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菩薩摩訶薩教導的「唯心識觀」及「真如實觀」是修證「無生法忍」的基礎,而無生法忍也是我們發大乘菩提心,累劫修進菩薩道、普賢行願必須具備的心法。以無生法忍修六度萬行,就是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因為大乘成佛之道,需要累劫勤苦自利利他,我們初發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很容易在大乘菩提道的即空即假即中偏執一邊,無法圓融無礙而生怯弱,地藏大士如憐幼兒,悉皆善巧安慰。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汝云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得離怯弱?」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嘗以巧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為善安慰說者。云何安慰?所謂鈍根小心眾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而復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
我即為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為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又復為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闥婆城,如空谷響,如陽光,如泡如露,如燈如目曀,如夢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
如此所說,能被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
復有眾生,不解如來旨意故,而生怯弱。
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已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眾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恆清涼不變等無量功德聚,復能了了見一切眾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為無明闇染之所覆障,長夜恆受生老病死無量眾苦,如來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眾生離於眾苦,同獲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者,乃所應得。但一切眾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於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菩提體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俱,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俱,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以離一切相故。離一切相者,所謂不可依言說取,以菩提法中,無有受言說者,及無能言說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無有能取可取,無自無他,離分別相故。若有分別想者,則為虛偽,不名相應。
如是等說,鈍根眾生不能解者,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一向畢竟而無所有,其心怯弱,畏墮無所得中,或生斷滅想,作增減見,輕起誹謗,自輕輕他。
我即為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如是等說,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又復愚癡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
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名安慰。
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應,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云何知離相違相?所謂如來法身中,雖復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諦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分別,想念則盡,更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
復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偽之相,畢竟常恆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減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為不空。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復有之,但為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眾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乃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當如是知。」
地藏菩薩摩訶薩早已成佛,佛佛道同,以上所教示的就如大悲釋迦牟尼世尊在《金剛經》所說:「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眾生人人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若要證得無上菩提,圓滿佛道,如阿彌陀佛殊勝無比的依正二報,仍然要以「唯心識觀」去除妄想執著,再以無四相來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才能顯發我們本具的萬德莊嚴,普利一切諸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