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距今約五千多年,「良渚文化」距今約五千三百年至四千二百年,不管是北方的紅山文化,還是南方的良渚文化,都曾出土大量的玉製品。那時的玉器用料多為蛇紋石巖類、閃長石巖類,花紋豐富、顏色鮮艷、玉質非常軟,這與當時加工工具的限制有關,現在只有在博物館裡、拍賣會上能見到這些玉器,一般稱之為古玉。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作為禮教的重要器具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產自新疆崑崙山的閃石類玉器開始被大量使用。由唐宋至明代,玉器原料已全部使用閃石類玉,這種玉也叫軟玉(Naphrate)。和田是最重要的產地,所以也常用和田玉泛指軟玉,按顏色分為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等不同種類,而其中的羊脂白玉最為聞名遐邇。我們現在如果僅說「玉」,往往指的就是軟玉。

 對紅山古玉的鑒別分為12個字淨、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

 淨,玩過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乾淨的,老玉出土要吐漿,要吐白漿、要吐黏漿、要吐灰。它為什麼乾淨呢?玉埋在土裏會發生變化,它會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會發生變化。它會和它周圍的東西結合,會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這個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說。玉吐漿必然和泥固化產生一層隔膜,它會自然的把玉保護起來。它遇水以後,特別是手,手上有微酸,遇水以後上面那層隔膜會吐白漿,這層白漿是可以盤掉的,白漿的下面還有一層黏膜。既然隔了這麼多東西,所以那土就基本上侵蝕不到裏面了。我說的是高古玉,不講戰、漢,所以說一般的紅山出土都是乾淨的,叫淨。

 熟,不僅只是紅山,只要是出土的東西,老玉和新玉及仿製的老玉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新玉是生的感覺。那熟是什麼感覺呢?他就好像是用鍋去煮一個白蘿蔔,你把蘿蔔露在水上一半,另一半放在水裏煮,等煮到侵在水裏那段蘿蔔變了色,那個色你提出來看,就是那種熟的感覺。早期出土紅山古玉,經過檢測的幾乎都是蛇紋石,透閃石的很少。隨著發掘的深入,發現了大量透閃石材質的紅山古玉。玉器在地下受化學物理等地質環境和地殼運動等多因素的影響,玉質會變軟,隨著玉質的變軟各種物質元素方可沁入,並留下歲月的痕跡,我將其稱為自然態。戰、漢出土的真的古玉,你用燈光打,它有像膠狀一樣的凍,可能不是全部,所以它才能顯玻璃光,而紅山古玉,因為它的年代比漢代要早幾千年,所以它的侵蝕更嚴重,所以它有一種熟的狀態。如果這個熟不好理解大家回家試一試就感覺到了。

  肥,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給人的一種感覺,它浮在玉中有點像我們平常吃的肥油一樣。肥分為兩種,內部肥和外部肥,內部肥就是玉裏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間,是一種虛白的,雲霧狀的,經常形成於玉的表層、表層以下或表層之上這三個位置,這種沁是仿製不出來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單體晶,在玉中一塊一塊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獻不規則的像雞胸板油一樣,這也是人為做不出來的。

   

透,實際上也是人的一種感覺,與熟相連就像一個熟透了的果實與一個新長出來的果實給人的感覺一樣。而且對於新的玉,在手中盤的時候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只有老玉盤的時間越長,變化也會越明顯,當然脫了胎的除外。對於,戰漢的古玉在用燈光側打的時候,玉的有些地方會有膠凍一樣的感覺,這種膠凍是做不出來的。古玉埋在土中的位置不一樣,依據這一點,便於分便出古玉在出土時那面朝上朝下。沁色在濕潤的條件下也是不一樣的。

 葬,實指是一種味道,就是所謂的人們常講的葬氣味;葬香味等等,玉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沁進去的味道也就不大一樣,越往山頂葬氣的味道也越小,因為在山頂其暴露在空氣中的機會也越大,玉乾淨時也很漂亮,但是這種玉現在是十分少見的。

 孔,這裏的孔不單指簡單意義上的小洞,是玉的侵濁紋,玉在不同的環境中所處的外部條件有沙地,水裏,高山等等它所形成的沁、沁痕、沁孔、沁色都是不一樣的。
4070倍的放大鏡觀察玉的石門、石孔時毛糙的地方即玉的溝槽,那裏的毛孔必然是開放的,那些地方容易受沁,紅山古玉埋在地下,它的溝槽部位的侵蝕痕要大。所以真正的紅山古玉溝槽部分的毛細孔多並且伴隨有漿。另外如果對紅山古玉進行拋光,其溝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體其他部位的。
坑,在紅山古玉中的坑、溝、洞都統稱為坑。用3~5倍的放大鏡就可以觀察清楚了,在我們的放大鏡下觀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規則的晶體,並且孔小洞大,在裏面還有不規則的像晶體的結夾,還會有沁色。

 縮,紅山古玉在地下埋藏的時間久了玉本身都會受到侵蝕,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古玉要比當時的玉小一些,玉質硬的地方會因為整體縮小而凸現出來。同樣有縮即有闊,擴是相對於縮而言的,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表層縮了,孔就會擴大了,表層腐蝕了,孔裏也會腐蝕的,腐蝕的同時孔就擴了。積石種的可以看到加工痕,旋痕、坨痕全部都看的到。

 次,這個次就是次生物,也就是二次生成的物質,我稱之為次生物。隨著長時間的埋葬,玉本身會生成一種物質,這個物質高出玉表面,不是玉體本身的物質,為單晶體,是附著在玉體上面的,次生物一般分為以下幾種:像剛才講的肥也是一種次生物,還有一種次生物就是高出表面的叫嘎巴,相當於存在表面的皮,不規則的皮,高出原加工表面的皮,就叫嘎巴。還有一個就是晶體,高出表面,用燈光打這個次生物它顯示一種寶石的光澤,體現一種像水晶的晶體狀。
  

過渡,指的是一種層次,即玉熟了以後的顏色,玉受沁的顏色以及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就是沁色通過石門進入到玉裏,這樣形成的層次叫作渡。渡存在於沁色中,沁到玉之間。

 漿,就像牛奶潑到水泥地上,是毛面的水泥地面上,等乾了,那種感覺就叫漿。而那個漿是能盤掉的,但盤掉它還會再出,古玉距今埋葬了幾千年,我們盤剝才幾個月、幾年或者幾十年,你是盤不淨的,它會再出,直到最後,脫了胎,吐淨了,才不會再出了。真正的漿,它遇微酸,遇高溫會熔化。把古玉放在80左右的水中,一會你就會看到從玉裏面像火山噴發一樣吐出一種灰色或白色的漿柱,從水裏面看徐徐上升,幾個孔都在吐。
吐的這種雲霧狀的東西是怎麼形成的呢?泡完之後放在毯子上,不要拿手去摸它,也不要去盤摸它,它會瞬間凝固。你在水裏可以看到吐漿的那個點,瞬間它會遇空氣凝固,像一個吃的肉凍浮在上面,這就是漿。要是大面積附著它就是滿漿,局部附著它就是漿上的次生物。像咱們吃的糖葫蘆表殼那層糖,也是這種感覺,看似光滑,沾水它就粘。等把漿盤透了,就是原來的玉色,之後再盤,再脫色,那就是脫胎了。

  神,是十二個字中最重要的,一般仿製的東西都讓人感覺形似而神不在,因為在對於紅山古玉的堅定一定要觀察物件本身的神韻,你沒有接觸過真的紅山之前,你認為這神是虛的,這就是神。可是拿真假紅山一對比,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真紅山的表面不光滑。前面的東西都過了,這個東西神不似也要考慮。但這個神將要"多年的經驗去理解了。

 以上對十二字鑒定法僅是淺略的解釋,自然態表像中蘊函的十二字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對十二字鑒別法只能在此僅做淺略解,給紅山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紅山古玉真偽的理路。
另外還有一些鑒別紅山的輔助鑒別方法,現在介紹給大家以供古玉愛好者參考使用(輔助鑒別法對古玉件有損害,慎用)。
一,一般來說真假紅山從表面看幾乎一樣,但打開裏面就截然不同了,仿的紅山表層腐蝕的會像真的,可是裏面的內在質地他仿不了。假紅山你打開以後是生的,真紅山打開之後熟透了。

紅山當中假如有那種漂浮的黑的東西,這種有漂著黑的地方,打開之後,它是從內部漂出來的。
  

●八四液檢測法,真假紅山同時泡,但要用兩個容器,不管它是真是假,按順序放置,然後再序列的澇出來。真紅山的水它會變,假紅山的水不會變,真紅山會把土壤中的顏色侵蝕到漿中,所以說這個漿是鈣的物質。他遇水會溶化。八四液是加速其溶化,大部分礦物質會留在八四液中。而假紅山由於是煮的、榨的、強行染的,它不會變,別說拿水它不會變,你盤它都不會變。

  ●洗滌靈脫油脂方法,用洗滌靈浸泡真假紅山,假紅山洗完之後,水是乾淨的。真紅山洗完是粘的,3分鐘之內它會吐得唏哩嘩啦的,瞬間水會變白。我們有的老師做過試驗,5秒鐘之後就會開始吐漿。
   

●茶樹油法,用茶樹油洗玉,真假紅山在表面看都是一樣的,都是白的。而真的紅山你用茶樹油洗,它會瞬間變色,而假的洗過之後還是保持原狀。真的紅山它會變的五顏六色,各種侵坑、沁洞,各種生成物、各種沁色的入門全顯露出來,但是你用清水洗過之後還會恢復原狀的。
     

●高溫法,真的紅山你用前面幾個步驟後,它會扎手、不圓滑。把漿脫掉之後,表層是高低不平的,扎手。將古玉放置高溫下暴曬,你想像不到的是,它會變得圓滑了,不扎手了,粘了,就是說,在乾燥的空氣中它也吐漿,而假的不存在這個問題。
  

●超聲波清洗法,所謂超聲波清洗法,就是用我們洗眼鏡的超聲波。真假同時清洗,假的清洗完了以後,很乾淨,很光滑,拿出來不會變。而真的紅山古玉,你放到裏面1~2分鐘多則10分鐘,它會吐漿,它會把水給搞稠,會脫色,會顯露出我們目前用盤摸法盤出來的古玉以後所看不到的東西。一種深入到內部的、一種微小的物質將全顯露出來。但目前的方法佩帶、盤玩是做不到的。真玉在水裏一打,那些不可仿製的狀態就顯露出來了。

 

 

經過上手真品與文獻學習,我總結了鑒別紅山玉器最重要的八個方面,其中一些鑒定古玉通常認為很重要的我沒寫,一些容易忽視但很適合紅山玉鑒別的我寫了,形式是模仿著名的「十二字訣」,但那裡有的東西我認為不太重要和不太典型,這個簡稱「李氏八字訣」:次、光、合、漿、溝、熟、神、傷我個人認為次和光是最重要的兩個特徵。

 次是玉表面的次生物,由於古玉長期在地下,表面產生所謂的縮玉現象,據說玉內分泌物與外界物質結合,生成一種顏色稍微比玉色淺一些、牢固自然、與玉如一體附著在玉器表面的斑塊,這個是無法仿製的。其中,有的紅山玉有次,有的沒次,有次的鑒別起來就容易了。

 光是玉器的包漿發出的油光。這種油光很獨特,假如用干手摸一下,立刻暗淡無光,一哈氣,或者在衣服上猛蹭幾下,立刻發出潤澤無比的寶光,不一會,光又弱下去。用洗滌靈等去圬物質狂刷,刷了以後擦乾,吹乾,重新摸,重新哈氣、摩擦,現象如故。

 合,指的是綹裂與石紋沁色與玉皮相接處是完好的。表面肉眼看,有裂紋,有沁色,但用放大鏡一看,表面油光潤滑,因為裂紋的表面已經在土裡又重新被各種物質侵蝕,重新長好了,所以這個時候看到的沁色和裂紋,都是入到玉身甚至玉骨的,至少不會在玉皮地方發現裂紋。做假的話,要從表面染色,而且是剛炸開的裂紋,表面是看不到裂紋「合」的現象的。

 漿是由於玉器長期在地下,吸收了很多白色物質,據信是鈣化物,在坑窪不平的地方聚集,比如孔、坑、溝、紋、蝕等地方容易積攢。白漿據說放到熱水、八四消毒液裡會吐漿。實際上用洗滌靈簡單刷一下,或者用出汗的手握一下,之後就出現白色物質,好似牛奶干在上面,用濕布一擦就掉,干了又出,要比剛才少一些,因為洗滌靈和汗帶微酸,能把裡面的鈣置換出來。尤其是鑽的孔裡,容易積攢,刷幾回都是看上去刷沒了,放干了又出來和沒刷一樣。而所謂的盤玉,其中一部分就是把玉裡的鈣質吸附出來,所以我推斷用非常微弱的酸性熱容易浸泡古玉,也許會加快盤玉的速度。

 溝就是紅山特有的「壓地成窪」的「瓦溝紋」,這個需要仔細看書、看圖樣、看實物體會,總之,是很柔和的一種溝紋,不銳不直,溝與地接觸的地方很圓滑自然,感覺不出生澀,一些掛件的「非」字紋是看不到的。關於瓦溝紋很多書都介紹,不多說了。很多書都從瓦溝紋和藝術風格上分析很多,其實是偏頗了,畢竟那個年代延續三千多年,地方大了去了,誰和誰做的都不會一樣,而且這些特徵遠不如大自然的特徵容易分析。

 熟是因為玉久了,用強燈一打,外皮的色和內心的色一致,比較潤和透,新玉由於是整塊切下,又染色,心是石性強的不油潤的。折斷的器物用這個方法很好,一眼看出來。這個也是定論,不多說了。

 神就是神韻,這個要瞭解那時候的文化與古人的工藝風格,簡潔有的時候是工藝造成的,畫一刀很費勁,所以要用最簡單的筆法勾勒出一個形象。紅山的物件,大部分都是表情肅穆恭謹的,一些「豪放」派的仿品沒有理解當時的巫文化。總之,神韻要長期體會,這個是仿造不出來的。實際神韻最重要,可是自己體會起來不容易也不準確,所以不列為最重要的鑒定標準。

 傷也是我發明的混合意思的詞,指玉器皮殼的傷殘,也是侵蝕的結果,有的是坑,有的是突起,我理解這些坑應該是金屬元素腐蝕的,比如一些小而深的紅坑,應該是鐵腐蝕的,暗紅物質緊附坑底,而這些突起也許是「次」的雛形,也許是縮玉的效果,而有一些在溝槽處的坑與突的混合腐蝕更精彩,一般還有雜色沁,非常自然,這個是無法仿製的。傷往往要結合沁一起看,其中好分辨的沁是從內而外生長似的出來的,黑沁有如水草和珊瑚,紅沁猶如絲線,雜色沁混沌深沉,其中有深淺變化的自然赭紅色是難染的。

 也有專家總結出紅山玉器還有葬氣等其他因素,也很有道理和用處,但並不是特別典型。而有一些精品紅山玉由於地處乾燥沙地,幾千年如新,那也很正常,這樣的東西,鑒別起來就很困難了,非我等俗人可斷。至於黑皮紅山,估計是有的,但必定不是大量,大量的還是青黃玉、青白玉、碧玉。至於神人、其他動物,我認為要比豬龍的藏量大很多。

 有個常識,廣義的紅山文化,是一個極其崇尚玉器的時代,延續三千年多,遍及整個北方地區,紅山玉藏量應該比以往推測的大很多,流散民間和隨時出土的必定還有一些,而目前偽造太多,人們沒有見過真的,也沒有專家出鑒定標準,所以就不敢認,實際上通過一些最簡單的常識可以來斷定真假。

 比如很便宜的價格,很可能買到的是真的,因為高仿做假成本很高,至於有次光合漿等幾乎無法仿製的特徵的就更不用懷疑了。鑒別古玉還需要一般的鑒別常識,比如玉料、菊皮紋、加工工藝、刀法、時代特徵、鑽孔,以及各種造假染色等手法,但是由於紅山玉時代久遠、玉質較和田玉疏鬆,很多一般的墓裡仍然會有潮濕環境,而這些腐蝕往往是無法偽造的,對於這樣的東西,鑒別起來應該不是太困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