一心持名念佛,念念啟發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業識心即轉成清淨的如來藏,必生極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有十三個大願是以名號利益眾生,無論國內眾生及其他佛國的眾生,若得聞阿彌陀佛的佛名,皆能速修清淨菩薩行,速證諸三昧,具足陀羅尼,永不退轉,必證無生法忍,圓成無上菩提。萬德洪名可說是度化十方佛國眾生速成等覺菩薩的第一方便。
諸位想想,就算是一個五逆十惡的罪重凡夫,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毫無條件的化身來接引,而他到了極樂佛國,雖處蓮胎,如在小國,雖不能見佛,仍然有大菩薩教導佛法精要,食衣住行種種受用,應念就滿足,快樂勝過三界諸天。他不僅馬上具有六種神通,也能成就三十二相的金色身,修道永不退轉,一路往上進階,隨心所欲的學習佛法,壽命無量,不受絲毫之苦,只有無比的安樂,直接修到一生補處。下品下生都能如此快樂的修學菩提,何況其他品位的自在安樂,更不可言喻了。阿彌陀佛這種無時無地皆以眾生能夠早日成佛的大慈大悲,十方諸佛,皆稱讚其不可思議之功德。
因為我們眾生與十方諸佛及阿彌陀佛同一清淨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亦在吾人橫遍豎窮的清淨大覺真心之中,我們往生極樂,就好像回歸自己的家鄉,又有何難?只有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才是這世間真正的勝利者!我們凡夫雖然依著釋迦世尊所說的經典去瞭解,遠不如親自到極樂世界,真實受用其殊勝奧妙!若我們也立志要成佛,我們不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佛國去眼見耳聞,觀摩學習如何成佛,又如何能夠建立自己的佛國?只要具足信願來念佛,當我們臨終一剎那間,被阿彌陀佛接引到極樂世界,那種超過人天的至樂,是說不出的舒暢啊!阿彌陀佛更是第一歡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大慈彌勒菩薩讚佛偈頌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念佛鏡》中也說:「現在十方佛中,彌陀最勝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於現在十方佛中,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又十方佛淨土中,彌陀佛淨土最好。」這些皆非謬讚,句句真實語,也不是輕視其他諸佛。

  若我們要深入了解為何「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就先來研究云何「阿彌陀佛淨土最好」?云何「阿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

  過去無量大劫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阿彌陀佛因地為其佛法中之比丘,名曰「法藏」。法藏比丘高才勇哲,菩提心堅強超勝,當時世間公認為信解第一,明記第一,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雖然才智特優,法藏比丘深知覺行尚未圓滿。若要早日成佛,建立淨土,攝受眾生,仍需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來教導啟發,於是就懇請世自在王佛為他宣說十方諸佛國土所有清淨莊嚴之事,以便精進修學。

  爾時,世自在王如來(壽四十二劫)護念法藏比丘無上正真道心之故,即為他宣說了無以計數的諸佛剎土,一一詳加演述,各佛國世界中,其佛世尊不同之清淨誓願,所成就的佛國種種功德莊嚴,如何攝化眾生,以及廣大圓滿的相貌…等等,(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極樂世界中種種的美妙莊嚴。)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無量嚴淨佛國之時,專心一意,蒙佛威力,猶如佛眼徹見無遺,悉能憶念納受,明了通達。

  然後,法藏比丘辭佛而退,即往一靜處,獨坐思惟,反覆觀照,一心探究十方諸佛各種不同的菩提誓願,與其創建佛國、化度眾生之間的因果關係,並勇猛精進地修持淨化心土、莊嚴佛剎的無量功德願行,分析比較歸納,他決定攝取十方諸佛國土各類殊勝的精華,來集合成就一個無與倫比的莊嚴佛國。經歷了五劫之久,法藏比丘所有如何嚴淨佛土、如何救度眾生早日成佛的行願皆已清晰確立,他再度拜見了世自在王如來,並且遵照佛陀的指示,在佛及一切大眾面前,條理分明地發出了四十八大願。

  這四十八大願以及後來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依此擴充的無量悲願,願願皆是要救度罪業深重、諸佛難救的一切眾生;願願皆是要幫助眾生不僅在一生之內迅速地成佛,而且成佛過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身心的快樂超越人天,無法形容,故以「極樂世界」立名。這極樂佛國集合了十方佛國的優點精華,來幫助一切眾生早日成佛,當然是最好的佛國淨土。

  為了建立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的大乘菩薩道,悲心是特別的深廣,六度萬行是特別地勇猛無畏,特別地清淨圓滿。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中描述其德行說:「入三摩地,歷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不生貪心、瞋心、愚癡心。亦無欲想、瞋想、癡想、色聲香味觸想。心不迷亂,口不瘖啞,身不懈怠。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堅守律儀,常以愛語饒益眾生。於佛法僧信重恭敬,調順柔軟。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了空無相,無願無為,無生無滅。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男女眷屬,金銀珍寶,乃至色聲香味觸等,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利樂眾生,軌範具足,善根圓滿。」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因地的菩薩行,皆以相應清淨法身的般若智慧為前導,一切六度萬行皆安住於「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無願又稱無作,即是八地菩薩的無功用行,雖修行一切菩提誓願利益眾生,無諍亦無四相,並無妄求,皆以不生不滅的法身真如隨緣而成。稱性而修,全修在性,法性無量無邊,悲願亦無量無邊,由無漏正智所導修的六度萬行,也是無量無邊。既然造作佛界的因心全是無量無邊,所感招感的依正果報,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的莊嚴,阿彌陀佛的金色身具有無量光、無量壽,極樂佛國融通一切佛界,無有邊際,所度眾生亦無法計數。十法界中,從地獄至等覺菩薩,無量無邊的眾生,阿彌陀佛悉皆平等攝受,眾生只要生到極樂世界,要到十方任何佛國供養、參訪、聞法等等,隨意即到,悉無隔礙。

  云何「阿彌陀佛最慈」?十方諸佛,皆是徹證法身性德而成報身佛,法身常住不滅,報身亦永恆不滅,應化身則隨眾生機緣唯心而現。報身及化身皆是法身清淨體的相用。阿彌陀佛也是報身佛,依報即是極樂淨土。一般而言,罪業凡夫的我們,沒「破一分無明,證一份法身」,沒清淨身,是無法往生諸佛的淨土。那為何我們凡夫可以往生極樂佛國?善導大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特別攝受所致,是靠佛力,非靠自力,故能往生。九品往生也是為了接引我們罪業凡夫所設,就算犯下五逆十惡的眾生,只要臨終一念願意往生極樂,阿彌陀佛一視同仁,皆遣化佛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十方一切佛中,只有阿彌陀佛發願來接引罪惡凡夫往生佛國。而且,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後,我們凡夫所居的「凡聖同居土」,也互攝互容於聖賢所居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圓融成為一真法界;凡夫也能與諸上善人的菩薩、等覺菩薩比肩共修,處處有大善知識可請教,修行進階悉無障礙,修學成佛之道,更為圓融!更為快速!這也是西方極樂佛國被稱為最好的佛國淨土的原因之一。

  云何「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悲華經》上說:過去不可數無量大劫前,此娑婆世界名為「刪提嵐」,阿彌陀佛因地為「無諍念」轉輪聖王,因供養「寶藏如來」,而在此娑婆世界發了成佛的菩提心,並蒙佛授記;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身,亦常在娑婆世界修證無四相的六度萬行,利樂娑婆世界的的一切眾生,故說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進而言之,過去劫中,我們因為受過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行的救苦救難,自然法緣就深了;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也會有緣得聞念佛法門,也能發起信願往生極樂。成時法師說:「緣深,則境界難思,非十地等覺所能測。緣久,則神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倫。」皆因緣深緣久,所以阿彌陀佛拔度眾生,單憑眾生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第十八願)或平日眾善皆迴向願生極樂(第十九願),願生即生,如此直捷方便,如此殊勝微妙,如此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仍知究竟。

  云何「阿彌陀佛最尊最勝」?十方諸佛以四種方便度化眾生,第一種是以相好光明度生,此是身業度生。第二種以說法度生,此是口業度生。第三種以神通力度生,此是意業度生。第四種便是以名號度生,這是以悲願力及功德力攝受眾生。阿彌陀佛這四種方法全都靈活運用,無比善巧,是為最尊。相好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佛具足。我們眾生修行佛道的善根福德有深有淺,所見的佛相大小殊妙,人人不同。佛陀的三十二相也是需要無量劫修行忍辱等功德,才能由自性清淨心顯發而成。我們凡夫最優秀的畫家、雕刻家等,皆畫不出、雕不出佛陀的任何一相。眾生往往見到了佛陀具足三十二相的莊嚴,生起仰慕,才能信受佛陀的說法。三十二相在菩薩道中是接近等覺菩薩的成就,甚難修證,而阿彌陀佛的誓願,卻能令極樂淨土的眾生人人皆有六種神通,也能具足三十二相,這種佛願佛力真是不可思議!

  《大寶積經》卷三七中說:「如來光者,不可思議,從無量戒聚生,從等持(定)聚生,慧聚、解脫聚、解脫智見聚生,從如是等無量功德之所由生。」十方諸佛全身任何部位皆能放光,有無見頂光、白毫相光、面光、項光…等等,全身毛孔也能一一放光。《佛說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極為讚歎:「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遍照法界」的誓願已經成就。《佛說無量壽經》中亦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地獄、餓鬼、畜生)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又說:「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不僅三惡道眾生若蒙佛光照身,皆得解脫。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蒙阿彌陀佛的佛光照觸,身心安樂,超過人天(第三十三願);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若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法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可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第十二觀「普觀想」作為持名念佛的助行,就是如經中所述:「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阿彌陀佛的)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阿彌陀佛以神通力、誓願力及功德力圓融運用來度化一切眾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食衣住行,應念豐足,種種供具,無不圓滿。人人壽命無量(第十五願),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直修到一生補處(第十一願),永不退轉。而在教化眾生修證菩提方面,阿彌陀佛第四十六願所成就的是:「極樂世界的眾生,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在佛國中,眾生不僅可常見聞阿彌陀佛的說法,也常見聞諸大菩薩的說法。佛及菩薩皆以一音演說種種修法,各人根器不同,隨聞各得其解。西方極樂佛國的一切有有情、無情皆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國內眾生,得見十方佛國的相好光明,也能到十方佛國供養諸佛,聞說妙法;極樂世界的飛禽啼鳴、香樹飄香、微風輕拂、八功德水的水流聲…等等,皆能演說修證菩提的妙法,在在處處皆可啟發眾生的本覺,皆是要讓佛國的眾生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皆能反覺我們自性本具的清淨莊嚴,速證無生法忍。

  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極樂淨土的清淨殊妙,皆由無量無邊的成佛誓願力所成就的。因為願力遍法界,是故功德智能遍法界,德由願成,德成名立。理體上,佛名即佛德,佛德即佛名,德因名顯,名能顯德,名能召德,故說:「全德立名,全名即全德。」我們眾生只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徹證自心不生不滅、無量光壽的佛德,即隨著吾人之一心持名念佛,念念啟發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業識心即轉成清淨的如來藏。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有十三個大願是以名號利益眾生,無論國內眾生及其他佛國的眾生,若得聞阿彌陀佛的佛名,皆能速修清淨菩薩行,速證諸三昧,具足陀羅尼,永不退轉,必證無生法忍,圓成無上菩提。萬德洪名可說是度化十方佛國眾生速成等覺菩薩的第一方便。

  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十方諸佛普皆讚歎:十方佛國,以極樂世界最容易攝受眾生。我們人道眾生,無論持戒是否清淨,無論罪重罪輕,也不論念佛功夫深淺,只要我們天天發願(這是必生的要訣),來世願生極樂世界,願生即生,千萬人願生,千萬人皆生極樂,阿彌陀佛悉無條件設限,臨終必來接引。釋迦牟尼佛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說:雖然願生即生,在極樂世界直修到一生補處,必能成佛。但五濁惡世的我們,大多善根淺福德薄,難以相信往生佛國如此容易、阿彌陀佛如此慈悲,是為難信之法。我們也常見到在末法亂世的現今,邪師邪見眾多,談到念佛法門,既不深入經藏,也無法體認佛心,往往胡亂猜測,妄說往生極樂不容易,胡扯一些邪見作為往生極樂的嚴苛條件,毀壞了許多人往生極樂的信心,罪過甚重。三十年來,我們在實際助念的經驗裡,反而常常被阿彌陀佛的大悲大願所感動,往往見到許多沒有吃素念佛,完全不懂佛法的眾生,經過了我們只要一人或多人,在他(她)命終後八小時內虔誠一心幫他們助念阿彌陀佛聖號,他們皆能顯示瑞相:有的蓮花香聞,有的金光蓋身,有的身體柔如毛衣,有的皮膚泛出金色,有的西方三聖像放七彩光,有的微笑,有的狂喜,有的既驚又喜…種種蒙佛接引的跡象;而且這些往生者的後事,也一定蒙佛慈佑,一切順利。為什麼?因為當我們至誠心幫人助念佛號,就是希望這人命終能夠往生極樂,我們就好像在幫這個人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阿彌陀佛至極大悲,當然有求必應,一定來攝受。所以,無論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寵物要離世,只要我們至誠跪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牠)們,阿彌陀佛無不滿願,一定來接引。

  諸位想想,就算是一個五逆十惡的罪重凡夫,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毫無條件地化身來接引,而他到了極樂佛國,雖處蓮胎,如在小國,雖不能見佛,照樣有大菩薩教導佛法精要,食衣住行種種受用,樣樣自在無缺,快樂勝過三界諸天。他不僅馬上具有六種神通,也能成就三十二相的金色身,修道永不退轉,一路往上進階,隨心所欲學習佛法,壽命無量,不受絲毫之苦,只有無比的安樂,直接修到一生補處。下品下生都能如此快樂的學習成佛,何況其他品位的自在安樂更不可言喻了。總而言之,因為太快樂了,時間過得特別快,加上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成佛的無比善巧方便,我們眾生在極樂佛國的成佛之道,可說是最為第一快速,而且佛國眾生人人皆能在勝過諸天的快樂中,一路修證到等覺菩薩。阿彌陀佛這種無時無地皆以眾生能夠早日成佛的大慈大悲,十方諸佛,皆稱讚其不可思議之功德。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與神通可說至極無上,是為最尊最勝。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往生極樂如此容易,願生即生,若我們得聞念佛法門,還不發願來生一定要生到極樂佛國,豈不是失去了最大的利益?這個極樂佛國,是阿彌陀佛由自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清淨大覺真心中,發起成佛的無數誓願,經過無量不可數大劫的難行能行,終以無比的智慧及難思難議的功德力才積聚圓滿的清淨佛界。因為我們眾生與十方諸佛及阿彌陀佛同一清淨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亦在吾人橫遍豎窮的清淨大覺真心之中,我們往生極樂,就好像回歸自己的家鄉,又有何難?只有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才是這世間真正的勝利者!我們凡夫雖依釋迦世尊所說的經典去瞭解,遠不如親自到極樂世界,真實受用其殊勝奧妙!若我們也立志要成佛,我們不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佛國去眼見耳聞,觀摩學習如何成佛,又如何能夠建立自己的佛國?當我們臨終一剎那間被接引到極樂世界,那種超過人天的至樂,是無法形容的!阿彌陀佛更是第一歡喜!祝福大家!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4.jpg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十方三世諸佛的法身跟我們法界一切眾生的法身是圓融一體,無二無別。法身是絕對待,沒有分別,無形無相,言語文字無法表達,唯有自知自證;法身或稱為真如、真心、實相、法性、法界性、佛性、如來藏、法界圓融體、自性清淨心、大覺清淨心等等。慧思大師在《大乘止觀法門》中說:「彼虛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不生故不增,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以此一淨心為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實,亦不如是。」

綜合憨山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直解」、諦閑大師的「大乘止觀述記」、妙叶大師的「念佛直指」及「慈舟法師開示錄」等文中所講述,法身以法為身,何謂以法為身?慧思大師又說:「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言法界。」法界心體即是法身,諸法與心體同一非二,同為法身。憨山大師也說:「所言法者,謂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即如來藏清淨真心也。然此心體絕聖凡,本無迷悟,自性清淨,了無妄染,離名離相,絕諸對待,唯一真源。」此心體的真如法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四聖六凡的十法界皆由此心體遇緣所造,依淨緣顯發本具無量功德,就成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出世聖賢的法界;若隨染緣,則變自性功德為恆河沙煩惱,也能造成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凡法界。

法身有三大,體大、相大、用大。「體大」之大,絕諸對待,無內無外,所謂體即真如,無前後,無方隅,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絕待無外,是為真大。「相大」者,謂真如法身具足過恆河沙的稱性功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猶如工畫師,遇染淨諸緣,能夠隨念畫出無止無盡的法相。「用大」者,如工畫師能用種種技藝畫諸世間。諦閑大師認為:法身用大,不變隨緣,能出生十法界的善惡因果。若能了達十法界的因因果果,緣生無性,便能「翻染成淨」,進修菩提,直至滅盡無明、徹證法身而成佛。十方三世諸佛以法為身,從真如法身所流傳的一切教法,即是法身常住,即是諸佛之無二體相,是為用大。此體相用三大,即三即一,猶如濕性、水、波,三者即一。

 我們的本覺法身猶如工畫師,起心動念,皆由現前一念畫出種種的點、線、面及各類體相形色,創造了自己的法界依正二報。此真覺之體,如大圓鏡,十法界一切染淨依正因果,皆在此一心中分明顯現。但我們眾生因為無明覆蓋,真心的大智慧光明無法朗照,恆河沙諸淨功德無法顯發。《大乘起信論》說:「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我們眾生雖然與十方諸佛本是同一體性空淨的法身,卻因無明而有無量的煩惱垢染,必須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因為善法歸順真如法故,才能顯發本具的萬德莊嚴,以自性慧光盡除無明,乃至究竟成佛,普利含識。

若要修行善法分證本具的法身功德,以憶佛念佛最為第一殊勝方便。十方三世諸佛與我們眾生同一法身覺性,而此妙覺明心,廣大無有邊際,周遍十方界,含育十方如來一切國土、清淨寶剎。阿彌陀佛依此大覺清淨真心,難行能行,廣修六度萬行,徹證並顯發了法身過恆河沙的功德,因而建立了極樂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之依正二報,以此清淨佛國來攝受法界一切眾生,並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法界一切眾生早日徹證法身而成佛。

我們眾生修持念佛法門,「願生極樂佛國」是正念,「誓願早日成佛」是正願。要訣在於「深信切願」,只要信願堅固,天天發願,分分秒秒願生,盡此報身,必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必生極樂世界。大悲釋迦世尊所教導的一切佛法,無非要令法界一切眾生,憶佛念佛,開解起行,顯發法身清淨自性,體證法身本具過恆河沙的功德,究竟成佛,普度一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諦觀彼佛就是憶佛念佛,可分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慈舟大師說:持名念佛是總持,無論觀像、觀想或實相念佛,皆要同時持名念佛,互輔互成。倘若只有修觀相、或觀想、或實相,則是依教修止觀,非修念佛法門。例如:當我們持名念佛時,一字一句,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這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大乘止觀,這就是實相念佛不用別求離念離相,這一句佛號念時即空即假即中,稱念時,來無所來;念過了,去無所去。由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念出,當下回歸了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不增也不減,無垢也無淨,沒有是非榮辱得失美醜讚謗…一切的對立,只是一如,在如如不動的念佛大定中。

持名念佛是最直捷了當的直心正念真如,沒有時地、根器的限制,又容易專攝一心而入念佛三昧,是最殊勝方便的修法。我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法身,同具體相用三大。我們稱念「阿彌陀佛」,以名召德,這句佛號也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法身本體。既然同一法身,水乳交融,一心念佛時,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體無二,性本圓融。傳燈大師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雖然念而無念,無念仍要念,念茲在茲地念,若不信願念佛,如何蒙佛攝受,往生極樂佛國?我求生極樂世界,即是求生我法身本具的佛土,願生即生,不隔分毫,毫無障礙;而極樂世界種種不可思議的依正果報,雖是彼佛為我顯現,也是我心本具的佛德顯現。雖然生而無生,無生仍要天天發願(往生的要訣)生極樂,不生極樂,又如何進修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圓滿具足種種救度眾生的智慧與能力呢?妙叶大師說:「所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凡夫本具性德。」我們念念稱名,念念以名召德,自然會啟發吾人自性的無量光壽。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絕無虛願,往生極樂佛國的眾生,壽命無可限量,必定修證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父子天真兩相值。

(讀誦經典是持名念佛的助行)Ⅴ

我們眾生若發願成佛,盡未來無量劫中,乃至修到等覺菩薩,仍要憶佛念佛,時時思惟及學習如何成佛,如何建立佛國,如何化度眾生成佛,成佛之後,仍然思念著利益未來之佛的法界眾生,可說是無止無盡的念佛三昧。成佛之道非一蹴可成,需要恆心與毅力,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淺而深,悲智雙運,學習六度萬行,才能覺圓果滿。釋迦牟尼佛至極悲心,所講的大乘方等經典,皆將修證成佛的義理及方法,闡述得極為明晰。若我們發菩提心要修行成佛,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自能啟發本身的無上佛智,解行並進,圓通無誤。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欲上品上生極樂世界者,應要讀誦大乘方典經典。念佛人一心持名外,皆應廣學多聞,才能相應我們法身體相用的大方廣。常讀誦《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等等,觀知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就是「觀像念佛」,也是「觀想念佛」;常讀誦《華嚴經》、《法華經》、《悲華經》、《大寶積經》、《普賢行願品》等等,研究成佛之道的義理,就是「觀想念佛」,也是「實相念佛」;常讀誦《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等等,闡發吾人的般若智慧,就是「實相念佛」。我們讀誦大乘方典經典,就是念念在薰修釋迦世尊法身真如所徹證的一切教法,念念啟發我們的真如無上智,莊嚴我們的法身功德,就是實修實證的「憶佛念佛」。



 

學佛,若有邪見害人害己,罪惡超過殺盜淫,大妄語極容易下地獄。故不得不罵,望其早日悔改,有正知見才能成佛!

斷滅空邪見之徒,以為什麼都空,一切虛無,一切無相,一切不執著,一切沒有因果,。斷滅空是邪見,往往口說空,行在有,照樣吃喝,樣執著。

空,不是沒有,相空,覺性不空,也不是離相才講空,相本身即是空,空是緣起空,妄心空,真心不空,真妄不二,空有不二。
斷滅空者皆受狂禪所害,誤解六祖壇經,更不懂「金剛經」無四相的意義』。
斷滅空,自認能見性成佛,輕視念佛,更不懂阿彌陀佛的悲智運用,常以貢高傲慢自大謗佛,謗法又謗人,造下重罪。恐怕難逃下三惡道的因果報應。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jpg

〔念佛念實相,即是真懺悔〕
有人問佛,有那種力量可勝過佛的神通力?佛答:業力勝過神通力。普賢行願品說:  「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業力如此廣大,又有哪種力量可勝過業力?願力最堅,願力可勝過業力。
所謂願力就是強勁堅持的心力。徹悟大師開示:「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唯業所感,唯心所現。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前境來報,定而不定。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
 若發菩提心來行持普賢十大願王,由一切唯心造的法界觀,就知道一切境界皆是自心取自心,懺悔在自己,不在眾生。懺悔是要訓練自我反照能力,截斷為惡的相續心。只要自己止惡,惡業就隱沒;如種子被冰凍,無緣可發芽。念念懺悔斷惡後,念念轉修菩薩法界最完善的十大願王,善根就顯發,發光發熱,將宿世惡緣轉成善緣,唯善無惡,才能「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恰恰用心,恰恰無心,雖然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如夢如幻,但是不昧因果。如果我在六道中殺害過這個眾生,碰到了,我就幫助這個眾生發菩提心,修持佛法,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佛國去成佛,也是不昧因果。這就是願力能轉業,能勝業力。
普賢十大願王,十即一,一即十,互攝互入,互貫互通,相互提昇、滋養壯大。有些罪業,因為我們不同習氣的緣故,並不能馬上能反省悔過;必須自己「常隨佛學」,聞思修佛法到某種程度,才知道自己錯了,錯在何處。如果不知錯在哪裡,又如何對症下藥,修正改過,回歸清淨。所以「華嚴經」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若怕自己覺性不夠,無慚無愧,也不用煩惱。一心念佛,念佛是啟發智慧、懺除業障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自己念佛,也勸天下有緣人念佛,就是返璞歸真的大懺悔。至心誠敬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即懺悔,懺悔就念佛,一句佛號本具足一切功德。念到知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知道吾人現前這一念心,唯心所現,念念不住,無來亦無去。念性本空,罪福亦性空,一切境界果報,生而無生,無生而生,如夢如幻。這樣念佛就是念實相了。
也就是《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既能念佛,又能行持普賢廣大願王,就是世間 第一等人,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速證菩提。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jpg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這句聖號是我女兒(她輕傷)在一次車禍,
我後腦撞地昏迷時求救稱念的。
約稱念三聲以後,
大悲觀世音菩薩化成一位我們認識的人扶我坐起並按摩。
引導我頭顱內腦傷的出血由口鼻流出(聽說甚多),
我腦部的細胞才得免被血塊壓死而成植物人或喪命。
後來我腦部手術後,除了嗅覺略有影響外,一切正常°
這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
為什麼知道是觀音菩薩化身來救度呢?
因為撞我的人看見他移動車禍受傷的人,
憤怒地叫他留下姓名與地址。
留下資料的「他」,跟我母親是熟悉的朋友,
我術後打電話向他道謝,他說他根本不知道我車禍的事。
(怎沒送我到醫院,也沒打電話給我母親?我車禍的時侯他還在睡覺。)

當我知道女兒求過觀音大士,才恍然悟到是觀音菩薩聞聲化身救了我!
普願天下眾生遇到業報現前的身心厄難,一定一定要
一心稱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菩薩必定聞聲救苦救難!
如果明明白白有佛菩薩,
也普願天下眾生平日有空就誠心念佛,
「天天發願命終後往生極樂佛國」,
必生極樂,必定成佛!
佛無虛願!佛無妄語啊!
只有感恩!歡喜如獲至寶,信受奉行!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5.jpg

問:何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答:我們念佛,都希望是紮實有效的念佛,

能夠與阿彌陀佛的佛願相應,

祈盼往生時的品位能居上品。

如何與阿彌陀佛的佛心佛願相應呢?

1念佛時

每句佛號的每一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

在專心自念自聽時(金剛念及默念皆同),

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三心不可得,心就無雜想,

即是正念相繼,也是淨念相繼。

念佛時心不亂想,就是念而無念;

念佛時願力堅固,就是無念而念。

2 佛心佛願皆是清淨,若要感應道交,

念佛人從即刻至命終,皆要修持清淨心,

才能與佛相應。心淨則土淨。

要心清淨須離四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說,離四相是佛是菩提,有四相是眾生。

四相如何離?

四相以我相為本,六根對六塵,起分別愛憎,

即有我見、我慢、我愛、我痴…,

我相以愛憎攀緣造作而成,惡性循環。

若去貪瞋痴,即無愛憎;

若無愛憎,即無四相。良性循環。

若無四相,念佛清淨,行住坐臥清淨,

修一切善法清淨無染,自成佛道。

應知,一切緣起本性空,實相無一切相。

實相般若即吾人清淨本性,

與十方諸佛清淨法身同一體性。

只因逢人遇事以愛憎分別的習性攀緣取相,

就成為識種罪業。

要去貪瞋痴,知幻即離,是第一方便,

一切皆如夢幻泡影,轉眼成空,有何得失榮辱是非?

諸法皆幻化,我也只是個因緣所生的幻相,

捨棄是非榮辱得失,我的本性依然沒有減少一分。

念佛人是要成佛,

要成佛要棄相取性,一切法回歸自性。

生活中時時刻刻要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性。

耳聞眼見一切境界,知道一切皆循我宿業呈現,

因緣生法,當體皆空,無人無我。

我不應隨境而轉,妄起愛或憎,

若起貪瞋,即是愚痴,即是自害。

我回觀我的本性從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如如不動,永恒如一。

我應跟十方諸佛一樣修證,在本性上如如不動,

不隨轉眼幻化的生滅諸相起瞋痴,

這才是清淨的念佛人。才能跟佛心佛願相應。

也知道念佛一句唯心所現,

本不生滅來去,自性如如,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即空即假即中,

心是佛,佛是心,畢竟同一清淨體性,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問:何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答:我們念佛,都希望是紮實有效的念佛,
能夠與阿彌陀佛的佛願相應,
祈盼往生時的品位能居上品。
如何與阿彌陀佛的佛心佛願相應呢?
1念佛時
每句佛號的每一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
在專心自念自聽時(金剛念及默念皆同),
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三心不可得,心就無雜想,
即是正念相繼,也是淨念相繼。
念佛時心不亂想,就是念而無念;
念佛時願力堅固,就是無念而念。
2 佛心佛願皆是清淨,若要感應道交,
念佛人從即刻至命終,皆要修持清淨心,
才能與佛相應。心淨則土淨。
要心清淨須離四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說,離四相是佛是菩提,有四相是眾生。
四相如何離?
四相以我相為本,六根對六塵,起分別愛憎,
即有我見、我慢、我愛、我痴…,
我相以愛憎攀緣造作而成,惡性循環。
若去貪瞋痴,即無愛憎;
若無愛憎,即無四相。良性循環。
若無四相,念佛清淨,行住坐臥清淨,
修一切善法清淨無染,自成佛道。
應知,一切緣起本性空,實相無一切相。
實相般若即吾人清淨本性,
與十方諸佛清淨法身同一體性。
只因逢人遇事以愛憎分別的習性攀緣取相,
就成為識種罪業。
要去貪瞋痴,知幻即離,是第一方便,
一切皆如夢幻泡影,轉眼成空,有何得失榮辱是非?
諸法皆幻化,我也只是個因緣所生的幻相,
捨棄是非榮辱得失,我的本性依然沒有減少一分。
念佛人是要成佛,
要成佛要棄相取性,一切法回歸自性。
生活中時時刻刻要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性。
耳聞眼見一切境界,知道一切皆循我宿業呈現,
因緣生法,當體皆空,無人無我。
我不應隨境而轉,妄起愛或憎,
若起貪瞋,即是愚痴,即是自害。
我回觀我的本性從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如如不動,永恒如一。
我應跟十方諸佛一樣修證,在本性上如如不動,
不隨轉眼幻化的生滅諸相起貪瞋痴,
這才是清淨的念佛人。才能跟佛心佛願相應。
也知道念佛一句唯心所現,
本不生滅來去,自性如如,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即空即假即中,
心是佛,佛是心,畢竟同一清淨體性,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大種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真心、佛性,也是十方三世佛與我們同一體無限大方廣的法身。《楞嚴經》中世尊說,一切妄想執著,皆是眾生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虛幻而生,虛幻而滅,無來無去,不可得。同一法界性,同一不生不滅的真如法身,萬法行願皆常隨佛學,回歸覺性,就成為自在解脫的佛;背覺逐塵,妄取貪瞋痴,認假為真,沈溺在妄想執著中,即成了苦惱受難的眾生。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7148.JPG

   問:為什麼我們天天要發願往生極樂佛國?
   答:人的靈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永恆不死的,我們這個身體像一件衣服,穿壞了,就要重新投胎再換一件,我們未來要去哪裡出生最好?仰仗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來接引,往生佛國最安樂!我們今世壽命長短,皆有因果定數,很難改變,若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的憂悲苦惱,只有堅信佛無妄語,阿彌陀佛絕無虛願,一心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才能永除一切的痛苦煩惱,得到究竟的快樂自在!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經過無量無數劫難行能行,以四十八大願積功累德所建立的,它是集合了十方諸佛國土之優美於一身的佛國,樣樣皆美妙絕倫,處處都清淨莊嚴。在各種佛經中真實所述,阿彌陀佛現在佛國中說法度眾,並以種種的自在如意來幫助一切眾生修證無上菩提,其善巧奧妙,不可思議。

    極樂世界沒有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不聞惡聲惡名,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互為修道的益友;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等等,親自教授解惑,修證佛道,無有障礙。

    極樂世界,廣大無邊,黃金七寶為地,地形平正,沒有崇山峻嶺及狹谷深淵。氣候溫和舒泰,無有寒暑冷熱。我們往生到極樂佛國後,人人悉皆身同真金色,相貌沒有美醜的差別,都有莊嚴的三十二相,壽命無限,也都具有那羅延的堅固力,不再生老病死,皆有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及漏盡六種神通,身心清淨,如同斷了見思惑的聖賢,但受諸樂,沒有苦惱。

    佛國的眾生,藉著佛的功德神通願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得到,自然滿足,自然消失,唯心變化。每一眾生所住的宮殿樓閣,由一寶至七寶所成,亦隨心念可大、可小,可清淨也可華麗,可住地也可浮空,皆可隨意隱沒或出現,超越一切天宮的富麗莊嚴。眾生思香及香爐,來供養佛,應念即有,芳香超勝天界;從天空亦常有曼陀羅等香妙的天花飄落,一切供養諸佛的香、花、幢幡、傘蓋等等供具,悉能如願具足;每天晨朝,自由供養他方無量諸佛,而於食前返至本國。

    佛國的眾生在學習佛法方面,隨心所欲,於七寶所成的寶樹之間,就可見到諸佛淨國的殊勝莊嚴,猶如在鏡中見到自己的面相,一樣的清晰;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智慧通達。極樂世界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暢三十七道品,眾生聞已,皆能念佛念法念僧。不僅眾鳥能說道法,也有微風吹拂人身,令眾生愉悅如入滅盡定;微風也時時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種種有情與無情,皆是阿彌陀佛神變的應化身,皆能宣揚妙法。

    七寶池的八功德水更是微妙,池邊有華葉垂布的栴檀香樹,香氣普熏,眾生若入寶池泳浴,八功德水淨若無形,水位的高低、冷暖,都能自然隨眾生的心念來調適;眾生飲用八功德水後,能蕩除心垢,身心清明。八功德水的迴流,安詳平和,不疾不徐,水中流出無量妙聲:無我、無畏、無生法忍乃至甘露灌頂聲,法音悅耳,眾生聞者,歡喜無量,皆能順悟清淨無染、寂滅真如的義理。

    極樂眾生,悉皆通達法性,具足無量辯才,善說法要。人人皆蒙阿彌陀佛大威德的光明照觸加被,法喜充滿,身心安樂,超過人天的至樂,其快樂是無法形容的。佛國眾生,壽命無量,在成佛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轉,直修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必定成佛。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6.jpg

〈臨終助念的方法〉
   我們眾生,平日能夠天天發願,願生極樂佛國,若始終願力堅固,不會貪戀此身的壽命,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在我們斷氣以前,就會現身來接引,並且滅除我們一切的身心障礙,守護我們在命終那一剎那就安然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這種願力堅固的眾生,助念就沒那麼重要。

   但在實際助念的經驗之中,我們發現臨終之人,斷氣前半小時內,能夠正念分明,出聲念佛的人,是極少數。大多數的人,無論你是善、是惡、是老、是少,經過病苦的折磨,五臟六腑漸漸衰竭,大多會陷入昏迷之中。我們會擔心這些臨終的親友,他平日的願力是否堅固?他臨終是否猶豫不決?他是否恐懼茫然,找不到安心的歸路?…,因為我們沒有神通,就只能靠「臨終助念」來幫助臨終之人提起正念,放下一切憂悲苦惱,憶佛念佛,才有機緣招感阿彌陀佛來接引,永脫輪迴,往生極樂佛國去成佛!

   所以「臨命終時」這段時間,若要看成斷氣前的幾個小時,恐怕有時措手不及,無法幫助到病人往生佛國;最好是把「臨命終時」延伸到眾生被診斷出難治之症就開始,較為穩當。《大莊嚴論》說我們眾生往往是:「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是故,當我們的親人好友有人得到重病,我們就要善巧地介紹念佛法門,讚歎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以及描述極樂世界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的自在如意。讓病人能夠在平時意識清楚時,得到善友或親人的安慰及鼓勵,來修持念佛法門;最好能夠準備一台念佛機,常常輕聲放佛號給病人聽,使病人漸漸能夠信願堅固,樂意往生,不再恐懼死亡,這是最值得慶幸的事了。
   如果病勢險惡,當我們的親人或好友,已經陷入昏迷之中,或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我們也要知道「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昏迷病人的耳識,仍然可以聽見聲音,我們一樣可以在病人耳邊,一字一句念清楚,有力的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病人聽到了,就如同他也心念了十句佛號。用念機機大家隨聲助念佛號也是這個意思,只要臨終之人或命終八小時內,耳識聞到佛號,就如同他自己也念了佛號,一句一句功不唐捐!

   在臨終之人耳邊念十聲佛號後,接著再鼓勵他,大意如下:「佛菩薩在很多佛經中告訴我們,人的佛性不生不滅,是常住、安樂、清淨的,而這個肉身像是一件衣服,穿壞了,就要丟掉它,再換一件新衣服,我們可到西方佛國去換穿一件金色衣,換成金色身。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限,不會生病,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切食衣住行,應念就有,自在富足。只要願意去,阿彌陀佛一定會在我們命終時來接引我們,一定要等阿彌陀佛來,再跟他走喔!」然後再用念佛機放誦佛號,請他靜聽即可。在病床旁的任何人,皆可一起隨念、助念。
   這樣佛號放了半小時或一小時以後;再關掉念佛機,在病人耳邊,重複來作這三種往生的助念:一者「一字一句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二者「講述往生極樂的種種好處…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等等。」三者「放誦佛號,請他靜聽。」這般反覆安慰鼓勵病人,直到他斷氣後一小時內,仍然如此勸說較妥善。一小時後,就可只放誦佛號,大家一起再助念七小時,就大功告成了。
   我們皆可在任何地方一邊助念, 一邊向房間上空(佛遍一切處,絕對知道)或佛像跪拜,懇請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患病瀕死或命終的親人,〔講出來,不出聲嘴動也可:懇請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我的ⅩⅩ〇〇〇到極樂佛國去成佛!〕(說三次以上,愈多愈誠敬)
一心懇求,多多益善,只要有一人,只要有一人喔,(多人更佳)誠敬求佛,阿彌陀佛絕對圓滿此人的祈願,大慈大悲,必來攝受接引。
   若親人或朋友較多,大家可輪流照顧,任何人皆可由上述三種步驟來送他最後一程,有時候,愈多人輪流在其耳旁勉勵他,多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妙,阿彌陀佛的接引大願,他皆可聽音辨人,效果最好。這助念的三步驟,每一步驟皆可長可短,前後次序也可視情況自由變化。有時病人雖昏迷,生命現象穩定,佛號可放誦久一點,但最好放誦佛號兩小時以內,就要勉勵他一次,提醒他的正念,較為穩當,病人也會感覺身旁有人在關心、照顧;若是病人臨終前呼吸較急促,就直接在其耳旁大聲念佛即可。

   特別要注意的事,就是任何人皆不可在其身旁哭泣,也不可用哭調跟他說話,否則本要往生,給你一哭,病人心頭大亂,牽掛不捨,就會墮入惡道,而無法往生佛國了。病人臨終這段時間,無論痛苦多煎熬,時間多難捱,陪他時,只要我們深信切願,一心鼓勵他念佛、聽佛號,發願往生,堅定地等候阿彌陀佛來接引,病人亦會受到激勵,唯心薰發,亦能深信切願;病人命終,皆可往生極樂世界!也多多少少會有某些瑞相,如蓮花香、微笑、身體柔軟…等等,隨緣示現。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名念佛 直證法身〉
    我們盡未來無量劫中學習普賢十大願王來自利利他,早生西方極樂佛國,共證無上佛道,要如何才能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十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答案也在《普賢行願品》中,就是偈頌中的「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普賢行願的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是學習毗盧遮那如來無量無邊的行願,毗盧遮那如來的報土是「華藏世界」。《大方廣佛華嚴經》說:「一華藏世界海,即一佛之報土。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為一世界種;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為一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中,可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由無量無數的佛世界所集結而成,娑婆世界及西方極樂佛國亦在其中。《大方廣佛華嚴經》亦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慈舟大師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佛互為主伴。每一世界一佛為主,餘佛皆伴;主為能化,伴為所化,佛佛道同。在華藏世界海中,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阿彌陀佛是毗盧遮那佛所化的一尊報身佛,法報不分,皆常住不滅;而千百億釋迦牟尼佛也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化身佛,隨眾生機緣而化現,故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三世佛是過去、現在、未來佛,在佛的智照中,「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皆是未來之佛,皆可成佛。

這個法身是無分別的,沒有切割的,一切佛的法身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法身,圓融一體,它的大方廣沒有限量,没有邊際。它是一真法界心,是創造十法界的真心,法界的妄心雖也離不開它,但虛幻的妄想執著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法污染我們的真心。它是《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它無來也無去,是遍佈法界一切時空的真如,如如不動,無變無異。它是法界唯一的實相,而實相無形無相,也是無不相,能合一切相卻畢竟空,而真空非斷滅,十法界相由它建立,它不壞緣起,畢竟空也是畢竟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非空非有,非非空亦非非有。此心體的真如法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四聖六凡的十法界皆由此心體遇緣所造,依淨緣顯發本具無量功德,就成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出世聖賢的法界;若隨染緣,則變自性功德為恆河沙煩惱,也能造成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凡法界。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將「尊重己靈」列為我們發菩提心的第七因緣,他說:「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猶是凡夫。又我世尊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故宜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尊重己靈,就是要看重我們人人皆具有與十方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的法身,依此法身修行六度萬行,皆可證悟成佛。

持名念佛是最直捷了當的直心正念真如,沒有時地、根器的限制,又容易專攝一心而入念佛三昧,是最殊勝方便的修法。我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法身,同具體相用三大。我們稱念「阿彌陀佛」,以名召德,這句佛號也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法身本體。既然同一法身,水乳交融,一心念佛時,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體無二,性本圓融。我求生極樂世界,即是求生我法身本具的佛土,願生即生,不隔分毫,毫無障礙;而極樂世界種種不可思議的依正果報,雖是彼佛為我顯現,也是我心本具的佛德顯現。

當我們持名念佛時,一字一句,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這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大乘止觀,這就是實相念佛。不用別求離念離相,這一句佛號念時即空即假即中,稱念時,來無所來;念過了,去無所去。由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念出,當下回歸了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不增也不減,無垢也無淨,沒有是非榮辱得失美醜讚謗…一切的對立,只是一如,在如如不動的念佛大定中,直證法身。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讚嘆弘一一大師行持普賢行願功德圓滿〉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清淨戒香光,法界悉莊嚴!

〔普勸眾生立志受持普賢十大行願〕
普賢菩薩難見難聞,普賢行願難思難議。
晉譯《六十華嚴》中,普賢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汝且觀我清淨法身,無量劫海行菩薩行之所成就,無量劫中難聞難見。種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善男子,若有眾生聞我名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若見若觸,若迎送若隨行,若見光明,若見震動諸佛世界,乃至夢中見聞我者,亦復如是。若思惟念我,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半月若一月,若一歲若百歲,若一劫若百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劫;若一生念我,若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生念我,亦復如是。以如是等世界微塵等諸妙方便,令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轉。善男子,若有眾生聞我修習淨佛剎者,必得往生清淨世界。若有眾生見聞我身,必得生我清淨身中。善男子,汝復觀我清淨法身。」爾時善財於普賢菩薩相好肢節諸毛孔中,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諸佛充滿。一一如來,以不可說不可說大菩薩眾以為眷屬。見彼一一如來剎海,所依不同,形色各異,金剛圍山,大雲彌覆,佛興世間,所轉法輪,如是等事皆悉不同。又見普賢菩薩於十方剎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化身,教化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善財童子經由親近一佛世界微塵等諸善知識,所得功德,於見普賢菩薩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何以故,善財童子於念念中,入不可說不可說佛世界海,得不可說不可說微塵等諸功德藏,知諸佛海次第興世,菩薩眾海眷屬圍遶,了眾生根,現自在力而化度之;或一世界於一劫中修菩薩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劫修菩薩行,不此世界沒,不彼世界生,而能教化無量無邊世界眾生,令發阿藐三耨多羅三菩提心。
再者,於《楞嚴經》卷五中,普賢菩薩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普賢大行具足地藏大願〉
至極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常勸佛弟子欲入大乘願海,必須觀一切男子曾是我父,一切女人曾是我母,發起報恩心來利益一切眾生。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中,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密多時,作是思惟,無有眾生,於彼過去久遠世來,非父非母,易可得者。何以故,一切眾生,定曾為我若父若母,然由,於彼生貪心故,捨於母想;生瞋心故,捨於父想,流轉生死,不能斷絕。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由斯事故,深思惟已,於諸眾生,起眷屬想。」
在卷四十六中,佛亦告舍利子,當來大悲如來,因地亦發願云:「願我經生在在處處,所有父母,皆令安住於佛菩提。又令諸母更無第二再受女身。」因為女身貪染、嫉恨偏重,很容易墮入三惡道。故地藏菩薩摩訶薩亦於《地藏經》中示現祂在過去劫的因地中,是為了救度母親而發起了地藏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普賢行願品》上亦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十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亦可發願:「願我盡來無量劫生生世世學習普賢行願十大願王,自利利他,必生西方極樂世界,速證無上佛道!並以此功德迴向給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量劫中,我生生世世的父母,皆能得聞十方三世諸佛及諸菩薩真實的教誨,得蒙諸佛及菩薩慈悲的救度,安住在無上菩提正真之道,必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必定往生極樂佛國,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若發願學習普賢十大願王,願意從現今乃至盡未來無量劫中,幫助一切眾生必定往生極樂佛國,早證無上菩提。最先受益的人,就是您的父母。特別是懷胎十月、含辛茹苦的母親!
十方三世一切菩薩皆以普賢行願而入法身聖位,因為我們行持普賢行願的此身,來自於我們父母的生育,我們行持普賢行願的一切真實功德,念念也會自然回歸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也有一份。所謂:「一子得聖道,九祖皆超昇。」當我們的父母命終之時,不僅大慈大悲的普賢菩薩時時慈佑擁護,用普賢威神力摧滅他們身心內外的一切障礙,並以十大願王引導他們歸向極樂佛國;更由於普賢行願是菩薩道的總綱,行者念念發菩提心常隨佛學,所行的一切入世出世的功德,皆是要幫助法界一切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阿彌陀佛也一定會以第十九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慈悲來攝受普賢行願者的父母,因為他們是不可分開的「功德共同體」!他們必能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蒙佛授記,早日成佛,普度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願」又被稱為「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我們輪迴無量劫了,什麼苦都受夠,什麼樂皆享過,就是不曾有過一絲清淨解脫之樂。我們多麼幸福,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要珍惜自己過去世的善根,一心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佛國去成佛,這就是發菩提心;我們承蒙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救度,往生極樂去成佛,是最直捷殊勝的成佛妙法,諸佛護念,諸佛歡喜。
然後,若要擴充我們累劫積聚的福德,讓它大方廣,也要以普賢十大願王為綱目,恆不忘失菩提心,恆修清淨波羅蜜,來學習六度萬行,念念直取法身的無量清淨莊嚴,以圓滿無上菩提。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令一切受持者,越過凡夫與二乘,直接行菩薩道,以菩薩行願力去念佛,去學習、實踐十大願王,並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往生極樂,不僅我們自己可以上品上生;教導眾生以普賢行願來上品上生,也是化度眾生成佛之最上善巧方便,普賢行願就具足了文殊菩薩的大智。普賢行願,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早日成佛,也是具足了觀音菩薩的大悲。普賢廣大願王,願願要眾生滅除煩惱盡無餘,獲得甚深正法利;也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也具足了地藏菩薩的大願。所以,我們若能讀誦、憶念並學習普賢菩薩十種行願來自利利他,就具足了大智大悲大願大行。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願必生,萬人修萬人去〉

明朝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中云:「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云:「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自己也時常覺得,今世得聞念佛法門,真是太幸福了!雖然悲欣交集,但自知一心念佛,盡此一報身,承蒙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所攝受,必定能夠脫離這種痛苦不堪的六道輪迴,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佛國,一生修到等覺菩薩,候補成佛!

    不管你是否以深信切願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或者以求平安富貴來念這一句佛號…,無論任何目的、任何情境、任何時地,只要我們肯念一句「阿彌陀佛」,《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明朝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也說:「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壞。」

    我們呼喚親朋好友的名字,他們會回應。因為名字就是他本身。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亦如是,佛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佛名也是無量劫來,一切難行能行的本願功德智慧,所積聚成佛才得以呈現的。這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的佛心。《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為我們眾生與佛同一心體,同一法身,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念念悉知悉見。

    明朝妙叶大師在《念佛直指》中說:「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癡之力,作一切佛事,無時不引導於我。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彌陀願力,始於發心,終於究竟,無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於無始至今,盡未來際,修一切三昧,無一法而不攝歸佛海,成本來佛,以佛心即我心故。」

    佛有救度一切眾生的大願,我們眾生也有求佛救度的信願;佛願跟眾生願相契相合,皆在一句佛號中水乳交融;只就這一念,這一句聖號由心念出,眾生心即佛心,佛心即眾生心,同一真如,必定感應道交,眾生願生極樂,阿彌陀佛必然攝受接引到極樂,心願同歸,悉無隔礙!

    我們念佛,不僅必生極樂佛國;在憶佛念佛時,因為我們眾生跟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同一法身,我們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就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無量劫來,從初發菩提心,以及成佛以前,菩薩道中一切的六度萬行,乃至成佛之後,如何善巧救度眾生的萬德莊嚴,都會在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中薰發、顯現。

    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此則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一切唯心,性德本具,念佛佛現;一切唯佛,佛德圓滿,普攝群機。我們愈精進念佛,就愈激發自性中無量光、無量壽的一切佛智佛德,圓斷煩惑,圓滅業障,圓證本真,圓修萬行,圓成妙覺,速往成佛的光明大道邁開大步!

    (往生極樂靠佛力,願生即生)

   我們「發願來生願往生極樂佛國」,至誠來念這句「阿彌陀佛」,大暢阿彌陀佛的本懷,因為念佛人必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生大歡喜,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切眾生成佛的搖籃,國土中的眾生,必定修到一生補處,終必成佛!

    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十方諸佛皆來護念,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我們念佛,《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所以,印光大師開示:「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了生死,成佛道。然於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疾遲之別。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 ,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

    故知,我們凡夫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百分之九十九,全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願力、大神通、大智慧,剩下的一分,是靠我們自己的信願行三資糧。佛力自力,兩者如磁石吸鐵,互相吸引,才能成就。生到佛國,無老病死,壽命無限,決定成佛。

    佛有大神通力,為何我們仍要靠自力呢?因為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大悲願力,像一架飛機,飛到我們家來接引我們,我們若是毫無信願,不肯登機,阿彌陀佛恆順眾生,也不會勉強我們,當然就無法載我們飛去極樂佛國。六道生死輪迴的災難與痛苦沒完沒了,難道我們還沒受夠?

    只要我們願意去,就算我們是五逆十惡的人,阿彌陀佛也接我們去極樂。從佛力這方面看,佛的大慈大悲,可說是毫無條件的救度眾生。從自力這方面來說,蕅益大師就鐵口直斷:「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若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釋迦牟尼佛在「佛說阿彌陀經」中,有四次勸勉我們眾生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佛國」。

清朝徹悟大師亦說:「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佛以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以發願,便可往生。何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

    那麼,我們自己這一分願生西方的願力,該如何做好它呢?

    有個簡易的方法,就能輕鬆掌握,並十足呈現它,只要我們每天在早上起床後,及晚上入睡前,或坐或立,合掌對空說:「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我願意往生極樂佛國去修行成佛。不管我活多久,不管我如何死的,在我命終的那一刻,請阿彌陀佛一定慈悲來接引我到極樂世界!」用普通口語,把自己願生極樂的願力,告訴阿彌陀佛即可。

    或者誦念自己喜歡的的迴向發願偈也都可以。如大慈菩薩的偈頌也不錯:「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我們的願力既已成立,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任何時刻、任何地方皆可念佛,念四字「阿彌陀佛」也好,念六字「南無(摩) 阿彌陀佛」也可,或出聲念,或金剛念(口動不出聲),或默念(如廁、吃飯、睡覺),或快念,或慢念皆可以,不必有任何形式或儀軌,就算這一生沒誦過經,沒有參加過任何法會或佛七,沒有皈依或受戒,沒有吃素,沒有捐過錢給寺廟,甚至沒做過一點善事,都無所謂,不會妨害我們往生佛國。因為,真能念佛,一句佛號就具足三藏十二部經所有的功德;真能念佛,一句佛號就圓成六度波羅蜜。不管我們散心念佛、攝心念佛、精進念佛,都功不唐捐,所念的每句佛號,都像存款自動歸入戶頭,直接送到極樂佛國的蓮池,念念凝聚成一朵標示著自己名字的蓮花。等到我們命終那一刻,阿彌陀佛絕對現身在我們面前來接引,拿著這朵蓮花給我們當床座,圓滿我們的往生之願,鼓勵並安慰我們,你我聞到佛音,必然心開意解,隨從佛後,快樂往生,屈伸臂頃,就到極樂佛國了,永不再退轉,修到一生補處,必定成佛!

    這就是釋迦世尊所教導的一切佛法中,特別中的最特別,簡易中的最簡易,慈悲中的最慈悲,不可思議中最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救度父母子女最有效的方法〉

三十幾年前,我有緣讀到陳慧劍先生所著的「弘一大師傳」,因此勸告我肺腺癌末期的父親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佛國;我父親臨終瑞相多種,高舉念珠念佛而逝。我除了對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無比地感恩外,因為弘一大師是以普賢行願往生極樂世界,我也產生了學習普賢十大願王的意樂。在我房子正面臨路的一樓上端,我請人做了普賢十大願王綱目的看板;平日,供養三寶、助印佛經及戒本、幫寺院編書、出書,臨終助念、放生…等等都盡力做去,其中臨終助念常常感召往生者瑞相顯明多端。而三十幾年來,我最喜歡的是到各大醫院中,特別是癌症門診、化療室及癌症病房、安寧病房發送佛號錄音帶、念佛機及自己印刷的念佛心得,勸人發願求生極樂佛國。現在體能漸衰,轉而坐捷運再步行繞街,贈送念佛心得給各地區的一般住家。

當我讀到《普賢行願品》中:「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這一段經文,我真是說不出的歡喜。因為只要我能念佛,能發願往生極樂佛國,並且讀誦、學習、受持普賢十大願王,無論我死亡時,是否昏迷,忘了念佛;是否遭遇水淹、火燒、車禍、墜機…等等意外災難而死,無法念佛,唯此十大願王不會捨棄我,於一切時引導我,在一剎那這麼短的時間,就往生到極樂佛國;而且馬上見到阿彌陀佛,見到大菩薩們,這是上品上生啊!每天讀誦到這一段,歡喜之心不曾減少。後來,我在《普賢行願品輯要疏》中讀到諦閑大師自述,他見到這一段經文,甚為歡喜,「遂決意持此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指南」。

我八十九歲母親的往生極樂,更讓我深深感悟:我們若發願讀誦《普賢行願品》,學習普賢十大願王,願意從現今乃至盡未來無量劫中,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佛國,早證無上菩提。最先受益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特別是懷胎十月、含辛茹苦的母親!

我的母親個性剛強,在我父親往生後,她開始作早晚課,每天至少念二萬佛號,三十幾年不間斷。但臨終前幾年,不知怎的,忽然將念佛誦經轉向福報觀念,念念祈求長壽,固執地以活過九十歲為目標。往往我請她發願往生極樂,她毫無概念,都說不出來。唉!這種貪戀長壽是往生極樂的最大障礙,令我擔憂無比,因為貪著色身壽命的她,就算臨終助念,她聽到佛號,還是捨不得這個臭皮囊,不願往生極樂,又如何能夠感召阿彌陀佛來接引?由於我三十幾年來一直在學習普賢十大願王,在單人安寧病房裡,我母親臨終前幾天,她快要陷入昏迷之際,我就在她耳邊大聲地說三次:願我學習普賢行願的所有功德迴向給她,願她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佛國!我跟家人們也隨著念佛機不斷地接力助念,在佛前懇請阿彌陀佛慈悲來接引她!我屢次在其耳邊告訴她:「壽命長短有定數,一定要耐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一定會來!」

後來,我的母親陷入昏迷,肺癌的肺部漸漸衰竭,就在臨終斷氣那一剎那,承蒙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來接引她,當時聽到空中傳來一聲引磐聲,牆上阿彌陀佛金像的蓮座放射如救護車的紅光,讓我的母親能夠由極大障礙中迅速超昇到佛國,我才體認到是普賢行願的威神力推昇了我母親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如此不可思議地引導她脫離了三界牢獄!如《普賢行願品》所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而普賢行願是普賢菩薩所教,我天天感恩普賢菩薩救度了我的母親!

因為我們行持普賢行願的此身,來自於我們父母的生育,十方三世一切菩薩皆以普賢行願而入法身聖位,我們行持普賢行願的一切真實功德,自然也會念念回歸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也有一份。所謂:「一子得聖道,九祖皆超昇。」當我們的父母命終之時,或早已逝世,皆無妨,不僅大慈大悲的普賢菩薩時時慈佑擁護,用普賢威神力摧滅他們身心內外的一切障礙,並以十大願王引導他們歸向極樂佛國;更由於普賢行願是菩薩道的總綱,行者念念發菩提心常隨佛學,所行一切入世出世的功德,皆是要幫助法界一切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阿彌陀佛也一定以第十九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慈悲來攝受普賢行願者的父母,因為他們是不可分開的「功德共同體」!他們必能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蒙佛授記,早日成佛,普度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願」又被稱為「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

同樣地,我們的子女也是我們一部份的基因遺傳,我們發願行持普賢十大願王,利益眾生往生極樂成佛,無論我們的子女何時壽終,他們一樣會仗此功德,超昇到極樂佛國。

相同轉凡成聖的道理: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難行能行建立了極樂淨土,也是要讓往生到佛國的眾生,馬上成為三不退的七地菩薩,這種聖位遠勝得道的四種阿羅漢,更是最道地的「一子得道,九祖超昇」,當下緣深感應,也會感召「命運共同體」的父母子女往生極樂,如磁與鐵互相吸引。更何況,生到極樂,人人具足大乘心及六種神通,不會只有獨善其身,必定能夠救度宿世緣深的眾生。簡單地說,若我幫助我父母往生極樂世界,由於命運共同體的宿世深緣所牽引,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我的兄弟姊妹…等等,有血緣關係的眾生,輾轉牽引化度,皆會提早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所救度,早生極樂,早成佛道!

因為阿彌陀佛的壽命是不可數的無量劫,所以,最簡捷圓滿的菩薩道就是普賢行願,就是發願生生世世自利利他,早生西方極樂世界,早證無上菩提,共成佛道!我們只要發真實願:願盡未來無量劫中幫助法界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去成佛;不管我們的父、母、子、女(流產的胎兒也是)、緣深的夫或妻,他們現在在哪個法界,他們都會由於我們的普賢行願威神力而變易生死,普賢十大願王會馬上導他們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必證無上菩提。倘若我們來日上品上生極樂世界,普賢行願也會更加圓滿無礙!

所以《普賢行願品》中說:普賢行願者善來人中生。十方三世諸佛皆在人道中成佛,人道苦樂參半,是六道中上昇下墜的轉捩點,也是六道中最容易修證佛法的法界;普賢行願者往生極樂後,都是迅速又迴入娑婆來度化眾生,在人道中與眾生共生死、共患難,皆是在眾生海中實修實行;不管我們生生世世遇到好或壞的父母子女夫妻,皆是菩薩道中化度眾生的實際經驗,遇事練心,皆可開發無上般若,直取法身的萬德莊嚴。往往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之際,才能深刻體悟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誓願不虛,我們才能以無比感恩之心來學習佛菩薩的行願,並且轉化成自己在未來無量劫中自利利他的堅固行願,自己能成佛,也幫助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救度父母子女最有效的方法〉

三十幾年前,我有緣讀到陳慧劍先生所著的「弘一大師傳」,因此勸告我肺腺癌末期的父親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佛國;我父親臨終瑞相多種,高舉念珠念佛而逝。我除了對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無比感恩外,因為弘一大師是以普賢行願往生極樂世界,我也產生了學習普賢十大願王的意樂。在我房子正面臨路的一樓上端,我請人做了普賢十大願王綱目的看板;平日,供養三寶、助印佛經及戒本、幫寺院編書、出書,臨終助念、放生…等等都盡力做去,其中臨終助念常常見到往生者顯示多種不同的瑞相。而三十幾年來,我最喜歡的是到各大醫院中,特別是癌症門診、化療室及癌症病房、安寧病房送佛號錄音帶、念佛機自己所寫念佛的影印,勸人發願求生極樂佛國。如今我漸衰,轉而搭乘捷運到各地,再步行繞街,贈送念佛法給各地區的一般住家。

當我讀到《普賢行願品》中:「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這一段經文,我真是說不出的歡喜。因為只要我能念佛,能發願往生極樂佛國,並且讀誦、學習、受持普賢十大願王,無論我死亡時,是否昏迷,忘了念佛;是否遭遇水淹、火燒、車禍、墜機…等等意外災難而死,無法念佛,唯此十大願王不會捨棄我,於一切時引導我,在一剎那這麼短的時間,就往生到極樂佛國;而且馬上見到阿彌陀佛,見到大菩薩們,這是上品上生啊!每天讀誦到這一段,歡喜之心不曾減少。後來,我在《普賢行願品輯要疏》中讀到諦閑大師自述,他見到這段經文,亦甚為歡喜,「遂決意持此品為日課,終身奉為淨土

我八十九歲母親的往生極樂,更讓我深深感悟:我們若發願讀誦《普賢行願品》,學習普賢十大願王,願意從現今乃至盡未來無量劫中,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佛國,早證無上菩提。最先受益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特別是懷胎十月、含辛茹苦的母親!

我的母親個性剛強,在我父親往生後,她開始作早晚課,每天至少念二萬佛號,三十幾年不間斷。但臨終前幾年,不知怎,忽然將念佛誦經轉向福報觀念,念念祈求長壽,固執以活過九十歲為目標。往往我請她發願往生極樂,她毫無概念,都說不出來。唉!這種貪戀長壽是往生極樂的最大障礙,令我非常憂愁,因為貪著色身壽命的她,就算臨終助念,她聽到佛號,還是捨不得這個臭皮囊,不願往生極樂,又如何能夠感阿彌陀佛來接引?由於我三十幾年來一直在學習普賢十大願王,我母親臨終前幾天,在單人安寧病房裡,她快要陷入昏迷之際,我就在她耳邊大聲說三次:願我學習普賢行願的所有功德迴向給她,願她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佛國!我跟家人也隨著念佛機不斷接力助念,在佛前懇請阿彌陀佛慈悲來接引她!我屢次在其耳邊告訴她:「壽命長短有定數,一定要耐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一定會來!

後來,我的母親陷入昏迷,肺癌的肺部漸漸衰竭,就在臨終斷氣那一剎那,當時聽到空中傳來一聲引磐聲,牆上阿彌陀佛金像的蓮座放射如救護車的紅光,承蒙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來接引她,讓我的母親能夠由極大障礙中迅速超昇到佛國,我才體認到是普賢行願的威神力推昇了我母親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如此不可思議引導她脫離了三界牢獄!如《普賢行願品》所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而普賢行願是普賢菩薩所教,我天天感恩普賢菩薩救度了我的母親!

十方三世一切菩薩皆以普賢行願而入法身聖位,因為我們行持普賢行願的此身,來自於我們父母的生育,我們行持普賢行願的一切真實功德,念念也會自然回歸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也有一份。所謂:「一子得聖道,九祖皆超昇。」當我們的父母命終之時,不僅大慈大悲的普賢菩薩時時慈佑擁護,用普賢威神力摧滅他們身心內外的一切障礙,並以十大願王引導他們歸向極樂佛國;更由於普賢行願是菩薩道的總綱,行者念念發菩提心常隨佛學,所行一切入世出世的功德,皆是要幫助法界一切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阿彌陀佛也一定以第十九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覺。」慈悲來攝受普賢行願者的父母,因為他們是不可分開的「功德共同體」!他們必能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蒙佛授記,早日成佛,普度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願」又被稱為「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

同樣,我們的子女也是我們一部份的基因遺傳,我們發願行持普賢十大願王,利益眾生往生極樂成佛,無論我們的子女何時壽終,他們一樣會仗此功德超昇到極樂佛國。

我們往生極樂佛國就是轉凡成聖。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難行能行建立了極樂淨土,仰仗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大神通力,無論我們罪輕,只要發願往生,就算只有臨終一念願生極樂,皆可往生!《佛說阿彌陀經》中說:應當發願,願生即生!只要有願,萬人願生,萬人皆生極樂,阿彌陀佛救度一切眾生毫無條件,悉皆接引往生佛國!而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也讓往生到佛國的眾生,馬上成為三不退的七地菩薩,這種聖位遠勝得道的四種阿羅漢,更是最真正的「一子得道,九祖超昇」!往生極樂的眾生,當下緣深感應,也會感「命運共同體」的父母子女將來必能往生極樂,如磁與鐵互相吸引。

更何況,生到極樂,人人具足大乘心及六種神通,不會只有獨善其身,必定能夠救度宿世緣深的眾生。簡單地說,若我幫助我父母往生極樂世界,由於命運共同體的宿世深緣所牽引,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我的兄弟姊妹…等等,有血緣關係的眾生,輾轉牽引化度,皆會提早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所救度,早生極樂,早成佛道!

因為阿彌陀佛的壽命是不可數的無量劫,所以,最簡捷圓滿的菩薩道就是普賢行願,就是發願生生世世自利利他,早生西方極樂世界,早證無上菩提,共成佛道!

我們只要發真實願:願盡未來無量劫中幫助法界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去成佛;不管我們的父、母、子、女(流產的胎兒也是)、緣深的夫或妻,他們現在在哪個法界,他們都會由於我們普賢行願威神力摧滅惡業而變易生死,普賢十大願王會馬上引導他們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必證無上菩提。倘若我們來日上品上生極樂世界,我們將來行持普賢行願也會更加圓滿無礙!

十方三世諸佛皆在人道中成佛,人道苦樂參半,是六道中上昇下墜的轉捩點,也是六道中最容易修證佛法的法界;所以《普賢行願品》中說:普賢行願者善來人中生。普賢行願者往生極樂後,都是迅速又迴入娑婆來度化眾生,在人道中與眾生共生死、共患難,皆是在眾生海中實修實證。不管我們生生世世遇到好或壞的父母子女夫妻,皆是菩薩道中化度眾生的實際經驗,遇事練心,皆可開發無上般若,直取法身的萬德莊嚴。往往吾人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之際,才能深刻體悟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誓願不虛,我們才能以無比感恩之心來學習佛菩薩的行願,並且轉化成自己在未來無量劫中自利利他的堅固行願,自己能成佛,也幫助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賢行願之恆順眾生〉

在學習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之中,遇到剛強的眾生,我們要如何才能常住無諍三昧,恆順眾生?

《金剛經》中云:「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我們為了幫助眾生往生極樂,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成佛,就必須先去除自己的我執我見我慢,才能調伏眾生的我執我見我慢,否則我們都是罪業深重、難調難伏、千佛難救的剛強眾生,想要利益眾生,又不降伏我執我慢,那不是在學「佛」,那是在學「我」,鬥爭豈有了時,氣死的比病死的還多。只有常住於無諍三昧之中,才能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修一切善法。寒山大士偈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不須攻人惡,不須伐己善。行之則可行,卷之則可卷。」可行就行,不行就捲收不做。我們法性是平等遍一切處的,隨緣利眾不增減,不增不減隨緣了。若一定要怎樣,那是隨「我」在變,不是隨緣不變。普賢行願以大悲心為主,若不能熟稔念念無生,不能空四相,來調柔自心,可常觀察自己與一切眾生,皆很可憐,每人看似強悍能幹,人人孤獨的在承受種種的憂悲苦惱,無有止盡;滿肚子無奈,也滿腦子邪執來自我折磨,無法替代;眾生越是蠻橫作惡,將來自己越受苦報,業障難逃難避,輪迴無盡,痛苦亦無有了時。常以大悲心觀察自他,即可無諍無恨,不會忘失菩提心。維摩詰大士說,眾生有病,我亦有病。一切病皆由心造,由心感果,心病最難醫,若無佛出世作大醫王,講述佛經作良藥,我們眾生都無可救藥啊!

一者「隨順因果」。印光大師言:「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

  有時我們好心好意要提醒眾生,他卻認為你在挑剔他、責備他,因而反過來怒罵你,這就是宿業惡緣的呈現,我們要隨順因果,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有時,有些人知道你肯發心,邀你捐一筆大錢來作利益眾生的好事,你被說動了,捐款後,才發現他騙了你,也是有宿世的因緣果報,只能隨順。有時,有些人怎麼看,就是看你不順眼,你從沒對不起他,他還是無時無刻在誹謗你,這也是冤憎會的因果。

  所以,若想宏法利生,遇到宿惡魔障現前時,彌勒菩薩有偈云:「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除了深信因果,不作無謂鬥爭與解釋外,進一步,我們順此以無生法來修忍辱:若我過去惡業招感所致,我應默受消業;若是對方強橫為惡,是他不利,我應悲愍,如視顛狂之人。一切眾生因妄想而生,他本不生,我亦無生,哪個「我」能受傷害?沒有惡人惡境,請問,我們如何磨去認假為真的我執我見?若不去我執,又如何融入法界真如法性之中?很多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如廣欽老和尚的修行經驗談,都認為:有種種違緣逆境來磨,才有道行可修,要視逆境如寶藏,可以去我執、除習性,也可修持戒,修忍辱,修夢幻觀,由苦惱中才能漸漸看破其虛幻無主,若知苦是虛幻,樂亦虛幻,苦樂虛幻,唯心所現,唯心所造,就知道一切無明苦惱自然虛幻不實,那麼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了。所有的苦惱逆境,恰恰可轉為成就佛道的菩提資糧,是無價的珍寶。

  眾生以種種的非理性、惡意來對待我們,我們除了安住在無生法忍,不起貪瞋癡任何惡念來自害外;有時候,是佛菩薩在冥佑我們,點醒我們,阻絕我們將來的損失與災難;它在顯示與這個人所關的一切事物,不必再做,盡速遠離;我們的這些身口意是妄想執著,無法自利利他,應該止息不再做了。

  二者「隨順真如法性」。真如法性,無來無去,無形無相,無生無滅,我們如何來了解它?要知道,我們見聞覺知的所有妄念,皆不離真心,真心若無生,一切妄想皆無生。我們想趣入無生法忍,在念佛之餘,可多反覆練習下列這個方法,即北魏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教我們由觀呼吸去修無生觀:「先觀入息,從何方來,都無所從,亦無生處。入至何處,都無歸趣,不見滅相,無有處所。入息既無,復觀出息,從何處生,審諦觀察,都無生處;至何處滅,不見去相,亦無滅處。既無入出,復觀中間,相貌何似,如是觀時,如空微風,都無相貌。息無自體,生滅由心;妄念,息即動,無念,即無生。即觀此心,住在何處。復觀身內,都不見心;復觀身外,亦無心相;復觀中間,無有相貌。復作是念,心息既無,我今此身從何生,如是觀時,都無生處,但從貪愛虛妄念起。復觀貪愛妄念之心,畢竟空寂,無生無滅。即知此身,化生不實,頭等六分,色如空影,如虛薄雲;入息氣、出息氣,如空微風。如是觀時,影雲微風,皆悉空寂,無斷無常,無生無滅,無相無貌,無名無字,既無生死,亦無涅槃,一相無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名總觀,諸法實相。」無諍三昧,不是只有用來慈悲眾生,尊重眾生,善待眾生;我們更要以第一義般若空慧來貫穿萬法,令世間法與出世法一如,六度萬行中的種種善巧方便,皆回歸真如實相而融化,法門無量,而事事無礙,無生無滅,是謂隨順真如法性。真如之中,悉無知見來立知,不起人我,故能恆順眾生「隨順法性,無違無諍」,這是洞觀諸法空相,消弭人我對立,能夠如實知法與非法,離於二邊的中道智慧,所以,《龍舒淨土文》中云:「有淫女得道,文殊問云:如何不瞋?答云:見一切眾生不生。」就算眾生以怨報德,無端傷害我們,我們若回歸隨順法性,就知道我與眾生悉皆無生,不必妄動無明,為境所轉,如如不動矣! 猶如毗舍浮佛所說:「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賢行願的代眾生苦〉

們見到在佛經中,佛菩薩大悲使然,常發願代眾生苦。何謂代眾生受苦?所謂苦為良師,受持普賢行願,不怕受苦,吃夠苦頭,不僅增長悲心,也才能有智慧幫眾生離苦得樂。雖然我們只是凡夫學菩薩,但如果我們受過哪種苦,看到眾生受著同樣的苦痛,你就感同身受,但因為你是過來人,你勸告他,並提供解決痛苦的方法,就幫眾生離苦了。這就是代眾生受苦。這不昧因果喔!譬如有人曾經照顧癌末的親人,身心煎熬,痛苦不堪,求救無門。直到親人臨終念佛而逝,顯現各種瑞相,這人的痛苦就釋然解脫了。這種受苦經驗,讓他見到癌症病人,能夠感同身受,然後勸告癌症病人念佛求生極樂,必定能永脫苦海。這是凡夫的代眾生苦。
  那佛菩薩如何代眾生受苦呢?你念佛發願往生極樂,,阿彌陀佛有他心通等大神通力,念念皆知,他也感同身受你的痛苦無助,但他不能減你的壽來接引,他潛移默化,令你因念佛減輕苦楚,妥善安排一切牽掛後,在臨終那一剎那,即刻接引你脫離苦海,生到極樂。觀音菩薩聞聲救苦亦若是。你苦難時求他,他以神通力亦感同身受。你受的苦,他無量劫修道時都受過,他知道如何解苦,他知道你的心思所,他就運用大智大悲的神通力救苦救難了。地藏、文殊、普賢菩薩摩訶薩等法身大士,都是累劫受無量苦,才修得無量智慧,見到眾生受苦,皆能感同身受,皆有能力救度眾生,這是佛菩薩的「代眾生受無量苦,令眾生得究竟樂」!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諸佛菩薩以法界為身,證得自他平等無異;眾生受苦,即是自己受苦。佛菩薩若以智力方便消除諸苦,稱為代眾生受苦。維摩詰大士亦說:「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是故,諸佛菩薩即發下大願,以種種悲智救度眾生出苦。我們眾生為何還常在苦中?又有什麼樣的眾生菩薩無法代苦呢?唐朝七帝國師,澄觀大師說有三種義理,佛菩薩不代眾生苦:「一、 有緣無緣故,與菩薩有緣,則可代也;二、業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有益,菩薩令受,方能究竟得離苦故。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知。」一般而言,眾生若無八苦交煎,大多無法厭離娑婆,求生極樂佛國。

  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代眾生受一切苦」,本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後,可以不受一點苦,直修到等覺,待補佛位,再到他方建立自己的佛國成佛;但是普賢行願不同,他是往生極樂後,還要到十方世界去幫助眾生,往生極樂及十方佛國的,他必須再返入三界,一邊受苦消業開智慧,一邊幫助眾生生到佛國。這也是普賢行願善知識、弘一大師所說的:三界如牢獄,只有以自己質押入牢獄,才能代換別的受刑人出獄。所以弘一大師也說:「我去去就來。」為什麼普賢行願的行者,願意來去三界六道,與極樂世界等諸佛國之間度化有緣?因為我們往生極樂後,馬上具足六神通,我見到過去無量劫中,於我有重恩的眾生,如師長父母等,急難幫助過我的眾生等等…仍在三界之中受苦,不忍獨善其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普賢行願的行者,就再返入三界六道之中,願意承受一切苦難,一邊消業學智慧,一邊循業發現來貫徹行願;為了報答過去無量劫中的一切眾生恩,就幫助他們往生極樂。同樣地,過去無量劫中我殺盜淫重罪所犯的一切眾生,若宿緣所追,也是以償還宿債的心理,冤親平等,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以了舊怨,轉煩惱為菩提。 

  我們為報恩,發願代眾生苦,乃至冤親平等、無緣大悲推廣至法界一切眾生,面對將來無量劫成佛之道所遇的苦難,就不畏懼,難忍能忍,永不退轉。如文殊師利菩薩所言:「我即無礙」。理本無生無滅,事亦唯心所造,何礙之有?再者,從種種的苦行經驗,必能開發般若智慧,通達解除一切痛苦煩惱的方法,增進自己菩薩道中救苦救難的能力,向觀音菩薩看齊。

人道是報恩還債,最好清算恩怨的法界,也是眾生上昇下墜的轉捩點,是故普賢行願善來人中生。因為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劫,所以普賢行願者也可盡未來無量劫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佛國,早證佛道。這就是廣義的「代眾生受無量苦,令眾生得究竟樂」!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願生極樂比明心見性重要〉

性空是講相的「性」空,不是真如法性的性空。一切緣起緣滅皆是虛妄暫有,故其性空。但一切妄相的緣生皆離不開我們的真如實性來造作,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離不開)真如,真妄不二,空有不二(見維摩詰大士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請再反覆檢驗,重要是不滅而非不生,法性無形無相,但不空,若性真空了,誰能輪迴?誰能成佛、建立佛國?所以〈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的真心,念念能造十法界,念佛就是念念在造自己的佛法界!
明心見性並不能成佛!還要經過無量劫廣行六度萬行才能成佛,建立自己的佛國,普利諸含識。
明心見性不是斷滅空,除了恆在常寂光土的十方三世諸佛及法身大菩薩,以及阿羅漢們,不再受後有,明心見性的眾生仍然要投胎受生。真正明心見性的眾生,仍有未了罪業及習性,不求生佛國早日成佛,皆是自欺欺人的把戲!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若體悟錯了,以為什麼都沒有,就變成斷滅空;「夢中明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若不知相空性不空,也是斷滅,非真悟道。吾人想要悟道,一部《心經》綽綽有餘,哪位大徹大悟者能超越《心經》旨意?真悟之人,色即是空,還要空即是色,真空即妙有,空有不二,不生也不滅,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滅而不滅,無滅而滅。
想要明心,《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你要明哪個心?想要見性,大乘經典皆說:性非空非有,無來無去、無形無相,你要見哪個性?佛經上說,明心見性的眾生沒有質礙,能穿牆、能化身,阿羅漢是明心見性了,但佛喝斥阿羅漢,若不發菩提心,要成佛普度眾生,那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也只是焦芽敗種。
明心見性是自然的,如眼見耳聞皆是真性的作用,不必高舉,没那麼重要。佛經上說,大乘佛法的菩薩道,知空不證空,因為證空就入斷滅了,不能與一切眾生同榮辱、共生死。末法的我們最緊要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大乘佛法重要的是發菩提心,求生極樂去成佛,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人人皆要學習「普賢行願」,無量劫中自利利他,幫助眾生往生極樂、成佛,才是通往究竟佛果的光明大道!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就是一心不亂〉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教示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修持「念佛三昧」的方法。

以下是「楞嚴經」此章的全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的信願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確認自己是「為了往生極樂佛國去修行成佛的信願來念佛」,不是為了得到人間的富貴平順而念佛。這樣就是清淨的願力,願力成立後,再下來就要研究如何以清淨心念佛,如何「淨念相繼」,才能念念啟發自己的清淨佛性,自然與阿彌陀佛的清淨正報、依報感應道交。品位就高了。

一、不管念佛計數不計數,過去許多祖師大德皆勸人念佛時,每一句佛號每一字都念得明明白白,聽得明明白白。當你專注在自念自聽時,就是「以耳根都攝六根」,念聽同時,愈念愈聽,來去無蹤,漸趨寂定,就不打妄想,就是「止」;而一心念佛時,耳根所有聽到的雜音,都反聞成我們念的這句佛號的音聲,這句佛號是盡虛空遍法界,充滿整個宇宙的時空。全是念佛聲,法界全是佛號,時時繫念不亂,明白爽然就是「觀」。念佛時即止即觀,止觀雙運,那麼這句佛號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的顯現,就是明朝傳燈大師所教示的:「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一切唯心造,一心念佛,念念皆在顯明「佛」的法界,何其直捷殊勝!就能以佛號功德洗滌心識,久而久之,即可清淨無礙,常住「念佛三昧」。這是在「事一心」上用功。

二、若對佛法的般若略有了解的念佛人,也可以用「意根來都攝六根」。就是念佛時要「用心」。用心就是要專注堅定的念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任何一根觸到六塵,皆能「意識」到六根本空,六塵也非實。一切皆是循業種、習性的反射而發現,悉無自性,暫時緣聚緣散的幻像罷了。因緣所生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如此,自己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也是即空即假即中,念念如《楞嚴經》所示:「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念念無住,念念幻化,念念回歸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廣欽老和尚說:「無來也無去,無代誌」。

每一字每一句的念佛當下,皆了然我們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本性皆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心本無生因念有,心若無生無滅,,念亦無生無滅,是故念而無念;無念之念是為淨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住生心,無念還是念佛,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久而習之,無始劫來業識投射而出的虛幻形相境界,皆可一一覷破,不為無明撥弄,不再認假為真。念佛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無上深妙禪,念念靈靈覺覺,覺知六根對六塵的一切分別愛憎,皆是虛妄不實,轉眼成空,何必在意,不為其擾亂;不為愛恨情仇、榮辱得失牽引而輪迴六道,這樣持續不斷地專心念佛,堅定不惑,以名召德,就能感召阿彌陀佛不生不滅的清淨覺性來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覺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可開發吾人無上的般若智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也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當我們念佛時,念念「照而常寂」,是自性的無量壽;念念「寂而常照」,是自性的無量光,而眾生的無量光壽皆與佛同體,同一法身,念念相應法身,念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念就安住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同一法身的清淨真如了。這是在「理一心」上用功。往生極樂,「生而無生,無生而生」,必然上品上生。

這也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往生極樂成佛是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猶如蓮花出污泥不染),應生無所住心(此句佛號念出時無所從來,當下即是不生不滅真心的顯現而已,念過了,亦無所去,我的真心仍然遍一切處,如如不動。)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說:「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又說:「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四聖六凡的十法界生滅,皆依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佛性隨緣變現,而此真心無來無去,如如不動,隨緣不變。

因緣生,無自性,不是有,也不是無,因為無自性,才能因緣生;

無自性,才能一切唯心造,唯心現,自心取自心,才能下地獄,也才能成佛。

若有自性,固定不變,誰能成佛?

無自性而因緣生,即有即無,非有非無,法爾如是!

隨心隨願而幻化,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無礙,唯心所造,唯心所現。
假如我們這個佛性,像是泥團的泥性,我們以水為緣,一和一揉,就可以拿泥土來捏造男、女人像,也可捏造老虎、毒蛇等畜生,也可捏成地獄中刀劍穿身的眾生,也可以捏成一尊莊嚴的佛像…等等,一切唯心造,我們皆可捏成任一法界的正報及依報。

當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時,心即佛,佛即心,我們憶佛念佛,即是要依佛德來薰習自心而啟發自性本具的無量莊嚴。

我們不要再作萬惡集結的人了,應當誓願要作萬德莊嚴的佛。

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所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