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作者:段鴻鶯竇一村蔡毅孫悅苗建民 
(圖文來自網絡) 
內容摘要:本研究所利用光學顯微鏡對院藏33件宋代官窯瓷器和12件明清仿官瓷器進行了無損分析。  研究人員通過對瓷器釉面、釉及胎釉中間層的顯微觀察,對瓷器釉紋片和釉中氣泡的記錄及統計,系統對比了宋代官窯和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結構特徵的異同點,並對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和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特徵進行了初步總結。

 關鍵詞:宋代官窯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氣泡紋片
 
一、前言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研究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據文獻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1)從文獻中看,宋代官窯共有三個:一是宣政間京師自置的官窯,通常稱作北宋官窯;二是宋室南遷後置於修內司的內窯,通常稱作修內司官窯;三是繼內窯之後在郊壇下別立的新窯,通常稱作郊壇下官窯。  然何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青瓷產於何地,迄今尚無定論。 自20世紀初,便有中外研究人士在杭州鳳凰山、烏龜山下尋覓南宋官窯踪跡,先後發現窯址並進行發掘,然是否還有他處仍未發現者,亦不得而知。  明清景德鎮均燒造過仿宋代官窯瓷器,清代檔案顯示,雍正、乾隆時期內府多有蒐集官窯瓷器的活動,這些瓷器中的一些仿技高超且不署年款的仿品,常使人難以辨別。
 宋代燒製的官窯產品、明清仿製的官窯瓷器以及康乾時期收集的官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院內。  為分清我院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及明清仿官瓷器中,宋代官窯青瓷的類群關係,目前被確定為明清仿品的是否與宋代官窯青瓷有混淆,我院首次對院藏四十多件宋代官窯瓷器以及十幾件明清仿官瓷器進行全面、系統的無損科技分析,力求人文研究和科技研究相結合,推動官窯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 本文是科技無損分析官窯瓷器的一部分,主要通過光學顯微鏡對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結構的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進行歸納和比較,為判斷它們之間的類群關係提供顯微結構方面的數據支持。
 
二、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
[[表一]列出了此次無損分析的45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基本信息,從中可以看出,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在器形上多為圓形的盤、碗、洗、碟等小器型,明清仿官瓷器不僅有洗、盤等小器,還有葫蘆瓶、貫耳瓶等大器。
 
 
(表一)樣品基本信息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三、實驗部分 
本研究採用德國LeicaMZ16A型實體顯微鏡,對樣品不同部位進行了不同放大倍數(3.55~57.5倍)顯微照片的採集和分析,利用analySIS軟件對圖片中的紋片進行了測量和統計,得到氣泡的直徑統計值,通過對圖片中氣泡的個數進行計數,得到氣泡密度(單位面積內的氣泡個數)的統計值,從而了解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結構特徵。

3.1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相似點
明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到:“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這些描述對宋代官窯瓷器的外觀特徵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青瓷釉主要呈現為青色,濃淡不一。  釉面普遍有紋片,紋理大小、疏密不一。  釉面質感似玉,大多數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現“紫口”的現象。  刮釉露胎部分圈足,由於胎體中氧化鐵的含量高而在燒成後呈現鐵褐色,即“鐵足”現象。  通過對這45件青瓷顯微結構的觀察,本文從釉面特徵、釉的特徵以及胎釉中間層特徵這幾個方面對顯微結構中的共性進行歸納。

3.1.1釉面特徵
 a 、釉面斑點:宋代官窯青瓷釉面經常可見直徑幾百微米到二千微米大小的斑點,這些斑點有黑色、黃色等不同顏色,其中有些斑點有明亮的金屬光澤。  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也有各色斑點,但相比宋代官窯而言要少一些。 斑點可能是因為釉料的不均勻、研磨不夠細緻而使釉中的鐵在釉面富集析出,或是燒成時某些物質落在釉表面而形成的。 (图一至图四)显示了宋代官窑青瓷不同样品釉面斑点的显微图片。 (圖一至圖四)顯示了宋代官窯青瓷不同樣品釉面斑點的顯微圖片。
b 、釉面变色的气泡和棕眼:在大部分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能观察到变色的气泡和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棕眼。 b 、釉面變色的氣泡和棕眼:在大部分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能觀察到變色的氣泡和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棕眼。 (图五)中黑色的气泡是因为气泡破孔及后期的污染所造成,(图六至图八)为不同样品釉面上棕眼的显微结构图。 (圖五)中黑色的氣泡是因為氣泡破孔及後期的污染所造成,(圖六至圖八)為不同樣品釉面上棕眼的顯微結構圖。

(图一)釉面黑色斑点(GCQS-1599) (圖一)釉面黑色斑點(GCQS-1599)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釉面褐色斑点(GCQS-1586) (圖二)釉面褐色斑點(GCQS-158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釉面金属光泽斑点(GCQS-1597) (圖三)釉面金屬光澤斑點(GCQS-1597)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釉面黄色斑点(GCQS-1598) (圖四)釉面黃色斑點(GCQS-1598)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五)釉面变色气泡(GCQS-1599) (圖五)釉面變色氣泡(GCQS-1599)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六)釉面棕眼(GCQS-1606) (圖六)釉面棕眼(GCQS-160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七)釉面棕眼(GCQM-1631) (圖七)釉面棕眼(GCQM-1631)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八)釉面棕眼(GCQQ-1645) (圖八)釉面棕眼(GCQQ-164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c 、缩釉:大多数宋代官窑与明清仿官瓷器釉面都有局部无釉的现象,即缩釉现象。 c 、縮釉:大多數宋代官窯與明清仿官瓷器釉面都有局部無釉的現象,即縮釉現象。 缩釉的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面积或大或小,也有形状为长条形,一般多出现在器物底与壁交界处。 縮釉的形狀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面積或大或小,也有形狀為長條形,一般多出現在器物底與壁交界處。 (图九至图十二)为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缩釉现象的显微图片。 (圖九至圖十二)為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縮釉現象的顯微圖片。
 
(图九)同一区域多处缩釉(GCQS-1614) (圖九)同一區域多處縮釉(GCQS-1614)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圆形缩釉(GCQS-1600) (圖十)圓形縮釉(GCQS-1600)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一)椭圆形缩釉(GCQS-1595) (圖十一)橢圓形縮釉(GCQS-159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二)长条形缩釉(GCQS-1607) (圖十二)長條形縮釉(GCQS-1607)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3. 1.2 釉的显微特征 3. 1.2釉的顯微特徵
a、釉失透:在显微镜下对宋代官窑以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釉进行观察,发现釉中除了气泡还有一些类似于絮状的白色物质,釉不通透。 a、釉失透:在顯微鏡下對宋代官窯以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釉進行觀察,發現釉中除了氣泡還有一些類似於絮狀的白色物質,釉不通透。 (图十三至图十六)为釉的显微结构图。 (圖十三至圖十六)為釉的顯微結構圖。
b、气泡: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有丰富的气泡,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有些样品气泡稀疏,有些样品气泡密集。 b、氣泡: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有豐富的氣泡,大小不一,錯落有致,有些樣品氣泡稀疏,有些樣品氣泡密集。 (图十七至图二十)为不同样品釉中气泡的显微图片。 (圖十七至圖二十)為不同樣品釉中氣泡的顯微圖片。
 
 
(图十三)宋代官窑釉显微结构图(GCQS-1618) (圖十三)宋代官窯釉顯微結構圖(GCQS-1618)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四)宋代官窑釉显微结构图(GCQS-1597) (圖十四)宋代官窯釉顯微結構圖(GCQS-1597)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五)清代仿官釉显微结构图(GCQQ-1645) (圖十五)清代仿官釉顯微結構圖(GCQQ-164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六)明代仿官釉显微结构图(GCQM-1636) (圖十六)明代仿官釉顯微結構圖(GCQM-163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七)釉中气泡(GCQS-1617) (圖十七)釉中氣泡(GCQS-1617)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八)釉中气泡(GCQS-1616) (圖十八)釉中氣泡(GCQS-161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十九)气泡大而疏(GCQS-1613) (圖十九)氣泡大而疏(GCQS-1613)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十)气泡小而密(GCQS-1618) (圖二十)氣泡小而密(GCQS-1618)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除此以外,釉面下常有一些颜色不同的小点,当将其放大时,便在釉中观察到一个类似于空洞的结构,这可能是由很多微气泡汇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大气泡。 除此以外,釉面下常有一些顏色不同的小點,當將其放大時,便在釉中觀察到一個類似於空洞的結構,這可能是由很多微氣泡匯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大氣泡。 (图二十一至图二十四)为釉中大气泡的显微图片。 (圖二十一至圖二十四)為釉中大氣泡的顯微圖片。
 
(图二十一)釉中大气泡(GCQS-1600) (圖二十一)釉中大氣泡(GCQS-1600)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十二)釉中大气泡(GCQS-1606) (圖二十二)釉中大氣泡(GCQS-160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十三)釉中大气泡(GCQM-1635) (圖二十三)釉中大氣泡(GCQM-163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十四)釉中大气泡(GCQQ-1645) (圖二十四)釉中大氣泡(GCQQ-164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c 、纹片:南宋官窑及明清仿官瓷釉普遍有纹片,纹理的大小及疏密不一。 c 、紋片:南宋官窯及明清仿官瓷釉普遍有紋片,紋理的大小及疏密不一。 有些样品纹片粗细较为均一,颜色为黄色;有些样品有着“金丝铁线”纹片,即粗的黑色纹片和细的黄色纹片。 有些樣品紋片粗細較為均一,顏色為黃色;有些樣品有著“金絲鐵線”紋片,即粗的黑色紋片和細的黃色紋片。 大多数样品都有颜色更浅甚至无色且更细的纹片,这些纹片在显微镜下呈极浅的黄色或无色。 大多數樣品都有顏色更淺甚至無色且更細的紋片,這些紋片在顯微鏡下呈極淺的黃色或無色。 (图二十五至图二十八)为釉纹片的显微图片。 (圖二十五至圖二十八)為釉紋片的顯微圖片。
 
(图二十五)釉纹片(GCQS-1595) (圖二十五)釉紋片(GCQS-159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十六)釉纹片(GCQS-1598) (圖二十六)釉紋片(GCQS-1598)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十七)釉深浅纹片对比(GCQS-1584) (圖二十七)釉深淺紋片對比(GCQS-1584)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二十八)釉深浅纹片对比(GCQS-1599) (圖二十八)釉深淺紋片對比(GCQS-1599)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还有一种纹片肉眼看不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看见,这种纹片极细且不长,不沿垂直釉面方向裂开,没有贯穿釉层,这是瓷器出窑后形成的斜开片( 2 )。 還有一種紋片肉眼看不見,只有在顯微鏡下才看見,這種紋片極細且不長,不沿垂直釉面方向裂開,沒有貫穿釉層,這是瓷器出窯後形成的斜開片( 2 )。 (图二十九)和(图三十)是斜开片的显微结构图片。 (圖二十九)和(圖三十)是斜開片的顯微結構圖片。
 
(图二十九)斜开片(GCQS-1618) (圖二十九)斜開片(GCQS-1618)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十)斜开片(GCQS-1586) (圖三十)斜開片(GCQS-158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3.1.3 胎釉中间层特征 3.1.3胎釉中間層特徵
在对宋代官窑的无损检测中,有两个样品的断口处发现白色和黄色的胎釉中间层。 在對宋代官窯的無損檢測中,有兩個樣品的斷口處發現白色和黃色的胎釉中間層。 (图三十一)和(图三十二)是胎釉中间层的显微结构图片。 (圖三十一)和(圖三十二)是胎釉中間層的顯微結構圖片。
 
(图三十一)白色胎釉中间层(GCQS-1610) (圖三十一)白色胎釉中間層(GCQS-1610)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十二)黄色胎釉中间层(GCQS-1609) (圖三十二)黃色胎釉中間層(GCQS-1609)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3.1.4 其他特征 3.1.4其他特徵
在对一些样品的显微结构观察中,发现釉下有断裂现象,如(图三十三)和(图三十四)的“丫”字型断裂,也有简单的裂开,如(图三十五)和(图三十六)。 在對一些樣品的顯微結構觀察中,發現釉下有斷裂現象,如(圖三十三)和(圖三十四)的“丫”字型斷裂,也有簡單的裂開,如(圖三十五)和(圖三十六)。
 
(图三十三)釉下“丫”型断裂(GCQS-1593) (圖三十三)釉下“丫”型斷裂(GCQS-1593)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十四)釉下“丫”型断裂(GCQS-1614) (圖三十四)釉下“丫”型斷裂(GCQS-1614)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十五)釉下裂(GCQS-1593) (圖三十五)釉下裂(GCQS-1593)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十六)釉下裂(GCQQ-1644) (圖三十六)釉下裂(GCQQ-1644)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3.2 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显微特征的不同点 3.2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不同點
3.2.1 釉的显微特征与胎体中的环状纹路 3.2.1釉的顯微特徵與胎體中的環狀紋路
在45件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中,有7件宋代官窑器物釉的显微结构与其他样品明显不同。 在45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中,有7件宋代官窯器物釉的顯微結構與其他樣品明顯不同。 这7件器物都是六角菱花式碟,底部有三个支钉,尺寸也极为相近。 這7件器物都是六角菱花式碟,底部有三個支釘,尺寸也極為相近。 釉上均有黄斑,黄斑的多少和颜色的深浅有一定的差别,黄斑处釉中气泡模糊不清,釉面似乎被熔蚀,仅无黄斑处能看清釉中的气泡。 釉上均有黃斑,黃斑的多少和顏色的深淺有一定的差別,黃斑處釉中氣泡模糊不清,釉面似乎被熔蝕,僅無黃斑處能看清釉中的氣泡。 (图三十七至图四十)为釉的显微结构图片。 (圖三十七至圖四十)為釉的顯微結構圖片。
 
(图三十七)釉的显微图片(GCQS-1587) (圖三十七)釉的顯微圖片(GCQS-1587)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十八)釉的显微图片(GCQS-1588) (圖三十八)釉的顯微圖片(GCQS-1588)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三十九)釉的显微图片(GCQS-1590) (圖三十九)釉的顯微圖片(GCQS-1590)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十)釉的显微图片(GCQS-1591) (圖四十)釉的顯微圖片(GCQS-1591)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缩釉露胎处较多,釉的纹片较密集,据不完全统计,其釉层厚度大约为1.6MM 。 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縮釉露胎處較多,釉的紋片較密集,據不完全統計,其釉層厚度大約為1.6MM 。 在靠近碟底部露胎处, 3件六角菱花式碟的胎体可见环状纹路。 在靠近碟底部露胎處, 3件六角菱花式碟的胎體可見環狀紋路。 如(图四十一至图四十四)所示,表明胎体在成型或修坯时可能使用了轮制工具。 如(圖四十一至圖四十四)所示,表明胎體在成型或修坯時可能使用了輪制工具。
 
(图四十一)胎体环状纹路(GCQS-1589) (圖四十一)胎體環狀紋路(GCQS-1589)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十二)胎体环状纹路(GCQS-1589) (圖四十二)胎體環狀紋路(GCQS-1589)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十三)胎体环状纹路(GCQS-1592) (圖四十三)胎體環狀紋路(GCQS-1592)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十四)胎体环状纹路(GCQS-1587) (圖四十四)胎體環狀紋路(GCQS-1587)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3.2.2纹片 3.2.2紋片
对比宋代官窑瓷器与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纹片,发现宋代官窑瓷器釉的纹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纹片稀而长,见(图四十五)和(图四十六)。 對比宋代官窯瓷器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發現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的紋片稀而長,見(圖四十五)和(圖四十六)。 除此以外,明清仿官瓷器较宋代官窑瓷器釉的纹片直,弯曲度小。 除此以外,明清仿官瓷器較宋代官窯瓷器釉的紋片直,彎曲度小。 见(图四十七)和(图四十八)。 見(圖四十七)和(圖四十八)。
 
(图四十五)短而密的纹片(GCQS-1599) (圖四十五)短而密的紋片(GCQS-1599)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十六)长而疏的纹片(GCQQ-1646) (圖四十六)長而疏的紋片(GCQQ-164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十七)较弯曲的纹片(GCQS-1605) (圖四十七)較彎曲的紋片(GCQS-160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四十八)较直的纹片(GCQ-1643) (圖四十八)較直的紋片(GCQ-1643)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3.2.3 釉色不均匀 3.2.3釉色不均勻
明清的两件仿官瓷器中出现釉的局部区域颜色不均匀的现象,即部分区域釉色偏白,从(图四十九)和(图五十)中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而宋代官窑样品则基本无此现象。 明清的兩件仿官瓷器中出現釉的局部區域顏色不均勻的現象,即部分區域釉色偏白,從(圖四十九)和(圖五十)中可以觀察到這一現象,而宋代官窯樣品則基本無此現象。
 
(图四十九)局部釉色不均匀(GCQM-1635) (圖四十九)局部釉色不均勻(GCQM-1635)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图五十)局部釉色不均匀(GCQQ-1646) (圖五十)局部釉色不均勻(GCQQ-1646)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四、结果与讨论 四、結果與討論
45件宋代官窑瓷器及明清仿官瓷器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宋代官窑瓷器中有4个样品( GCQS-1584 、 GCQS-1586 、 GCQS-1602 、 GCQS-1612 )釉的主次量元素、微量元素与宋代官窑其他样品不同,而与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组成相似;而明清仿官瓷器中有1个样品( GCQM-1631 )釉的主次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与宋代官窑瓷器相近,在统计时,我们将这些样品按照元素分析结果分配到相应的类别中进行数据处理。 45件宋代官窯瓷器及明清仿官瓷器元素分析結果顯示,宋代官窯瓷器中有4個樣品( GCQS-1584 、 GCQS-1586 、 GCQS-1602 、 GCQS-1612 )釉的主次量元素、微量元素與宋代官窯其他樣品不同,而與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組成相似;而明清仿官瓷器中有1個樣品( GCQM-1631 )釉的主次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與宋代官窯瓷器相近,在統計時,我們將這些樣品按照元素分析結果分配到相應的類別中進行數據處理。 宋代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元素分析结果与其他宋代样品相差较大,未列入数据统计分析中。 宋代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元素分析結果與其他宋代樣品相差較大,未列入數據統計分析中。
 
 
4.1 坯釉原料及工艺决定器物的显微特征 4.1坯釉原料及工藝決定器物的顯微特徵
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釉含有7.55%的CaO和4.33%的K2O (所有样品的平均值),属于钙釉或鈣碱釉,烧成温度大约为1200度( 3 )( 4 ),在高温下,胎釉之间易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胎釉中间层。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分析結果顯示,釉含有7.55%的CaO和4.33%的K2O (所有樣品的平均值),屬於鈣釉或鈣鹼釉,燒成溫度大約為1200度( 3 )( 4 ),在高溫下,胎釉之間易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形成胎釉中間層。 据不完全统计,官窑青瓷釉厚1~1.8MM ,高温时釉有一定的黏度,由各种因素形成的气泡在釉中不易逸出,烧制过程中微气泡易汇聚在一起形成大气泡。 據不完全統計,官窯青瓷釉厚1~1.8MM ,高溫時釉有一定的黏度,由各種因素形成的氣泡在釉中不易逸出,燒製過程中微氣泡易匯聚在一起形成大氣泡。 在降温过程中,大气泡可能在釉面形成破气孔( 5 )或棕眼。 在降溫過程中,大氣泡可能在釉面形成破氣孔( 5 )或棕眼。 受釉厚、烧成温度、釉熔融时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坯釉之间结合力等因素的影响,釉面会出现局部无釉即缩釉现象( 6 )。 受釉厚、燒成溫度、釉熔融時的粘度和表面張力、坯釉之間結合力等因素的影響,釉面會出現局部無釉即縮釉現象( 6 )。 在冷却过程中,由于胎釉热膨胀系数的不匹配,釉受到张应力,釉面出现纹片。 在冷卻過程中,由於胎釉熱膨脹係數的不匹配,釉受到張應力,釉面出現紋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官窑瓷器所具有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是由其坯釉原料和烧制工艺所决定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官窯瓷器所具有的外觀和顯微特徵是由其坯釉原料和燒製工藝所決定的。
 
4.2 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显微特征的相似点 4.2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相似點
宋代官窑瓷器造型古朴,釉质细润如玉,风格自然质朴。 宋代官窯瓷器造型古樸,釉質細潤如玉,風格自然質樸。 明清的仿官瓷器,部分注重仿其釉色,不注重仿其器形,即神似形不似;部分仿品不仅在釉色上仿得逼真,造型上也注重模仿,神似形也似。 明清的仿官瓷器,部分注重仿其釉色,不注重仿其器形,即神似形不似;部分仿品不僅在釉色上仿得逼真,造型上也注重模仿,神似形也似。 无论哪种仿品,宋代官窑玉质感的釉是仿制者追求的目标。 無論哪種仿品,宋代官窯玉質感的釉是仿製者追求的目標。 研究表明,宋代官窑釉具有强玉质感的艺术效果是因为釉中含有大量钙长石晶体和气泡,形成足量的散射源,使得釉产生乳浊效果( 7 )( 8 )( 9 )。 研究表明,宋代官窯釉具有強玉質感的藝術效果是因為釉中含有大量鈣長石晶體和氣泡,形成足量的散射源,使得釉產生乳濁效果( 7 )( 8 )( 9 )。 (表二)为 38 件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气泡的统计结果。 (表二)為 38 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氣泡的統計結果。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青瓷釉气泡的直径在十几微米到三百微米之间,主要分布在 30~180 微米之间,每平方厘米面积的釉中有 70~800 多个气泡。 從(表二)中可以看出,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青瓷釉氣泡的直徑在十幾微米到三百微米之間,主要分佈在 30~180 微米之間,每平方厘米麵積的釉中有 70~800 多個氣泡。 正是这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气泡,对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出现玉质感的效果起了部分作用。 正是這些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氣泡,對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出現玉質感的效果起了部分作用。
(表二)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气泡统计结果 (表二)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氣泡統計結果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受烧制技术、坯釉配方等因素的影响,古陶瓷釉中的气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能保存烧造时的原始信息( 10 )。 受燒製技術、坯釉配方等因素的影響,古陶瓷釉中的氣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穩定性,能保存燒造時的原始信息( 10 )。 从(表二)中的数据看,大体上瓷釉中的气泡平均直径值越大,气泡密度越小;反之,釉中气泡平均直径值越小,气泡密度越大。 從(表二)中的數據看,大體上瓷釉中的氣泡平均直徑值越大,氣泡密度越小;反之,釉中氣泡平均直徑值越小,氣泡密度越大。 从釉中气泡大小及气泡密度看,宋代官窑和明清仿官瓷器没有明显的差别。 從釉中氣泡大小及氣泡密度看,宋代官窯和明清仿官瓷器沒有明顯的差別。 (表三)列出了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釉元素组成的变化范围,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宋代到明清,釉中Na2O 、 Al2O3及SiO2的含量有上升趋势, MgO 、 K2O及CaO的含量有下降趋势,釉中元素的改变可能与景德镇使用不同的釉料有关。 (表三)列出了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釉元素組成的變化範圍,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宋代到明清,釉中Na2O 、 Al2O3及SiO2的含量有上升趨勢, MgO 、 K2O及CaO的含量有下降趨勢,釉中元素的改變可能與景德鎮使用不同的釉料有關。 从宋代到明清,从官窑到仿官制品,釉的原料发生了变化,但外观及气泡的显微特征却没有明显差别。 從宋代到明清,從官窯到仿官製品,釉的原料發生了變化,但外觀及氣泡的顯微特徵卻沒有明顯差別。 激光拉曼的分析结果表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烧成温度高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烧成温度,这说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烧制者已经充分掌握了气泡对釉之玉质感的作用,能在釉料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烧制工艺来实现相同的釉的质感。 激光拉曼的分析結果表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燒成溫度高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燒成溫度,這說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燒製者已經充分掌握了氣泡對釉之玉質感的作用,能在釉料改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燒製工藝來實現相同的釉的質感。

(表三)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釉元素组成含量范围(%) (表三)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釉元素組成含量範圍(%)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4.3 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显微特征的不同点 4.3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徵的不同點
受胎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的影响,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都有纹片,(表四)为宋代官窑与明清仿官瓷釉纹片的统计结果。 受胎釉熱膨脹係數不匹配的影響,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都有紋片,(表四)為宋代官窯與明清仿官瓷釉紋片的統計結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均纹片条数值越小,纹片平均长度越长;而平均纹片条数值越大,则平均纹片长度越短。 從表中可以看出,平均紋片條數值越小,紋片平均長度越長;而平均紋片條數值越大,則平均紋片長度越短。 明清仿官瓷器釉纹片与宋代官窑瓷器釉纹片相比,纹片平均条数较少,平均长度较长。 明清仿官瓷器釉紋片與宋代官窯瓷器釉紋片相比,紋片平均條數較少,平均長度較長。

(表四)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纹片统计结果 (表四)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紋片統計結果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研究表明,胎釉热膨胀系数差值较大时,釉面以小纹片为主,反之则以大纹片为主(11)。 研究表明,胎釉熱膨脹係數差值較大時,釉面以小紋片為主,反之則以大紋片為主(11)。 对比宋代官窑以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化学组成,尽管釉中Na2O、K2O、CaO等元素的含量不同,但釉的热膨胀系数数值却相近(12)。 對比宋代官窯以及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化學組成,儘管釉中Na2O、K2O、CaO等元素的含量不同,但釉的熱膨脹係數數值卻相近(12)。 对于胎体,我们仅能对圈足部分进行测试,而一些明清仿官器物在口沿或足底露胎处涂抹酱褐色釉汁,以模仿宋官窑瓷器“紫口铁足”特征(13),致使我们所测得的圈足的元素组成并不能代表胎体的元素组成,故无法得到胎体的相关信息,无法对胎体热膨胀系数做一个初步的推断。 對於胎體,我們僅能對圈足部分進行測試,而一些明清仿官器物在口沿或足底露胎處塗抹醬褐色釉汁,以模仿宋官窯瓷器“紫口鐵足”特徵( 13),致使我們所測得的圈足的元素組成並不能代表胎體的元素組成,故無法得到胎體的相關信息,無法對胎體熱膨脹係數做一個初步的推斷。 然而影响釉面开裂的因素太多,热膨胀系数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釉纹片还与瓷器的冷却速度、釉层厚度、釉的弹性、抗张强度以及器物的成型方法、形状、显微结构和出窑后器物所处的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 然而影響釉面開裂的因素太多,熱膨脹係數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釉紋片還與瓷器的冷卻速度、釉層厚度、釉的彈性、抗張強度以及器物的成型方法、形狀、顯微結構和出窯後器物所處的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
宋代官窑瓷器烧成温度较明清仿官瓷器低,釉中有未熔釉料、大量气泡和新生成的晶体,这些因素对纹片的走向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故宋代官窑瓷的纹片较为弯曲,而明清仿官瓷器,烧成温度较高,釉中的晶相相对较小,对纹片的走向阻碍较小,故明清仿官瓷的纹片较直。 宋代官窯瓷器燒成溫度較明清仿官瓷器低,釉中有未熔釉料、大量氣泡和新生成的晶體,這些因素對紋片的走向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故宋代官窯瓷的紋片較為彎曲,而明清仿官瓷器,燒成溫度較高,釉中的晶相相對較小,對紋片的走向阻礙較小,故明清仿官瓷的紋片較直。
 

五、结论 五、結論
(1)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大体较为相似,釉面均有斑点、棕眼、破气孔、缩釉等现象;釉中有大量气泡,釉有深浅粗细不一的纹片;胎釉易形成中间层。 (1)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特徵大體較為相似,釉面均有斑點、棕眼、破氣孔、縮釉等現象;釉中有大量氣泡,釉有深淺粗細不一的紋片;胎釉易形 ​​成中間層。 这些显微特征是由其坯釉原料和烧制工艺所决定的。 這些顯微特徵是由其坯釉原料和燒製工藝所決定的。
(2)宋代官窑釉的玉质感是明清仿制者追求的目标,釉中气泡对官窑瓷釉的玉质感效果起了部分作用。 (2)宋代官窯釉的玉質感是明清仿製者追求的目標,釉中氣泡對官窯瓷釉的玉質感效果起了部分作用。 尽管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组成与宋代官窑瓷器不同,烧成温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但釉玉质感的效果以及气泡的大小密度差别不大,这说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烧制者已经充分掌握了气泡对釉质感的作用,能在釉料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烧制工艺来实现相同的釉的质感。 儘管明清仿官瓷器釉的元素組成與宋代官窯瓷器不同,燒成溫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但釉玉質感的效果以及氣泡的大小密度差別不大,這說明明清仿官瓷器的燒製者已經充分掌握了氣泡對釉質感的作用,能在釉料改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燒製工藝來實現相同的釉的質感。
(3)受多种因素影响,宋代官窑瓷器釉纹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纹片普遍稀而长。 (3)受多種因素影響,宋代官窯瓷器釉紋片普遍短而密,而明清仿官瓷器釉紋片普遍稀而長。 由于明清仿官瓷器烧成温度高,釉中晶相相对较少,故纹片较宋代官窑瓷器纹片直,弯曲度小。 由於明清仿官瓷器燒成溫度高,釉中晶相相對較少,故紋片較宋代官窯瓷器紋片直,彎曲度小。
(4)院藏宋代官窑瓷器中,有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显微结构与其他官窑瓷器不一样,釉在显微镜下看起来似被熔蚀,釉中气泡信息不明显,能观察到胎体中环状痕迹,可能因成型或修坯时使用过轮制工具所致。 (4)院藏宋代官窯瓷器中,有7件六角菱花式碟的顯微結構與其他官窯瓷器不一樣,釉在顯微鏡下看起來似被熔蝕,釉中氣泡信息不明顯,能觀察到胎體中環狀痕跡,可能因成型或修坯時使用過輪制工具所致。
 
 
***注解*** ***註解***
(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1)(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1959年。
(2)张福康、陶光仪、袁海清:《汝官窑的釉色、质感及鱼鳞纹》,《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页84~91,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2)張福康、陶光儀、袁海清:《汝官窯的釉色、質感及魚鱗紋》,《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頁84~91,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3)周少华:《从黑胎青瓷的工艺学入手探讨“南宋官窑”与浙江地区的“类官窑”关系》,《南宋官窑与哥窑》页208~222,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周少華:《從黑胎青瓷的工藝學入手探討“南宋官窯”與浙江地區的“類官窯”關係》,《南宋官窯與哥窯》頁208~222,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年。
(4)郭演仪:《中国南北方青瓷》,《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页146~16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4)郭演儀:《中國南北方青瓷》,《中國古代陶瓷科學技術成就》頁146~161,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
(5)朱清时:《南宋官窑瓷鉴定的化学和物理学基础》,《南宋官窑文集》页238~256,文物出版社,2004年。 (5)朱清時:《南宋官窯瓷鑑定的化學和物理學基礎》,《南宋官窯文集》頁238~256,文物出版社,2004年。
(6)周正付:《缩釉的成因及解决方法》,《佛山陶瓷》2001年第10期 (6)周正付:《縮釉的成因及解決方法》,《佛山陶瓷》2001年第10期
(7)杜正贤、周少华:《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页105,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7)杜正賢、周少華:《南宋官窯瓷鑑定與鑑賞》頁105,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
(8)李国桢、郭演仪:《中国陶瓷工艺基础》爷71~9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8)李國楨、郭演儀:《中國陶瓷工藝基礎》爺71~94,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9)李伟东、李家治、邓泽群、吴隽、郭景坤:《杭州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出土瓷片的显微结构》,《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第7卷第3期 (9)李偉東、李家治、鄧澤群、吳雋、郭景坤:《杭州鳳凰山麓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顯微結構》,《建築材料學報》2004年第7卷第3期
(10)闫丽、朱顺龙:《古陶瓷显微科技气泡测定初探~以龙泉窑青瓷研究为例》,《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辑,页547~557,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0)閆麗、朱順龍:《古陶瓷顯微科技氣泡測定初探~以龍泉窯青瓷研究為例》,《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二輯,頁547~557,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1)叶宏明、叶国珍、边永、周少华:《南宋官窑莹青金丝纹片釉瓷的研究与仿制》,《河北陶瓷》1988年第1期;叶宏明、叶国珍、边永、周少华:《南宋官窑莹青金丝纹片釉瓷的研究与仿制(续)》,《河北陶瓷》1988年第2期. (11)葉宏明、葉國珍、邊永、周少華:《南宋官窯瑩青金絲紋片釉瓷的研究與仿製》,《河北陶瓷》1988年第1期;葉宏明、葉國珍、邊永、周少華:《南宋官窯瑩青金絲紋片釉瓷的研究與仿製(續)》,《河北陶瓷》1988年第2期.
(12)干福熹:《无机玻璃物理性质计算和成分设计》页104~11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12)乾福熹:《無機玻璃物理性質計算和成分設計》頁104~115,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
(13)吕成龙:《试论明清仿宋官瓷器》,《南宋官窑文集》页223~237,文物出版社,2004年。 (13)呂成龍:《試論明清仿宋官瓷器》,《南宋官窯文集》頁223~237,文物出版社,2004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的頭像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