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長期作用,釉面物質會重結晶並玻化脫變為類雲母狀物質,此為脫玻化現象,同具鈣化跡象,釉面寶光內蘊,其狀如蒙了層塑料薄膜,有種溫潤的玉質感,有的會像宋代哥窯釉面那樣發出酥油光。積釉處會因釉層肥厚質變而呈果凍狀。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積釉處,多能發出盈盈湖綠色,恬靜飄逸,給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撫之一定有種細膩軟滑的質感。

古瓷釉葯是由數種物質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遠會發生質變,尤其處高濕或液態環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質流失,由於釉面重度脫玻化質變會出現糠狀脫玻化瑩透立體狀,簡稱糠玻透晰現象,這點與高古玉的質變瑩透立體現象頗相似。此現象易發生於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結合處、及潮濕度較高的土壤接觸面等相關部位;此現象目測即可識別,這種蒼老幽深的質感狀態給人以視覺上的異樣感受;用十倍放大鏡觀察效果最好,晶瑩剔透,絲狀如網,有幽深玄妙之感;用顯微鏡觀察,釉面氣泡萎縮,邊界粘稠不清,雲蒸霧繞變幻多姿;釉層較薄的釉面顯微觀察雖無起伏佚蕩之質感,但釉面肯定會伴有其它質變現象;新瓷顯微觀察質感平和單調而無變幻之美。

瓷器是由原始瓷發展而來,自商代出現原始瓷一直到東漢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過渡,原始瓷釉層薄且常凝聚成芝麻點狀。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黃、青綠、黃綠、綠褐、或茶葉末等色為主,但釉色質量一直處於不斷改進優化的過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現,真正燒製成功卻在隋代;紅釉一般認為出現較晚,古瓷中較少見,其實唐代越窯、耀州窯就有偶爾變而成的棕紅器物,疑似五代柴窯器物中的紅釉髮色已很平穩,顯然已受人掌控是較成熟的工藝了,但它卻隨著柴窯工藝失傳而中斷,當然這一觀點還有待進一步驗證認可;總之古瓷釉面髮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漸優化改進而來的。

古瓷有鉛釉、石灰釉、乾粉釉 ​​、鹽釉、石灰鹼釉等多種,分液態和乾粉態,因原料比例熔化溫度及釉層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鹼釉始自南宋,其他釉類自商周起一直相繼沿用並不斷優化改良。
釉色以純淨、悅目、細膩、均一為上,古瓷髮色多為過渡色,純正者相對較少,釉色純淨悅目器型端莊精緻者定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靜深邃主要由脫玻化重結晶質變與老化萎縮紋兩方面原因造成。

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黃釉色器物,如道觀寺院之色,原料不純不是主因,主要應與當時人們信仰有關,古代方位及五行學說,南火、北水、東木、西金,中為土、為黃,土黃代表神權,代表中央,代表集權,封建集團崇尚這種色調。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遠而黃 ​​化或呈赭褐色斑等質變。此特徵多數出現在器身局部,目測可見;有的顯微鏡下多呈不規則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
質變程度因器物所處地質環境的濕熱度、酸鹼度、深淺度、暴露度不同而各異,如北方乾冷,部分地區酸鹼度適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瑩如新者。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澤,這與化學藥物處理後釉膜整體破壞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腳的古瓷釉面清爽潔淨、賞心悅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數高,邊沿、拐角處能見自然風化脫落現象。
凡燒成溫度較高者如白釉黑釉紅釉等則不易質變。

陶瓷器燒成溫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質環境優劣、乾冷程度與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質環境的濕熱、酸鹼度高低與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地質環境是由地理方位、氣侯條件、地下狀況等原因決定的。

入窯燒製時由於擺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陰陽面,陰面釉色相對暗淡粗糙,而處窯腔中心受火均勻者陰陽面則不明顯,且燒成器物釉色成色亦好。古瓷皆具備包漿特徵,器表氧化熟透層亦稱包漿。傳世品包漿滋潤深遂,出土品包漿深沉自然,包漿實際是氧化質變現象,是器物抵禦氧化沁蝕形成的自然保護層。古瓷表面的包漿熟透層具不同程度的鬆弛性,經把玩易沁入汗漬油膩,包漿更易滋潤深沉。

整器無做舊痕跡,如人為酸蝕、灰糟、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著的部位磨損等現象。個別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識而隨意加工者,如一件舊氣開門古瓷的幾個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樣子是想磨平,雖無大礙,卻破壞了器物的原始狀態。這種有意或因無知而隨意加工的情況不是個例,如在器物底部或口沿磨上使用痕蹟等,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潔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為消光隨意動手弄巧成拙。
為便於識別區分作舊贗品,要盡量多掌握些人工做舊的方法,並註意觀察各類做舊器物的特徵。凡人工做舊者乾澀呆滯無靈氣,毫無自然美韻,比如酸做舊過的器物釉面絕無晶瑩潔淨之光澤。
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領,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