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傳統鑒定,通常是以目測器物的造型、釉、青料、紋飾、胎、款識以及工藝特徵等為基本手段,並通過用手摸、掂分量、聽聲音等一些輔助方式,來辨別瓷器的真偽和燒造窯口、生產年代及藝術價值。這種鑒定方式簡稱「眼學」或「目鑒」。 現在古瓷界講的元青花和對元青花的鑒定,一般都專指景德鎮元代青花瓷。而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又可分為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繪製紋飾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國產青料繪製紋飾的普通瓷。下面就元青花瓷器鑒定,結合圖例作一些分析。

過去古瓷鑒定家面對一件鑒定對象時,首先看它的造型對不對。但現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精密測試和反覆試驗,已能完全掌握各種配方的胎泥的燒制收縮率, 從而使高仿品在造型上幾乎可以達到難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單憑觀察和對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證鑒定無誤了。古瓷鑒定是一門綜合性科學,要採取排除法從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鑒別。如果一件被稱之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別,我們只能認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個疑點而已,還要再從其他方面鑒別真偽。

一、元青花瓷器紋飾鑒定

元青花的紋飾是有時代特徵的,例如料無分水,一筆點畫;布局繁滿,層次較多;竹葉向上,蕉葉實心;龍身如蛇,龍爪如鐮;回紋單畫,樹稍出刺;仰覆蓮瓣互不相連,三道彎如意開光等等。這些特徵在有關元青花的名著如葉佩蘭的《元代瓷器》、朱裕平的《元代青花瓷》中均有敘述。

元青花的低檔仿品的紋飾一般都是畫技拙劣,照貓畫虎,有的甚至東拼西湊,不倫不類。例如,把明代弘治蓮瓣邊飾和清代龍畫在仿元青花器物上。這類低劣仿品容易識別,而高級仿品上的紋飾辨識就費事得多。高仿品的畫師大都經過美術專業訓練,有的還是陶瓷美術專業出身,仿繪元青花紋飾對他們來說是「小菜一碟」,照著原件臨摹,得心應手,甚或並無二致。

高仿元青花的紋飾模擬程度可分為幾種情況:第一,從紋飾內容看。圖案畫最容易仿繪,幾可亂真;山石、花卉、樹果以及動物也可以畫得十分嫻熟,真假難辨;人物畫最容易露出破綻,要麼照圖摹描,行筆獃滯,缺少真品用筆恣意的流暢感;要麼造型比例過分精確,表情異常豐富,充分暴露出現代美術師的人物素描功底。第二,從繪畫功力看。古代畫師雖然自幼學習,或投師,或家傳,但無論如何不可能具有現代素描、寫生素養。故而雖則熟練自如,卻缺乏準確之比例及透視關係。隨心點染,神韻張揚,不求工整準確,只要活潑生動。現代仿元青花器在紋飾繪畫方面恰恰沒有這種樸拙簡練、誇張傳神、意趣無窮的特點。諳熟這些畫技特點是辨贗識真的關鍵之一。因而,僅憑熟知書本上的理論和模式性的描述是不行的,只有長期反覆地觀察實物標本和可靠的圖錄,方能從感性到理性,悟出其中的差異,練就明辨秋毫的眼力。

由於元青花存世量稀少,目前很難發現紋飾完全相同的器物,因此,面對那些畫有世界各地館藏名品紋飾的「元青花珍品」,諸如「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至正十一年銘象耳瓶」等,請千萬別當真,或問:「為什麼只生產一件?我這個就不能是同時生產的另一件?」此說法聽起來似乎理直氣壯,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且莫說讓你碰到的機率究竟有沒有?單憑這類東西已成群結隊地出現,結論已經清楚。碰到有人向你兜售同已知博物館藏元青花珍品紋飾類似的「元青花珍品」時,要特別提高警惕。

二、元青花瓷器青花料鑒定

是不是真元青花,用青花料來分辨是一種最有效、最便當的方法。觀察近20年來元青花的仿品,在青花料的發色和色料在紋飾畫面上的表現最容易露出破綻。

元青花所用的蘇麻離青屬進口料,近年組織過專家赴土耳其參觀托普卡比宮珍藏元青花器的蔣奇棲女士考證,它就是產於伊拉克的薩馬拉青料。薩馬拉是古波斯帝國的制陶中心,富藏鈷礦。薩馬拉在古代敘利亞語發音為Sumra,蘇麻離當為它的漢語音譯。蘇麻離青屬天然礦物料,主要特點是高鐵低錳,並且含有砷等微量元素。國產青料都是高錳低鐵型,不含砷等微量元素,因此無法用國產青料進行蘇麻離青料呈色的仿製。然而近年來確實有不少贗品在青料的發色上同進口蘇麻離青料已十分相近。

任何事物的仿製,包括現在時興的「克隆」,都只能逼真而絕不能變成真的。真贗無法辨識,只能說是在辨偽能力(即辨偽思維和辨偽方法)上落後於仿製水平。現在有的元青花高仿品在青料色澤上確實已近逼真,非但顏色接近, 而且也有大量下凹並顯「錫光」的「鐵鏽斑」。其實,元青花所用的進口鈷料在呈色上原本並不是一律相同的,在不同的窯溫下,因氧化或還原氣氛的強弱差異,會出現多種呈色效果:有的色澤較深,有的較淺;有的暈散嚴重,有的較少暈散;欠火者青中帶灰,過燒者深藍紫黑;燒成溫度適宜、窯位上佳者呈色極靚艷,沉穩青翠。

對比真贗,最難仿的有兩點∶一個是蘇麻離青料的特殊呈色——藍中微泛紫,青中蘊淡綠;另一個是紋飾筆道中的色料聚縮現象。這兩個特點應當是進口蘇料中天然礦物的複雜成分(包括氧化鈷以外的其他微量礦物成分)在特定窯溫和氣氛下燒制時的特殊化學反應和合成效果,制假者在破譯之前當無法亂真。

那麼,如果從色澤上難分真假,又怎樣來鑒別真假蘇麻離青料呢?我看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看「鐵鏽斑」分佈得是否合理?「鐵鏽斑」是紋飾中青料濃重處鐵離子大量聚集並經二次氧化所形成的,有其特殊的分佈規律。仿元青花在化學青料中添加了較多的鐵元素,燒成后也會出現「鐵鏽斑」,也會有閃閃「錫光」。但是,仿品的「鐵鏽斑」在分佈上,有的太過,「鐵鏽斑」的密度和濃度大大超過了蘇麻離青料成分中鐵的含量;有的是在紋飾繪製后再用人工配製的含鐵量極高的料水二次復筆點染,細心觀察,就能夠發現人為的製作痕迹,甚至在淺淡的青花紋飾上出現了原本不該出現的「鐵鏽斑」。

第二看青花紋飾筆道中有沒有色料的串珠狀縮聚現象。這種色料的串珠狀縮聚現象,不但在用濃重青料大片塗抹人物的衣飾等部分時會出現,有時在用濃料勾畫回紋等細線時也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多寡表現是同元青花製品的優良精美程度相一致的。越精良者越少,反之相對較多。

究竟是什麼原因所致,目前尚未見有正式報道,有人認為是青料研磨不細,留有微粒所致,我看可能與青料淘煉、去雜工藝水平有關。某些仿品製作者想必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並且刻意模仿,但效果極不自然。

第三看青料向胎面的下沉附著現象。蘇麻離青料比重較大,在燒制中若窯溫正常就不會向釉面擴散,而是在釉汁底層發生暈散。側看釉面會發現所有青料紋飾部分都有下凹現象,只是青料極淡處不太明顯。

任何一種國產料,不管它淘煉得或精或粗,其色感都和蘇麻離青料差別明顯。容易同蘇麻離青料在色感上混淆的是另外兩種進口料——明代的回青和晚清的「洋藍」,因為三者的呈色都是青中泛紫。但細心觀察,這三者還是有明顯區別的∶蘇麻離青和回青雖然都是天然礦物料,但回青含鐵量低,含錳量也不高,故濃艷處無「鐵鏽斑」;回青和「洋藍」都沒有「鐵鏽斑」,都藍中泛紫,但兩者相比,回青沉穩耐看,「洋藍」卻俗艷刺眼。

說到這裡,有兩個現象必須提醒藏友∶一是不要把錳銹斑當成鐵鏽斑。不少藏友曾經拿著明清時期低檔民窯青花瓷問是不是元青花?因為他們看到在青花紋飾的濃重處有「鐵鏽斑」。其實這是國產青料加工粗糙或者下等青料燒制時產生的錳銹斑。鐵和錳兩種元素在地球上大都有共生現象,國產青料都是高錳低鐵型,如果原料淘煉不細,錳雜質剔除不凈,在燒制中就聚集起來經二次氧化成錳銹斑。

由於同鐵鏽斑一樣呈深褐色,容易被誤認為是「鐵鏽斑」。二是不要把「洋藍」當成蘇麻離青。「洋藍」是晚清民國時期從德國日本等化工染料工業發達國家進口的化學料,呈色雖然也藍中泛紫,但因非常純凈,就沒有天然礦物料蘇麻離青中的雜質和微粒,也沒有鐵鏽斑。要在青料上辨真偽,唯一的方法就是拿上可靠的元青花標本反覆觀察,把進口蘇麻離青料看透看熟,形成條件反射性的知覺。

青料色感有蘇麻離青味兒的有可能是真蘇麻離青發色,也有可能是較為成功的現代化學料仿色,但青料色感沒有蘇麻離青味兒的,絕對不要當真元青花買!

1、元青花瓷的積青處可產生「鐵斑」,但不是積青處都有「鐵斑」。

2、純進口蘇勃尼青鈷料和混合鈷料「鐵斑」顏色是有區別的,越純的蘇勃尼青鈷料其「鐵斑」色越趨暗,並且斑趨少趨小,越不易發現;而加入國產料越多,斑越趨褐趨多趨大。由此我們可知,凡「鐵斑」趨褐趨多趨大明顯的器物,其實已經混入其它鈷料特別是國產鈷料了,只不過是以哪種鈷料為主或比例大小的問題。包括被我們所知道所認同的伊朗伊拉克保存的那些元青花瓷精品,當時也都是在國內加工,其用料也各不相同,有的相當純,但有的發色卻一般。

3、「鐵斑」有的吃胎,有的仍然浮於釉表,並非所有「鐵斑」都下沉。希望有方便者專門去看看身邊能看見的諸如包頭元青花瓷大罐等館藏器物,以解釋疑。

4、「鐵斑」越少越小的器物,越是工藝精良之器,同時也存在無「鐵斑」器物。

5、「鐵斑」現象只宜做參考,並非決定元青花瓷屬性的關鍵。

蘇麻離青料積青處中發暗的條形黑「鐵斑」,有極輕微的褐,仔細觀察可看清

元代進口鈷料的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別。

蘇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徵:

① 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

② 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

③ 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2、國產青料

鈷礦在我國江西、浙江、雲南、甘肅等處都有發現。元青花所用國產青料成分為高錳、高鋁,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

國產青料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

 
脫釉的其它原因有:
1) 油或脂肪附在坯件表面。
2) 在上釉前坯體表面過於光滑。
3) 塵粒附在坯件表面。這在"補水"時必須清除。
4) 若粗粒子存在坯體中,當加熱和泠卻時,膨脹和收縮都會出現不均勻現象,因而產生脫釉。可塑性原料和瘠性原料混合不均勻時,同樣會產生脫釉,所以必須搞好真空練泥。
5) 球磨釉料過細以及配方中釉原料在高溫時表面張力太大,或者潤濕性能欠佳都會引起脫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