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佛住世

    《普賢行願品》云:「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毗盧遮那法身如來的應化身,釋迦世尊在娑婆世界大般涅槃,緣由我們皆是賢劫千佛難救、十方佛世界所擯棄的罪重眾生,我們的善根福德只能感召釋迦牟尼佛住世百年,而世尊又捨壽二十年,以此福德迴向我們一切眾生,得聞正法,得正解脫。

   印光大師說:「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為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繫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也。」

  「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我們注重戒律,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也宏揚戒律,普勸一切眾生持戒念佛,即是敬請「佛身」住世;我們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行持普賢十大願王幫助眾生往生極樂,也護持講解傳播大乘佛法的道場,就是敬請「佛語」住世;憶佛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佛國,也盡心盡力幫助眾生往生極樂去成佛,這是迴向發願心,就是敬請「佛心」住世。我們盡心修持,請佛身、佛語、佛心常住世間,利樂有情,即是請佛住世。

  佛身、佛語、佛心,三者也是互輔互成,互融互通的。「律者佛身」,戒為無上菩提之本,蕅益大師云:「人知宗者佛心,教者佛語,不知戒者,佛身也。盧舍那佛,以戒為體,惡無不止,故淨;善無不行,故滿。儻身既不存,心將安寄?語將安宣?縱透千七百公案,通十二部了義,止成依草附木無主孤魂而已。」我們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研究經論,就會發現,所有的經論唯是要救度眾生,唯善無惡,也皆是持戒清淨的心法,所以,經論是利益眾生的戒體,戒律是利樂眾生的方法。

  蕅益大師云:「《大般若》云,三十二相無別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況復佛身?《大佛頂》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則名三無漏學。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婬,必落魔道;若不斷殺,必落(鬼)神道;若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大妄語,如刻糞為栴檀,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戒之關係大矣!」由戒才能生正定,無戒為基的定,是邪定,也無法出離三界。《徹悟大師遺集》中云:「如鬱頭藍弗,習非非想定於水邊林下,每定將成,多為魚鳥所驚,因發(殺生)惡願曰:吾他日後,當作飛貍,入林食鳥,入水食魚。後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壽活八萬大劫,天報既終,遂墮為飛貍,入林水以食魚鳥。」無戒,定皆不可得,何況發慧。

  諸佛菩薩有大神通,也不能離開因果法則來保佑眾生;我們只有自己深信因果,謹言慎行,才能保佑自己。持戒就是在修持善因善果。這個人心污穢的世界,法律無法制裁聰明的犯罪,但因果報應一定不爽,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我們不學佛,一時一刻,一日一生,念念皆是貪、瞋、癡的的惡欲,很多人不知起心動念皆是罪業,還自認自己的心地很好,這種人如何自我反省?若不持戒修十善,所有的身口意,皆是自害害他,無慚無愧,死後無法再得人身,決定直入三惡道去還債,怨怨相殺,無有了時。

  《印光大師文鈔》中,印光大師認為修持佛法,第一步就是老老實實地持戒念佛,他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于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先要下定決心諸惡莫作,修五戒十善,做人無愧於天地眾生。然後,再以深信切願來修念佛正行。

  「教者佛語」,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留下的佛語教典,就是佛的法身。大慈大悲的釋迦世尊,於過去無量無數不可說阿僧祇劫中,為了求法、聞法,往往不惜身命,捨身成仁,不可計數。是故,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於所見聞的一切佛經,要如《金剛經》所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印光大師說:「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舍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若吾人熟讀《印光大師文鈔》,即知印光大師最重視「竭誠盡敬」,他常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我見到很多人,將誦經作為得到人天福報的工具,他們私自妄想:如果我發願讀誦多少部某經,佛就會保佑我平安健康,事業如意,如何如何…等等,滿是欲望。所以,他們幾乎半背半誦,在捷運上、公車上等處,快速翻頁、快速讀閱,有口無心,只是圖快圖多,隨口滑過,以為這樣就賺到了。佛法教我們不貪求,這些人卻急功好利,本末倒置。在網路上,更有很多人,以為依文解字,就懂了某部佛經的意思,就斷章取義,以自己的邪見,到處留言攻擊誹謗法師的講經說法或居士們的研究心得,自認高超,洋洋得意,利用網路科技來造重罪,真是可憐。

   印光大師云:「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為萬修萬人去之最直捷穩當法門,必須先要將此法門之所以然,了然於心,若有餘力,再去研參一切經論,各種法門,均可為此法門之助。」印光大師勸人先受持讀誦淨土五經:《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行願品》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通利明晰,再擴展去研讀其他的大乘方等經論。而閱經、誦經,如念佛一樣,不急不緩,竭誠盡敬,一心專注,(先淨雙手,再拿經論。)「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誦)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即不停頓來思索其義為何),如是閱(誦)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當以念佛為主,閱(誦)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注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誦),皆無不可。」這是大師談到誦經的方法。能在佛前跪誦更佳。蕅益大師說:「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若有餘暇,更應多研讀一切祖師對於大乘方等經典的種種解釋分析,得以正確解悟經意,並開發吾人的智慧,來瞭解第一義諦,才可上品蓮花生。若我們的六度萬行,能夠皆行在第一義諦,就是真正請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及自性的法身佛常恆住世了。

  有些急燥偏執的人說,念佛是根器較差的人的修行;上根器的人要參禪,見性成佛較快,這是邪見,自誤誤人大矣!。蕅益大師說:「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譚玄,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亦云:「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一句彌陀,即念即心,即心即佛,即佛即淨,念念清淨,心佛一如,當下圓明。禪是參究佛性,念佛也是念悟佛性。印光大師云:「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阿羅漢也是見性,見性並不能成佛,見性,是見證吾人皆有不生不滅的佛性,尚須稱性起修六度萬行,才能全修在性,早日成佛。我們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塵,皆是佛性的作用,所謂,六道神光誰欠少。《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文殊師利菩薩選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第一,云:「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耳根圓通以反聞聞自性為下手功夫,反聞即是將往外聞聲的攀緣心,反轉回來,專注在不生不滅的吾人聞性之中。念佛自念自聽亦若是,當聲音沒有了,我們的聞性並沒有跟著消滅;一有聲音,四面八方,它皆又聞到了,所以,聞性無滅。但我們聞性聞到的聲,聲聲無住,虛幻不實,亦不是常住不滅。聲若緣起幻有,聲即無生,聲若無生,聞性亦無生。是故,聞性(即我們佛性),無滅而滅,滅而無滅;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生不滅,不可名狀。

  宋朝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宋朝,參禪已是危險之道,何況現在末法時代,有修有證的人鳳毛麟角,參禪若無真正見性證悟的善知識指導,大多是盲修瞎練,很多人皆走火入魔,發狂發瘋;更多的人,落入斷滅空的邪見坑中,這些人說本來無一物,何必持戒;也說殺、盜、淫、妄都無罪,一切空無所有。倘若以為萬法皆空,撥無因果,這是下地獄的斷滅空、頑空,不是正確的空觀,正知見的空觀是建立在「有」上,是《心經》上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生妙有,妙有即真空。即空即有,空有不二,唯心所現,才是正知見。

   明朝有人請教蓮池大師:「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禪淨本不二。明朝中峰大師云:「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中峰大師參禪見性,大徹大悟後,歸心淨土,有淨土詩傳世;徹悟大師同樣數十年參禪,明心見性後,一心西馳,臨終念佛坐化。徹悟大師說:「《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

  禪者佛心」,徹悟大師又云:「總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至如禪宗,達磨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云成佛者,非宗門亦念佛門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源心性,顯示本有清淨法身。法身橫遍豎窮,無所不遍,而參禪人,要須時時現前,頭頭相應,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門哉。」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心即佛,佛即心。廣欽老和尚在山洞中曾入定四個月,他的師父轉塵法師請弘一大師來鑑察他是否已坐化?弘一大師看過後,大為讚歎,說廣欽老和尚的禪定境界高超,媲美古聖先賢的禪定功夫,甚是難得!弘一大師就彈指三下,引他出定。後來,有人問廣欽老和尚是否專修禪宗?老和尚說自己專修念佛。

  當我們念佛時,一字一句,念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一句佛號具足戒定慧,這就是無上深妙禪!不用別求離念離相,這一句佛號念時,即空即假即中,稱念時,來無所來;念過了,去無所去。由我們不生不滅的自性念出,當下也回歸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不增也不減,無垢也無淨,沒有是非榮辱、得失、美醜讚謗等等,一切的對立,只是一如,在如如不動的念佛大定之中。一心念佛時,雖然念性當體無生,念而無念,無念仍要念,念茲在茲地念,不念佛,如何蒙佛攝受,往生極樂佛國?雖然往生不越自心的心性,生而無生,但無生而生,仍要生極樂,不生極樂,又如何進修無上菩提,圓滿具足種種救度眾生的智慧與能力呢?阿彌陀佛絕無虛願,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往生極樂佛國的眾生,壽命無可限量,必定徹悟!必定成佛!

  諦閑大師亦云:「請佛住世,即請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捨命。是故佛之常住與否,皆眾生心之淨染相應。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則淨念相繼,吾佛則當然顯見。」念佛的信願行,最重要的是,先確認,自己是為了往生極樂佛國去修行成佛才來念佛,不是為得到人間富貴平順而念佛。這樣就是有清淨的願力,願力成立後,再下來就要研究如何以清淨心念佛,淨念相繼,才能念念啟發自己的清淨佛性,自然與阿彌陀佛的清淨正報、依報感應道交,品位就高了。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就是得念佛三昧。有事一心及理一心:

   一、不管我們是用計數念佛,或者計時念佛,或不計數、不計時,只是攝心念佛皆好。印光大師說:「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當我們專注在自念自聽時,就是都攝六根,就不打妄想,就是「止」;念念明白爽然就是「觀」。止觀雙運,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就能以佛號功德洗滌心識,久而久之,就清淨無礙。這就是事一心。清朝行策(截流)大師亦云:「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喫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沈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二、佛法身周遍法界,本無去住,但因眾生心濁不清,無法見佛。是故,請佛住世者,欲令眾生憶佛念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心水即得澄淨,如來自然於心中影現。一切眾生學佛修行,皆在修我們現前這一念,這一念清淨無染,則與佛相應,我們念佛,若能念念從「事一心」透融「理一心」,即是請佛住世。《大智度論》云:「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能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修「念佛三昧」的方法,三昧就是禪定。念佛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無上深妙禪。若對佛法的般若略有了解的念佛人,也可「意」根來都攝六根。即是念佛時要「將心歸向真如」。這也是「實相念佛,念佛實相」的念佛法,就是說,我們在專注堅定地念佛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任何一根觸到六塵,皆能「意識」到六根本空,六塵也非實。根空塵不實,一切皆是緣聚緣散的幻相罷了。因緣所生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如此,自己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也是即空即假即中。一切法皆是我的真如,無生無滅,無動無轉。所以《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廣欽老和尚說:「無來也無去,無代誌。」每一字每一句的念佛當下,皆了然我們能念的心,與所念佛的本性,皆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心本無生因念有,心若無生無滅,念亦無生無滅,是故念而無念;無念之念是為淨念。無念非斷滅,無念不離念;無念而念,無念還是要念佛,歸向佛法界,而佛法界亦是真如,了不可得。這樣,空有不二,真妄不二,唯一實相,唯一真如,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久而習之,無始劫來,業識投射而出的虛幻境界,皆可一一覷破,不為無明撥弄,不再認假為真,如如不動,就超脫六道輪迴的業障,「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見自性佛。行策大師亦云:「若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忻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諸法空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喫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同一真如,真妄不二)。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人,一心精進持名也。」這是成就理一心。理一心即是解第一義,以第一義諦來修念佛法門,往生極樂,必然上品蓮生;若功夫深入,有的也可明心見性。

    這也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往生極樂成佛是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著無住,猶如蓮花出污泥不染),應生無所住心(此句佛號念出時,無所從來,當下即是不生不滅真心的顯現而已,念過了,亦無所去,我的真心仍然遍一切處,如如不動)。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說:「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又說:「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無能念者),不從念有(無所念者),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三身不離法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安住無生妙觀),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