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即心即佛 (17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菩薩真實義!

Tread the path of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 transfer merits to all . be courageous like ksitigarbha bodhisattva , march towards perfect enlightenment.

地藏菩薩摩訶薩教導的「唯心識觀」

至極大悲釋迦牟尼世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眾生本來與十方諸佛同具清淨不生不滅、無垢無染的法身,《楞嚴經》中說:只因最初一念「我要明白」的分別心,而起無明,因無明故,各種分別相續相生,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業習,自纏自縛,如蠶吐絲,而有三界六道輪迴生死的苦惱。所以迷本淨心的「妄想執著」乃是造作生死業果痛苦的業因,「妄想」是愛憎分別計較是非,「執著」是我執我見我慢,相輔相生,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因我執,我執立,是非生,愛憎立,喜怒滋,自性昏,諸惡長,諸惡皆作則眾苦交煎矣,生死苦惱永無止息!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摩訶薩說:「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薰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地藏菩薩摩訶薩教示吾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我們若能常常自我覺照自己當下這一念,是虛妄亂想,用「唯心識觀」於妄想起處一念看破它,則業根積習當下斬除,就不隨惡習所轉,念念覺察,念念消滅,如普賢大士所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又說:「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

地藏大士早已成佛,所傳授的心法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如《七佛傳心法偈》中,毗婆尸佛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毗舍浮佛亦云:「假藉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地藏大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教導我們去除妄想執著、返璞歸真的妙法:「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蕅益大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中說:「此唯心識觀乃是破法執之利刀,燒煩惱之猛燄,證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訣,至簡至易,至妙至玄!」《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唯心識觀」的奢摩他就是「真如實觀」,毗婆舍那即是修「如幻三昧」,吾人皆可交互覺觀運用,是斷除妄想執著,顯發我們本具菩提覺性,最直捷了當的妙法!夜半時分,若以觀世音菩薩所教的反聞聞自性作唯心識觀,更是說不出的寂滅清淨!所以,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楞嚴經》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憨山大師云:「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功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念佛人,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塵所起的一切幻化境界裡,時時刻刻以「唯心識觀」除滅一切貪瞋痴慢疑,除心不除境,身口意不造十惡,念念回歸不生不滅的般若智身,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觀自在」菩薩,自利利他悉無心魔障礙;才能「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飯王往生極樂〉

琉璃王滅了釋迦族。

《大寶積經》卷七十三至卷七十六中,在釋迦族被滅之前,釋迦牟尼佛在首次為父王淨飯王及七萬釋迦族人說法時,,就教導了淨飯王及其七萬族人證得無生法忍,並預告其父王及族人,此世命終後,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授記父王及族人將來悉皆成佛,普度眾生。

生老病死因果報應雖然不爽,但佛的願力更不可思議,神通也不可思議!令眾生脫離六道生生死死的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釋迦世尊最究竟的慈悲。

如何修證無生法忍?如《大寶積經》卷七十六中,釋迦世尊告淨飯王曰:「大王,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總持)門。何以故,此名陀羅尼門?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大王,一切諸法不滅是陀羅尼門。何以故,不滅是陀羅尼門?於中,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彼陀羅尼門無有相貌,無有自性,無可設施,無作無造,無來無去。無眾生,無命無人,無養育,非對治,無形無狀,無纏無離,無穢無淨,無愛無憎,無縛無解,無命者,無出無退,無得無住,無定無亂,無知非無知,非見非不見,非戒非犯,非悔非不悔,非喜非不喜,非猗非不猗非苦非樂,非定非不定,非實非倒,非涅槃非不涅槃,非愛非離愛,非見非不見,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智非不智,非視非不視,非業非不業,非道非不道,大王,應當以此六十七法門入一切法。」

〈大寶積經〉中說,佛昔本誓,成佛必度父王。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淨飯王因悉達多太子不告而別,由愛生恨,禁止族人前往精舍聞法供養。釋迦世尊就觀察宿世因緣,請一有緣弟子優陀夷前往淨飯王前,升在空中結跏趺坐,與淨飯王談論佛陀的威德,淨飯王才能信受,並率七萬族人前去供養佛陀。

淨飯王並目睹釋迦牟尼佛對各天子、阿修羅、天龍八部、外道等各種團體來供養禮敬者,一一授記將來於何時成佛,大開眼界,心悅誠服。

釋迦世尊並循循善誘,反覆勸告淨飯王放捨王族福報享受觀念,遠離驕慢貪染,自淨其意。

世尊並舉自己過去世為例。世尊過去劫中多次修福至極,成為轉輪聖王,能夠飛行四天下,能神通變化物質,滿足一切人民所求珍寶,乃至升到天界,帝釋天主猶讓半座於他,共治天界,在天界享受天樂一段時間後,因為更起一念貪心:要獨自為王,又下降人界,到了人間,卻因不能忍受人間種種痛苦,只告訴人民:諸法無常,隨即命終。好幾任轉輪聖王皆是福盡即死,毫無般若,只是福盡下墜,沒幫自己及任一眾生脫離輪迴生滅。

而後,世尊因地中再轉生轉輪聖王,學習了佛法,雖帝釋令三十三天來迎接他並讓半座王位,他毫不戀棧,在天界宏傳佛法半頃,即回人間傳播佛法,教授人民,乃至生生世世不離佛道,以種種菩薩道救度眾生,增上歸向無上菩提,皆由放捨豪富驕慢自在,不放逸於自覺覺他所致。

經中佛勸父王,常作如是觀:「大王,如鏡中像(亦如響聲、如陽燄、如聚沫),非有非無,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夢中,夢見國中最勝女人,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過去),非當有(未來),非今有(現在),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取不捨。)…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譬如虛空無所依。如是,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有生,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有滅。大王,如涅槃界無有生亦無有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大王,譬如法界亦無生無滅。…………(反覆開導父王自性智覺如教幼子)

爾時,淨飯王作是念:於諸法中無法可得,無有如是法得證是法號為佛者,諸法實不可得,佛為眾生但假言說。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我們眾生人人具足,又名法性、佛性、真如、實相、一真法界、第一義諦,但須見佛聞法,乃能由自性顯發。淨飯王本是由愛生大怨恨,由怨恨自我折磨,重逢愛子,由佛威神,打開慧眼,見到天界乃至外道等種種威勢眾生皆恭敬禮拜佛陀,由天中天、聖中聖普為授記成佛,一切怨恨轉成絕對的菩提覺道的大信心,一聞世尊說法,就證悟無生法忍。

我們常說: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就是心開,心花怒放,打開了心眼。

我們往生極樂後,圓踞三不退,具足六神通,身心的快樂超過天界,無法比喻,由人世間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冤憎會苦、五蘊熾盛等種種的苦難之中剎那解脫苦海,第一次見到阿彌陀佛時,也因絕對的大信心昇華,很容易就證了無生法忍。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悲釋迦牟尼佛在《大寶積經》卷五十四中敘述了自身承蒙“放光如來”(《金剛經》作“燃燈如來”)授記成佛的過程及緣由。

過去劫中,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釋迦世尊因地身)廣示如是四無量法(四攝法)及六波羅蜜,精進童子生大歡喜,即以上妙衣服餚膳飲食床敷醫藥什物眾具持以奉獻大蘊如來及聲聞眾,經九十六拘胝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復興發菩提大願,雖作如是無量功德,而大蘊如來未與童子授記。

再經阿僧企耶劫,有佛出世名”寶性如來”,世尊因地當時為巨富“善慧”大長者,是大菩薩法門之器,寶性如來現大神變,住在虛空跏趺坐,為其開示大菩薩道,長者生大歡喜,以上妙飲食衣服資具等奉獻如來及大阿羅漢子眾,經於千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復興起菩提微妙大願,廣修眾行,然彼如來未為授記。

再經阿僧企耶劫,有一大國,王名勝怨,賜四分之一國土與婆羅門大臣光主,封光主為聯邦小國之王,光主有子名放光,為淨居天人開悟而出家,出家之夜即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勝怨王知道後,奉請放光如來至首邑盛蓮華大城來供養禮敬。並禁止人民用一切華曼塗香等供具私自供佛,全歸王供。當時釋迦世尊因地為大雪山某婆羅門大師儒童首座弟子名曰迷迦,博學多聞,精通一切經論,皆悉通達,欲別師返鄉,問其師,如何報師恩?其師謂報以財寶,迷伽在盛蓮華城尋求財寶後,聞放光如來將來城內,急忙要買供品供佛,遍尋不著,見一女人(耶輸陀羅因地身)持七莖水生華來,欲向她購買,此女說條件:願迷伽來世常為其夫,才願捨愛。迷伽回言:若為妻女,不可在他生生世世作大施捨修集佛法時而為留礙。兩人協議後,迷伽即持華前詣佛所。在路上,見到眾人以諸大價微妙衣服敷施行道供佛,迷伽不能離相,也脫下自己寒酸的弊鹿皮衣敷在道中,但鹿皮衣尋即為眾人嗤責遠棄,迷伽取回鹿皮衣敷放在道邊泥溼之地,並作願:「放光如來,大慈悲者,加哀憐我,以遍照眼及遍照智賜觀所為,希願以足蹈我衣上。」爾時如來愍其所念,便以足趾蹈鹿皮衣,迷伽見已,心生慶悅,踴躍歡喜,自言:「往昔最初得見放光佛時,便得超過一切有相有功用行。」

迷伽即以七莖青蓮花用散其上,此時無量天子在虛空中散佈各類香花於佛上,作天伎樂清歌,大興供養,時迷伽所散之華列住空中,復變成無量千數青蓮花,葉皆垂下,合成華蓋,隨佛而行,迷伽見已,倍復踴躍,「便能隨覺一切法性,又得通達一切諸法自性無生。」

迷伽心生淨信,於如來前,解十二年金色髮髻以布於地,便發無上菩提大願:「若我來世,當成如來應正等覺,審不虛者,惟願今者放光如來授手安慰。」又發堅固勢力弘誓,作如是言:「若使如來不以足趾蹈金色髮,授手安慰,及不授我菩提記者,我終不起,即於此地乾枯命終。」爾時放光如來知彼迷伽意欲,便舉足趾躡其髮上,即便右顧,如龍象迴,告諸聲聞一切大眾:「汝等比丘勿蹈其髮,所以者何?此儒童者,卻後過阿僧企耶劫,當成如來應正等覺,號釋迦牟尼。」是時迷伽聞佛授記,歡喜踴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證得百千無量諸定,又以神通智力觀見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周遍十方,各有無量諸佛皆為授記作佛。當授記時,迷伽便證得無生法忍。

《大寶積經》卷五十四中釋尊自述:「我憶往昔未得值遇放光佛前,無有一切白淨行法不修行者,雖作如是無量勤苦,然不蒙佛為我授記。所以者何?由修諸行皆有相故。從是已後,我方於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隨所聞已,安住正行。如是行者,謂無相行,無功用行,無所得行,行如是等無相行已,放光如來乃為授記。」

無相行等,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賢行願亦如是,無相、無願、無作,而盡未來無量劫幫助法界一切眾生早生極樂佛國,皆證無上菩提。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云: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觀佛?」文殊師利言:「云何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復次舍利弗。,汝問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亦云: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汝實先來到此住處,欲見如來耶?」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眾生。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眾生。」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見於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積聚非不積聚。」

我們念佛人念佛,心緣於聲,聲緣於心,是以阿彌陀佛的不思議佛德佛願來啟發吾人本具的不思議佛智佛德,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非以色、聲向外求,皆是以心願互映,以心印心,以願融願,非心非佛,因為同一法身,念念顯發了不可思議的佛法界,即心即佛。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大慈彌勒菩薩讚佛偈頌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念佛鏡》中也說:「現在十方佛中,彌陀最勝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於現在十方佛中,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又十方佛淨土中,彌陀佛淨土最好!」這些句句是真實語。

  過去無量大劫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阿彌陀佛因地為其佛法中之比丘,名曰「法藏」。法藏比丘懇請世自在王佛為他宣說十方諸佛國土所有清淨莊嚴之事,以便精進修學。

  爾時,世自在王如來護念法藏比丘無上正真道心之故,即為他宣說了無以計數的諸佛剎土,一一詳加演述,各佛國世界中,其佛世尊不同之清淨誓願,所成就的佛國種種功德莊嚴,如何攝化眾生,以及廣大圓滿的相貌…等等,(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極樂世界中種種的美妙莊嚴。)法藏比丘蒙佛威力,猶如佛眼徹見無遺,悉能憶念納受,明了通達。

  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決定攝取十方諸佛國土各類殊勝的精華,來集合成就一個無與倫比的莊嚴佛國。在世自在王如來及一切大眾面前,發出成佛的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以及後來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依此擴充的無量悲願,願願皆是要救度罪業深重、諸佛難救的一切眾生;願願皆是要幫助眾生,不僅在一生之內迅速地成佛,而且成佛過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身心的快樂超越人天,無法形容,故以「極樂世界」立名。這極樂佛國集合了十方佛國的優點精華,來幫助一切眾生早日成佛,當然是最好的佛國淨土。

  為了建立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的大乘菩薩道,悲心是特別的深廣,六度萬行是特別的勇猛無畏,特別的清淨圓滿。修行一切菩提誓願利益眾生,無諍亦無四相,稱性而修,全修在性,法性無量無邊,悲願亦無量無邊,由無漏正智所導修的六度萬行,也是無量無邊。既然造作佛界的因心全是無量無邊,所招感的依正果報,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的莊嚴,阿彌陀佛的金色身具有無量光、無量壽,極樂佛國融通一切佛界,無有邊際,所度眾生亦無法計數。十法界中,從地獄至等覺菩薩,無量無邊的眾生,阿彌陀佛悉皆平等攝受,眾生只要生到極樂世界,要到十方任何佛國去供養、參訪、聞法等等,隨意即到,悉無隔礙。

  云何「阿彌陀佛最慈」?十方諸佛,皆是徹證法身性德而成報身佛,佛的法身常住不滅,佛的報身亦永恆不滅,應化身則是隨眾生的機緣唯心而現。報身及化身皆是法身清淨體的相用,阿彌陀佛是報身佛,依報即是極樂淨土。一般而言,罪業凡夫的我們,沒有「破一分無明,證一份法身」,沒有清淨身,是無法往生諸佛的淨土。為何我們凡夫可以往生到極樂佛國?唐朝善導大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特別攝受所致,是靠佛力,非靠自力,故能往生。九品往生也是為了接引我們罪業凡夫所設,就算犯下五逆十惡的眾生,只要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意往生極樂佛國,阿彌陀佛一視同仁,皆遣化佛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十方一切佛中,只有阿彌陀佛發願來接引罪惡凡夫往生到佛國。

云何「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悲華經》上說:過去不可數無量大劫前,此娑婆世界名為「刪提嵐」,阿彌陀佛因地為「無諍念」轉輪聖王,因供養「寶藏如來」,而在此娑婆世界發起了成佛的菩提心,並且蒙寶藏佛授記將來必定成佛;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身,亦常在娑婆世界修證無四相的六度萬行,利樂娑婆世界的的一切眾生,故說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進而言之,過去劫中,由於我們受過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行的救苦救難,自然法緣就深了;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也會有緣得聞念佛法門,也能發起信願往生極樂佛國。明朝成時法師說:「緣深,則境界難思,非十地等覺所能測。緣久,則神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倫。」皆因緣深緣久,所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單憑眾生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第十八願),或日日發願(念佛法門的要訣),眾善皆迴向願生極樂(第十九願),願生即生,如此直捷方便,如此殊勝微妙,如此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仍知究竟。

   云何「阿彌陀佛最尊最勝」?十方諸佛以四種方便度化眾生,第一種是以相好光明度生。第二種以說法度生。第三種以神通力度生。第四種便是以名號度生,這是以悲願力及功德力攝受眾生。阿彌陀佛這四種方法全都靈活運用,無比善巧,是為最尊。成佛必具的三十二相,也是需要無量劫修行忍辱等等功德,才能由自性清淨心顯發而成。眾生往往見到了佛陀具足三十二相的莊嚴,生起仰慕,才能信受佛陀的教法。三十二相在菩薩道中是等覺菩薩才能成就,甚難修證,而阿彌陀佛的誓願,卻能令往生極樂淨土的眾生,人人皆有六種神通,也能具足三十二相,這種佛願佛力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大寶積經》卷三七中說:「如來光者,不可思議,從無量戒聚生,從等持()聚生,慧聚、解脫聚、解脫智見聚生,從如是等無量功德之所由生。」十方諸佛全身任何部位皆能放光,有無見頂光、白毫相光、面光、項光…等等,全身毛孔也能一一放光。《佛說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極為讚歎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的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遍照法界」的誓願已經成就。《佛說無量壽經》中亦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地獄、餓鬼、畜生)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又說:「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不僅三惡道眾生若蒙佛光照身,皆得解脫。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蒙受阿彌陀佛的佛光照觸,身心的安樂,超過了人天(第三十三願);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若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法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可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第十二觀「普觀想」,作為持名念佛的助行,就是如經中所述:「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阿彌陀佛的)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在教化眾生修證菩提方面,阿彌陀佛第四十六願所成就的是:「極樂世界的眾生,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在佛國中,眾生不僅可常見聞阿彌陀佛的說法,也常見聞諸大菩薩的說法。佛及菩薩皆以一音演說種種佛法,各人根器不同,隨聞各得其解。西方極樂佛國的一切有有情、無情皆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佛國內的眾生,皆得見十方佛國的相好光明,也能到十方佛國供養諸佛,聞說妙法;極樂世界的飛禽啼鳴、香樹飄香、微風輕拂、八功德水的水流聲…等等,皆能演說修證菩提的妙法,在在處處皆可啟發眾生的覺性,皆是要讓佛國的眾生,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皆能返覺我們自性本具的清淨莊嚴,速證無生法忍。

  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極樂淨土的清淨殊妙,皆由無量無邊的成佛誓願力所成就的。因為願力遍法界,是故功德悲智亦遍法界,德由願成,德成名立。理體上,佛名即佛德,佛德即佛名,德因名顯,名能顯德,名能召德,故說:「全德立名,全名即全德。」我們眾生只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徹證自心不生不滅、無量光壽的佛德,即隨著吾人之一心持名念佛,念念啟發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業識心即轉成清淨的如來藏,將來必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有十三個大願是以名號利益眾生,無論佛國內眾生及其他佛國的眾生,若得聞阿彌陀佛的佛名,皆能速修清淨菩薩行,速成種種三昧,具足陀羅尼,永不退轉,必證無生法忍,圓成無上菩提。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可說是度化十方佛國眾生速成等覺菩薩的第一方便。

  諸位想想,就算是一個五逆十惡的罪重凡夫,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毫無條件地化身來接引,而他到了極樂佛國,雖處蓮胎,如在小國;雖不能見佛,仍然有大菩薩教導佛法精要,食衣住行種種受用,應念就滿足,樣樣自在無缺,安樂勝過三界諸天。他不僅馬上具有六種神通,也能具有三十二相的金色身,修道永不退轉,一路往上進階,隨心所欲學習佛法,壽命無量,不受絲毫之苦,只有無比的快樂,直接修到一生補處,候補成佛。下品下生都能如此快樂的修學菩提,何況其他品位的自在安樂,更不可言喻了。阿彌陀佛這種無時無地皆以眾生能夠早日成佛的大慈大悲,十方諸佛,皆稱讚其不可思議之功德。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與神通可說至極無上,是為最尊最勝。

  因為我們眾生與十方諸佛,及阿彌陀佛同一清淨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亦在吾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清淨大覺真心之中,我們往生極樂,就好像回歸自己的家鄉,又有何難?只有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才是這世間真正的勝利者!我們凡夫雖然依照釋迦世尊所說的佛經去瞭解,遠不如親自到極樂世界,真實受用其殊勝奧妙!若我們也立志要成佛,我們不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佛國去眼見耳聞,觀摩學習如何成佛,又如何能夠建立自己的佛國?我們一生若能具足信願來念佛,當我們臨命終時那一刻,阿彌陀佛絕對會乘願現身來接引,鼓勵並安慰我們,,一剎那間就攝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不再受眾苦,只受諸樂,壽命無量,直修到一生補處,必定成佛祝福大家!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大慈彌勒菩薩讚佛偈頌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念佛鏡》中也說:「現在十方佛中,彌陀最勝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於現在十方佛中,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又十方佛淨土中,彌陀佛淨土最好!」這些句句是真實語。
過去無量大劫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阿彌陀佛因地為其佛法中之比丘,名曰「法藏」。法藏比丘懇請世自在王佛為他宣說十方諸佛國土所有清淨莊嚴之事,以便精進修學。
爾時,世自在王如來護念法藏比丘無上正真道心之故,即為他宣說了無以計數的諸佛剎土,一一詳加演述,各佛國世界中,其佛世尊不同之清淨誓願,所成就的佛國種種功德莊嚴,如何攝化眾生,以及廣大圓滿的相貌…等等,(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與極樂世界中種種的美妙莊嚴。)法藏比丘蒙佛威力,猶如佛眼徹見無遺,悉能憶念納受,明了通達。
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決定攝取十方諸佛國土各類殊勝的精華,來集合成就一個無與倫比的莊嚴佛國。在世自在王如來及一切大眾面前,發出成佛的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以及後來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依此擴充的無量悲願,願願皆是要救度罪業深重、諸佛難救的一切眾生;願願皆是要幫助眾生,不僅在一生之內迅速地成佛,而且成佛過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身心的快樂超越人天,無法形容,故以「極樂世界」立名。這極樂佛國集合了十方佛國的優點精華,來幫助一切眾生早日成佛,當然是最好的佛國淨土。
為了建立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在因地菩薩行的大乘菩薩道,悲心是特別的深廣,六度萬行是特別的勇猛無畏,特別的清淨圓滿。修行一切菩提誓願利益眾生,無諍亦無四相,稱性而修,全修在性,法性無量無邊,悲願亦無量無邊,由無漏正智所導修的六度萬行,也是無量無邊。既然造作佛界的因心全是無量無邊,所招感的依正果報,當然也是無量無邊的莊嚴,阿彌陀佛的金色身具有無量光、無量壽,極樂佛國融通一切佛界,無有邊際,所度眾生亦無法計數。十法界中,從地獄至等覺菩薩,無量無邊的眾生,阿彌陀佛悉皆平等攝受,眾生只要生到極樂世界,要到十方任何佛國去供養、參訪、聞法等等,隨意即到,悉無隔礙。
云何「阿彌陀佛最慈」?十方諸佛,皆是徹證法身性德而成報身佛,佛的法身常住不滅,佛的報身亦永恆不滅,應化身則是隨眾生的機緣唯心而現。報身及化身皆是法身清淨體的相用,阿彌陀佛是報身佛,依報即是極樂淨土。一般而言,罪業凡夫的我們,沒有「破一分無明,證一份法身」,沒有清淨身,是無法往生諸佛的淨土。為何我們凡夫可以往生到極樂佛國?唐朝善導大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特別攝受所致,是靠佛力,非靠自力,故能往生。九品往生也是為了接引我們罪業凡夫所設,就算犯下五逆十惡的眾生,只要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意往生極樂佛國,阿彌陀佛一視同仁,皆遣化佛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十方一切佛中,只有阿彌陀佛發願來接引罪惡凡夫往生到佛國。
云何「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悲華經》上說:過去不可數無量大劫前,此娑婆世界名為「刪提嵐」,阿彌陀佛因地為「無諍念」轉輪聖王,因供養「寶藏如來」,而在此娑婆世界發起了成佛的菩提心,並且蒙寶藏佛授記將來必定成佛;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身,亦常在娑婆世界修證無四相的六度萬行,利樂娑婆世界的的一切眾生,故說阿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進而言之,過去劫中,由於我們受過阿彌陀佛因地菩薩行的救苦救難,自然法緣就深了;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也會有緣得聞念佛法門,也能發起信願往生極樂佛國。明朝成時法師說:「緣深,則境界難思,非十地等覺所能測。緣久,則神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倫。」皆因緣深緣久,所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單憑眾生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第十八願),或日日發願(念佛法門的要訣),眾善皆迴向願生極樂(第十九願),願生即生,如此直捷方便,如此殊勝微妙,如此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仍知究竟。
云何「阿彌陀佛最尊最勝」?十方諸佛以四種方便度化眾生,第一種是以相好光明度生。第二種以說法度生。第三種以神通力度生。第四種便是以名號度生,這是以悲願力及功德力攝受眾生。阿彌陀佛這四種方法全都靈活運用,無比善巧,是為最尊。成佛必具的三十二相,也是需要無量劫修行忍辱等等功德,才能由自性清淨心顯發而成。眾生往往見到了佛陀具足三十二相的莊嚴,生起仰慕,才能信受佛陀的教法。三十二相在菩薩道中是等覺菩薩才能成就,甚難修證,而阿彌陀佛的誓願,卻能令往生極樂淨土的眾生,人人皆有六種神通,也能具足三十二相,這種佛願佛力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大寶積經》卷三七中說:「如來光者,不可思議,從無量戒聚生,從等持(定)聚生,慧聚、解脫聚、解脫智見聚生,從如是等無量功德之所由生。」十方諸佛全身任何部位皆能放光,有無見頂光、白毫相光、面光、項光…等等,全身毛孔也能一一放光。《佛說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極為讚歎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的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遍照法界」的誓願已經成就。《佛說無量壽經》中亦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地獄、餓鬼、畜生)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又說:「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不僅三惡道眾生若蒙佛光照身,皆得解脫。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蒙受阿彌陀佛的佛光照觸,身心的安樂,超過了人天(第三十三願);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若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遍照十法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可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第十二觀「普觀想」,作為持名念佛的助行,就是如經中所述:「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阿彌陀佛的)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在教化眾生修證菩提方面,阿彌陀佛第四十六願所成就的是:「極樂世界的眾生,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在佛國中,眾生不僅可常見聞阿彌陀佛的說法,也常見聞諸大菩薩的說法。佛及菩薩皆以一音演說種種佛法,各人根器不同,隨聞各得其解。西方極樂佛國的一切有有情、無情皆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佛國內的眾生,皆得見十方佛國的相好光明,也能到十方佛國供養諸佛,聞說妙法;極樂世界的飛禽啼鳴、香樹飄香、微風輕拂、八功德水的水流聲…等等,皆能演說修證菩提的妙法,在在處處皆可啟發眾生的覺性,皆是要讓佛國的眾生,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皆能返覺我們自性本具的清淨莊嚴,速證無生法忍。
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極樂淨土的清淨殊妙,皆由無量無邊的成佛誓願力所成就的。因為願力遍法界,是故功德悲智亦遍法界,德由願成,德成名立。理體上,佛名即佛德,佛德即佛名,德因名顯,名能顯德,名能召德,故說:「全德立名,全名即全德。」我們眾生只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能以名召德,阿彌陀佛徹證自心不生不滅、無量光壽的佛德,即隨著吾人之一心持名念佛,念念啟發我們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業識心即轉成清淨的如來藏,將來必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有十三個大願是以名號利益眾生,無論佛國內眾生及其他佛國的眾生,若得聞阿彌陀佛的佛名,皆能速修清淨菩薩行,速成種種三昧,具足陀羅尼,永不退轉,必證無生法忍,圓成無上菩提。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可說是度化十方佛國眾生速成等覺菩薩的第一方便。
諸位想想,就算是一個五逆十惡的罪重凡夫,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願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毫無條件地化身來接引,而他到了極樂佛國,雖處蓮胎,如在小國;雖不能見佛,仍然有大菩薩教導佛法精要,食衣住行種種受用,應念就滿足,樣樣自在無缺,安樂勝過三界諸天。他不僅馬上具有六種神通,也能具有三十二相的金色身,修道永不退轉,一路往上進階,隨心所欲學習佛法,壽命無量,不受絲毫之苦,只有無比的快樂,直接修到一生補處,候補成佛。下品下生都能如此快樂的修學菩提,何況其他品位的自在安樂,更不可言喻了。阿彌陀佛這種無時無地皆以眾生能夠早日成佛的大慈大悲,十方諸佛,皆稱讚其不可思議之功德。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與神通可說至極無上,是為最尊最勝。
因為我們眾生與十方諸佛,及阿彌陀佛同一清淨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亦在吾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清淨大覺真心之中,我們往生極樂,就好像回歸自己的家鄉,又有何難?只有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才是這世間真正的勝利者!我們凡夫雖然依照釋迦世尊所說的佛經去瞭解,遠不如親自到極樂世界,真實受用其殊勝奧妙!若我們也立志要成佛,我們不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佛國去眼見耳聞,觀摩學習如何成佛,又如何能夠建立自己的佛國?我們一生若能具足信願來念佛,當我們臨命終時那一刻,阿彌陀佛絕對會乘願現身來接引,鼓勵並安慰我們,,一剎那間就攝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佛國,不再受眾苦,只受諸樂,壽命無量,直修到一生補處,必定成佛! 祝福大家!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普賢行願者看世間眾生,只有二種,一種能往生極樂佛國;一種不能往生。想要往生佛國,重在修行,不是文字語言了解就可以。修行只在修現前這一念。憨山大師說:「無明生死根株,只在現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將謂已涉千萬途程,殊不知未離(現前)腳跟一步也。是知,歷劫妄想遷流,生死輪轉,實未離當人一念。若能日用現前見聞覺知,念念生處著力覷破,生處不生,則歷劫生死情根,當下頓斷,不假他力。佛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吾人要在六根對六塵所起的愛憎情念,在現前這一念頓斷習性的擺佈,就要時時刻刻每一念自我反省,是否起貪?起瞋?起痴?然後以地藏大士所教的「唯心識觀」來覺悟、洗滌,是為最妙的修法。若不能以「唯心識觀」來清除妄想執著,習性深固,年老時、重病時、臨終時,必然為業力纏縛牽引,你我十之八九皆下墮三惡道。

不僅看破並放下現前的邪知邪見,進一步還要提起來,提起念「阿彌陀佛」,更積極地以佛名來招感你我本具的覺性,直心正念真如,顯發我們橫遍豎窮,遍十方法界的法身性德;憶佛念佛,不僅見自性佛,還要見報身佛~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自忖:「阿彌陀佛,慈悲無限,萬德莊嚴,我應若是,發起往生極樂去成佛的誓願!」是為真正能修行現前一念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一句佛號如何念?

覺明妙行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打太極拳的人,若不能氣沈丹田,以脊為軸來練功,也只是在跳韻律舞。念佛的人,沒有願,沒有心,念佛也只是在耍嘴皮,事倍功少。念佛不在念多、念快。有往生願的人,一念皆可往生;沒往生願的人,念到入定,亦只是個木頭,跟阿彌陀佛的心願毫不相應,空費力氣,不會得到冥佑。阿彌陀佛並無要求你我一天要念多少,不要拿個計數器,念不了幾句,老是在看念多少,那是在念「數字」,不是念「佛」。

每天起床後,睡覺前,雜事暫閒,先息想定慮,說「我願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然後,把呼吸調柔調細,若有若無,再徐徐念出佛號;由心念出,聲合乎心,心隨乎聲,每一字念得明明白白,聽得明明白白,就是止觀雙運,修行念佛三昧。時間自定,可長可短,念得有法味,念得知感恩,念得懂懺悔,就念多一點,日日不斷,以此為念佛功課。

平時無論閒忙,想到就念,有閒就念,走路吃飯皆無妨默默憶念,時地動作皆無拘,以一念除妄念,念久自得諸念澄清,自性彌陀靈照不二,爽爽朗朗。清淨本性功德顯發,悉除罪業,悉無障礙,身心自然安樂!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念佛如何能一心不亂?

覺明妙行菩薩曰:「(事一心)汝今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切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則入正憶念三昧。」

又云:「(理一心)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只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

理一心,念佛是念法身,十方如來與法界眾生同一法身,同一真心,無名無相,萬德莊嚴,佛名即佛法身,佛身即佛德,以名召德,佛法身即眾生法身,佛之萬德亦是眾生人人本具之性德,非一非二,不可思議,無越此心,不生不滅,不變不異,無來無去,無形無相,心尚不可得,豈有動亂?

佛無妄言:凡有心者,皆當作佛。佛無虛願:發願生極樂,命終必生極樂佛國。念佛法門重在「行」,只要我們有心來念佛,有願來念佛,能行必得「解」,我們不必研究深奧的佛法,只要率直將佛號念去,事一心就是理一心,憶佛念佛,自得心開,心開是解悟了,也能由煩惱貪愛中出離解脫,功不唐捐。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苦為師,念佛跳出六道輪迴〉

印光大師云:「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念佛人遭受苦難之際、應深信因果,才能由果驗因,生大怖畏,生大慚愧!

今世所受的業果,皆是過去世所造的因,遇緣形成的。人,是由淫慾投胎的,投胎即錯,生死之間,更有無量苦惱,佛法上概括為八種,略述如下:

〈生苦〉第八識流出一念愛慾為受生種子,剎那間於父精母卵之中而成胞胎。將此靈識置於女腹之內,即是置身於十個月的臭穢胎獄。故投胎即是人生受苦的開始。出生之時,母與胎兒,或因難產、流產而傷亡,多有苦難災病。出生之後,或基因缺陷,惡病纏身;由生到死,人人恆為食衣住行之安定而憂悲苦惱。

〈老苦〉年歲愈老,氣力衰弱,威勢盡失,容貌變醜,耳不聰,眼不明,記憶、判斷力退化,動作遲鈍,若受人欺侮,也無力抗拒。

〈病苦〉世間英雄佳人,平日健美自傲,遇到病苦折磨,皆是一付憔悴可憐。雖然度日如年,卻只能默默忍受,眼淚往肚內流。

〈死苦〉人一生的天災人禍何其多!連走路都不安全。無論病死、意外死、快死、慢死,就算牽腸掛肚,死不暝目,還是要死,真是無奈!

〈愛別離苦〉情義深重的人,互相百般愛護,生離死別那一刻到來,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千種情懷千種恨,毫無辦法,終須一別。

〈怨憎會苦〉越看不順眼的冤家,越是常常相遇及聚會。世上的婆媳鬥爭,是標準的怨憎會苦。生生世世,冤冤相報,互為因果,沒個了時。

〈求不得苦〉用盡力氣,處處謀求,使盡心機,時時鑽管,偏偏無法稱心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緣不足,無法強求。

〈五陰熾盛苦〉五陰又名五蘊。一切眾生迷執「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生滅而輪迴六道生死。無始劫來,誤認此幻化身心為實我,六根對六塵因愛憎而分別,因分別而起種種妄想,因執著妄想而造業,因造業積聚五蘊而引入六道生死輪迴,受盡一切苦厄。五蘊不空,一切苦永不止息!

皇甫士坊先生的淨土詩曰:「不是娑婆苦折磨,誰肯灰心厭生死?」「眼前煩惱為誰來?都是西方促裝使!」一切痛苦,都在警示敦促吾人,要一心仰仗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跳脫生死輪迴,往生不受眾苦的極樂佛國啊!我們從無量劫輪迴以來,從沒發過一念心要厭離生死,若不遭受苦難來折磨,有誰能夠捨棄這個臭穢不堪的身心,發願求生極樂淨土?

以苦為師,一心念佛,發願往生佛國,永遠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的苦痛,才是一了百了、直正離苦得樂的光明大道!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名召德,顯我法身萬德莊嚴〉

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因地修行之大悲勇猛不可思議!《佛說菩薩藏經》中說,釋迦如來在無量劫前,行菩薩道時,救世心長。曾經發願要作大醫王:「塵世眾生,多患疾苦,願以我身,為彼藥王。各種病痛,著手回春。住世長久,期以千歲。」發是願已,投生於閻浮提世界摩希斯那王家中。王后懷孕以後,便善為人治病,無須用藥,手觸便癒。王室中人,任何群醫束手,百藥無效的重病死症,只要經過王后手撫,應手病除。是故,人人感德,傳為佳話。王后受孕後十個月,產下一個妙相兒,生即能言,告訴眾人曰:「我無他長,惟善治病,人如有病,速來我處,方便為治。」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摩訶薩教導的「唯心識觀」及「真如實觀」是修證「無生法忍」的基礎,而無生法忍也是我們發大乘菩提心,累劫修進菩薩道、普賢行願必須具備的心法。以無生法忍修六度萬行,就是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因為大乘成佛之道,需要累劫勤苦自利利他,我們初發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很容易在大乘菩提道的即空即假即中偏執一邊,無法圓融無礙而生怯弱,地藏大士如憐幼兒,悉皆善巧安慰。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汝云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得離怯弱?」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嘗以巧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為善安慰說者。云何安慰?所謂鈍根小心眾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而復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

我即為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為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又復為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闥婆城,如空谷響,如陽光,如泡如露,如燈如目曀,如夢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

如此所說,能被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

復有眾生,不解如來旨意故,而生怯弱。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已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眾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恆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復能了了見一切眾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為無明闇染之所覆障,長夜恆受生老病死無量眾苦,如來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眾生離於眾苦,同獲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乃所應得。但一切眾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於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菩提體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俱,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俱,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以離一切相故。離一切相者,所謂不可依言說取,以菩提法中,無有受言說者,及無能言說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無有能取可取,無自無他,離分別相故。若有分別想者,則為虛偽,不名相應。

如是等說,鈍根眾生不能解者,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一向畢竟而無所有,其心怯弱,畏墮無所得中,或生斷滅想,作增減見,輕起誹謗,自輕輕他。

我即為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如是等說,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又復愚癡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

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名安慰。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應,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云何知離相違相?所謂如來法身中,雖復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諦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分別,想念則盡,更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

復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偽之相,畢竟常恆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減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為不空。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復有之,但為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眾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乃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當如是知。」

地藏菩薩摩訶薩早已成佛,佛佛道同,以上所教示的就如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金剛經》所說:「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眾生人人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若要證得無上菩提,圓滿佛道,如阿彌陀佛殊勝無比的依正二報,仍然要以「唯心識觀」去除妄想執著,再以無四相來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才能顯發我們本具的萬德莊嚴,普利一切諸含識!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明妙行菩薩的教法:「汝等當知學人洗心不密,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念念皆貪!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遊,未能頃刻歸一,良由汝等於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身纏心縛,深入塵網,哪得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錢之與、奪,作棄捨觀,作非我有觀。奪,不起瞋;與,不起悅,如是乃至百千萬錢,乃至億億萬錢,乃至國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錢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漏消亡,障緣永滅,漸履清淨,成就道品。」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jpg

             地藏菩薩摩訶薩教導的「唯心識觀」

至極大悲釋迦牟尼世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眾生本來與十方諸佛同具清淨不生不滅、無垢無染的法身,《楞嚴經》中說:只因最初一念「我要明白」的分別心,而起無明,因無明故,各種分別相續相生,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業習,自纏自縛,如蠶吐絲,而有三界六道輪迴生死的苦惱。所以迷本淨心的「妄想執著」乃是造作生死業果痛苦的業因,「妄想」是愛憎分別計較是非,「執著」是我執我見我慢,相輔相生,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因我執,我執立,是非生,愛憎立,喜怒滋,自性昏,諸惡長,諸惡皆作則眾苦交煎矣,生死苦惱永無止息!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摩訶薩說:「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薰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地藏菩薩摩訶薩教示吾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我們若能常常自我覺照自己當下這一念,是虛妄亂想,用「唯心識觀」於妄想起處一念看破它,則業根積習當下斬除,就不隨惡習所轉,念念覺察,念念消滅,如普賢大士所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又說:「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

地藏大士早已成佛,所傳授的心法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如《七佛傳心法偈》中,毗婆尸佛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毗舍浮佛亦云:「假藉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地藏大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教導我們去除妄想執著、返璞歸真的妙法:「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益大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中說:「此唯心識觀乃是破法執之利刀,燒煩惱之猛燄,證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訣,至簡至易,至妙至玄!」《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唯心識觀」的奢摩他就是「真如實觀」,毗婆舍那即是修「如幻三昧」,吾人皆可交互覺觀運用,是斷除妄想執著,顯發我們本具菩提覺性,最直捷了當的妙法!夜半時分,若以觀世音菩薩所教的反聞聞自性作唯心識觀,更是說不出的寂滅清淨!所以,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楞嚴經》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憨山大師云:「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功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念佛人,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塵所起的一切幻化境界裡,時時刻刻以「唯心識觀」除滅一切貪瞋痴慢疑,除心不除境,身口意不造十惡,念念回歸不生不滅的般若智身,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觀自在」菩薩,自利利他悉無心魔障礙;才能「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jpg

      念佛人解行相應,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普賢行願品》云:「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有心學佛的人,能夠理解佛經的文字,能讀能誦能說,卻不能去實踐,不是真智慧,有了信解,能說還要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才是真正菩提覺悟之道。

(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髓,廣欽老和尚說《心經》中最重要的是:「觀自在」!我們若看不破,就放不下,若沒放下,就得不到自在。我們要看破,就是要看到人生真實的一面,才能放下。我們人生真實的實相是什麼?佛陀在《金剛經》說,就是無我,不僅我們本身當體是因緣所生,是空的;別人也都是空的。如果跟我們有情緣的,我們會生喜怒哀樂;如果跟我們無情緣的人發生不幸,我們並不悲傷。這都是我們攀緣的我執習性所造成的煩惱,但佛說實際是無我,無眾生的,皆是幻相,皆是攀緣心而已。實際上我們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及他,為什麼? 我們人生的每年每天,分分秒秒的緣起緣滅,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它都有因緣果報,雖有因果,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如夢如幻,空,不可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觀世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集合成「我」的「色受想行識」,也稱五陰,陰蔽了我們的覺性。我們要知道它們是空的,要看得破、放得下,知道「無我」,才沒有苦痛厄難的折磨。所以憨山大師也說:修行由始至終皆在去我執,改習氣,才能大公無私的去修行六度萬行,超越自心魔障,雖證無上菩提,而無所得!

 (行)~念佛人除了一心念佛,以「願生極樂」為第一要務。日常生活中仍然要以修行「摩訶般若波羅蜜」為第二重心。我們遇事觸緣,時時刻刻要以「照見五蘊皆空」,自參自悟,悉除一切障礙苦惱。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是在照見「色受想行識」皆無自性,五蘊無自性,就是不能自主,不能自在,依他幻化,無自性即是無我。「色」無自性,無我。宇宙一切的形形色色,皆屬物質聚合而成。山河大地是色,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四元素聚合而成的色相。因為一切色皆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當體即空,成壞無常,虛幻不實。萬法萬相,來去皆無自性,不可得,故「色即是空」。

    佛也說:要常觀「色如聚沫」,我們的色身由四大假合,亦如水面上,風吹而成的聚沫,虛有形狀,體本無實,瞬間即破滅,無法自在,沒有自性,也是「色即是空」;色雖沒有自性,卻能緣成幻有,空即是有,故「空即是色」。若仔細思惟,我們的身體是假藉父精母卵而生的,生老病死,眾緣生滅從來沒有止息。五歲的我是我?還是現在的我是我? 都不是,沒有一個我是不變的,分分秒秒,紅血球、白血球及各種細胞都在新陳代謝,「我」只是一種概念的執著,有我即有憂悲苦惱! 從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看破自我,才能真正放下。看別人也一樣,我們見得到的,皆是不真實!親人好友等等,皆是因緣和合,暫聚在一起罷了,緣盡皆空,是夢是幻!常作如是觀。

    也要常觀「受如水泡」,我們一切的苦受、樂受,就像水面因風動或物擊所成的浮泡,皆隨不定外緣忽然生成,須臾即沒,因緣生、因緣滅,皆無自性,不能自主,故無我,無我即空,所以「受即是空」。但苦樂宛然,不壞幻受,故「空即是受」。

    「想」也無我。五蘊中,想蘊若破,五蘊皆空。「想」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生出的分別、愛憎的念頭,生滅不停,佛也說:要常觀「想如陽焰」,陽焰是春天遠觀曠野,日光折射,如水溶樣;渴鹿見之,以為陽焰是沙漠中的水池,奔前追水,不知水不可得,只是幻像!我們六根對六塵,所引起的一切愛恨情仇、分別計較,皆是如海市蜃樓般的幻覺,毫無真實可得。故說「想即是空」;又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空即是想」。

    常觀察「行如芭蕉」,我們隨著妄念遷流而去造作諸行,妄念非實,一切行為亦如芭蕉中空虛脆,究竟毫無實體,空不可得,故說「行即是空」;雖然諸行無常,隨緣變易,但是諸行的因緣果報究竟不昧,所以「空即是行」。

    常觀知「識如幻事」,我們的識蘊,是我們眾生依無明所起的識心分別,如第八識,及由此轉生的第七識、前六識,皆認假為真,妄想執著,而誤認有個虛妄的我及我所;是妄想而有,非實體而有,就像魔術師幻出種種幻術,皆空無所有,故說「識即是空」。但若了知第八識雖虛幻無主,當體不離如來藏,體性本真,那麼「空即是識」。

我們觀察自我的起心動念,就知道每一秒都是亂想紛飛,無法停止。前一秒想的,後一秒就改變了;前秒哭,後秒笑;前秒愛,後秒恨,生住異滅,變換迅速。無中生有,轉瞬成空。沒有一種心意是永恆不變的,只是一種妄想執著,再換成另一種妄想執者,隨緣變化不止,都是永無止盡的妄想執著。

我們要如何對治?只有用都攝六根、專心一意來念佛,自念自聽,才能以一念抵萬念,漸除妄念,而回歸清淨自性。這是「止」;若不能以念佛「止」除妄念,就進一步,常常用「觀」來照見五蘊皆無自性,「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虛幻不實,何必再由實相無相中去起心動念,以貪瞋痴的妄念來自害?若我們常常即止即觀,止觀雙運,就漸漸能從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之中,去看破虛幻無主的穢身及妄念,不再隨生隨死,隨其欺誑擺佈,我們才能回歸清淨的真心,直正是「觀自在菩薩」。我們念佛,就會常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身相應了,就是念實相佛,將來往生極樂自然位在上品!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4.jpg

念佛人解行相應之四兩撥千斤

《普賢行願品》云:「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有心學佛的人,能夠理解佛經的文字,能讀能誦能說,卻不能去實踐,不是真智慧,有了信解,能說還要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才是真正菩提覺悟之道。

(解) 很多人都得聞「阿彌陀佛」聖號,也研讀過淨土五經、淨土十要,但是否真能深信切願起修念佛?或者人念我也念,是否真知念佛法門的要訣?

益大師說:「往生但憑信願之有無」,這個信願是指堅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現今已經成就,大慈大悲、大誓願力、大神通力來救度眾生悉無障礙。唐朝時人聞念佛法門,皆疑問:「阿彌陀佛是功德圓滿的報身佛,凡夫未破無明證法身,又如何得生報身佛的淨土?」善導大師說:因為阿彌陀佛有大誓願力要接引眾生,凡夫只要願生,無論修持深淺,皆可往生極樂淨土。

也因為我們罪業凡夫百分之九十九依靠阿彌陀佛的誓願力、神通力才得以往生佛國,所以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佛說阿彌陀經》中四次勸我們眾生要「發願往生極樂」!而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翻譯為「繫念不亂」,只要有信願,(助念時常見)臨終自然一心不亂。九品中下品下生,臨終遇善知識教導,一念願生,亦皆得生。

(行)既然往生極樂佛國的要訣在「深信切願」,宋朝慈雲懺主就教人極其簡易的十念法,每日一次,面向西十口氣稱念佛號,然後發願迴向一遍(有興趣照章誦念者可搜查抄下來),導歸極樂,人人也必定往生佛國。 如果我們知道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就要把「往生極樂」當做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無論生活如何繁忙,我們有一種更簡單的念佛,也一樣可以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那就是起床後及睡覺前早晚各一次,坐在床沿或床上念阿彌陀佛(四字、六字皆可)聖號十分鐘,然後合掌說:「我願往生極樂世界,懇請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我!」三遍,這樣天天有恆地實行,此世命終,必能往生佛國!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殊勝妙法。

吾人若要學習普賢行願及一切菩薩心行,應當也要以「天天發願往生極樂」的信願為主,來引導我們的父母夫妻子女眷屬好友一心來念佛,自然「萬人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掉,佛無虛願!佛無妄語!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33032153.jpg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一心稱念,必能救苦救難!〕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釋迦世尊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曾經,我遭遇了重大車禍。腦部重創昏迷的那一刻,與我同時車禍、輕傷的女兒驚恐無助,懇求觀世音菩薩救護;如她事後回想,稱念到第三聲「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後,大悲觀世音菩薩化身一位與我母親熟稔的朋友,是曾在我祖父診所中長期工作的一位男人,將我移到路旁樹下,免被後車繼續輾撞,並讓我坐起、幫我按摩,引導我頭部撞傷後所導致的顱內大量出血、積血,能夠經由口、鼻流出來,才不會留在腦中變成血塊、壓死腦細胞,我才得以存活至今。他的名字、住處等等,是當時撞傷我們的人,見他大膽地移動車禍的傷患,叫他留下的。事後聯繫,實際的他,當時清晨仍在睡覺,也不知道有此等事。我們才恍然明白,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化身來拯救我的生命。   
不要懷疑,信心堅固,皆會感應!若親人罹患疑難重病,我們可合掌這樣懇求菩薩:「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懇請您救苦救難,若我的○○(與病人的關係),○○○(姓名),他(她)若命不該終,請讓他得到正確的治療,很快就痊癒;若他命該壽終,請您接引他到極樂佛國。」說三遍,然後一心稱念觀音聖號:「南無(摩)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觀音菩薩」都可以。每三~四個小時合掌懇求觀世音菩薩一次,其他時間就一心稱念觀音聖號,當我們念聖號時,觀世音菩薩有他心通,皆知道我們心中的煩惱、恐懼,他會尋聲救苦。   
當我們進入加護病房探視病人時,也可在其耳邊念幾聲「救苦救難觀音菩薩」,告訴他(她),我們已懇求觀世音菩薩來幫助您了,您也可以在心中默念「觀音菩薩」。這樣,病人的意志力就會被提昇振作,也會減輕痛苦,神智有所依靠,就不再害怕,漸趨堅強。 <普門品>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33032768.jpg

我們盡未來無量劫中學習普賢十大願王來自利利他,早生西方極樂佛國,共證無上佛道,要如何才能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十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答案也在《普賢行願品》中,就是偈頌中的「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普賢行願的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是學習毗盧遮那如來無量無邊的行願,毗盧遮那如來的報土是「華藏世界」。《大方廣佛華嚴經》說:「一華藏世界海,即一佛之報土。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為一世界種;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為一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中,可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由無量無數的佛世界所集結而成,娑婆世界及西方極樂佛國亦在其中。《大方廣佛華嚴經》亦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慈舟大師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佛互為主伴。每一世界一佛為主,餘佛皆伴;主為能化,伴為所化,佛佛道同。在華藏世界海中,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阿彌陀佛是毗盧遮那佛所化的一尊報身佛,法報不分,皆常住不滅;而千百億釋迦牟尼佛也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化身佛,隨眾生機緣而化現,故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三世佛是過去、現在、未來佛,在佛的智照中,「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皆是未來之佛,皆可成佛。

這個法身是無分別的,沒有切割的,一切佛的法身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法身,圓融一體,它的大方廣沒有限量,没有邊際。它是一真法界心,是創造十法界的真心,法界的妄心雖也離不開它,但虛幻的妄想執著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法污染我們的真心。它是《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無來也無去,是遍佈法界一切時空的真如,如如不動,無變無異。它是法界唯一的實相,而實相無形無相,也是無不相,能緣生合成一切相卻畢竟空,而真空非斷滅,十法界相由它建立,它不壞緣起,畢竟空也是畢竟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非空非有,非非空亦非非有。此心體的真如法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四聖六凡的十法界皆由此心體遇緣所造,依淨緣顯發本具無量功德,就成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出世聖賢的法界;若隨染緣,則變自性功德為恆河沙煩惱,也能造成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凡法界。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將「尊重己靈」列為我們發菩提心的第七因緣,他說:「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猶是凡夫。又我世尊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故宜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尊重己靈,就是要看重我們人人皆具有與十方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的法身,依此法身修行六度萬行,皆可證悟成佛。

持名念佛是最直捷了當的直心正念真如,沒有時地、根器的限制,又容易專攝一心而入念佛三昧,是最殊勝方便的修法。我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法身,同具體相用三大。我們稱念「阿彌陀佛」,以名召德,這句佛號也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法身本體。既然同一法身,水乳交融,一心念佛時,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體無二,性本圓融。我求生極樂世界,即是求生我法身本具的佛土,願生即生,不隔分毫,毫無障礙;而極樂世界種種不可思議的依正果報,雖是彼佛為我顯現,也是我心本具的佛德顯現。

當我們持名念佛時,一字一句,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這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大乘止觀,這就是實相念佛。不用別求離念離相,這一句佛號念時即空即假即中,稱念時,來無所來;念過了,去無所去。由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念出,當下回歸了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不增也不減,無垢也無淨,沒有是非榮辱得失美醜讚謗…一切的對立,只是一如,在如如不動的念佛大定中,直證法身。普賢行願者亦如是,十大願王的學習行持,念念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修一切善法,自然會超越一切是非得失榮辱,直顯清淨無染、廣大無涯的法身德。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3259.JPG

空觀心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持大悲咒要用十種心,
這十種心是一切眾生成佛的基礎,普賢行願者的六度萬行都要常以此十種心行來自我檢驗及修正。
一是「大慈大悲心」,二是「平等心」,三是「無為心」,四是「無染心」,五是「空觀心」,六是「恭敬心」,七是「卑下心」,八是「無雜亂心」,九是「無見取心」,十是「無上菩提心」!

「空觀心」是般若波羅蜜的基礎,也就是說以無生法忍修六度萬行,皆要有空觀心。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斷滅邪見空,《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空有不二的空。諸法空相,相即是空,空也能生相,空即是相。人空、法空、緣起性空、十八空,乃至畢竟空。皆是當體即空,活在當下,若著個有當下,皆妄想,活在當下皆空,就入道了。因為《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念念無住即空觀心。

《心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我們與十方諸佛同一的法身、法體、法性,僧肇大師讚頌真如法性說:「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它不生,所以畢竟空;它也不滅,雖然無形無相,也能一切唯心創造十法界。創造了佛國,依然如如不動,無智亦無得。

《占察善惡業報經》說: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薰習因緣,現妄境令生念著。」

法性(法界性)本來無十法界,一切法畢竟空。那又為何明明白白佛陀告訴我們有十法界呢?真空不離妙有(幻有),妙有即是真空,一切境界皆是吾人唯心所造、唯心循業發現的業報境界。同是恆河的河水,人道眾生見是水,天人見是琉璃,餓鬼見是膿血,地獄眾生見是猛火。法界本無界,造了地獄業的眾生於畢竟空見是地獄法界,鬼道眾生於畢竟空見是餓鬼法界,畜生道眾生,於畢竟空見是畜生法界,乃至天道、聲聞、緣覺、菩薩及佛法界,皆是自作自受,唯心所造,唯業所感,就是成佛了,也是自證自知,唯佛與佛方知究竟。我們若知道一切起心動念,皆可在畢竟空中創立自己的法界,那麼就知道,修行就在修現前這一念。

所以《金剛經》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是菩薩學者的空觀心。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33032753.jpg

(無染心)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持大悲咒要用十種心,
這十種心是一切眾生成佛的基礎,普賢行願者的六度萬行都要常以此十種心行來自我檢驗及修正。
一是「大慈大悲心」,二是「平等心」,三是「無為心」,四是「無染心」,五是「空觀心」,六是「恭敬心」,七是「卑下心」,八是「無雜亂心」,九是「無見取心」,十是「無上菩提心」!

大悲咒是要利益眾生,所以這十種心也是菩薩道行者必修的功行。如果我們常以此十種心來修一切法利益法界一切眾生,就能常安住於無生法忍,恆不忘失菩提心,恆修清淨波羅蜜!

無染心是講一切行法,無論世間、出世法,皆要去我執及法執。我執是一切執著的基礎,有執就有著,有著即於無生法中見有生滅來去是非榮辱得失,即是以虛妄法來自我染污,增長無明,背離清淨解脫之道,無法自利,也無法利益眾生。

無染心的養成,首先要以五戒十善來奠基。無論世間法或出世法,皆要敦倫盡分,做人做事要有道有德。口業要自我拘束不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身業不可殺、盜、淫,胡作非為;意業要常自我覺知我在貪什麼?我在瞋什麼?我何其愚痴?若有惡染,即應息心止念,不再肆意妄為,身口不為惡業。舉例來說:世間的婆媳、夫妻、子女等的鬥爭,皆由我執我見我慢,再加上壞心腸去說妄語、去兩舌撥弄,往往一個家庭就烏煙瘴氣,不氣死也會中毒而死。真是無奈,你我他皆是如此!為什麼愛說謊?

惡的執著不可染心,善的執著也不可污染自心。斷滅空的眾生,執著空是一種自我污染而不自知。土城有個道場自命清高,規定進入寺院不可穿短褲、短裙(學到南傳小乘佛法的著相),明明這間寺院是由十方眾生集資興建的,取之十方,也要回饋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才是這間寺院的主人,現在變成了一小撮人在當私有財產來管理,不許這個,也不許那個,我在西方三聖殿外花園中遙望遠山,一邊甩手,就有出家眾來指責我是不恭敬,我說:師父,您犯了妄語戒,綺語戒。是你嫌棄眾生?還是佛、菩薩會嫌棄眾生?哪個地方沒有佛?佛遍一切處,我們脫光洗澡、大小便,佛悉知悉見!

十方諸佛與十方眾生同一法身。若我們幫助眾生皆是份內的義務,,要船過水無痕。受戒、打佛七本就是該做的,何必常嚷嚷。助念也是念佛人的義務,偏偏有個蓮社團體去助念,不許喪家做這個、那個,只要家屬悲傷不能配合,扭頭就離開。這都是法執深重,佛法無法深入融會貫通,自害又害他,無法修持清淨波羅蜜,布施也無法三輪體空。〈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愛憎,洞然明白。」若有揀擇、愛憎,即是污染自心的愛見大悲,有所得失,要入真正的菩薩行道,恐怕還早。只有如《金剛經》所教: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去修一切善法,才能學習無染心。

我常勸遊民念十聲佛就給他一百元,想讓他們種下金剛種子,將來皆生極樂佛國。最近在公園旁見到一位常常喝酒嘔吐的遊民,難得清醒,我想:給他一佰元,他照樣買酒喝,要他念佛嗎?我又想:他喝酒是他的意樂,我的意樂是勸人念佛,兩不相干。我仍然勸他念「阿彌陀佛」十聲,給了一百。他告訴我:他從小就皈依了,哇,皈依講得出來。還好,我若見人善或惡,若作愛憎分別揀擇,自我污染了利益眾生的清淨心。就不是無染心了。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jpg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持大悲咒要用十種心,
這十種心是一切眾生成佛的基礎,普賢行願者的六度萬行都要常以此十種心行來自我檢驗及修正。
一是「大慈大悲心」,二是「平等心」,三是「無為心」,四是「無染心」,五是「空觀心」,六是「恭敬心」,七是「卑下心」,八是「無雜亂心」,九是「無見取心」,十是「無上菩提心」!

「無為心」主要講的是我們本性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為並非無所作為,它是在有為中的無為。就像「空」不可離色,離色空是斷滅空,是邪見空,必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無生亦無滅。我們真如法性是活活潑潑的,它沒有形相,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性質,所以,我們才能以後念斬前念,任意可改變心意,遇緣創造自己的法界,故說:法無定法,遇緣繁興,唯心所造,唯識所現。

佛告賢護菩薩說:「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見自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境空),能想亦空(智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法,若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重要的,我們心中要有菩提誓願如如不動。生活中,念佛第一重要,為何要念佛?因為發了誓願,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若我今天發現我已癌末,我不會隨緣就變,變成到處求醫,要求治病、長壽,我生大歡喜,終於要滿願了,我要見到阿彌陀佛了,治療也罷(減輕癌痛),不治療也可,一意西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若解悟高者,知道吾人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此法身橫遍豎窮,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自然在生活中,將一切遇到的是非、榮辱、得失…冷冰冰放下,過去已過去,未來不必預思量,當下念念亦無住,隨緣不變,不造十惡;不變隨緣,努力宏揚幫助眾生最快成佛的念佛法門,一以貫之,死而後已,只是本份事,像牽著老太婆過馬路,唯識所現,唯心能造!豈有所得?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