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市相關部門共查處19家拍賣企業違法違規的問題,拍賣公司“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造假欺騙”則是比較普遍的違規現象之一。

    雖然中國文物眾多,但經過近30年市場運作,有品質的文物已經不多了。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造假產業自然越來越興旺,所以市面上所謂的文物商品大量是倣制的,真品只能越來越少。

    2007年11月23日,北京皇朝‧誠銘公司原計劃拍賣的四件“國寶級文物”被北京文物局緊急叫停,因為其中三件被認定為贗品。此消息一出,就像在日漸紅火的收藏市場裏投下了一顆炸彈,使長久以來文物拍賣界出現的造假問題浮出水面

    據拍賣公司提供的資料,這四件被叫停的文物分別是:一件 “九鑲帶鉤”,兩件“東漢漆器”,是“光武帝劉秀禦用”,一件青銅器“四羊方壺”。根據收藏家描述,這四件文物都是早年從大陸流傳到海外的,最近才由臺灣中華文物學會出面,從旅居海外多年的兩位臺灣收藏家手中徵集到。四件國寶均是抗戰後從內地流傳到海外的。

    這四件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在北京舉行的鑒賞會上,還邀請了業內專家進行鑒定。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秘書長張克晉、湖北鄂州博物館名譽館長董亞巍、故宮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等專家分別鑒定後,一致對這四件文物的藝術特色大加讚賞,並預估這四件“國寶級文物”總價達到721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天價”也使它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是,北京市文物局外聯處的有關工作人員明確告訴記者,經文物主管部門專家鑒定後,“九鑲帶鉤”和兩件“東漢禦用漆器”均為贗品,另一件四羊方壺的鑒定工作仍在進行中。

    “任何一家拍賣公司在進行稱之為‘文物’的藏品拍賣之前,一定要獲得文物局頒發的拍賣許可證之後,方可進入到流通市場。” 北京市文物局宣傳處的楊康明說,市文物局組織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進行鑒定的結果是,除四羊方壺還存疑外,其他三件藏品已確認是贗品。

    雖說拍賣公司組織業內人士進行的是私下鑒定,但參與的董亞巍、丁孟等人也是文物鑒定的“行家”。但他們卻和市文物局聘請的專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北京市文物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名列在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中的專家都是行業內的資深專家,其權威性毋庸置疑!而拍賣公司請的專家難免有“捧場”的嫌疑!”

    文物主管部門稱,“為避免競拍者被該公司虛假宣傳所誤導,四件拍品被撤拍,並在行業內部進行通報批評”。文物主管部門正繼續就此事進行調查。

    對于三件拍品係贗的說法,北京誠銘國際拍賣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之前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很多專家都認為是真品。這四件拍品是由兩位臺灣收藏家從歐洲徵集而來,此次叫停後,倘若無人收藏,將退回給委托方。

    即便如此,董亞巍、丁孟等人也認為自己得出“真品”是有依據的。

    此次拍賣的“九鑲帶鉤”長28厘米,寬4厘米的,通體用金銀工藝包裹,帶鉤上鑲嵌的5塊純金螭龍金塊和4塊上等古和田玉,工藝價值非常高。

    臺灣中華文物學會秘書長張克晉參與了“九鑲帶鉤”的鑒定。他給媒體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文獻有記載,春秋時齊國管仲追趕齊桓公,拔箭向齊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國的國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于完成霸業。

    “由此不難推測,齊桓公當時佩戴的帶鉤不但體量很大,而且厚重,否則無法抵擋管仲射來的那一箭。” 張克晉說,可以進一步大膽推測,齊桓公當時佩戴的,很可能就是這種鐵質“九鑲帶鉤”。

    故宮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之前也曾表示,這只戰國帶鉤很珍貴,主要原料用的竟然是當時非常罕見的鑄鐵。“鐵器的普及是從東漢才開始的。”丁孟由此推斷,這是一件諸侯王級別的貴族物品。

    對于那兩件分別名為“彩繪錯金銀瑞獸紋漆簋”和“彩繪雲氣紋貼金漆耳杯”的漆器,均有“內官”和“十五年內官賜器府義工秉造”朱隸銘文。從漆器的紋飾風格和銘文內容判斷,這兩件漆器是東漢皇家禦用之物。

    對于文物四羊方壺,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丁孟認為,這個器物高僅37厘米,寬19厘米,但紋飾極其繁縟,器耳下各鑄一似虎形的怪獸,壺蓋為一塊與器口相吻合的銅板,蓋上四角各鑄有一只飛鳥,展其雙翼,引頸欲鳴,姿態生動,是春秋時期小件青銅器中的精品,壺的風格與故宮目前保存的國寶青銅器蓮鶴方壺有相似之處。

    丁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其他三件沒特別仔細看,但四羊方壺是認真看了,至今,他仍堅信這是件真品。並表示,該鑒定結論是自己和董亞巍、以及故宮博物院的杜迺松三人的一致看法,當時他們三人是各自鑒定,在新聞發布會上才碰面的。

    湖北鄂州博物館名譽館長董亞巍對記者表示,我國文物鑒定起步較晚,並沒有係統的方法論,目前,所有的鑒定就是靠專家的“眼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憑感覺。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平時我更多的是搞青銅器的研究工作,絕少參與商業活動。趟這趟渾水實在是沒想到。”董亞巍還表示,既然現在文物局方面說是假的,就以他們說的為準。

 據了解,由于文物沒有再造的可能,目前的拍賣市場上基本是一年升值30%到50%,有的文物過兩年再拍,就能升值一倍。這種情況直接刺激了民間收藏的火熱。但日益增多的買家被專家們的各執一詞搞得一頭霧水。那麼,目前的文物鑒定結論到底誰說了算?北京市前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在接受《藝術市場》雜志採訪時感慨道:目前的文物鑒定沒有誰說了算的,現在文物鑒定沒有權威,北京目前仍沒有一家政府鑒定機構對市民鑒定,並出具鑒定證書。目前的文物鑒定完全憑鑒定者自身對歷史、朝代的理解、對比來判定文物的真假。鑒定專家主要還是靠眼睛說話,這難免出現誤差。一些人總是認為一些老專家是權威的,這些人要的就是一個名氣,等專家鑒定後,拿到拍賣公司拍賣時,賣的就是鑒定專家的名氣了!

    但是,專家的“眼學”也不一定可靠。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安麗哲博士就曾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糗事”:

    去年,有一韓國的私人博物館花了數千萬,從民間收藏者手裏買了一個官窯瓷瓶,請她做鑒定。“從瓶子的造型、紋樣、土的感覺,我都覺得沒有問題,當時確定為宋代的官窯。但由于事關重大,我還是決定請我的老師也看一下,我的老師看後,始終沒有吭聲。第二天,我的老師又請了他的朋友,一位故宮博物院的古瓷專家和他一起看這個瓷瓶。兩人討論研究了半天,還是沒有下結論。”安博士和老師隔天就去了趟景德鎮,結果,竟然問出了誰是造假者。

    “畢竟能做如此精致的高倣古瓷瓶的工匠本來也是鳳毛麟角。那位工匠表示,他棄用了現代的“蒸汽窯”來燒瓷,全部按照古代的方法來制瓷,尋古土古燒制。甚至,古代用的是松樹柴火,這個匠人也是依樣還原。等瓷瓶做出來後,還繼續做舊,以表現它的‘古’。”安博士說:“雖然最終知道了這個瓷瓶是假的,但其藝術價值還是很高。”

    安博士告訴記者,雖然中國文物眾多,但經過近30年市場運作,有品質的文物已經不多了。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造假產業自然越來越興旺,所以市面上所謂的文物商品大量是倣制的,真品只能越來越少。

    近十年來,拍賣業帶動了中國的藝術市場,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拍賣火爆的現狀也帶動了中國的文物造假產業。

    在“北京市2006年文物拍賣工作總結會”上,北京市文物局領導通報了有關的情況:2006年,全市的71家拍賣企業中有57家公司開展了文物拍賣業務,全年共舉辦了拍賣會159場,比2005年多22場。文物藝術品的全年總拍賣量達到89939件(套)。

   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共查處了19家拍賣企業違法違規的問題,拍賣公司“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造假欺騙”是比較普遍的違規現象之一。

    然而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為什麼至今沒有可靠的科技手段可以輔助鑒定文物呢?

    上世紀50年代放射性碳14測定年代方法的問世,以及60年代採用熱釋光法鑒別古陶器真偽技術,使得科技走進了文物鑒定。此後,相繼出現了電子顯微鏡分析、X射線熒光分析等各種科技鑒定手段。

    然而,隨著鑒定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假貨科技含量也“水漲船高”。安博士介紹,目前國際上鑒定古瓷器常用的科技手段是熱釋光技術,就是通過觀察器物在射線作用下的不同熱釋光的光譜,來斷定文物的年份。有造假者發現使用X射線照射器物,能改變熱釋光測定的年份,于是,就有了鑒定專家被“蒙”的故事,有一位專家曾鑒定過一件唐朝之前的古“唐三彩”瓷馬,用熱釋光技術鑒定為3000年前出土的文物,可最後發現,這匹現代“唐三彩”瓷馬只是被X射線照射過頭了而已。

    “比起用混有稀硫酸的泥漿,涂抹在新做的陶瓷上,腐蝕掉瓷器表面新燦燦的亮光,造成類似古舊瓷瓶上的皸裂,“補貨”更難鑒別。安博士介紹,造假者到各地古窯場遺址搜羅大量的“垃圾”殘片,最後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贗品。比如,一只古瓷瓶的底座可能真是元代的,但瓶身部分卻是現代的,造假者將兩相一結合,竟然能把採用多點取樣鑒定的專家“迷惑”了,使其得出“真品”的分析結果。

    而近年來,書畫造假的逼真程度讓專家防不勝防。故宮博物院科技處的專家曹靜樓介紹,早年徐邦達、謝稚柳等老一輩大家曾總結出大量鑒別倣造書畫的方法,但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倣造水平也讓專家們驚嘆。照排復印、幻燈投影、墨刻水印等現代印刷手段被造假者廣泛應用,有些印刷出來的書畫幾乎看不出油墨的痕跡,極為逼真。

    他介紹,目前書畫造假者還“開發”出大量聳人聽聞的技術,如將字畫挂在墻上,墻底放置一口裝滿王老吉涼茶的大鍋,燃火熏煮,用涼茶蒸發的氣體將字畫熏黃,令宣紙和顏料松脆變質,加速陳化。也有造假者將真古畫上不出名的作者的印章剜去,補上偽造的名人刻章魚目混珠,或者將落款年限推前。有人看到書畫被蟲蝕食的痕跡就以為是真品無疑,其實,這很可能也是人為的。一些造假者為求效果“逼真”,甚至專門養蟲養鼠來嘶咬書畫新作,目的就是為了用“蝕食痕跡”來掩人耳目。

    安博士表示,目前,造假者把做工精美的高倣品都銷往海外,而中、低倣品則更多地流入了民間。

    “沒有造假就沒有文物,沒有打眼就沒有收藏界。”“古董是虎豹,收藏是陷阱。”這些話充分說明了在收藏界裏欺詐頻頻、贗品眾多、極易上當。安博士提醒大家,搞文物收藏一定要做好準備,要對歷史文化知識、專業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切莫盲目跟風。上過一些當,有了經驗才能煉成眼力。安博士介紹,只有看過如何制造倣品,才能從原理上辨識假貨。比如,現代的玉石經過酸液處理之後,用茶水或者機油浸泡,然後放在火上烤,可以摻入顏色,“模擬”真古玉因常年埋在地底而滲入的雜質和發生的天然肌理變色,即行話講的‘土侵’、‘朱砂侵’、‘鐵侵’等。如果鑒定還是完全由專家依據文獻考證和類比完成。這樣的手段就太落後了,現在,不少文物造假者的造假技術緊盯著先進的文物鑒定技術,每每令文物專家判斷失誤。

   比如,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採用的是泥范法,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專家發表了係統探討泥范法鑄造青銅器的一批論文,查看青銅器物上是否有范縫,就成了鑒別真假青銅器的主要標準。但上世紀80年代末以後,專家們發現新造的贗品青銅器幾乎都採用了泥范法。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青銅學研究專家,發現古代青銅器鑄造中常常會使用一些金屬墊片對泥范進行固定。因此通過X射線透視,能發現鑄造過程中殘留在器物中的墊片。這又成了文物專家鑒定青銅器的新標準。然而論文發表後,上世紀90年代初市面上就可以看到含有墊片的倣制青銅器了。面對這些造假者,鑒定者如何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安博士介紹,目前,就是要把各種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結合到文物鑒定中去,提高文物的鑒定水平。通過建立文獻和圖像數據庫,從高分子材料學、粒子、激光、無損分析、紅外攝影、納米技術等學科入手,探討如何介入鑒定研究,“比如說鑒定一下紙墨印章的年代等,對發現造假古書畫也是一個好方法。”安博士說,“鑒定者的‘技術升級’必須快過造假者,才能避免被蒙!”

    那麼,面對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老百姓的收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收藏家馬未都給記者念叨了“收藏經”:“對歷史、對時代和名家個人風格的了解,以及基本的邏輯知識,對每個收藏者來說,都是必需的。藝術品收藏的過程中,不管你喜歡收藏哪一類物品,都要對該種類有基本的知識,要不斷地學習專業理論。比如要收藏青花,你就得知道青花起源于什麼時候?是唐、宋,還是元?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哪裏產的最著名?分為哪幾種?原料、制作、繪畫到燒成的工藝過程等等。其次,對自己不熟悉的類別,不可過于自信。在古玩界,‘撿漏’的事的確有,只是很少,倒是‘打眼’的事情時有發生。”馬未都說:“幾年前曾經有一位重慶商人請我們去鑒定他收藏的瓷器。我們鑒定之後非常驚訝,發現這些他花了2000多萬元買來的‘寶物’,竟然沒有一件是真的。

   現在不少民間收藏者在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就進入收藏品市場,往往會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如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清明上河圖》,只要稍有點歷史、文化和邏輯知識的人就知道這有多荒唐。而某個朝代的書風、畫風可能跟當時皇帝的喜好有關。從時代方面舉例,像‘文革’時期就基本不會產生與曾國藩、左宗棠、孔、孟有關的作品。”另外,馬未都認為,對文物的鑒別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要靠自己眼觀、耳聞,探索、積累。現在不少學者,因為接觸市場、實物較少,在鑒別時時常看走眼。而文物考古專家劉剛表示,搞古文物鑒別的人,一要多看發掘報告,看出土文物的圖片資料。二要多看實物,多到博物館等場所參觀。當然,建立健康的收藏市場,健全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法律法規,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收藏觀念,我國藝術品市場才能呈現繁榮的景象。

    中國元青花"鬼谷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賣行拍出2.45億元“天價”,隨後被國內一些鑒定專家認為是贗品,在國內外收藏界引起軒然大波。

 

 

    2006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公司舉行的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洪武釉裹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78,520,000港元成交,創下明朝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

    近年來古董拍賣市場火熱。左圖為一位鑒賞專家正向觀眾介紹一只明代竹雕筆筒,工藝繁復,筒身經過8層鏤空的雕刻。此筆筒價值150萬人民幣。,但這還不是最貴的竹雕作品,今年該拍賣公司在香港拍出的一只筆筒,價格超過千萬元人民幣。右圖為一個高僅6.1厘米的清雍正鬥彩雞缸杯,在廈門心和2006秋季古玩藝術品拍賣會上以150萬人民幣的價格被買走。

    清銅鎦金釋迦牟尼佛像等7個組成的一組拍品在廈門心和2006秋季古玩藝術品拍賣會上以830萬人民幣的價格被買走

    古董是特殊的藝術品。一些高級的倣制品也是藝術品,也能賣出好價錢。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廈門華僑博物館向參觀市民和文物愛好者介紹制作技藝曾失傳200多年的國寶級古文物高倣品《粉彩縷空蟠螭紋象耳轉心瓶》。

    據了解,北京文物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今年預計將超過100億元,北京已成為全國文物藝術品的交易中心,國際文物交易中心也呈現出向東方轉移的趨勢。在北京,潘家園是很多剛涉足收藏領域的買家的“聖地”。但其中的物品魚龍混雜。甚至在這裏有個不成文的“行規”:買到贗品不算上當,只是交學費而已。(唐逸)

   國寶級文物為贗品引出拍賣監管爭議

  春秋四羊青銅方壺,戰國九鑲帶鉤以及兩件東漢皇室禦用漆器,4件被宣傳為“國寶級文物”的拍賣品,日前突然被北京市文物局停止拍賣,後來其中3件又被指為贗品,春秋四羊青銅方壺真偽待定。而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青銅器是拼接成的,其底座真假待定,壺身是贗品。

    這4件拍品是北京皇朝‧誠銘國際拍賣公司推出的,據說由臺灣中華文物學會從兩位臺灣收藏家手中徵得,是抗日戰爭後從大陸流傳到臺灣的。皇朝公司對4件拍品進行了廣泛宣傳,從9月底開始,許多報刊、電臺、電視臺都發布了消息,刊載、播發照片,稱4件拍品為回流“國寶”,估價高達7000萬元人民幣,而現在卻成了一文不值的假貨。兩個月之間,變化之大,真有點波譎雲詭的意味。

    文物拍賣離一般人的生活比較遠,但這裏的問題卻往往有政治、歷史甚至國際影響。茲事體大,政府部門如何監管?為此,記者採訪了國家及北京市文物局、中國拍賣業協會等單位,對文物拍賣的管理情況進行了較全面的了解。

    ■撤下“四國寶”是“例行公事”

    “撤拍是文物拍賣審查中經常做的。”北京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但一般撤拍都發生在報批環節。這次是拍賣公司違規,先宣傳,後報批,而且宣傳的力度很大,所以影響也大。他們的宣傳也是違規的。”

    這位負責人說,按規定,文物拍賣前要報批,要經文物管理部門審批後才能進行預展宣傳。而皇朝公司不僅沒有報批就宣傳,還說是出土文物,這就更違規了,出土文物是禁止流通和拍賣的。後來,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文物進行鑒定,發現是贗品。

    的確,撤拍是經常發生的。2005年,北京就有25件拍品被撤拍。今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會同工商局現場查處了北京中嘉立信拍賣公司對8件拍品的拍賣。8件拍品標明是明清代文物,有一件所謂明代犀角標價12萬元,但專家現場鑒定全是現代倣品。而且,更為嚴重的是中嘉公司根本沒有文物拍賣資格。

    北京市文物局披露,過去1年中,他們對19家拍賣公司進行了查處,這些公司涉嫌超資質拍賣和虛假宣傳,禁止了90件拍品的流通和拍賣。

    ■文物拍賣有一定之規

    國家文物局原顧問謝辰生談到文物政策,習慣強調一點,就是我國的文物政策一直貫徹始終,沒有進行過大的修改,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間。那時對文物有很大損毀,是社會混亂所致,不是政策發生變化。對文物管理,我國一向是從嚴,其中包括文物拍賣。

    我國對文物拍賣一直實行“直管專營”政策,即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認定從事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公司的資格,除此之外的任何公司、單位和市場均不得從事文物藝術品的拍賣活動。

    資料表明,拍賣業包括文物拍賣,在世界上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18世紀時,歐洲拍賣業開始興盛。而我國100年後,鴉片戰爭後才出現,而且只局現于上海、廣州、北京幾個大城市。直到解放前,拍賣商行都沒超過30家,業務量也很有限。解放以後在北京有過一些零星的木材拍賣活動,到1958年,全國拍賣行全部關閉歇業。28年後,1986年,廣州成立了第一家國營拍賣公司,拍賣一些罰沒充公物品。

    中國拍賣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說,真正的文物拍賣應該是1992年北京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拍賣會”。那是為配合“中國黃金旅遊年”舉辦的一次拍賣會,買家主要是境外收藏家和遊客。這是北京乃至中國大陸境內首次舉辦的正規的文物拍賣會,是一次裏程碑式的拍賣。至此,中國大陸才算真正有了文物拍賣。1993年以後,拍賣業包括文物拍賣,才成規模地開展起來,近幾年發展尤其迅速。

    截至2007年年中,全國有拍賣公司近4000家,從業人員2萬人,年成交額3000多億元。其中具有文物拍賣資格的233家,年成交額超過160億元。

    為規范文物拍賣,國家文物局于1994年4月就出臺了《文物境內拍賣暫行管理辦法》,2003年6月,國家文物局發布《文物拍賣暫行規定》。按這項規章,文物拍賣企業必須具有一定資質,經省、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報國家文物局批準才能從事文物拍賣。每次拍賣文物,必須將拍品上報省市文物局,並經專家鑒定,再報國家文物局批準方能進行。

    記者在北京市文物局見到一份文物拍賣報告,所有拍品照片都印制成一本精美的銅版紙畫冊,全為彩頁,並有詳細的說明。

    ■管理到底是嚴還是寬

    進行一場文物拍賣要經如此復雜的報批手續,不少文物拍賣企業對此嘖有煩言。記者採訪了一家拍賣企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組織一次拍賣幾乎要脫一層皮。不僅費時費力,還要花大筆經費。拍賣不光文物部門管,工商、稅務、文化甚至公安部門都要管,一般小的公司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負擔。而且上檔次的拍品越來越少,一般拍賣會很難形成規模,聚集人氣。因此,不少拍賣公司要求放寬管理。

    北京文物局官員證實,北京目前有文物拍賣企業81家,實際進行拍賣業務的只有50來家。近年,文物拍品每年都下降五六個百分點,直接影響拍賣業務,有的企業可能會自生自滅。

    盡管這樣,對文物拍賣的責難一直不絕于耳。有不少文物收藏界人士都詬病文物拍賣假貨太多,很多文物拍賣企業拍假、假拍,為賺錢而不擇手段。不少拍賣企業為打知名度常常虛假報成交額,虛假宣傳妙作,不一而足。(來源:江南時報 李鬱 王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