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約6.5公分。長寬7.5x7.5公分。
鑽孔內徑6公分。重量466.3公克。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
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其中圓盤玉稱作「璧」,柱狀玉稱作「琮」。
這個獸面紋玉琮,玉料斑斕多彩,是當地一種含金屬閃點的不規則雲母狀
結構的透閃石一陽起石[透閃石中含鐵超過百分之二為陽起石]。
玉質斑駁不純的結構,使得良渚玉器呈現紅‧赭‧棕‧黑‧黃‧白等碳化的五彩繽紛。
它的裂縫中有多年累積的泌漿鈣化物將裂縫部份封閉。
由這點可判斷它為真品。紅山文化古玉真品也有這個特點,年代不夠久遠,無法封合裂縫。
它以轉角為中線雕琢人‧獸面紋。
管鑽雙圈表示圓眼,上為神人,下為獸[虎]面紋。
它所有獸面紋底下的地基刻成浮雕,只有淺淺凸出玉的平面約0.1公分,
它方柱體的中孔是對鑽大圓孔,沒對準,孔壁錯縫明顯。
全器佈滿高古玉特徵的冰裂紋,有灰白色筋狀條斑。
它四面有四種色彩變化,賞心悅目,
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大多是白[鈣]化的玉件;
白化不嚴重、能保住原來玉料本色的它,甚為稀珍!
出土的良渚玉琮每一件的体態、刻紋都不相同、都是精雕細琢的
獨立制作!每個角都刻著神人獸面紋,無一例外!
據研究→神人獸面紋刻的是戴著頭冠的神人騎著老虎。
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銳石打鑿、刻玉、劃線、磨玉成形,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來人們採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製成「解玉砂」用來琢玉,利用繩線、獸牙、木桿、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進行鑽、鋸、磨、使玉材成形,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轉動的砣輪加工玉是一大進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於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手拉弓弦(後用腳蹬)使砣輪轉動,砣輪用石材製成,做成不同的砣頭配合解玉砂進行琢玉。
有位張國華先生認為良渚玉上的紋路是用牛角刻的。
良渚玉上拋光非常精細光滑,反差很小,一般認為是用獸皮運作的。這也是判斷真假的一點!
它沁色上面還帶有白色霧狀,及寬細不同的白色網狀,這是良渚獨有的沁狀特徵,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古玉甚少有這些沁狀。可能是玉質與土壤物質,受當地環境變化相互影響所形成的。
玉琮的渾厚感,表現人對天地、神祇、祖先虔誠的崇拜,在器物製作時所表達的宏偉的氣勢中,帶有一種最嚴肅、專注的凝聚,穩穩靜靜的喚起後人對先人的精神與智慧的崇敬!
良渚古玉比紅山古玉容易鑑定真假,因為良渚真品有下列幾
個特點,偽造者無法作出→
1良渚古玉的玉料出於當地,是一種不規則雲母狀結構的透
閃石,原來的古玉礦消失殆盡,現在除了江蘇省溧陽小梅嶺
的礦點外,尚未找到相同的礦脈玉料。
2良渚真古玉的雕刻工法精細微妙,人人皆稱鬼斧神工。
特別是陰線的刻工,細如髮絲,綿密工整。現代工匠就算用
顯微毫雕,也無法掌握它陰刻的凹度‧角度‧長短‧轉折等
等。因此他們使用的工具及工法,仍是個謎!
〈用放大鏡可見到0.1公分寬裡有三條、四條的斜線連續刻紋~~這是鑑定真偽的要件。〉
其他如浮雕的減地如此平順、
管刻圓形的高難度操作‥‥‥,
內行人皆嘖嘖稱奇,很難模仿。
3入土這麼幾千年,很多玉器表面仍然閃爍著玻璃光,
其拋光技術令人拍案叫絕!
良渚古玉的硬度不高,出土的真品難免有嗑傷缺損。
但其玉器工藝在歷史上標桿的定位,無法替代,價值
難以估計,很多古玉收藏家想得一真品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