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032768.jpg

下品上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為一大事因緣,示現出生於世間,乃至捨棄王位,出家修道成佛。《妙法蓮華經》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簡明言之,佛陀示現在人道成佛,講述種種佛法,為的就是以成佛後的究竟覺悟,來啟發一切眾生本具的覺性,令一切眾生捨棄一切妄想執著,自知自證,以唯一佛乘的佛道智慧,滅除一切的無明苦惱,從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之中解脫,以清淨心來修六度萬行,一切眾生必能成佛。

    那麼,我們又如何入佛知見,來幫助自己及一切眾生成佛呢?所謂「信、解、行、證」,所謂「信、願、行」,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華嚴經》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要入佛知見,要修證佛道,皆要深信不疑。《梵網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已經八千次來此娑婆世界,為一切眾生開演心地法門。這麼長遠劫了,我們為什麼還在輪迴之中,憂悲苦惱不斷?因為我們過去世聞到佛法,業障蒙蔽,如癡如聾,不能生起信心,以致淪落至今,猶未解脫,可悲可歎,應當懺悔,應當慚愧。

    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可悲的是,我們不信、不受持佛法,所以說是顛倒眾生。何謂顛倒?釋迦世尊所教導的一切佛法,皆是要令一切受持者,回歸清淨本性,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佛;而我們不信佛法,只依賴自己貪染的妄想執著,所作所為反而是要離樂得苦,因而永遠陷入苦惱纏縛之中,不是很顛倒、愚癡嗎?所以智諭法師說:「業障、煩惱、妄想、無明,皆是業繫苦,被業所繫。無明根本是一切之因,妄想是煩惱之因,煩惱是業障之因。業繫苦,廣說無量,略說有八種,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世間充滿這八苦,所以,世間沒有快樂。凡是不能使你脫離業繫苦的,你學它有什麼用呢?」

    在這世上,財與色是眾生追求的重點。就「財」而言,從小努力讀書、學習技藝等等,無非皆為了長大能賺錢,來滿足食衣住行及其他種種的需求及慾望。我們眾生在追求財富時,常見有些富豪企業家,靠得是黑心,狡滑欺詐,鑽研法律漏洞,官商勾結,佔盡別人便宜才致富的。當我們的財富增多了,是否就知足了?不是,我們大多更不快樂,更貪求無厭!為了它的來去運用,反而更煩惱!往往一個不小心,就引來殺身之禍!若無常一到,死了,所有的財產珍寶都帶不走,唯有第八識中的惡業隨身。所留下的遺產越多,子孫爭奪更激烈,也多見親人訴訟惡鬥,反目成仇。為非作歹的黑心官商們,用盡奸巧,獲得了可觀的財富;但是,同時也替自己造了一座將要入住無量劫的地獄。

    就「色」而言,貪求色慾,皆是自害害人,三角戀、仙人跳、通姦、夜店迷姦、爭風吃醋來殺人鬥毆等,這些是大家容易明白的。情感迷執也是屬於「色」,新聞曾經報導,有一對曾經當選過模範夫妻的夫婦,八十多歲的先生拿斧頭砍死了臥病在床的妻子,說是不忍她受病苦折磨,要幫她脫離苦海,這是不是妄想執著的邪知邪見?當我們的兒女,或者愛情幻滅,人財兩失,想要輕生;或者求職艱困,遇到詐騙,要去尋短…等等,我們沒辦法解決他們的煩惱。當我們得癌快死了,我們的兒女也無法減輕我們的痛苦。我們所追求的財富、情欲、健康等等,沒有一樣可保住,沒有一種可以滅除我們的業繫苦報,我們眾生是不是太愚癡、太顛倒了?

    或許有人以為醫生可以救眾生,可嘆的事實是:醫生可治病,不能救無命之人,包括自己。我的父親發病即是肺腺癌癌末,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及腦部,當初在「醫學中心」的大醫院作電腦斷層掃瞄後,被院內有名的骨科主任誤診為中風。後來確認是癌末,只有三個月,我父親就走了,再過三個月,這位骨科主任,自己發現得了血癌,也走了;再過一個月,該院有位肺癌專家,某副主任也得肺癌走了。這兩位名醫連自己得病都不知道,也無法救自己的命,更遑論我們一般的民眾。平日無常迅速,天災人禍如此之多,我們每個人遇到了,都是措手不及,只剩下悲痛,此恨悠悠無了時!我們人世間,來也煩惱,去也煩惱,這個也苦,那個也苦,除了佛陀教導的佛法,什麼能使我們脫離業繫苦?所以說,「凡是不能使你脫離業繫苦的,你學它有什麼用呢?」只是空過一生。

    「下品上生」中所言的「十二部經」,不是十二冊佛經,它又稱十二分教、十二分經、十二分聖教。就是將釋迦世尊所說的一切大乘佛法的內容,分成十二種題材、形式、類別,就是:「契經、應頌、記莂、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所謂講 「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給臨終的人聽,是在講解大乘佛經的教義,希望藉此令他八識田中的往昔善根浮現,心向佛法,自然滅罪消業,斷惡念,提善念。

    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法,都是由究竟覺悟圓滿的自性中流露出來的,都是清淨法、無染污法。大部份的佛法,皆由菩薩、聲聞、天、人發問後,他觀察眾生的機緣與根器,以無比的智慧慈悲及善巧方便,告訴我們如何斷惡修善?如何去染成淨?告訴我們如何啟發自己本具的覺性?也告訴我們所有覺悟成佛的方法與次第。世尊無我相,在《本生經》系列中,他敘述自己過去世中所犯的種種錯誤,乃至因此而下地獄;希望眾生能夠警惕勿犯。他告訴我們:他過去因地如何發心,如何修行,遇到災難如何滅除,遇到障礙如何突破超越,…等等。他住世宏法時,生活的重心是在僧團中說法,除了應供,在《金剛經》中,我們看到佛陀也是沿門托缽,清淨無為地過生活。世尊不在乎世間的名利恭敬,一心只想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他告訴我們的不是神話,是他證悟成佛後,所徹見的十法界的一切真實因果。所以《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陀由大徹大悟的真實心,說真實話,現真實相。所有的佛法都是呈現十法界的真如實相,讓我們眾生能夠去除妄想執著,回歸清淨的真實理體;轉眾生知見為佛之知見,得以修證成佛,得究竟樂。

    人身難得今已得,我們能夠得聞佛法,是全法界最幸福、最快樂的。就算佛法中的一句一偈,也是無比珍貴,勝過世間所有的財寶。財寶不能讓我們滅苦、得解脫樂;佛法的一字一偈,你常念常誦,自然會啟發本覺,自然會滅除無劫來的虛幻妄想,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千年暗室,我們本性的光明只要顯發,什麼境遇都會真實明白,什麼痛苦也都消失了。譬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種種不如意,我們就多念誦《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句,多念多誦,自然會心開意解,轉煩惱為菩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