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隨佛學

  我們今日得聞佛法,解脫煩惱與痛苦,皆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所致。我們要常隨佛學,也是要對偉大的釋迦世尊有所了解,才能學習佛陀的大智與大悲。要了解釋迦佛陀的悲願,《大悲蓮華經》(簡稱《悲華經》)這部經典是一定要恭敬來讀誦明瞭的。《悲華經》上說,釋迦牟尼佛是因為大悲心殊勝故,才在最不清淨的五濁惡世成佛。在恆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世界名「刪提嵐」,大劫名曰「善持」,劫中有轉輪聖王名為「無諍念」(即今阿彌陀佛之因地身的一生)。有一大臣名為「寶海」梵志(即釋迦牟尼佛之因地身的一生)。時寶海梵志有一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長大後出家,成就佛道,名為「寶藏如來」,轉輪聖王及其千子(千子中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阿閦如來等等的因地身)及各國小王,皆來供養寶藏如來,聽聞佛法。寶海梵志勸化轉輪聖王及其千子與閻浮提無量眾生在佛前發起成佛的菩提心。發菩提心後,寶藏如來即為彼等一一授記,並說明他們成佛後,清淨國土種種度化眾生的莊嚴。無諍念大王願取淨土,即如今之極樂世界,所發誓願即四十八大願的雛形,後當成佛,名號「無量壽如來」,轉輪聖王的千子及寶海梵志的弟子一一皆發宏願,建立佛國,悉得授記成佛,其中寶海梵志有一千個讀誦毗陀外典的弟子,即是娑婆世界賢劫的千佛。

  寶海梵志觀察思惟,所有大眾及賢劫千佛的菩提誓願之中,雖具大悲心,但於五濁惡世中,諸厚重煩惱,五逆十惡,毀壞正法,誹謗聖人,邪見熾盛,不孝父母,不畏因果,恣行惡事之一切極重惡人等,皆無有救護,仍為諸佛世界之所擯棄,聚集在此娑婆世界;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所依止,無舍無燈,受諸極重惡惱。如是等眾,極需攝受而竟無菩薩願意攝受。

  寶海梵志就發起無比的大悲心,就在寶藏如來前發願:誓願在五濁惡世人壽百歲時成佛,若有諸眾生離聖七財,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作五逆罪,毀壞正法,誹謗賢聖,行於邪見,重惡之罪猶如大山,常為邪道之所覆蔽。這些眾生,賢劫千佛難救,諸佛世界無法攝受,我要為這些眾生,在恆河沙阿僧祇劫中,專心莊嚴精進修習六波羅蜜,行菩薩道,久在生死,忍受諸苦。為調伏攝眾生故,以是因緣捨諸所有,所謂聚落城邑、妻子男女、手腳鼻舌頭目皮血骨肉身命,以此諸物持用布施,不求人天果報,只為令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善根,出離惡道,安止得住功德智慧,助菩提法者。我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故,於十劫中,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畜生、餓鬼,及貧窮鬼神、卑賤人中,亦復如是。乃至賢劫,我於其中間,終不願在天上人中受諸快樂,唯除一生處兜術天,待時成佛。寶海梵志亦誓願在成佛時:願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眾生,臨命終時,悉來集聚生我世界。既來生已,復聚一切諸不善業,麤朴弊惡,其心喜求,強梁難調,專心四倒,貪著慳吝,如是等眾生,八萬四千異性亂心,我當為其各各異性廣說八萬四千法聚。

  寶海梵志如是發出五百誓願已,又敬告寶藏如來說:若我善根成就,得己利者。我之所有布施持戒多聞思惟,悉當成就,以是果報,皆為地獄一切眾生。若有眾生墮阿鼻地獄,以是善根當拔濟之,令生人中,聞佛說法,即得開解,成阿羅漢,速入涅槃。是諸眾生,若業報未盡,我當捨壽,入阿鼻獄,代受苦惱。願令我身數如一佛世界微塵,一一身如須彌山等,是一一身覺諸苦樂,如我今身所覺苦樂。如今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十方諸佛世界,所有眾生作五逆惡,起不善業,乃至當墮阿鼻地獄,若後過如一佛世界微塵等大劫,十方諸佛世界微塵數等,所有眾生作五逆惡,起不善業,當墮阿鼻地獄者,我當為是一切眾生,於阿鼻地獄代受諸苦,令不墮地獄,值遇諸佛,諮受妙法,出於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當代是眾生,久久處阿鼻地獄,及種種畜生、餓鬼、貧窮夜叉、拘槃荼、毗舍遮、阿脩羅、迦樓羅等,皆亦如是,我當久久代是眾生受於苦惱。

  爾後,寶藏如來大讚其大悲心殊勝無雙,超越十方,無能及也,即為授記成佛,即賢劫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世尊。

  能與釋迦世尊之勇健大悲精進,相媲美者,古今往來,只有八人。二人尚未發心,已發心者六人,即日光菩薩、喜臂菩薩、地得菩薩、精進淨菩薩、堅固華菩薩與慧熾攝取歡喜菩薩。已發心的六菩薩,亦是釋迦牟尼佛所初勸,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悲華經》只是簡述釋迦世尊的初發心,及在因地以凡夫身即能勇猛行法身大士的頭目佈施等,一切難行能行的身口意而已。若真要詳述釋迦牟尼佛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以來,從因地寶海梵志乃至於五濁惡世成佛,一切大慈大悲大智大勇,救度無量無邊眾生的事蹟,諸佛菩薩以宿命通來演說,幾大劫也說不盡!
  釋迦牟尼佛如此勇猛無畏,發願於五濁惡世成佛,救度諸佛難救的眾生,猶如勇夫躍入急流之中,救起那快溺斃的眾生;而阿彌陀佛及諸佛在淨土中成佛,猶如大慈善家,建立慈善機構如孤兒院,來收容養育眾生。無論在淨土或穢土成佛,都需要以第一義諦,稱性而修,全修在性,毫無貪瞋痴、離四相修一切善法,成佛之道,悉是難行能行才得以成就的。於救度眾生成佛,悉皆無分高下,所以《悲華經》中說,淨土或穢土成佛,救度眾生,兩者成就如是佛事,等無差別。阿彌陀佛成佛以前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成佛以後,自然擴充為無盡無數的大願,五逆十惡,誹謗正法,諸佛難救的,阿彌陀佛也都能救,皆因宿世緣深。因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等等,皆無量劫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救度緣深的我們,不捨棄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化身常來世間救度有緣,阿彌陀佛化身也常來五濁惡世救度我們,只是我們遇到了,也不認識罷了。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大菩薩們也常入地獄及三惡道中度化眾生。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亦讚歎釋迦世尊云:「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是只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能夠一生成佛」,這種至圓至頓的教法,眾生難信;我們看到眾多《本生經》中,大悲釋迦世尊在因地的凡夫身中,即能如法身大士作頭目四肢等的布施,乃至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等,常作一切施王,一切皆能捨施,無所遲疑。我們眾生更是難以理解。而像釋迦牟尼佛如此勇猛精進的大悲菩薩,在無量劫中,無量無邊不可數的諸位發心菩薩之中,只有八位,我們要成佛,若要像他們一樣勇猛無畏到這般地步,我們應該是做不到的,只能心嚮往之。但是我們眾生只要發菩提心,發願成佛,有種種不同的行願,皆可成佛。無論在穢土或淨土成佛,所行佛事,等無差別。同樣發了菩提心,各人根器不同,有人發觀音願,有人喜歡地藏願,有人發彌陀願…,只要往成佛之道大步前進,任何善願皆可。即願即行,即行即修,即心即佛,念念精進,念念在轉換,並無定法;雖無定法,如法精修不懈怠,諸佛菩薩護念,皆可自自然然的成就。

  我們修行一切佛法,要不急不緩,細水長流,滴水自可穿石。有時太燥進,反而會大退步。這在我們四眾中是常發生的,有的人,勉強練不倒單半年,後來白天時昏沈了三年,什麼也都耽擱了;有的人,發心每天拜佛三千拜,拜了幾個月,身體重度受傷,幾年內無法拜佛了。時間、空間及種種人事物,皆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幻相罷了。尚未夢醒的我們,學習菩薩道,要如調琴弦,太鬆太緊皆不對。要隨順自己的根器及因緣,不急不緩、不卑不亢的去修行;若六度萬行要能正精進,皆要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安住在第一義諦,皆無所得,才不會疲厭;若求人天福報的有所得,即是自私自利的邪精進,會修到後悔,修到退轉,修成三惡道。

  若我們不會游泳,看到有人快溺斃,悲心一發,就跳下去想救他,結果雙雙溺斃,溺死那一刻,你是否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有悲心,沒智慧,稱作愚痴的敗壞菩薩。在《大智度論》卷十二中,談到舍利弗往昔曾行菩薩道六十劫,後來遇到一人來乞其眼,舍利弗不許,彼人強索,又譏言:你不是要行布施波羅蜜嗎?舍利弗只好挖下一眼給他,彼人嗅了一下,嫌臭,吐口水在上面,並丟在地下踐踏。舍利弗感概,如此弊人,難可化度,不如自我調伏斷惑,早脫生死。因此,舍利弗以此障礙,退入小乘道。所以,我們智慧及忍力,若不到法身大士的程度,勉強作頭目血肉的佈施,以及超出我們能力的布施,只會傷害自己,退失菩提心。弘一大師要刺血寫經,印光大師都勸他最好三思,以免耗損氣血過多,心神不寧,反而障道。我們遇到我們覺得不妥的索求,過度的要求我們貢獻人力及財力,都要冷靜以智慧去判斷,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我們可以這樣說:「抱歉,我現在能力不夠,不能滿你的願。」這是般若,不是退道心。沒有般若,寧願不做。成佛前,無量劫要利益眾生,成佛後,也要無量劫要利益眾生,急什麼?急燥即會生出無明。謀定而後動,才能解行合一。我們才初學菩薩道,道力未充,忍力未成,若隨意冒險犯難,犧牲自己,也非佛旨,那是作賤自己。就像世上救助災害的救難隊,也是要裝備齊全,防護自己後,才能無礙的去救苦救難。智悲雙運的菩薩道,一定要隨順自己的能力與意願,讓一切自利利他的行為,自然隨緣去成就,就算不做,也無所謂。切莫愛面子,切莫狂妄,切莫逞強,切莫急功好利,才駛得萬年船。

  例如宋朝元照律師,雖然才智過人,悲願深切,但他一念錯用,輕謗淨土法門,認為在淨土中受樂,是沒悲心的自了漢,不如於三塗極苦處救度眾生。於是固執己見,發大願,常願生於娑婆五濁惡世,作大導師,提誘群生,令入佛道。後來,因業力逼迫,才覺悟到自己能耐有限,恐難如願。於所編的《淨業禮懺儀》中自述:「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志雖洪大,力未堪任。仍覽《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又見《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祗可傳枝。』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二十餘年,未嘗暫捨。」元照大師是弘一大師最敬佩的古德,他主持靈芝寺三十年,傳戒度僧有六十會,著述累數百卷。是振興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師。每曰:「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臨命終時,命弟子諷誦《十六觀經》及《普賢行願品》,趺坐而化。西湖漁人,皆聞空中天樂鳴空。我們念念要往生極樂,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現在極樂佛國說法度眾,只有去極樂世界親聆佛音,常隨佛學,才能學得正確,學得巧妙!

  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成佛有餘。」末法時代的我們,能得聞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念佛法門,我們是何等的幸福!如韋提希王后所示現,不必「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只要憶佛念佛,這一生也可悟得無生法忍;發願往生,決定得生極樂,也必定成佛,再救度無量無數的眾生。因此,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我們就是那千佛、萬佛皆難救,罪惡深重的眾生,除了一心念佛,懇請阿彌陀佛攝受往生極樂外,別無良策。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能夠往生極樂才是第一重要;自己念佛要紮紮實實,並勸人念佛求生西方,這是最基本的「常隨佛學」,最基本的發菩提心,最基本的菩薩道。然後,再隨緣隨分自己讀誦,並護持宏揚及講解大乘經典的寺院及佛教團體;因為世尊已滅度,佛的正知見都在佛經之中,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若自己能解第一義,亦要常跟眾生解釋第一義諦;若自己行持普賢行願,亦勸眾生讀誦《普賢行願品》,盡未來劫中,行持普賢行願,幫助一切眾生皆生極樂,早成佛道。

  《華嚴經》中覺林菩薩偈云: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像畫家能夠繪畫出種種的世界,我們的心念念也在創造我們的法界。憶佛念佛,常隨佛學,是唯心要造就佛的法界。而這唯心所造,都離不開現前這一念。我們不念九界,只念佛法界,念念阿彌陀佛,以佛智啟發自性,念念常隨佛學,念念佛出世。

   徹悟大師說:「本份念佛之人,以知諸聖皆已先證我之己靈,語默動靜,皆堪垂範;我曹若不仰慕諸聖者,則進修無路矣!」又云:「欲尊重己靈,必須仰慕諸聖;唯其仰慕諸聖,正是尊重己靈。又仰慕諸聖,必須尊重己靈;若不尊重己靈,豈能仰慕諸聖。此則內外交修,心佛等重,既無偏執,進道彌速。」我們念阿彌陀佛,是最直捷了當,最具效力的內外交修,心佛等重;以究竟覺來啟發我們的真如本覺,「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最究竟了義的「常隨佛學」。

  何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呢?不管我們在念佛中,或在一切憂悲苦惱的貪瞋癡中,我們最好時時刻刻都能覺悟到,我們現前這一念的真如體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乃至六度萬行之中,每一念我們都要自我警「覺」,若失去本心的如如不動,隨著塵境變遷而起伏不定,皆要趕快省悟懺悔,迅速回歸清淨的真如本性,沈淨下來,稱性而修,全修在性,這就是最圓最頓、最善巧方便的常隨佛學,念念在念實相佛,念念在覺悟,行住坐臥的每一念,皆在覺道之中邁進。

  所謂覺悟,是覺了什麼?是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體性不二。亦是《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說的:「爾時,世尊復以一切如來自性清淨相,為諸菩薩說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智印,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一切世間貪性清淨,瞋性清淨;一切世間貪性清淨、瞋性清淨故,一切世間垢性清淨、罪性清淨;一切世間垢性清淨、罪性清淨故,一切世間法性清淨。眾生性清淨故,一切世間法性清淨;眾生性清淨故,一切世間智性清淨;一切世間智性清淨,即般若波羅蜜清淨。」又云:「若有人得聞此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智印,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受持讀誦正念修習,是人雖在五欲塵中,不為貪欲諸過所染,譬如蓮華雖在淤泥,非泥所著,乃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要上品蓮花生的我們,念念要覺了,真妄不二,煩惱菩提不二,念念住於清淨自性法身之中,如如不動。覺明妙行菩薩說:「汝等今日,若果將真真實實的心,行真真實實的事,無一毫妄想覬覦於其間,坦坦然,樂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見有終身可祈,結局可問,五行八字之窮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趨避,自然無禍不消,無福不至,道與時增,德與歲積,成聖成賢無難矣!」盡未來無量劫中,無論一心念佛及普賢行願的一切六度萬行,皆安住於第一義諦,就是將真真實實的心,行真真實實的事,就是常隨佛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