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石器時代的中國玉文化,綿延至今已有八千年以上的歷史,是中華文明傲然獨立於世界文明之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自興隆窪文化時期起即被古代先民採用的玉石,究竟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有什麼樣鮮為人知的文化內涵、工藝特點及辨識方法?自本期開始,《博雅典藏週》將邀請國內古玉研究大家一一為你探本溯源,釐清脈絡。而本期為您請出的是在興隆窪文化及紅山文化玉器研究領域,特別是在玉器產源方面做過大量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洪先生。紅山時期玉器“晉升”為禮器在東北的黑土地下沉默了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一經重見天日,依然熠熠生輝。趙朝洪認為,興隆窪文化的重要性除了發現完整的原始村落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並且鑑定出了黍、粟類農作物,對於研究當時的人類社會有重要意義外,另外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即用透閃石質玉石製作的玉器,開創了中國史前使用透閃石玉的先河。對這些玉器,楊虎、劉國祥、鄧聰諸位教授作了很好的研究。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種類已有墜、珠、條形器、匕形器等多種,“特別是玉玦製作非常精美,從一座墓葬中墓主人頭部兩側出土的一對玉玦,大小、重量都相差無幾,而且製作比較精緻,磨得很光亮,保存完好,說明這一時期治玉的工藝水平已經相當不錯。像穿孔採用了實心鑽(又稱桯鑽)鑽孔,切割有線切割、片狀硬質工具切割,磨製也很精細,可見人們對玉的認識達到一定高度。” 而當史前文化發展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時期,玉器的玉料依然一脈相承,仍以透閃石為其主流,顏色上呈現黃綠色、黃白色。不過在玉器的組合上出現了新品種,像人們都比較熟悉的玉豬龍、馬蹄形器(又稱作箍形器)、勾雲形珮、勾形器等,都是紅山文化的特色器型。這一文化的“玉璧”也與眾不同:平面一般呈圓角方形或橢圓形,而不是正圓的。同時,玉人和看上去宛如天鵝的“玉鳳”及玉龜、玉鴞、玉蟬等動物造型,也都紛紛出現,種類很豐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組合。在工藝上,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除了使用線切割、片狀器切割、桯鑽鑽孔,還出現了管鑽孔。在切割、鑽孔、磨光技術上都有了明顯進步。但紅山文化玉器的重要性更體現於,從它的組合看,有些造型明顯已非一般的裝飾品,而是具有禮儀性質,應該是禮器了。趙朝洪說,“像玉龍、玉豬龍、勾雲形器、玉人玉鳳及馬蹄形器,這些可能都是在特殊場合下使用的,不是一般的佩戴品。這種情況和當時的社會發展階段以及用玉者的身份地位是相適應的——考古發現,這些禮器一般只出土於大型的墓葬中,像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這些類型的玉器,多數是來自於積石塚中,說明墓主人具有特殊的身份地位。對紅山文化玉器的特徵與功用,郭大順教授曾做過分析與研究,發表過一些灼見。相比而言,早前的興隆窪時期的玉器,則是以裝飾品為主,像璧形器、彎條型器,究竟有沒有禮儀性質,還值得探討。” 解開透閃石玉料來源之謎隨著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料被確證為透閃石,一個引人聯想的問題也被拋入了學術界——這些玉器的玉料到底從哪兒來?當時學術界的普遍認識是,東北地區並無透閃石玉料。一提透閃石,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新疆的和田玉。因此,有人不免設想,是否八千年前新疆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文化交流就已經發生了?對此,趙朝洪等一批專家學者希望能夠實實在在地進行一番調查。於是,從2001至2003年期間,一支由多個學科的研究者聯合組成的科研隊伍,在北京大學和遼寧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赴東北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內蒙地區,我們看了好幾個玉礦,但都是石英岩、玄武岩等類的'玉石',並不見有透閃石玉。而在岫岩、海城一帶發現的玉料不僅有蛇紋石,也有透閃石。而且玉料的質量非常不錯,特徵色為黃白色、黃綠色,還有綠色、墨色等,硬度、成分與新疆和田玉相差無幾,但是在特徵色上有差別,並且不見新疆和田特有的羊脂白玉。”於是,趙朝洪帶領科研隊伍製作了四十多件玉料標本,從岫岩出發向周邊擴散,跑了東北、華北幾個省,將玉料標本和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都作了細緻的對比,發現這兩個時期使用的玉料,從基本色調到比重等方面都和岫岩一帶的玉料非常相近。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八千年前的中國先民們已開發利用了岫岩一帶的透閃石玉,推翻了東北新石器時代玉料從新疆“跋涉”而來的猜測。“儘管興隆窪離岫岩地區也還有一段距離,但從遼西過來,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採集與交換,交通上應該不是大問題。另外,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發現的一些玉器,在玉料的特徵上、器物類型上及工藝上,與紅山文化以及遼東半島的史前文化都有相同之處,其玉料應該也是從東北過去的。可見從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小珠山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它們之間已存在文化交流,也可能出現了人群的遷徙。”三年的實地考察,趙朝洪和他的研究團隊得出了多個振奮學術界的結論。同時,趙朝洪還解釋了岫岩的透閃石與新疆和田玉的差異:“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的玉器所採用的玉料,根據目前出土的玉器造型來判斷,應該以河磨玉為主。由於遼寧地區的山相對海拔都比較低,遠 ​​沒有崑崙山那樣高聳入雲,所以從山上滾落下來的玉料,不可能像新疆的和田玉那樣經過長距離的摸爬滾打,被磨蹭得又圓又好,岫岩的河磨玉相對要顯得粗糙一些,皮子保留比較多,塊頭也比較大,因此一般叫河磨玉而不叫籽料。” 大家簡介趙朝洪,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考古、玉器考古;主持《岫岩玉開發歷史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等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先秦玉器和玉文化》、《東北地區史前玉器原料產地的初步考察及思考》、《中國岫岩玉》等有關新石器時代考古及玉器考古等方面的著述五十餘篇(部)。鑑定紅山玉主要看刀工紅山文化玉器包括禮器、生產工具和裝飾用品三大類,玉料成分有蛇紋石,也有透閃石。辨別紅山文化玉器,刀工極為關鍵。總體而言,紅山文化玉器的刀工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徵:紅山橢圓:紅山玉器中的圓雕件,圓徑極不規範,大多為橢圓形,這種刀工和後來的刀工有明顯區別;紅山刃邊:凡是沒有凹槽的板形器,邊緣都磨成刀刃狀,俗稱“紅山刃邊”;紅山線刻眼: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動物眼睛多為陰線刻成,眼形以梭子形、圓圈形、重圓形、卷雲形最為多見,有少量穿孔眼;紅山瓦溝:在勾雲形佩的平面磨出瓦楞紋凹槽,俗稱“紅山瓦溝”;紅山喇叭:紅山文化玉器大多是錐鑽孔或管鑽孔,即錐鑽孔猶如馬蹄,俗稱“馬蹄孔”;兩面對鑽孔則在中間留下蜂腰或台階,所以又稱“蜂腰孔”。這種錐鑽形成的孔都會在器表留下喇叭口,業內稱之為“紅山喇叭”;紅山磨痕:紅山文化玉器上的直線痕,線條都呈底部寬、尾端尖狀,放大看線條“毛道”和續痕非常明顯,業內稱之為“紅山磨痕”。
     ~蘆葦青青 一中國收藏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