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的代眾生苦〉

們見到在佛經中,佛菩薩大悲使然,常發願代眾生苦。何謂代眾生受苦?所謂苦為良師,受持普賢行願,不怕受苦,吃夠苦頭,不僅增長悲心,也才能有智慧幫眾生離苦得樂。雖然我們只是凡夫學菩薩,但如果我們受過哪種苦,看到眾生受著同樣的苦痛,你就感同身受,但因為你是過來人,你勸告他,並提供解決痛苦的方法,就幫眾生離苦了。這就是代眾生受苦。這不昧因果喔!譬如有人曾經照顧癌末的親人,身心煎熬,痛苦不堪,求救無門。直到親人臨終念佛而逝,顯現各種瑞相,這人的痛苦就釋然解脫了。這種受苦經驗,讓他見到癌症病人,能夠感同身受,然後勸告癌症病人念佛求生極樂,必定能永脫苦海。這是凡夫的代眾生苦。
  那佛菩薩如何代眾生受苦呢?你念佛發願往生極樂,,阿彌陀佛有他心通等大神通力,念念皆知,他也感同身受你的痛苦無助,但他不能減你的壽來接引,他潛移默化,令你因念佛減輕苦楚,妥善安排一切牽掛後,在臨終那一剎那,即刻接引你脫離苦海,生到極樂。觀音菩薩聞聲救苦亦若是。你苦難時求他,他以神通力亦感同身受。你受的苦,他無量劫修道時都受過,他知道如何解苦,他知道你的心思所,他就運用大智大悲的神通力救苦救難了。地藏、文殊、普賢菩薩摩訶薩等法身大士,都是累劫受無量苦,才修得無量智慧,見到眾生受苦,皆能感同身受,皆有能力救度眾生,這是佛菩薩的「代眾生受無量苦,令眾生得究竟樂」!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諸佛菩薩以法界為身,證得自他平等無異;眾生受苦,即是自己受苦。佛菩薩若以智力方便消除諸苦,稱為代眾生受苦。維摩詰大士亦說:「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是故,諸佛菩薩即發下大願,以種種悲智救度眾生出苦。我們眾生為何還常在苦中?又有什麼樣的眾生菩薩無法代苦呢?唐朝七帝國師,澄觀大師說有三種義理,佛菩薩不代眾生苦:「一、 有緣無緣故,與菩薩有緣,則可代也;二、業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有益,菩薩令受,方能究竟得離苦故。如父母教子,付嚴師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知。」一般而言,眾生若無八苦交煎,大多無法厭離娑婆,求生極樂佛國。

  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代眾生受一切苦」,本來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後,可以不受一點苦,直修到等覺,待補佛位,再到他方建立自己的佛國成佛;但是普賢行願不同,他是往生極樂後,還要到十方世界去幫助眾生,往生極樂及十方佛國的,他必須再返入三界,一邊受苦消業開智慧,一邊幫助眾生生到佛國。這也是普賢行願善知識、弘一大師所說的:三界如牢獄,只有以自己質押入牢獄,才能代換別的受刑人出獄。所以弘一大師也說:「我去去就來。」為什麼普賢行願的行者,願意來去三界六道,與極樂世界等諸佛國之間度化有緣?因為我們往生極樂後,馬上具足六神通,我見到過去無量劫中,於我有重恩的眾生,如師長父母等,急難幫助過我的眾生等等…仍在三界之中受苦,不忍獨善其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普賢行願的行者,就再返入三界六道之中,願意承受一切苦難,一邊消業學智慧,一邊循業發現來貫徹行願;為了報答過去無量劫中的一切眾生恩,就幫助他們往生極樂。同樣地,過去無量劫中我殺盜淫重罪所犯的一切眾生,若宿緣所追,也是以償還宿債的心理,冤親平等,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以了舊怨,轉煩惱為菩提。 

  我們為報恩,發願代眾生苦,乃至冤親平等、無緣大悲推廣至法界一切眾生,面對將來無量劫成佛之道所遇的苦難,就不畏懼,難忍能忍,永不退轉。如文殊師利菩薩所言:「我即無礙」。理本無生無滅,事亦唯心所造,何礙之有?再者,從種種的苦行經驗,必能開發般若智慧,通達解除一切痛苦煩惱的方法,增進自己菩薩道中救苦救難的能力,向觀音菩薩看齊。

人道是報恩還債,最好清算恩怨的法界,也是眾生上昇下墜的轉捩點,是故普賢行願善來人中生。因為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劫,所以普賢行願者也可盡未來無量劫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佛國,早證佛道。這就是廣義的「代眾生受無量苦,令眾生得究竟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