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飯王往生極樂〉

琉璃王滅了釋迦族。

《大寶積經》卷七十三至卷七十六中,在釋迦族被滅之前,釋迦牟尼佛在首次為父王淨飯王及七萬釋迦族人說法時,,就教導了淨飯王及其七萬族人證得無生法忍,並預告其父王及族人,此世命終後,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授記父王及族人將來悉皆成佛,普度眾生。

生老病死因果報應雖然不爽,但佛的願力更不可思議,神通也不可思議!令眾生脫離六道生生死死的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釋迦世尊最究竟的慈悲。

如何修證無生法忍?如《大寶積經》卷七十六中,釋迦世尊告淨飯王曰:「大王,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總持)門。何以故,此名陀羅尼門?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大王,一切諸法不滅是陀羅尼門。何以故,不滅是陀羅尼門?於中,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彼陀羅尼門無有相貌,無有自性,無可設施,無作無造,無來無去。無眾生,無命無人,無養育,非對治,無形無狀,無纏無離,無穢無淨,無愛無憎,無縛無解,無命者,無出無退,無得無住,無定無亂,無知非無知,非見非不見,非戒非犯,非悔非不悔,非喜非不喜,非猗非不猗非苦非樂,非定非不定,非實非倒,非涅槃非不涅槃,非愛非離愛,非見非不見,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智非不智,非視非不視,非業非不業,非道非不道,大王,應當以此六十七法門入一切法。」

〈大寶積經〉中說,佛昔本誓,成佛必度父王。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淨飯王因悉達多太子不告而別,由愛生恨,禁止族人前往精舍聞法供養。釋迦世尊就觀察宿世因緣,請一有緣弟子優陀夷前往淨飯王前,升在空中結跏趺坐,與淨飯王談論佛陀的威德,淨飯王才能信受,並率七萬族人前去供養佛陀。

淨飯王並目睹釋迦牟尼佛對各天子、阿修羅、天龍八部、外道等各種團體來供養禮敬者,一一授記將來於何時成佛,大開眼界,心悅誠服。

釋迦世尊並循循善誘,反覆勸告淨飯王放捨王族福報享受觀念,遠離驕慢貪染,自淨其意。

世尊並舉自己過去世為例。世尊過去劫中多次修福至極,成為轉輪聖王,能夠飛行四天下,能神通變化物質,滿足一切人民所求珍寶,乃至升到天界,帝釋天主猶讓半座於他,共治天界,在天界享受天樂一段時間後,因為更起一念貪心:要獨自為王,又下降人界,到了人間,卻因不能忍受人間種種痛苦,只告訴人民:諸法無常,隨即命終。好幾任轉輪聖王皆是福盡即死,毫無般若,只是福盡下墜,沒幫自己及任一眾生脫離輪迴生滅。

而後,世尊因地中再轉生轉輪聖王,學習了佛法,雖帝釋令三十三天來迎接他並讓半座王位,他毫不戀棧,在天界宏傳佛法半頃,即回人間傳播佛法,教授人民,乃至生生世世不離佛道,以種種菩薩道救度眾生,增上歸向無上菩提,皆由放捨豪富驕慢自在,不放逸於自覺覺他所致。

經中佛勸父王,常作如是觀:「大王,如鏡中像(亦如響聲、如陽燄、如聚沫),非有非無,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夢中,夢見國中最勝女人,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過去),非當有(未來),非今有(現在),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取不捨。)…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譬如虛空無所依。如是,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有生,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有滅。大王,如涅槃界無有生亦無有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大王,譬如法界亦無生無滅。…………(反覆開導父王自性智覺如教幼子)

爾時,淨飯王作是念:於諸法中無法可得,無有如是法得證是法號為佛者,諸法實不可得,佛為眾生但假言說。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我們眾生人人具足,又名法性、佛性、真如、實相、一真法界、第一義諦,但須見佛聞法,乃能由自性顯發。淨飯王本是由愛生大怨恨,由怨恨自我折磨,重逢愛子,由佛威神,打開慧眼,見到天界乃至外道等種種威勢眾生皆恭敬禮拜佛陀,由天中天、聖中聖普為授記成佛,一切怨恨轉成絕對的菩提覺道的大信心,一聞世尊說法,就證悟無生法忍。

我們常說: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就是心開,心花怒放,打開了心眼。

我們往生極樂後,圓踞三不退,具足六神通,身心的快樂超過天界,無法比喻,由人世間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冤憎會苦、五蘊熾盛等種種的苦難之中剎那解脫苦海,第一次見到阿彌陀佛時,也因絕對的大信心昇華,很容易就證了無生法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的頭像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