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jpg

(中品中生的條件)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常言道: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下品下生者,只要一念清淨佛號就可往生佛國,不僅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我們也感受到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悲華經》上說,釋迦世尊發願在五濁惡世成佛,救度我們這些賢劫千佛難救難度的眾生。「稱讚阿彌陀佛及極樂佛國,幫助眾生往生佛國」,也是救度重罪眾生的法門之一。九品往生的條件可說極其簡易,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之輩也可往生,都是因為有釋迦牟尼佛作我們的保證人;只要我們今世或過去世有一念清淨善念的行持,釋迦世尊都珍惜它、保任它,令它永遠不滅、不遺失,善根永遠可接續,直至成佛。這就好比一位無比慈悲的慈父,只要他那為惡多端、執迷不悟的孩子,有一念覺悟之心,大悲慈父一定用盡善巧方便來護持,增長孩子的這一絲善根。中品中生者亦如是,就算獨自一人在深山荒野之中,我們只要一日一夜短暫的受持清淨的出家戒法,然後發願願生極樂,不必依靠善知識的救度,就可往生佛國。

    「八關齋戒」,是在家眾,修二十四小時出家眾的戒,期限是一天一夜。又名八種長養功德法,也是八種關閉惡業的戒法,名為關戒;後一法「不非時食」,名之為齋。齋戒合名,故云八關齋戒。「八戒」分別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聽觀。八.不坐高廣大床。「齋」是不非時食,也就是「過中不食」,俗稱「過午不食」。「中」是日中,就是正午,過了日中午時以後不再進食,名為「持齋」 。

    八關齋戒的前五項即是五戒,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為「不淫戒」。因為是出家戒法,不但禁止邪淫,即使合法夫妻間的正淫也不可以,「不歌舞倡伎,不往聽觀」,是不可以唱歌跳舞,不可看電影、舞台表演、電視劇,也不可以聽歌。很多寺院的法師們,都有在推廣受持八關齋戒,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希望眾生至少能夠中品中生。若對八關齋戒的儀規及修行的道理能夠了解。沒有出家眾帶領,個人也可以在佛菩薩形像前發願受持,稱作「自誓受」。

    出家沙彌十戒,前八戒與八關齋戒相同,沙彌第九戒也是「不非時食」,沙彌第十戒是「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在家男眾,若寺院有舉辦「短期出家」,亦可參加,並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佛國。

    成佛的清淨法身,是由五分法身集合成就的,五分法身就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及解脫知見法身。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及出家等一切戒法皆是屬於戒法身。這法身,眾生與佛是同一體的,是本有清淨無染的覺性,稱為「本覺」,開始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的聲聞、緣覺、菩薩,稱為「始覺」,成佛就是「究竟覺」。覺悟就是菩提,覺悟之道就是成佛之道。而修行覺悟,首先要離棄惡習惡業,離惡就要持戒,《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思益梵天所問經》亦云:「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菩提心以大悲心為本,而大悲心因眾生而發。持戒不傷害任何眾生,就是大悲心。如果全法界只有你一個眾生,就不必持戒,有眾生同一業力共同生活,就須持戒。北魏曇鸞大師說:「發菩提心,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既是為利益眾生發願成佛,一定要持律儀戒,遠離一切傷害眾生的性罪、遮罪,離惡防非,要先使身語意三業清淨,才能進一步修習一切的善法,才可利益一切的眾生。也因為「戒」為法身,戒律,不只是成佛的基礎;念佛人中品中生至上品上生,都要以戒行清淨為要件;以清淨的身口意,才能作為往生極樂佛國的淨業正因。

    中品中生者的特點在於「出離心」,釋迦世尊在《華嚴經》云: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何謂出離心?因為一切唯心造,我們修行,主要在修練這個心,讓它「遠離一切虛妄染污,回歸清淨真如」;分分秒秒,時時刻刻,生生世世,由妄想執著中出離,出離六道生死的輪迴,乃至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之家,出離十法界中六凡法界的分段生死,再出離四聖中聲聞、緣覺的著空心,然後再出離菩薩道的愛見大悲與著相的六度萬行,才能達到離無所離、空無所空、究竟無相、究竟圓滿的成佛。

    三世諸佛,最後一生成佛,都示現出家相,建立僧團;並以出家戒法,作為僧團徒眾的行為規範,以維護僧團並宏揚佛法。《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出家是斷淫欲、離貪愛最乾脆俐落的作法,佛陀如此,先剃度五比丘後,建立僧團亦如此。佛法的特點在於出世法的智慧,沒有出家法、出世法,是無法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與煩惱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云:「出家僧相,乃穢惡世界之清淨幢相。」出家菩薩以地藏菩薩為最鮮明的模範。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裡說過,他所講的佛法,沒有大乘、小乘之分,唯一佛乘。只是眾生根器不同,隨類各得其益;猶如佛陀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當釋迦世尊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講「苦、集、滅、道」四聖諦後,也在長阿含、雜阿含等阿含經類講十二因緣法及三十七道品,當時眾生的根器,很容易就證得阿羅漢果;但很多羅漢比丘,脫離生死後,卻沈空滯寂,不願再入生死度化眾生,便成了大乘的焦芽敗種。釋迦世尊就再循循善誘,講解《楞嚴經》、《維摩詰所說經》、《圓覺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大寶積經》、《大集月藏經》、《入楞枷經》…等等,大乘、菩薩乘的方等經典,令一切佛子捨小乘趣大乘,迴小向大,終究迴歸佛乘。

    現在南傳佛教中的出家眾,他們只承認一尊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們不認為有十方佛國的無量諸佛,也不求生其他佛國。他們認為阿羅漢就是修行最高的境界,其中某些人,修定後有小神通,喜不自勝,就以少為足,反來誹謗大乘佛法是偽法、是邪法。弘一大師說:「聞謗莫辯。」不僅不辯,我們也不輕視聲聞、緣覺二種小乘人。《虛空藏菩薩經》中說:大乘行者輕視、誹謗二乘行者及二乘教法是根本重罪。因為二乘仍然在一佛乘中,同樣是佛陀所教導的真理。同樣地,大乘行者,若放棄大乘,倒學二乘,也是重罪。我們若遇到我慢自大的二乘學人,只能生悲愍心。如《圓覺經》云:「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遇到二乘或邪見之徒口出狂言,不可生鬥爭心,好勝心,也不可爭辯;應知我們覺性的清淨真如,離一切語言相,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各人唯心自作自受。因為二乘之戒,重在身業及口業,大乘的戒律,重要在意業,在於我們的起心動念。大乘持戒,清不清淨,皆在我們現前這一念。

    我們今日得聞淨土經典,能夠信受奉行念佛法門,是何等的尊貴!念佛法門,橫出三界之家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入一佛乘,「佛」即是「覺」,念佛即是念覺,名能召德,以「阿彌陀佛」的究竟覺,來啟發我們現前這一念,本具的良知良能,就可出離一切妄想執著的恩怨纏縛,我們眾生的本覺就漸次還歸清淨。為了我們時時刻刻能夠以覺悟心、清淨心來念佛,將來能夠上品蓮花生,元朝優曇大師說:「若念佛之人,塵垢未淨,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瞋恨心、痴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順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歛念歸正。勿令惡心相續!直下打併淨盡,永不復生。所有深信心、至誠心、發願迴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當守護。」一念清淨,一念相應;念念清淨,念念相應,念念是佛。

    明朝憨山大師在《大乘起信論直解》中說:「本覺在迷,而眾生依之造業,故云業力不可思議。今出纏還淨,而本有不思議神通妙用,能作勝妙境界無量功德之相,隨眾生根自然相應而現,令得利益。」此不思議力,我們本性,元自具足,一心念佛,即能啟發,萬德莊嚴,難思難議。

    蕅益大師在《示念佛法門》中也說:「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

    我們眾生只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徹證自心不生不滅、無量光壽的佛德,即隨著吾人之信願持名,念念資發我們眾生本具的智慧德相;眾生憶佛念佛,業識妄心念念受真如薰習,法身顯現,便能與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力感應道交,猶如帝網千珠交涉互映,亦如空合空,水合水,互融互成。「往生極樂,一生成佛。」就是阿彌陀佛濟度眾生的接引本願,也是我們眾生所有成佛誓願,能夠究竟圓滿之最佳歸宿!

    問:念佛能轉業,能改變命運嗎?

    答:釋迦世尊住世時,外道首領舍利弗遇到佛弟子馬勝比丘,見他威儀非凡,就問他:汝師常說何法教導你們?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一聞此句,便得法眼淨,即證初果阿羅漢,轉凡成聖,後來率領徒眾悉皆歸順佛門,以佛為師。釋迦世尊及十方諸佛出現世間,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令一切眾生成佛。如果眾生實踐佛法,自然轉業,轉污穢的眾生業成為清淨的佛業,轉魔成佛。

    所以,念佛法門亦如是,能不能轉業,端在個人的用心處,看我們用什麼心去念佛?若你念佛,只求富貴名利,那是貪得無厭,惡心怎得善果?若念佛是為了去除貪瞋癡,為了止息一切的惡習惡念,為了回歸本有的覺性,轉一切惡心成善心,為了往生極樂佛國,修證成為無上正覺,那就能轉業,轉自己無量劫來,輪迴生死的大苦痛,成為常樂我淨的清淨菩提,將來必成佛道。

    法無定性,業無定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現,我們的心能造業,也能轉業。心起惡念,感招惡業如火加油,惡果先成熟,就會先顯現,自然障住善業善果;若我們的心常常憶佛念佛,就是以至善的佛念,轉一切惡念為善念,自然封鎖住惡業種子,令它失去滋養,善緣善果就會先來顯現,自然轉業。

    所以,《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云:「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追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冤家變恨,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念佛就是以佛之大覺啟發自己的覺性,若能覺悟,世間一切皆夢幻泡影,有何看不破?有何放不下?蕅益大師云:「祇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無與倫比,我們只要信願念佛,蒙佛接引,一生極樂佛國,頓轉無量苦惱的眾生,成為圓證三不退的快樂菩薩,食衣住行應念如意,自在富足,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壽命無限,一生直修到等覺菩薩,待補佛位,必定成佛。在無量劫之無量劫的輪迴中,有比念佛轉業更快的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