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25 Wed 2013 09:13
天價拍品蘇軾《功甫帖》被指為“偽作”
- Dec 24 Tue 2013 10:55
手機遺失別慌 先辦停話再掛失
記者高培德╱高雄報導
手機遺失怎麼辦?記得先向電信業者申請停話,避免遭有心人士趁機盜打,接著再攜帶手機序號(IMEI碼)至派出所辦理掛失,警方會開立受理案件登記表作為憑證,確保自身權益。如果幸運找回手機,也別忘回派出所辦理撤尋。
很多人都有遺失手機的經驗,發現手機不見的第一時間,記得先打電信公司客服電話申辦停話(用),例如中華電信會先詢問用戶基本資料,確認無誤再選擇要「可接不可撥」或「不可撥接」,決定後會請用戶設定復話用的4位數密碼,掛上電話約10分鐘重新開啟手機電源,就能申掛成功。
向電信公司辦妥停話手續,記得攜帶手機序號(行動通訊國際識別碼IMEI)到派出所辦理掛失手續,員警會花約10分鐘製作筆錄,經報案人確認資料無誤並簽名後,警方會開立受理案件登記表作為報案憑證,記得妥善保存。
若能幸運找回手機,記得回派出所辦理撤尋,警方會協助撤銷該筆遺失案件。接著只要憑當初設定的四位數密碼向電信公司申請復話,即可正常使用手機。
若手機遲未尋獲,用戶可在申掛停話(用)後再重新向電信公司辦理續用原門號,免除更換新門號時所造成的不便。
- Dec 18 Wed 2013 21:33
正確辨別陶器光澤 鑒定瓷器真偽年代
任何瓷器都有光澤,正確認識和辨別瓷器上的所屬光澤,是鑒定瓷器真偽及年代遠近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方法。
瓷器上到底有哪些“光”呢?一、賊光,或稱新光、火光、浮光,一種發于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像剛出窯的一樣。有這種光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年代不遠的新貨。然而實踐證明,不是每一件有
這種所謂賊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遠的新貨。例如有些從未使用也從未啟封的舊瓷,一旦開箱示人,其光澤依然燦爛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樂青花雞心碗就屬于這類舊瓷。所以,新的不一定不老,看瓷也必須辯證地來看,不能一刀切。
二、寶光,一種由內而發的溫潤鮮嫩、如脂如玉的光澤。具有這種寶光的舊瓷都是瓷質精良、胎釉優秀的上乘之作,它能經得起氧化物的侵襲及人為磨損的考驗,即使歷經數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輝奪目、寶光四射。例如四川文物總店喬德光先生收購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屬于這類瓷器。
三、無光,雖然暗淡、失亮,反射不出明顯的光來,但也應屬光的一種。具有這種無光的瓷器常常被認為是年代較遠的舊瓷。由原來的有光變為現在的無光大約是因在空氣中長期的化學作用及人們長期使用的結果。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樣,有些新瓷,通過人為加工處理,也可以將其表面的火光去凈,變成無光之器,但它的本質卻是新瓷。
四、玻璃光,近似于酥油上反射出來的光、翡翠上反射出來的光,它不同于上述的寶光,它有一種玻璃的質感,亮度也較高,而且傾向于外爍,少生于內含。具有這種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較久遠、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歷經千年,依然光亮不減當年。此類瓷器尤以宋代哥窯制品及景德鎮影青瓷制品為盛。
五、蛤蜊光,一種鮮見、奇異的美麗光,它產于彩瓷和含鉛瓷上,而與青花絕緣。可惜蛤蜊光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光,目前尚無定論,蛤蜊本是生在淺海的長約3厘米的軟體動物,殼卵圓形,淡赭色,周圍紫色,因此筆者認為蛤蜊光就不應脫離蛤蜊本體的顏色,就應當是淡赭或紫色,或兩者混雜。有人視蛤蜊光為淡紅色之光,此說可列為離題不遠之論。有的則認為是一種無色的閃爍之光,是瓷面產生的膜狀物所致,可以用“電光水”、鍍膜法制造假“蛤蜊光”。
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多少年才能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無色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討達到公認共識。
必須說明的是,上述五種光澤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是一種光澤,除了有蛤蜊光的面外。收藏者應該在實踐中多看、多學習、多對比,練就正確認識和辨識瓷器光澤的過硬本領,提高鑒定瓷器真偽的水平。
中華收藏網
- Dec 18 Wed 2013 21:29
古瓷釉面的變化
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長期作用,釉面物質會重結晶並玻化脫變為類雲母狀物質,此為脫玻化現象,同具鈣化跡象,釉面寶光內蘊,其狀如蒙了層塑料薄膜,有種溫潤的玉質感,有的會像宋代哥窯釉面那樣發出酥油光。積釉處會因釉層肥厚質變而呈果凍狀。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積釉處,多能發出盈盈湖綠色,恬靜飄逸,給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撫之一定有種細膩軟滑的質感。
古瓷釉葯是由數種物質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遠會發生質變,尤其處高濕或液態環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質流失,由於釉面重度脫玻化質變會出現糠狀脫玻化瑩透立體狀,簡稱糠玻透晰現象,這點與高古玉的質變瑩透立體現象頗相似。此現象易發生於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結合處、及潮濕度較高的土壤接觸面等相關部位;此現象目測即可識別,這種蒼老幽深的質感狀態給人以視覺上的異樣感受;用十倍放大鏡觀察效果最好,晶瑩剔透,絲狀如網,有幽深玄妙之感;用顯微鏡觀察,釉面氣泡萎縮,邊界粘稠不清,雲蒸霧繞變幻多姿;釉層較薄的釉面顯微觀察雖無起伏佚蕩之質感,但釉面肯定會伴有其它質變現象;新瓷顯微觀察質感平和單調而無變幻之美。
瓷器是由原始瓷發展而來,自商代出現原始瓷一直到東漢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過渡,原始瓷釉層薄且常凝聚成芝麻點狀。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黃、青綠、黃綠、綠褐、或茶葉末等色為主,但釉色質量一直處於不斷改進優化的過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現,真正燒製成功卻在隋代;紅釉一般認為出現較晚,古瓷中較少見,其實唐代越窯、耀州窯就有偶爾變而成的棕紅器物,疑似五代柴窯器物中的紅釉髮色已很平穩,顯然已受人掌控是較成熟的工藝了,但它卻隨著柴窯工藝失傳而中斷,當然這一觀點還有待進一步驗證認可;總之古瓷釉面髮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漸優化改進而來的。
古瓷有鉛釉、石灰釉、乾粉釉 、鹽釉、石灰鹼釉等多種,分液態和乾粉態,因原料比例熔化溫度及釉層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鹼釉始自南宋,其他釉類自商周起一直相繼沿用並不斷優化改良。
釉色以純淨、悅目、細膩、均一為上,古瓷髮色多為過渡色,純正者相對較少,釉色純淨悅目器型端莊精緻者定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靜深邃主要由脫玻化重結晶質變與老化萎縮紋兩方面原因造成。
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黃釉色器物,如道觀寺院之色,原料不純不是主因,主要應與當時人們信仰有關,古代方位及五行學說,南火、北水、東木、西金,中為土、為黃,土黃代表神權,代表中央,代表集權,封建集團崇尚這種色調。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遠而黃 化或呈赭褐色斑等質變。此特徵多數出現在器身局部,目測可見;有的顯微鏡下多呈不規則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
質變程度因器物所處地質環境的濕熱度、酸鹼度、深淺度、暴露度不同而各異,如北方乾冷,部分地區酸鹼度適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瑩如新者。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澤,這與化學藥物處理後釉膜整體破壞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腳的古瓷釉面清爽潔淨、賞心悅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數高,邊沿、拐角處能見自然風化脫落現象。
凡燒成溫度較高者如白釉黑釉紅釉等則不易質變。
陶瓷器燒成溫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質環境優劣、乾冷程度與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質環境的濕熱、酸鹼度高低與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地質環境是由地理方位、氣侯條件、地下狀況等原因決定的。
入窯燒製時由於擺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陰陽面,陰面釉色相對暗淡粗糙,而處窯腔中心受火均勻者陰陽面則不明顯,且燒成器物釉色成色亦好。古瓷皆具備包漿特徵,器表氧化熟透層亦稱包漿。傳世品包漿滋潤深遂,出土品包漿深沉自然,包漿實際是氧化質變現象,是器物抵禦氧化沁蝕形成的自然保護層。古瓷表面的包漿熟透層具不同程度的鬆弛性,經把玩易沁入汗漬油膩,包漿更易滋潤深沉。
整器無做舊痕跡,如人為酸蝕、灰糟、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著的部位磨損等現象。個別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識而隨意加工者,如一件舊氣開門古瓷的幾個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樣子是想磨平,雖無大礙,卻破壞了器物的原始狀態。這種有意或因無知而隨意加工的情況不是個例,如在器物底部或口沿磨上使用痕蹟等,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潔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為消光隨意動手弄巧成拙。
為便於識別區分作舊贗品,要盡量多掌握些人工做舊的方法,並註意觀察各類做舊器物的特徵。凡人工做舊者乾澀呆滯無靈氣,毫無自然美韻,比如酸做舊過的器物釉面絕無晶瑩潔淨之光澤。
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領,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 Dec 18 Wed 2013 21:28
錯金錯銀
錯的意思在說文解字是塗抹,並不是嵌上去的。
網拍上你能見到的錯金錯銀,大都是現代偽造品,也就是畫上去的鎏銀鎏
金,再加以做舊。你也不敢清理它。
- Dec 18 Wed 2013 21:26
藝術品拍賣黑幕到底有多黑
藝術品拍賣黑幕到底有多黑 "匯德事件"幫你揭開
2011年03月29日 10:19 來源:法制日報
真假難辨的藝術品市場
賣家多,買家少,特別是大的買家更少。沒有託兒,拍賣氣氛怎麼上來?拍賣價格怎麼上來?
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亂象和其中的一些潛規則包括:出借資質、挂靠拍賣、虛假鑒定、虛報高價、欺騙收費、雇用拍托,等等。
匯德果然出事了!
聽到這個消息,李俊大為釋然。
浸淫古玩行業十多年的李俊,在古玩城有自己的店舖和公司。近段時間,他一直得意于自己的一個決定。
這個決定,與一家名叫"安徽匯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公司有關通過提供鑒定等手段,以委託拍賣為名,安徽匯德引誘藏友簽訂委託合同,騙取了116位來自全國各地藏友的"血汗錢"。涉及拍賣品超過千件,涉及金額超過百萬元。
李俊當時多個心眼,才沒成為第117位上當的藏友。
"匯德事件"揭開了當下藝術品拍賣黑幕的一角,震動了整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也引發了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拍賣企業、藏家、行政執法等部門的多方關注。
目前,上海、安徽兩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流拍謎局
李俊向《法治週末》記者介紹,2009年8月,他把自己的藏品上傳到一家古玩交易網站,並留下了聯繫方式。不久,他就接到合肥一家名叫安徽歷藏文化公司年輕業務員的電話,稱看到李俊的兩件瓷器不錯,建議他帶著東西來合肥鑒定,如果東西確實好的話,可以在大城市巡迴展覽並上拍。
李俊聽後心裏為之一動,答應考慮一下。此後他上了該公司網站,發現確有這樣的業務。沒兩天這位業務員又來電話,問考慮得怎麼樣?李俊問了問收費和如何拍賣的細節問題,業務員便不耐煩地催促他到合肥來。
“貨到地頭死”,這個做生意的常識李俊是清楚的。在李俊的追問下,業務員說要收取鑒定費和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業務員還說李俊的東西可估價幾十萬元。如此算來,需幾萬元手續費。這時李俊開始覺得可疑了,他回絕了業務員的“邀請”。
不久,他在網上看到當地媒體報道安徽歷藏文化公司“流拍謎局”的消息,心裏暗自慶倖。
沒想到幾個月後,李俊又接到一家名叫安徽匯德公司女業務員的電話,說辭竟和安徽歷藏的業務員一樣。他當即拒絕。
但這樣的電話不斷打過來。李俊火了,沒想到對方竟然破口大罵。李俊覺得,這家公司有欺騙嫌疑,早晚要出事。他的感覺果然沒有錯。
2011年1月9日,由安徽匯德組織的所謂“2011年上海站大型藝術品拍賣會”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舉行。因絕大部分拍品流拍,引發拍品所有權人強烈不滿。
經過現場眾人互相交流發現,此次拍賣會現場“買家”幾乎都是拍品所有權人,真正的買家少之又少,有幾個甚至就是該公司雇來舉牌的槍手。拍品所有權人這才發覺自己上當受騙。
經當地媒體調查發現,安徽匯德通過提供鑒定等手段,以委託拍賣為名,引誘各地百餘名收藏者簽訂委託合同。
“大家都是從山東、山西、河北,甚至新疆等地趕來。共116人,分別給匯德公司交納了1萬元到400萬元不等的手續費。”一位藏友介紹。
當地媒體報道稱,安徽匯德並沒有拍賣資質,只是借用了上海久鼎拍賣公司的名義。
事實上,安徽匯德和之前安徽歷藏主導的“流拍謎局”,不僅在手法上一模一樣,甚至連公司地址、聯繫電話等基本資訊也完全相同。
安徽歷藏的操作模式是:業務員給藏友打電話,聲稱某個藏品很好,可以拍得高價錢;藏友心動後,雙方簽訂拍賣服務合同。安徽歷藏對藏品估價很高,隨之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金額幾千元至數萬元,甚至更高;安徽歷藏承諾將藏品包裝後,在全國各地展覽、拍賣;在參加某場拍賣會後,藏友們卻被告知藏品流拍了;質疑上當受騙後,藏友要求退費,但基本都遭到拒絕。
安徽匯德和安徽歷藏的“流拍謎局”,反映了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亂象和其中的一些潛規則。比如,出借資質、挂靠拍賣、虛假鑒定、虛報高價、欺騙收費、雇用拍托,等等。
“拍托”盛行
雇用拍托,這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一位業內人士對《法治週末》記者說:“不能說每家都有吧,但至少95%以上的拍賣公司都是這麼幹的。就是那些大牌的拍賣公司,也是如此。”
這位業內人士叫劉濤,在業內混了八九年,換了兩三家公司,這兩年在北京一家中等規模的拍賣行作書畫部經理。年紀不大,在北京已有三四套房。
“為什麼要雇託兒?賣家多,買家少,特別是大的買家更少。沒有託兒,拍賣氣氛怎麼上來?拍賣價格怎麼上來?”對記者的疑問,劉濤不屑地說,這是行內的潛規則。社會上叫托,業內我們一般稱為推手,這聽起來更高雅一些。
劉濤給記者講述了一樁拍賣公司狀告“拍托”的離奇故事。
2010年2月,上海一家專門從事文物藝術品拍賣和文物藝術品市場投資的民營拍賣公司,舉辦了一場大型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為了吸引眼球,還別出心裁地為拍賣會冠名“海上舊夢”,並特邀滬上書畫收藏家馬明(化名)及旅美書畫收藏家辛子琪(化名)擔任拍賣會的特別顧問,並要求他們攜各自的藏品參拍。公司方面分別與之簽訂了委託拍賣合同書。
當年4月1日,春拍開拍。馬明以競買人身份參加了競拍,分別拍得辛子琪委託拍賣的張大千等名家的書畫作品四幅,總價款271萬元。
馬明在拍賣會現場簽署了這四件拍品的成交確認書,確認書上除了載明拍品名稱、成交價格外,還約定買受人同意按《拍賣規則》載明的成交價的12%支付佣金,在成交日起7日內一併付清。
由於委託人和競買人實際上是自己人,無非是在玩左手倒右手的把戲,馬明自以為相安無事。孰料幾個月後的一天,他卻意外地收到法院發來的起訴狀副本和開庭通知。
拍賣公司將他告上法庭,理由是馬明無故拖欠拍賣佣金,要求馬明按約支付佣金及利息損失30余萬元。
在馬明看來,“海上舊夢”拍賣會本來就是他和拍賣公司一起策劃的,自己扮演競買人一角並舉牌拍下這幾件拍品也是拍賣公司安排的,目的是為了營造拍賣現場的熱鬧氣氛,並非真正的競買人。
除了故意拍下“自己人”辛子琪的四幅書畫拍品外,馬明還拍下了自己委託拍賣的“棗紅皮籽玉擺件”等4件藏品。拍賣會結束後,所有的拍品都已物歸原主,並沒有真實的拍賣交易,又哪來的交易佣金呢?
為支援自己的抗辯理由,馬明向法庭遞交了委託拍賣合同書、賣家清單、買家結算單等證據,特別是其中的一份由拍賣公司工作人員書寫的內定舉牌價格清單。在這一系列證據面前,拍賣公司最後也不得不承認安排“拍托”、左手倒右手推高拍價等事實。
法院認為,我國拍賣法規定,委託人不得參與競買,也不得委託他人代為競買。競買人之間、競買人與拍賣人之間不得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據此,判決駁回了拍賣公司的訴求。
這次意外事件,把國內拍賣行業“拍托”盛行的狀況,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虛抬成交價格
據《法治週末》記者了解,虛抬價格是很多拍賣公司和買賣雙方暗箱操作的常見手法。為什麼要這麼做,劉濤給出了兩點理由:一是為了吸引大眾眼球,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一些新的拍賣公司在首拍中往往如此運作。他說,為了製造效應,有的還搞電視或網路直播。
其二,是為了提升拍品的價格,以便在藝術品再次流通時,出現高額的“指導價”借機吸引大買家。這是常用伎倆。
2005年年初,剛剛成立的北京紅×陽拍賣公司的第一場拍賣會,就刷新了拍賣紀錄。宋徽宗的《桃竹黃鶯卷》拍得6116萬元人民幣。此前中國傳統繪畫作品的拍賣紀錄則是2530萬元。不久有媒體發文稱,競拍得主只向拍賣公司匯出了1500萬元。
據記者了解,虛增成交價這種做法,有的是拍賣公司直接策劃的,有的則是買賣雙方暗箱操作。為了達成交易,拍賣公司會遷就買賣雙方的要求,睜一眼閉一眼。而這麼做的目的,是莊家為了在一段時間內炒作當下某位畫家的作品或手中的其他拍品。
具體的運作路線是:買家、賣家、拍賣行會事先約定一個真實的成交價,拍賣會上,買家或賣家會聯繫一些“託兒”,虛抬該藝術品價格。在叫價達到策劃好的價位時,拍賣師就會落槌。但這個價錢是給別人看的,真正結算時還是按照事先策劃的價錢結算。
劉濤說,拍賣公司這樣做,目的是為了能吸引到更好的藝術品和更大的買家,以在目前的拍賣格局下分得一杯羹。
還有一種情況,是某些公司藝術品投資的操盤手或者競拍手所為。他們在競買某項藏品之時,可以和拍賣公司或賣主達成默契,將拍品的價格人為地抬高,然後從拍賣公司或者賣主處吃回扣。拍賣公司為收取佣金,賣主為確保成交和提高成交價,會接受這種行為。
成交價被這部分人人為地抬高,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將受到損失。
據記者調查了解,藝術品拍賣的黑幕還包括知假拍假、洗錢、行賄受賄、騙取銀行高額貸款、暗箱操作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法制日報-法治週末)
(責任編輯:王婉瑩)
- Dec 18 Wed 2013 21:23
文物拍品的造假內幕
2006年北京市相關部門共查處19家拍賣企業違法違規的問題,拍賣公司“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造假欺騙”則是比較普遍的違規現象之一。
雖然中國文物眾多,但經過近30年市場運作,有品質的文物已經不多了。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造假產業自然越來越興旺,所以市面上所謂的文物商品大量是倣制的,真品只能越來越少。
2007年11月23日,北京皇朝‧誠銘公司原計劃拍賣的四件“國寶級文物”被北京文物局緊急叫停,因為其中三件被認定為贗品。此消息一出,就像在日漸紅火的收藏市場裏投下了一顆炸彈,使長久以來文物拍賣界出現的造假問題浮出水面
據拍賣公司提供的資料,這四件被叫停的文物分別是:一件 “九鑲帶鉤”,兩件“東漢漆器”,是“光武帝劉秀禦用”,一件青銅器“四羊方壺”。根據收藏家描述,這四件文物都是早年從大陸流傳到海外的,最近才由臺灣中華文物學會出面,從旅居海外多年的兩位臺灣收藏家手中徵集到。四件國寶均是抗戰後從內地流傳到海外的。
這四件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在北京舉行的鑒賞會上,還邀請了業內專家進行鑒定。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秘書長張克晉、湖北鄂州博物館名譽館長董亞巍、故宮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等專家分別鑒定後,一致對這四件文物的藝術特色大加讚賞,並預估這四件“國寶級文物”總價達到721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天價”也使它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是,北京市文物局外聯處的有關工作人員明確告訴記者,經文物主管部門專家鑒定後,“九鑲帶鉤”和兩件“東漢禦用漆器”均為贗品,另一件四羊方壺的鑒定工作仍在進行中。
“任何一家拍賣公司在進行稱之為‘文物’的藏品拍賣之前,一定要獲得文物局頒發的拍賣許可證之後,方可進入到流通市場。” 北京市文物局宣傳處的楊康明說,市文物局組織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進行鑒定的結果是,除四羊方壺還存疑外,其他三件藏品已確認是贗品。
雖說拍賣公司組織業內人士進行的是私下鑒定,但參與的董亞巍、丁孟等人也是文物鑒定的“行家”。但他們卻和市文物局聘請的專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北京市文物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名列在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中的專家都是行業內的資深專家,其權威性毋庸置疑!而拍賣公司請的專家難免有“捧場”的嫌疑!”
文物主管部門稱,“為避免競拍者被該公司虛假宣傳所誤導,四件拍品被撤拍,並在行業內部進行通報批評”。文物主管部門正繼續就此事進行調查。
對于三件拍品係贗的說法,北京誠銘國際拍賣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之前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很多專家都認為是真品。這四件拍品是由兩位臺灣收藏家從歐洲徵集而來,此次叫停後,倘若無人收藏,將退回給委托方。
即便如此,董亞巍、丁孟等人也認為自己得出“真品”是有依據的。
此次拍賣的“九鑲帶鉤”長28厘米,寬4厘米的,通體用金銀工藝包裹,帶鉤上鑲嵌的5塊純金螭龍金塊和4塊上等古和田玉,工藝價值非常高。
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秘書長張克晉參與了“九鑲帶鉤”的鑒定。他給媒體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文獻有記載,春秋時齊國管仲追趕齊桓公,拔箭向齊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國的國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于完成霸業。
“由此不難推測,齊桓公當時佩戴的帶鉤不但體量很大,而且厚重,否則無法抵擋管仲射來的那一箭。” 張克晉說,可以進一步大膽推測,齊桓公當時佩戴的,很可能就是這種鐵質“九鑲帶鉤”。
故宮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之前也曾表示,這只戰國帶鉤很珍貴,主要原料用的竟然是當時非常罕見的鑄鐵。“鐵器的普及是從東漢才開始的。”丁孟由此推斷,這是一件諸侯王級別的貴族物品。
對于那兩件分別名為“彩繪錯金銀瑞獸紋漆簋”和“彩繪雲氣紋貼金漆耳杯”的漆器,均有“內官”和“十五年內官賜器府義工秉造”朱隸銘文。從漆器的紋飾風格和銘文內容判斷,這兩件漆器是東漢皇家禦用之物。
對于文物四羊方壺,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認為,這個器物高僅37厘米,寬19厘米,但紋飾極其繁縟,器耳下各鑄一似虎形的怪獸,壺蓋為一塊與器口相吻合的銅板,蓋上四角各鑄有一只飛鳥,展其雙翼,引頸欲鳴,姿態生動,是春秋時期小件青銅器中的精品,壺的風格與故宮目前保存的國寶青銅器蓮鶴方壺有相似之處。
丁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其他三件沒特別仔細看,但四羊方壺是認真看了,至今,他仍堅信這是件真品。並表示,該鑒定結論是自己和董亞巍、以及故宮博物院的杜迺松三人的一致看法,當時他們三人是各自鑒定,在新聞發布會上才碰面的。
湖北鄂州博物館名譽館長董亞巍對記者表示,我國文物鑒定起步較晚,並沒有係統的方法論,目前,所有的鑒定就是靠專家的“眼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憑感覺。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平時我更多的是搞青銅器的研究工作,絕少參與商業活動。趟這趟渾水實在是沒想到。”董亞巍還表示,既然現在文物局方面說是假的,就以他們說的為準。
據了解,由于文物沒有再造的可能,目前的拍賣市場上基本是一年升值30%到50%,有的文物過兩年再拍,就能升值一倍。這種情況直接刺激了民間收藏的火熱。但日益增多的買家被專家們的各執一詞搞得一頭霧水。那麼,目前的文物鑒定結論到底誰說了算?北京市前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在接受《藝術市場》雜志採訪時感慨道:目前的文物鑒定沒有誰說了算的,現在文物鑒定沒有權威,北京目前仍沒有一家政府鑒定機構對市民鑒定,並出具鑒定證書。目前的文物鑒定完全憑鑒定者自身對歷史、朝代的理解、對比來判定文物的真假。鑒定專家主要還是靠眼睛說話,這難免出現誤差。一些人總是認為一些老專家是權威的,這些人要的就是一個名氣,等專家鑒定後,拿到拍賣公司拍賣時,賣的就是鑒定專家的名氣了!
但是,專家的“眼學”也不一定可靠。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安麗哲博士就曾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糗事”:
去年,有一韓國的私人博物館花了數千萬,從民間收藏者手裏買了一個官窯瓷瓶,請她做鑒定。“從瓶子的造型、紋樣、土的感覺,我都覺得沒有問題,當時確定為宋代的官窯。但由于事關重大,我還是決定請我的老師也看一下,我的老師看後,始終沒有吭聲。第二天,我的老師又請了他的朋友,一位故宮博物院的古瓷專家和他一起看這個瓷瓶。兩人討論研究了半天,還是沒有下結論。”安博士和老師隔天就去了趟景德鎮,結果,竟然問出了誰是造假者。
“畢竟能做如此精致的高倣古瓷瓶的工匠本來也是鳳毛麟角。那位工匠表示,他棄用了現代的“蒸汽窯”來燒瓷,全部按照古代的方法來制瓷,尋古土古燒制。甚至,古代用的是松樹柴火,這個匠人也是依樣還原。等瓷瓶做出來後,還繼續做舊,以表現它的‘古’。”安博士說:“雖然最終知道了這個瓷瓶是假的,但其藝術價值還是很高。”
安博士告訴記者,雖然中國文物眾多,但經過近30年市場運作,有品質的文物已經不多了。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造假產業自然越來越興旺,所以市面上所謂的文物商品大量是倣制的,真品只能越來越少。
近十年來,拍賣業帶動了中國的藝術市場,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拍賣火爆的現狀也帶動了中國的文物造假產業。
在“北京市2006年文物拍賣工作總結會”上,北京市文物局領導通報了有關的情況:2006年,全市的71家拍賣企業中有57家公司開展了文物拍賣業務,全年共舉辦了拍賣會159場,比2005年多22場。文物藝術品的全年總拍賣量達到89939件(套)。
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共查處了19家拍賣企業違法違規的問題,拍賣公司“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造假欺騙”是比較普遍的違規現象之一。
然而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為什麼至今沒有可靠的科技手段可以輔助鑒定文物呢?
上世紀50年代放射性碳14測定年代方法的問世,以及60年代採用熱釋光法鑒別古陶器真偽技術,使得科技走進了文物鑒定。此後,相繼出現了電子顯微鏡分析、X射線熒光分析等各種科技鑒定手段。
然而,隨著鑒定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假貨科技含量也“水漲船高”。安博士介紹,目前國際上鑒定古瓷器常用的科技手段是熱釋光技術,就是通過觀察器物在射線作用下的不同熱釋光的光譜,來斷定文物的年份。有造假者發現使用X射線照射器物,能改變熱釋光測定的年份,于是,就有了鑒定專家被“蒙”的故事,有一位專家曾鑒定過一件唐朝之前的古“唐三彩”瓷馬,用熱釋光技術鑒定為3000年前出土的文物,可最後發現,這匹現代“唐三彩”瓷馬只是被X射線照射過頭了而已。
“比起用混有稀硫酸的泥漿,涂抹在新做的陶瓷上,腐蝕掉瓷器表面新燦燦的亮光,造成類似古舊瓷瓶上的皸裂,“補貨”更難鑒別。安博士介紹,造假者到各地古窯場遺址搜羅大量的“垃圾”殘片,最後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贗品。比如,一只古瓷瓶的底座可能真是元代的,但瓶身部分卻是現代的,造假者將兩相一結合,竟然能把採用多點取樣鑒定的專家“迷惑”了,使其得出“真品”的分析結果。
而近年來,書畫造假的逼真程度讓專家防不勝防。故宮博物院科技處的專家曹靜樓介紹,早年徐邦達、謝稚柳等老一輩大家曾總結出大量鑒別倣造書畫的方法,但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倣造水平也讓專家們驚嘆。照排復印、幻燈投影、墨刻水印等現代印刷手段被造假者廣泛應用,有些印刷出來的書畫幾乎看不出油墨的痕跡,極為逼真。
他介紹,目前書畫造假者還“開發”出大量聳人聽聞的技術,如將字畫挂在墻上,墻底放置一口裝滿王老吉涼茶的大鍋,燃火熏煮,用涼茶蒸發的氣體將字畫熏黃,令宣紙和顏料松脆變質,加速陳化。也有造假者將真古畫上不出名的作者的印章剜去,補上偽造的名人刻章魚目混珠,或者將落款年限推前。有人看到書畫被蟲蝕食的痕跡就以為是真品無疑,其實,這很可能也是人為的。一些造假者為求效果“逼真”,甚至專門養蟲養鼠來嘶咬書畫新作,目的就是為了用“蝕食痕跡”來掩人耳目。
安博士表示,目前,造假者把做工精美的高倣品都銷往海外,而中、低倣品則更多地流入了民間。
“沒有造假就沒有文物,沒有打眼就沒有收藏界。”“古董是虎豹,收藏是陷阱。”這些話充分說明了在收藏界裏欺詐頻頻、贗品眾多、極易上當。安博士提醒大家,搞文物收藏一定要做好準備,要對歷史文化知識、專業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切莫盲目跟風。上過一些當,有了經驗才能煉成眼力。安博士介紹,只有看過如何制造倣品,才能從原理上辨識假貨。比如,現代的玉石經過酸液處理之後,用茶水或者機油浸泡,然後放在火上烤,可以摻入顏色,“模擬”真古玉因常年埋在地底而滲入的雜質和發生的天然肌理變色,即行話講的‘土侵’、‘朱砂侵’、‘鐵侵’等。如果鑒定還是完全由專家依據文獻考證和類比完成。這樣的手段就太落後了,現在,不少文物造假者的造假技術緊盯著先進的文物鑒定技術,每每令文物專家判斷失誤。
比如,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採用的是泥范法,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專家發表了係統探討泥范法鑄造青銅器的一批論文,查看青銅器物上是否有范縫,就成了鑒別真假青銅器的主要標準。但上世紀80年代末以後,專家們發現新造的贗品青銅器幾乎都採用了泥范法。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青銅學研究專家,發現古代青銅器鑄造中常常會使用一些金屬墊片對泥范進行固定。因此通過X射線透視,能發現鑄造過程中殘留在器物中的墊片。這又成了文物專家鑒定青銅器的新標準。然而論文發表後,上世紀90年代初市面上就可以看到含有墊片的倣制青銅器了。面對這些造假者,鑒定者如何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安博士介紹,目前,就是要把各種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結合到文物鑒定中去,提高文物的鑒定水平。通過建立文獻和圖像數據庫,從高分子材料學、粒子、激光、無損分析、紅外攝影、納米技術等學科入手,探討如何介入鑒定研究,“比如說鑒定一下紙墨印章的年代等,對發現造假古書畫也是一個好方法。”安博士說,“鑒定者的‘技術升級’必須快過造假者,才能避免被蒙!”
那麼,面對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老百姓的收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收藏家馬未都給記者念叨了“收藏經”:“對歷史、對時代和名家個人風格的了解,以及基本的邏輯知識,對每個收藏者來說,都是必需的。藝術品收藏的過程中,不管你喜歡收藏哪一類物品,都要對該種類有基本的知識,要不斷地學習專業理論。比如要收藏青花,你就得知道青花起源于什麼時候?是唐、宋,還是元?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哪裏產的最著名?分為哪幾種?原料、制作、繪畫到燒成的工藝過程等等。其次,對自己不熟悉的類別,不可過于自信。在古玩界,‘撿漏’的事的確有,只是很少,倒是‘打眼’的事情時有發生。”馬未都說:“幾年前曾經有一位重慶商人請我們去鑒定他收藏的瓷器。我們鑒定之後非常驚訝,發現這些他花了2000多萬元買來的‘寶物’,竟然沒有一件是真的。
現在不少民間收藏者在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就進入收藏品市場,往往會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如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清明上河圖》,只要稍有點歷史、文化和邏輯知識的人就知道這有多荒唐。而某個朝代的書風、畫風可能跟當時皇帝的喜好有關。從時代方面舉例,像‘文革’時期就基本不會產生與曾國藩、左宗棠、孔、孟有關的作品。”另外,馬未都認為,對文物的鑒別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要靠自己眼觀、耳聞,探索、積累。現在不少學者,因為接觸市場、實物較少,在鑒別時時常看走眼。而文物考古專家劉剛表示,搞古文物鑒別的人,一要多看發掘報告,看出土文物的圖片資料。二要多看實物,多到博物館等場所參觀。當然,建立健康的收藏市場,健全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法律法規,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收藏觀念,我國藝術品市場才能呈現繁榮的景象。
中國元青花"鬼谷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賣行拍出2.45億元“天價”,隨後被國內一些鑒定專家認為是贗品,在國內外收藏界引起軒然大波。
2006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公司舉行的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洪武釉裹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78,520,000港元成交,創下明朝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
近年來古董拍賣市場火熱。左圖為一位鑒賞專家正向觀眾介紹一只明代竹雕筆筒,工藝繁復,筒身經過8層鏤空的雕刻。此筆筒價值150萬人民幣。,但這還不是最貴的竹雕作品,今年該拍賣公司在香港拍出的一只筆筒,價格超過千萬元人民幣。右圖為一個高僅6.1厘米的清雍正鬥彩雞缸杯,在廈門心和2006秋季古玩藝術品拍賣會上以150萬人民幣的價格被買走。
清銅鎦金釋迦牟尼佛像等7個組成的一組拍品在廈門心和2006秋季古玩藝術品拍賣會上以830萬人民幣的價格被買走
古董是特殊的藝術品。一些高級的倣制品也是藝術品,也能賣出好價錢。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廈門華僑博物館向參觀市民和文物愛好者介紹制作技藝曾失傳200多年的國寶級古文物高倣品《粉彩縷空蟠螭紋象耳轉心瓶》。
據了解,北京文物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今年預計將超過100億元,北京已成為全國文物藝術品的交易中心,國際文物交易中心也呈現出向東方轉移的趨勢。在北京,潘家園是很多剛涉足收藏領域的買家的“聖地”。但其中的物品魚龍混雜。甚至在這裏有個不成文的“行規”:買到贗品不算上當,只是交學費而已。(唐逸)
國寶級文物為贗品引出拍賣監管爭議
春秋四羊青銅方壺,戰國九鑲帶鉤以及兩件東漢皇室禦用漆器,4件被宣傳為“國寶級文物”的拍賣品,日前突然被北京市文物局停止拍賣,後來其中3件又被指為贗品,春秋四羊青銅方壺真偽待定。而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青銅器是拼接成的,其底座真假待定,壺身是贗品。
這4件拍品是北京皇朝‧誠銘國際拍賣公司推出的,據說由臺灣中華文物學會從兩位臺灣收藏家手中徵得,是抗日戰爭後從大陸流傳到臺灣的。皇朝公司對4件拍品進行了廣泛宣傳,從9月底開始,許多報刊、電臺、電視臺都發布了消息,刊載、播發照片,稱4件拍品為回流“國寶”,估價高達7000萬元人民幣,而現在卻成了一文不值的假貨。兩個月之間,變化之大,真有點波譎雲詭的意味。
文物拍賣離一般人的生活比較遠,但這裏的問題卻往往有政治、歷史甚至國際影響。茲事體大,政府部門如何監管?為此,記者採訪了國家及北京市文物局、中國拍賣業協會等單位,對文物拍賣的管理情況進行了較全面的了解。
■撤下“四國寶”是“例行公事”
“撤拍是文物拍賣審查中經常做的。”北京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但一般撤拍都發生在報批環節。這次是拍賣公司違規,先宣傳,後報批,而且宣傳的力度很大,所以影響也大。他們的宣傳也是違規的。”
這位負責人說,按規定,文物拍賣前要報批,要經文物管理部門審批後才能進行預展宣傳。而皇朝公司不僅沒有報批就宣傳,還說是出土文物,這就更違規了,出土文物是禁止流通和拍賣的。後來,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文物進行鑒定,發現是贗品。
的確,撤拍是經常發生的。2005年,北京就有25件拍品被撤拍。今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會同工商局現場查處了北京中嘉立信拍賣公司對8件拍品的拍賣。8件拍品標明是明清代文物,有一件所謂明代犀角標價12萬元,但專家現場鑒定全是現代倣品。而且,更為嚴重的是中嘉公司根本沒有文物拍賣資格。
北京市文物局披露,過去1年中,他們對19家拍賣公司進行了查處,這些公司涉嫌超資質拍賣和虛假宣傳,禁止了90件拍品的流通和拍賣。
■文物拍賣有一定之規
國家文物局原顧問謝辰生談到文物政策,習慣強調一點,就是我國的文物政策一直貫徹始終,沒有進行過大的修改,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間。那時對文物有很大損毀,是社會混亂所致,不是政策發生變化。對文物管理,我國一向是從嚴,其中包括文物拍賣。
我國對文物拍賣一直實行“直管專營”政策,即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認定從事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公司的資格,除此之外的任何公司、單位和市場均不得從事文物藝術品的拍賣活動。
資料表明,拍賣業包括文物拍賣,在世界上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18世紀時,歐洲拍賣業開始興盛。而我國100年後,鴉片戰爭後才出現,而且只局現于上海、廣州、北京幾個大城市。直到解放前,拍賣商行都沒超過30家,業務量也很有限。解放以後在北京有過一些零星的木材拍賣活動,到1958年,全國拍賣行全部關閉歇業。28年後,1986年,廣州成立了第一家國營拍賣公司,拍賣一些罰沒充公物品。
中國拍賣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說,真正的文物拍賣應該是1992年北京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拍賣會”。那是為配合“中國黃金旅遊年”舉辦的一次拍賣會,買家主要是境外收藏家和遊客。這是北京乃至中國大陸境內首次舉辦的正規的文物拍賣會,是一次裏程碑式的拍賣。至此,中國大陸才算真正有了文物拍賣。1993年以後,拍賣業包括文物拍賣,才成規模地開展起來,近幾年發展尤其迅速。
截至2007年年中,全國有拍賣公司近4000家,從業人員2萬人,年成交額3000多億元。其中具有文物拍賣資格的233家,年成交額超過160億元。
為規范文物拍賣,國家文物局于1994年4月就出臺了《文物境內拍賣暫行管理辦法》,2003年6月,國家文物局發布《文物拍賣暫行規定》。按這項規章,文物拍賣企業必須具有一定資質,經省、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報國家文物局批準才能從事文物拍賣。每次拍賣文物,必須將拍品上報省市文物局,並經專家鑒定,再報國家文物局批準方能進行。
記者在北京市文物局見到一份文物拍賣報告,所有拍品照片都印制成一本精美的銅版紙畫冊,全為彩頁,並有詳細的說明。
■管理到底是嚴還是寬
進行一場文物拍賣要經如此復雜的報批手續,不少文物拍賣企業對此嘖有煩言。記者採訪了一家拍賣企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組織一次拍賣幾乎要脫一層皮。不僅費時費力,還要花大筆經費。拍賣不光文物部門管,工商、稅務、文化甚至公安部門都要管,一般小的公司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負擔。而且上檔次的拍品越來越少,一般拍賣會很難形成規模,聚集人氣。因此,不少拍賣公司要求放寬管理。
北京文物局官員證實,北京目前有文物拍賣企業81家,實際進行拍賣業務的只有50來家。近年,文物拍品每年都下降五六個百分點,直接影響拍賣業務,有的企業可能會自生自滅。
盡管這樣,對文物拍賣的責難一直不絕于耳。有不少文物收藏界人士都詬病文物拍賣假貨太多,很多文物拍賣企業拍假、假拍,為賺錢而不擇手段。不少拍賣企業為打知名度常常虛假報成交額,虛假宣傳妙作,不一而足。(來源:江南時報 李鬱 王文)
- Dec 18 Wed 2013 21:20
拍賣公司自買自賣洗錢及準備騙貸
中央社台北2012年1月28日電)大陸近日多家媒體報導,去年最貴拍賣品為一套價值人民幣2.2億元的漢代白玉化妝桌凳,但漢代仍未發明椅凳,有人說買主「人傻錢多」,更多人懷疑這是一種洗錢手法。
現代快報報導,春節期間,多家媒體報導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辦的「2011年古代玉器專場拍賣會」上,一套「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台(含坐凳)」以人民幣1.8億元起拍,最終以2.2億元(約新台幣10億元)成交。
報導指,負責拍賣的「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表示,這套桌凳是一套「讓今人看後嘆為觀止,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歷史價值」的文物珍品,創下新的玉器拍賣紀錄,成為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
報導說,消息一出後引起網友熱烈討論,表示漢代古人是席地而坐,不可能有凳子,買主「人傻錢多」;相關專家也表示,就這套「漢代桌凳」的圖片來看,應該是清代的家具。
報導引述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建軍說,「拍賣公司只是中介機構,不保證拍賣品百分之百是真的。其實古玩收藏,打眼(因為占小便宜而被別人騙買了假貨)也是一種樂趣」。
但報導引述業內人士表示,明顯作假的拍品仍拍出2.2億元的天價,可能有自買自賣洗錢及準備騙貸的嫌疑。
報導表示,大陸骨董拍賣界的確存在這樣的「潛規則」,暗中與拍賣公司串通,表面上是花巨資買了古董,卻將「購買款」轉移他處;其次是為騙貸做準備,有天價古董作抵押,會更容易獲得銀行信任,貸款會因此容易很多。
【延伸揭秘】
拍賣公司有售假“前科”
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中嘉拍賣公司有拍賣“假古董”的“前科”。
2008年12月25日,劉先生以25萬元的價格從中嘉公司拍得7件瓷器和1件玉器。
拍品附有三份鑒定書,其中載明:“明嘉靖紅綠彩人物梅瓶”和“明宣德青花鳳紋竹節壺”為明代器物,“清光緒粉彩十八羅漢缸”為清代晚期器物。
後劉先生通過鑒定發現拍品全部為現代或當代仿品。最終,劉先生通過訴訟索賠官司,迫使中嘉公司退還貨款並賠償鑒定費損失2.4萬元。
據劉先生介紹,當時之所以上當,是因為中嘉公司的拍品中附有故宮專家的簽名,比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輝柄、故宮老專家孫學海等。劉先生稱,當時自己正是看到了有他們簽字的鑒定報告,才決定購買這些拍品,不料上當受騙。
- Dec 18 Wed 2013 21:18
假古董真拍賣:揭秘收藏騙局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中國收藏網文章:到地攤上花個百八十塊錢買件假古董,然後找家拍賣公司以古董的名義上拍,估價起碼10萬,你相信它能拍出去嗎?面對大量魚目混珠的假古董,藏家哪兒那麼容易上當受騙?按說東西沒賣掉,拍賣公司就沒有傭金可賺而這可是全世界所有拍賣公司賴以生存的唯一方式。然而,某些拍賣公司壓根就不在乎:整場拍賣所有拍品流拍都可以。
為什麼?因為它們已經賺到了錢有心拿家裡“寶貝”或自己淘來的古董變現的讀者請留意下面的報道,或許可以避免上這個圈套。
央視記者臥底
550元買4件“古董”去拍賣
12月27日晚,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的王牌欄目“經濟半小時(微博)”播出了一檔專題節目,名為《假古董 真拍賣》。在節目中,一位擔任“臥底”的記者以暗訪偷拍的方式,帶著觀眾們見識了這個騙局。
首先,記者來到北京某古玩市場,討價還價以550元購得4件“古董”清代的雙龍戲珠紋盤、粉彩九桃瓶、著名書法家梁書同的《金剛經》書法以及一只元代的青花釉裡雙耳瓷瓶。記者先帶著這些“古董”找到了文物鑒定專家,專家們簡直都不用細看,“這不僅是贋品,而是還是仿制得很粗糙、非常明顯的那種贋品”。
隨後,這名記者又帶著自己的“收藏”分別前往三家拍賣公司東方佳琦、索富比和中國.中礦拍賣公司,表示自己想參加拍賣會。結果,每家拍賣公司都熱情地接待了記者,工作人員不僅沒有詳細詢問記者這些藏品的真假,自己摩挲觀看了一會兒,就給出了估價,其中還有估價80~200萬高價的!總之,想參加拍賣,沒問題。
接下來才是關鍵:當這些拍賣行同意作品上拍後,工作人員便開始向記者索取各種提前收取的費用:圖錄費、鑒定費、保管費等,大約每件拍品收取兩三千元。
拍賣會現場,記者翻開拍品圖錄,自己的“藏品”赫然在列,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估價也清楚標明。然而,不僅拍賣現場人數寥寥,記者的“藏品”也全部流拍,這些錢也就自然打了水漂。
最驚人的是記者算的一筆賬:一本圖錄大概有兩三千件拍品,一次拍賣會下來,拍賣公司僅收取這些費用就大概能獲得至少三百萬的服務費!傭金又算什麼呢?對於拍品的真假,拍賣公司早就有言在先:“拍賣公司只負責看藏品有沒有市場,正品與否不關拍賣公司的事。”
業內人士透露
正規拍賣行拍賣成交前分文不取
是什麼讓這些拍賣行“知假拍假”?稍微熟悉拍賣的人都知道,他們的“護身符”是《拍賣法》第61條第2款:“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等人早就表示過:《拍賣法》在制定之初就存在著一些缺陷。
那麼,是否只要想參加拍賣就必須繳納這些費用呢?昨天,成都商報(微博)記者也聯繫到了成都八益拍賣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他明確告訴記者,對於正規的拍賣公司來說,“東西交給我們,如果沒有成交,拍賣行是一分錢費用都不收取的!什麼圖錄費、保管費……全是不正規拍賣公司的騙錢手段。正規的拍賣公司印制圖錄、宣傳以及預展等成本,都是自己承擔,只能是拍品成交了才收取傭金。”
所以,真正做拍賣的公司最注重的是成交率,“拍賣必須要多成交,最大化保證拍品的質量,這樣才能賺到錢”;所以,儘管有拍賣法的這個不保真規定,但“正規的拍賣行出於對收益的保證和對品牌的愛護,都會盡最大努力去自覺保證拍品的真實性”。
同時,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除了央視節目中曝光的不論真假一概上拍、最後任由拍品流拍的情況。“還有一種騙錢方式,就是如果委托人不在拍賣現場,他們會告訴委托人拍品成交了,但買家沒給錢。反正所有費用都不退是一樣的。”
這種情況是歷來有之,還是近年來特別多呢?這位負責人笑著說,“這種現象久已有之,只是這幾年隨著中國拍賣市場的火爆,確實新湧現出了不少拍賣公司。像這樣操作的公司,我估計是撈一把就走的,因為這種手段不可能長久騙下去。大浪淘沙,最終生存下來的還是規範運作的拍賣公司。”
- Dec 18 Wed 2013 21:15
自製假古董 騙貸5億 原故宮副院長等估價24億
【香港商報訊】據法制晚報昨日報道,中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為一件自制的「金縷玉衣」評估出24億元的天價。內地一名詐騙者利用這件假古董騙取貸款,使銀行蒙受巨額損失。 據了解,2000年開始,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就開始偽造房貸合約,向中國建設銀行騙取6億元貸款;之后「自制」古董,邀請專家鑒定并發給數十萬元「評估費」。 評估時未開玻璃罩 此案證人表示,「『玉衣』是我用他給的玉片穿出來的,不值錢」。最后共有包含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5位專家評估,估出24億元的價值。證人說,「謝根榮給了專家幾十萬的評估費」。但當時的鑒定專家都否認有收到數十萬元的評估費,但承認評估時大家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沒打開,只圍著走了一趟。 多數專家將鑒定不周的責任推到文物鑒定大家史樹青身上,指自己只是跟隨大佬的意見。但史樹青已於2007年因心臟衰竭去世。 行長被騙繼續貸款 華爾森集團員工指出,集團的資金使用權由謝根榮掌握,謝根榮一面從公司拿走現金,一面又控制董事會以公司名義收購自己手里的「古董」冲賬,向外洗出大量的現金。 2002年底,建設銀行某支行行長發現華爾森集團騙取貸款,為此找謝根榮談判,但在謝根榮出示經過鑒定的「古董」金縷玉衣后,銀行行長信以為真,再次提供4.56億貸款。謝根榮在2008年3月被抓,騙取的錢約5.4億元無法歸還。一審被法院以貸款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目前二審仍在審理當中。 |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钟智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