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紅山文化玉 真品〉馬蹄形器2  

  

玉馬蹄形器在紅山玉器中流傳較廣且頗具代表性。此器

又稱玉筒形器、玉箍形器、玉束髮器、玉冠狀器等。因

其上口大下口小,外形頗似倒置的馬蹄,故習慣上稱之

為玉馬蹄形器。

此類玉器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發現,大多流至海外,

國外多家博物館藏有此器,直到80年代初遼寧牛河梁

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此器後,才被考古專家正式確認為

紅山文化的玉器。

據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報告顯示,玉馬蹄形器多在

中心大墓或高等級墓中才有發現,在墓中位置多枕于男

性墓主的頭下。

據綜合分析,此器當為部落首領或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

的人用作束髮的玉冠,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玉

冠實物。

玉馬蹄形器如作為玉冠使用,可將頭頂上的髮髻套于其

,其下口上的兩個小孔可以繫繩也可以插髮笄,個別

下口無孔的可以用將髮笄穿過髮髻橫貫于上口的方法來

固定。

紅山文化處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的重要歷史階

段。進入父系社會後出現禮制,《禮記·冠義》中說:

“冠者,禮之始也。”冠的出現標誌著禮制的開始,

成年男子頭上戴冠是一種身份和等級的標誌。

此品為黃玉質。

高4.9cm,上口斜孔徑5.5cm 下口孔徑4.3cm,

重42.9公克。厚0.1cm。

 

此品有下列三特點證明為真品,

這些蝕孔的特色作偽者無法仿造→

1) 蛀蝕孔呈外小內大的不規則狀,孔內有如纖維網;

(2) 蛀孔周圍有一白化過渡層;

 

3) 蝕孔或裂綹內或有砂粒(質硬未風化者),

 

        或有均質膠

   

   全器的雪花白點大多是白化的蝕孔,將水滴下,會吸水,

   白化的蝕孔會變成棕黑色的釘金沁。

   高古玉的親水性也是特色之一。

說起和田玉,喜歡軟玉的藏友大都只知道羊脂白玉貴重,其實和田玉中還有更為珍稀的品種,那就是和田黃玉。

黃玉的迷人之處就在于它的黃色。在我國古代黃色代表王者之色,有崇高、華貴、神秘之感,因此黃玉經常被皇家壟斷。特別是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將黃玉當做皇帝玉,對黃玉的尊崇達到了巔峰。

不過和田黃玉的顏色跨度比較大,從黃綠色到米黃色都有,蜜蠟黃、栗色黃為上品,達到雞油黃就是頂級的黃玉了。由于不少和田黃玉中通常帶有綠色色調,因此對黃玉來說,黃色越濃郁就越珍貴。

評價一塊黃玉的價值,除了色澤之外,玉質也很重要。與羊脂白玉講究細膩油潤一樣,黃玉也講究質地溫潤,少綹裂這樣的瑕疵。


 

     這件是博物館級的真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