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jpg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持大悲咒要用十種心,
這十種心是一切眾生成佛的基礎,普賢行願者的六度萬行都要常以此十種心行來自我檢驗及修正。
一是「大慈大悲心」,二是「平等心」,三是「無為心」,四是「無染心」,五是「空觀心」,六是「恭敬心」,七是「卑下心」,八是「無雜亂心」,九是「無見取心」,十是「無上菩提心」!

「平等心」主要有二種思惟:
一、我們眾生與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一切六凡四聖皆同一法身,真如法性平等無二。只在覺及迷的深淺不同而已,所以大悲釋迦世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去掉妄想執著,皆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二、是因果的平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因果從不錯亂。我們遇到業報苦難來折磨,不必怨天尤人,皆要深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受苦必有前因宿業所招,遇緣成熟了。
一切因果唯心所造,念佛就是念念在造佛法界;六度萬行就是在創造菩薩法界,…依此類推,自己的起心動念在十善十惡中之多少,或者能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念念心如工畫師,一筆一劃皆畫出了自己的法界。
修行念佛的大方廣,我們的真誠相應到哪個層次,自然招感哪個品位往生極樂,各自努力,各自顯果,九品往生,不是阿彌陀佛的分別設限,是我們眾生自作自受的果報,這是真平等。

南北朝後魏時代,五台山靈鷲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舉行無遮齋會,不論出家、在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錢的還是窮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隨意參加,飽食一餐,毫無條件限定遮擋。平等施食,是表示佛法大慈大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一天,來了一位窮苦的女人,抱著兩個幼兒,後頭還跟著一條狗,身無多餘之物,孤零無依,來到了靈鷲寺無遮齋會現場,可是尚未到用齋的時候,又由於身無分文,但也不好意思白吃,就剪下頭髮聊充供養之意。對寺裡的住持要求說:「我只有這些頭髮供養三寶了,請勿拒絕!」「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兒來的呀?」「從來的地方來。」住持法師看她這麼回答,心裡有些奇怪。不料這個女人此時開口要求:「我還有急事要到別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飲食給我?」雖然開齋時間未到,但施主的要求還是不能拒絕的。「好的。」於是住持法印法師從裡面取出三份食物,用意是讓女人和兩個幼兒都能飽食一餐。但是用過食物,女人又說:「還有我這隻狗,牠也得吃一些東西才行啊!」住持法師無可奈何地,又從裡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強地交給了女人。女人又說:「我肚子裡還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來吃。」住持法師忍不住了,怒斥著說:「你來這裡求出家人佈施齋食,卻貪得無厭,是何道理?你肚子裡的小孩,根本都還沒有生出來,難道說他也能進食?可是你卻求索再三,濫貪美味之心,不覺得太過份了嗎?」
  被斥責了的貧女,這個時候就說了一偈:「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意思是說:苦哉!一個充滿貪瞋痴習性的不覺眾生,就像苦瓜一樣,連根都苦,心內全是痛苦 !而一個慈悲對待眾生的修道人,利他即是自利,自然圓成菩提,法喜充滿,就像甜瓜,連蒂頭也是甜的。你出家修道,不是要看破放下,空諸所有,出離三界之家嗎?怎麼,法師你嫌棄空無所著的菩提正見,反而執著於貪瞋痴的妄想之中呢?
   說完了這首偈,立刻騰身湧上了虛空,示現出文殊菩薩的莊嚴德相,這時那狗化為他座下的獅子,兩個孩子卻是他身旁的二位侍者。在雲光縹渺,若隱若現當中,又復說偈:「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盡,其如憎愛何?」意思是說:學佛眾生都知道要學平等的清淨心,可是,這個心卻把持不住,老是隨著外在境遇的得失榮辱,而高低不平地波動著。如果來日只剩下散盡在塵土的骨骸碎末,我們平時耿耿於懷的愛戀又何在?憎恨又在哪裡?
   當時參加齋會約有一千多人,親眼見到了大士的聖蹟,聆聽大士警示的偈語,都心生懺悔,向空中頂禮說:「大聖!但願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門,也好讓我們一心奉行!」空中再傳來了偈語說:「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意思是說:平日我們修持心地,要認識我們本有的覺性,跟大地的堅性,水的濕性,火的暖性,風的動性,萬物的法性都一樣,不變而能隨緣,雖隨緣而又不變,原是生佛體同,聖凡無二,物我一如,既無去來,亦無生滅,猶如虛空,毫無分別計較,也沒有界限,同體一如,這才是真平等,真清淨啊!
  後來,住持法師與眾人,就建了一座寶塔,來供養貧女(即大士化身)所剪下布施的髮束,以作誌念。

  在《法華經》裡,談到釋迦世尊在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威音王如來像法之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無慚無愧。世尊因地作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經云:「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增上慢四眾不知反省,反而惡口罵詈,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常不輕菩薩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常不輕菩薩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釋迦世尊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道範。我們有志學佛,皆要隨時隨地以「常不輕」的德行來檢視自我,是否平等尊重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是否悉能了知真如覺性無動無轉、無生無滅,而能降伏並滅除我執我慢我見?修行皆在修現前這一念清淨平等心,往生佛國成佛與往生地獄受苦,皆由自心所造,與別人無關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