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中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遺教經》中,佛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大般涅槃經》中,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去世後,以何為師者?阿難,尸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又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對於出家及在家四眾弟子,常常強調持戒的重要。因為四眾弟子想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若無軌範律儀可以遵守,自利都不足,又何以能利他?若無戒律,僧團必如散沙,正法將無法傳揚,是故,我等四眾弟子,遵佛遺囑,世尊滅度後,皆當「以戒為師」。

    佛法有經、律、論三大藏,其中的「經」與「論」,尚有大菩薩來說及著述,唯有「律」,不通其他人說,只有佛才能制戒說戒,何其珍貴!音譯「波羅提木叉」的意義是「最基本的善」。又名正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佛陀教導我們,不僅人天有為法的福德善業 ,要以持戒為基礎;無為法中三無漏學的「戒定慧」,也是以戒律為信、解、行、證的根基,才能證得無上菩提。何謂「正順解脫」?就是所有的戒律,都是隨順著我們的清淨本性而制定的,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清淨無染,沒有殺、盜、淫、妄等一切罪業,只因無始一念無明起惑,愛染造作,才有種種身口意的惑業,也感招了種種苦果的繫縛,輪迴不息,永遠無法解脫。戒法也是心法,不在心外。《華嚴經》破地獄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能隨順諸緣,修道成佛,也可造業下地獄;唯心所造,唯心所現,皆是因果報應。所謂因果報應,不在心外,不從他得,就是說,遍虛空、盡法界皆在我們的真心之中;佛及眾生皆在我們心內,三無差別。我們為惡,這惡業沒離開我們的心中,將來開花結果,還是在我們的心內,自作還自受,絲毫不爽,所以說因果必有報應,如影隨形,無法逃避。我們就是深信因果,明白一切唯心造,才要斷惡修善來持戒念佛。末法時期,佛雖不在世,只要謹遵佛戒,我們眾生經由持戒,就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得以返璞歸真,從一切輪迴、煩惱惑業的纏縛之中,得到解脫,得到自在。因此,不要搞錯了,戒律不是束縛,它反而是要令我們得到究竟解脫、清淨安樂的基本功行。若能受持一戒,則得一項解脫,故名「別解脫戒」。其中又以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根本大戒,是十方三世諸佛的佛道根本。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三世諸佛教法的總綱,斷惡修善就是奉行戒律。在世間法上,若能奉行五戒十善,人人互不侵犯,家庭和諧,社會安定,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在出世法上,戒律也是三乘進修一切道品的因行,依之能安心辦道,生出一切的無漏功德。例如菩薩戒的三聚淨戒:一者攝律儀戒,是無惡而不斷。二者攝善法戒,是無善而不修。三者饒益有情戒,是無生而不度。也是以戒法貫通萬德,成就一切智海。

下品中生者的破戒犯齋,並非指他受過戒,又破戒,罪業才深重;無論你是否受過戒法,如犯了根本大戒中的殺、盜、淫、妄,一樣是重罪,因為它們是性戒。只要違背我們的清淨本性,去侵害任何眾生,都是罪惡。只是,若受過戒,知戒犯戒,如同知法犯法,其罪更重。戒法是心法,不在受戒的形式,無論我們受五戒、具足戒或菩薩戒,受戒是下決定心而已,後續能不能奉行才是重點。有些大心眾生,喜歡自我研究菩薩戒,學習實踐菩薩戒,日思夜想,皆依菩薩戒的戒法去修持六度萬行,這樣的人,他的功德也是很大的。戒法也是唯心造,唯心修清淨行。若我們有機會受五戒、菩薩戒等等,還是去受戒,因為在戒堂上聽開示,對於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四種義理,以及開遮持犯更能了解,就更有信心持戒,修行一切的淨戒功德。持戒功德,不會被破戒抵銷,各有因果,分開酬償。持戒人的法身通於十方諸佛的法身,持戒功德永遠不滅,生生世世如影隨形,直至無上菩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