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705.JPG DSC03706.JPG DSC03710.JPG  

DSC03711.JPG DSC03712.JPG DSC03715.JPG DSC03719.JPG  

DSC03704.JPG  

盞口徑約9公分,高約4公分,

底徑約3.3公分。

這件白點的外圍跟黑釉接觸的邊緣融合在一起。

並不是突兀的浮在上面;白釉點卡得很深 ,

 

  DSC03728.JPG  

有些白點也被黑釉點狀入侵,蓋在白點上。

此白點應該是原始將白釉點在黑釉上,一次燒成的,

不是二次點斑覆燒的。

DSC03729.JPG

用放大鏡看,白點除了有原裂紋外,

佈滿了像汝瓷氣泡形態的大小氣泡。

DSC03727.JPG    

用手摸,有凸起感,顯然白點的釉料較濃厚,

怎麼很汝瓷氣泡類似?

黑釉漆黑如墨,顯現網狀開片;

口緣幾個小嗑傷及圈足露出鐵胎骨。

DSC03714.JPG  

它的圈足高台修的很工整,

DSC03725.JPG  

盞內釉面呈現紫紅色與綠色交織的七彩光暈,

釉面有吸水性,到處都是細如髮絲的網狀裂紋。

有一條透骨細長裂紋。

DSC03726.JPG

這些皆是老古件自然形成的象徵。

DSC03720.JPG   

  

因為稀有,仿者趨之若鶩,但其實談何容易!!

自古極為稀少,可見燒成不易,

仿品除一部份是新燒製, 二次燒,

有一些較亂真的是以舊貨後加白點,

再次入窯以較低溫烘燒,..

因為若溫度過高,則白點也易流失掉,

但不論是哪一種仿品,白斑皆突兀漂浮於黑釉面上

,有些控制的不好的白斑還會剥離,剥落開來。

4建窯鷓鴣斑盞a.JPG

建窯鷓鴣班盞

4建窯鷓鴣斑盞b.JPG

這種稱為 大白點"鹧鴣"斑盞,根據現有資料這是建窯盞的品種當中最為稀少的,
要比被日本人珍視而拱為國寶的"曜變釉"盞還要稀少!! 就連世界各博物館都未有收藏!
在台北故宮文物第162 期,有一篇前研究員 林尉文所寫的專文,有較清楚的介紹;

1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