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之恆順眾生〉

在學習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之中,遇到剛強的眾生,我們要如何才能常住無諍三昧,恆順眾生?

《金剛經》中云:「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我們為了幫助眾生往生極樂,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成佛,就必須先去除自己的我執我見我慢,才能調伏眾生的我執我見我慢,否則我們都是罪業深重、難調難伏、千佛難救的剛強眾生,想要利益眾生,又不降伏我執我慢,那不是在學「佛」,那是在學「我」,鬥爭豈有了時,氣死的比病死的還多。只有常住於無諍三昧之中,才能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修一切善法。寒山大士偈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不須攻人惡,不須伐己善。行之則可行,卷之則可卷。」可行就行,不行就捲收不做。我們法性是平等遍一切處的,隨緣利眾不增減,不增不減隨緣了。若一定要怎樣,那是隨「我」在變,不是隨緣不變。普賢行願以大悲心為主,若不能熟稔念念無生,不能空四相,來調柔自心,可常觀察自己與一切眾生,皆很可憐,每人看似強悍能幹,人人孤獨的在承受種種的憂悲苦惱,無有止盡;滿肚子無奈,也滿腦子邪執來自我折磨,無法替代;眾生越是蠻橫作惡,將來自己越受苦報,業障難逃難避,輪迴無盡,痛苦亦無有了時。常以大悲心觀察自他,即可無諍無恨,不會忘失菩提心。維摩詰大士說,眾生有病,我亦有病。一切病皆由心造,由心感果,心病最難醫,若無佛出世作大醫王,講述佛經作良藥,我們眾生都無可救藥啊!

一者「隨順因果」。印光大師言:「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

  有時我們好心好意要提醒眾生,他卻認為你在挑剔他、責備他,因而反過來怒罵你,這就是宿業惡緣的呈現,我們要隨順因果,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有時,有些人知道你肯發心,邀你捐一筆大錢來作利益眾生的好事,你被說動了,捐款後,才發現他騙了你,也是有宿世的因緣果報,只能隨順。有時,有些人怎麼看,就是看你不順眼,你從沒對不起他,他還是無時無刻在誹謗你,這也是冤憎會的因果。

  所以,若想宏法利生,遇到宿惡魔障現前時,彌勒菩薩有偈云:「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除了深信因果,不作無謂鬥爭與解釋外,進一步,我們順此以無生法來修忍辱:若我過去惡業招感所致,我應默受消業;若是對方強橫為惡,是他不利,我應悲愍,如視顛狂之人。一切眾生因妄想而生,他本不生,我亦無生,哪個「我」能受傷害?沒有惡人惡境,請問,我們如何磨去認假為真的我執我見?若不去我執,又如何融入法界真如法性之中?很多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如廣欽老和尚的修行經驗談,都認為:有種種違緣逆境來磨,才有道行可修,要視逆境如寶藏,可以去我執、除習性,也可修持戒,修忍辱,修夢幻觀,由苦惱中才能漸漸看破其虛幻無主,若知苦是虛幻,樂亦虛幻,苦樂虛幻,唯心所現,唯心所造,就知道一切無明苦惱自然虛幻不實,那麼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了。所有的苦惱逆境,恰恰可轉為成就佛道的菩提資糧,是無價的珍寶。

  眾生以種種的非理性、惡意來對待我們,我們除了安住在無生法忍,不起貪瞋癡任何惡念來自害外;有時候,是佛菩薩在冥佑我們,點醒我們,阻絕我們將來的損失與災難;它在顯示與這個人所關的一切事物,不必再做,盡速遠離;我們的這些身口意是妄想執著,無法自利利他,應該止息不再做了。

  二者「隨順真如法性」。真如法性,無來無去,無形無相,無生無滅,我們如何來了解它?要知道,我們見聞覺知的所有妄念,皆不離真心,真心若無生,一切妄想皆無生。我們想趣入無生法忍,在念佛之餘,可多反覆練習下列這個方法,即北魏慧思大師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教我們由觀呼吸去修無生觀:「先觀入息,從何方來,都無所從,亦無生處。入至何處,都無歸趣,不見滅相,無有處所。入息既無,復觀出息,從何處生,審諦觀察,都無生處;至何處滅,不見去相,亦無滅處。既無入出,復觀中間,相貌何似,如是觀時,如空微風,都無相貌。息無自體,生滅由心;妄念,息即動,無念,即無生。即觀此心,住在何處。復觀身內,都不見心;復觀身外,亦無心相;復觀中間,無有相貌。復作是念,心息既無,我今此身從何生,如是觀時,都無生處,但從貪愛虛妄念起。復觀貪愛妄念之心,畢竟空寂,無生無滅。即知此身,化生不實,頭等六分,色如空影,如虛薄雲;入息氣、出息氣,如空微風。如是觀時,影雲微風,皆悉空寂,無斷無常,無生無滅,無相無貌,無名無字,既無生死,亦無涅槃,一相無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名總觀,諸法實相。」無諍三昧,不是只有用來慈悲眾生,尊重眾生,善待眾生;我們更要以第一義般若空慧來貫穿萬法,令世間法與出世法一如,六度萬行中的種種善巧方便,皆回歸真如實相而融化,法門無量,而事事無礙,無生無滅,是謂隨順真如法性。真如之中,悉無知見來立知,不起人我,故能恆順眾生「隨順法性,無違無諍」,這是洞觀諸法空相,消弭人我對立,能夠如實知法與非法,離於二邊的中道智慧,所以,《龍舒淨土文》中云:「有淫女得道,文殊問云:如何不瞋?答云:見一切眾生不生。」就算眾生以怨報德,無端傷害我們,我們若回歸隨順法性,就知道我與眾生悉皆無生,不必妄動無明,為境所轉,如如不動矣! 猶如毗舍浮佛所說:「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