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748.JPG

DSC03750.JPG

 

DSC03751.JPG

 DSC03758.JPG

DSC03757.JPG

DSC03761.JPG DSC03762.JPG  DSC03770.JPG DSC03772.JPG  

 10.jpg 11.jpg 12.jpg  

1.盞口徑約12.3公分,高約6.7公分,底徑約4公分。標準的建窯器型。

2.標準的鐵胎骨。沈手。完整無破損。

它的修足是宋朝風格,方正齊整又隨意自然,鐵胎黑土氧化會呈赤褐色,裡面仍然是黑色胎土。

DSC03760.JPG  

內外釉面都是比髮絲細的網狀白裂紋。歲月痕跡

DSC03753.JPG  

所點的白釉都是類似汝瓷的氣泡形態,

DSC03773.JPG  

白斑有些被黑釉侵入。(跟小件的形、質都一樣)

DSC03776.JPG      

口緣那層棕色釉有些零星潑灑在黑釉上。

有可能棕色釉口緣這一圈是二次燒的,

才到處滴落釉彩。

(對照小件那盞,是通體黑釉可知。)

DSC03771.JPG

因為稀有,仿者趨之若鶩,但其實談何容易!!

自古極為稀少,可見燒成不易,

仿品除一部份是新燒製, 二次燒,

有一些較亂真的是以舊貨後加白點,

再次入窯以較低溫烘燒,..

因為若溫度過高,則白點也易流失掉,

但不論是哪一種仿品,白斑皆突兀漂浮於黑釉面上,

黑釉白斑無法融合一體。

有些控制的不好的白斑還會剥離或變形扭曲,剥裂開來。

現代的鷓鴣斑與宋代的鷓鴣斑從外形到神韻都有很大差距。

宋朝建盞中的鷓鴣斑,是因為它類似鷓鴣鳥胸前白色的圓點斑紋。

宋朝建盞釉面上的白釉點不是窯變,而是人工點上去的。在瓷器釉面上點白釉的做法並不是建窯首創,在唐朝就有了,稱為花釉,它是在黑釉及黃褐釉等各類釉上點飾以淺藍或白色斑點,有的斑點規則排列,有的是任意點。可參閱唐朝花釉拍鼓。建窯的白點鷓鴣斑是繼承了唐朝的花釉工藝。

"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說明宋朝鷓鴣斑茶盞很貴重。建窯窯址出土的白點鷓鴣斑標本非常少,而且基本都是殘破瓷片,有的殘片底有「供御」的底款,可見白點鷓鴣斑的茶盞也是進貢的供品。

白點鷓鴣斑茶盞為何珍貴?這種白點鷓鴣斑還很難燒好,溫度不夠會脫落,一旦燒過火,白點燒焦了,顏色就變黑了。控制不好,甚至白點變得坑坑窪窪的破洞。

這種稱為 大白點"鹧鴣斑"茶盞,根據現有資料這是建窯盞的品種當中最為稀少的,

要比被日本人珍視而拱為國寶的"曜變天目釉"盞還要稀少!! 就連世界各博物館都未有收藏!
在台北故宮文物第162 期,有一篇前研究員 林尉文所寫的專文,有較清楚的介紹。

DSC03711.JPG  

(大陸)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有一件類似品:

 14.jpg 15.jpg

 13.jpg

 

關於建窯「鷓鴣斑」茶盞的紀錄,可見於傳北宋初年陶穀所撰《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等詩文。過去對於文獻所載鷓鴣斑的兩種主要理解,一是指黑釉中顯露呈棕黃色或鐵鏽色條毫狀流紋,一說以為是在釉面凝聚不規則呈灰金屬光澤小點、俗稱「油滴」的製品。

(個人認為正鷓鴣斑是油滴最像。)

DSC03646.JPG

32.jpg   

但後來有些黑釉白斑殘片標本被發現之後,學者認為鷓鴣斑釉亦有可能是指這類於黑釉上筆蘸白釉點飾的作品 。

18.jpg

26.jpg   

從詩文間接推測,鷓鴣斑茶盞是北宋後期至南宋時期流行的茶具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