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南宋以來有記載汝窯器數字變動簡議

    本玩家在玩收藏的歲月裡經常聽到一句話:就是「傳承有序」和「傳世品」之說。

所謂『傳承有序』是講物的流傳過程清晰,就像有些帝王家族的家譜形成過程,主系旁系支系分叉,記錄在案,代代相傳。直到改朝換代,物是人非---

    而對像帝王家族之人或所用之物;出秦宮未必能入漢殿,觀宋宮不盡五花馬。大明宮怎容元大都腥膻,清漪園中哪裡見孝陵古舊。新朝帝王厭惡部分前朝舊物的同時也喜愛一部分前朝舊物,造成了「昔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情況出現,此時「傳承有序」就有了問題。

    對『傳世品』一詞來說則更多是指除帝王家族之外的各級官員及平民所藏珍品的流轉過程-----在張家呆了一代就流傳到了李家,又在李家呆了二代或三代就又到了王家,王家一時有困難可能就把它們拿出來賣給了趙家---就像八旗子弟把家中寶物拿出來變賣換作賭資或聊補破落了生活-----在私人之手流轉過程中幾乎不可能有詳盡記載,所以最後持有者很難知道在這之前的之前誰家擁有此物?

    誰要是硬說他的珍寶上百年來一直「傳承有序」那百分之九十是在忽悠---

    紫禁城是一四二一年開始投入使用,此時距北宋滅亡的一一二七年有近三百年時空,在這段時空中朝代替換如同走馬燈,從北宋到遼西夏金南宋元明,一切珍寶之物的「傳承有序」根本不可能。在這段時空中,原宋宮中的汝窯器在哪些人之間流傳?最後是怎樣進入紫禁城的?沒人能說得清楚,事實上是它們都處於下落不明狀態。

    從《清明上河圖》所繪和宋代史料所記北宋皇宮規模和各大殿情況來看:整個帝宮中的陳設瓷數量是巨大的,僅一個宮殿內也不止三十一件。作合理邏輯推斷;流傳到雍正朝的這三十一件只是北宋時代龐大汝窯器存世數字的滴水之量。

    汝窯器一次出現最多數量且有官方最早記載的是:南宋(一一五二年,張浚進貢給高宗的那十六件汝窯器、在此之後官方檔案再也沒了記錄,直到六百二十七年後的一七二九年的雍正朝所記錄的三十一件,再到一九一一年宣統朝五十件左右,最後到上個世紀有專家宣稱的六十七件。用簡單一維數學座標表示更直觀:

十六件(南宋1152年)-----三十一件(1729年清雍正)-----五十件左右(清宣統)----六十七件左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七十九件(當代)

    從這個時空座標來看,距北宋最近的年代,有官方記載的汝窯器數量反而最少。到六百年後的清雍正時期,官方公佈的存世數量則有所增加。而到一百八十年後的清宣統朝官方所記載的數量則到了五十件左右,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個數量更增加到了六十七件左右。

    也就是說從一一五二年到一九八五年左右,這個數字是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這七百年來有過官方記載的存世量從十六件到六十七件,是令人深思的。

    從瓷器天然易碎特性來說,應當是越來越少,怎麼會越來越多?

    現代權威專家所作出全世界只有「六十七件」的定論是想把這七百多年的數字變化用權威語言固定下來-----不許它再變動下去!

     這對當代人來說雖有不公平之嫌,但對南宋人或清雍正時代人來說則是幸運的!如果這位專家活在南宋,他說全世界只有十六件,那南宋玩家就慘了。如果這位專家生活在雍正時期,他是不是還會說全世界只有汝瓷三十一件呢?

    幸虧我們的專家中仍有許多有識之士,未見他們輕易給XX類器物定下全世界只有多少多少件的言論,他們的言語對歷史是負責的。

    耿寶昌先生就在他的《明清瓷鑒定》中專列篇章談歷代仿品,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呂成龍副主任就在相關媒體上多次說;從明宣德開始到雍乾二朝宮中就大量仿製了各代名窯瓷,有宣德仿汝窯盤及雍乾的各類有款無款仿汝,故宮中也不乏各類後朝仿前朝,後期仿前期的各類仿品。從未見他們輕易對X類文物下過存世量的武斷結論。

五、如何解讀「全世界六十七件汝窯」之說

除了上述所說的五十件左右汝窯器之外,還有十七件左右在其它博物館或個人手中,那麼我們就再來分析一下這十幾件其中幾件的可能出處。

1、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七件,(一說十二件)這七件屬於那五十件之中,它們的來源和去處年代都很清楚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汝窯天青釉長頸瓶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汝窯天青釉羅漢碗

 

   

 

2、上海博物館七件、上海博物館是陳毅在上海市長任內將幾個分散博物館合併而成,其中的汝窯器來源因其並未公佈,故不可無根據亂說,但基本信息是先後從民間徵集及其中有一件為寶豐清涼寺發掘前徵集疑似物經清涼寺發掘證明為到代品。雖言上博有七件,但未得一睹七雄全貌。

            上海博物館藏《汝窯盤》

 

   

 

3、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四件,該所原為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成立於一九五二年,改革開放後才改稱此名。從它成立的時間上來看,這四件應是解放後發現的:作為汝窯器的發源地,這四件的出處不用想也知道它們的可能來歷,讓人遺憾的是這四件很少對社會露面,至今還不能觀看到它們的全貌。不知什麼原因,它們為什麼不能進入河南省博物院的展廳讓社會大眾一飽眼福呢?

4、天津藝術博物館一件,該博物館於一九五七年成立,原址是為法商所辦的東方匯理銀行。該館的這件汝窯器入館時間應在其成立前後,來源未說明,相信是從藏家手中徵集。

5、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一件(水仙盆) 該件來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日本著名安宅產業株式會社的收藏,後安宅在一九七五年陷入經營困境將所收藏的陶瓷轉給了前者。這件水仙盆進入安宅收藏的年代應當不早於民國時期,更大的可能是日本侵華時期從國內掠到日本的,從器型和口沿上看,也許唐英所仿的那件就是按此件樣品造作的。

 

 (圖示為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汝窯青瓷水仙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汝窯青瓷水仙盆底足》


 

 

6、大英博物館與英國路易斯美術館各一件,(一說大英博物館有五件)這二件是怎樣進入這二家

博物館的,本玩家還未查到有關信息,但國內人士一般認為與八國聯軍有關,雖有可能但空口無憑,最大的可能是四九年後國內將一切前朝舊物都視其為封建垃圾造成民眾厭惡舊物而從民間流落出去的,因為它未能登記在紫禁城失落寶物之列。

 

               大英博物館藏汝窯青瓷盞托

 

 

         大英博物館藏汝窯青瓷花口冼

     

 

7、香港羅桂祥先生和英國克拉剋夫人各一件,這兩件就更沒有相關來源的信息說明它們是從哪裡來,將來要到哪裡去了!可能的來源應為民間傳世品流出。

8、最搞笑的是在許多鑒汝文章中,有人以訛傳訛地談及汝窯存世量時竟在六十七件統計表後還加上一個狗尾續貂的私貨{其它兩件「天青釉花口冼」藏處不詳待查}笑話來!

    誰收藏?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是怎樣知道它們就是「天青釉花口冼」的?而且是一對,難不成您有自動定向遙感鑒定功能?

    你以為只要忽悠說這兩件原本是從宮中流出,原來宮中有記錄所以知道它是「天青釉花口冼」。果如此那就請拿出清檔資料來,既便是拿不出來也要寫一篇有合理邏輯推理的論文讓文博玩界信服,讓藏家們信服!這才叫學問鑒賞大家的作派和學風。

    所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六十七件的統計數量到了今天,仍在變動之中。本文前面所引用的一張統計圖表中就有資料已將六十七件之說演變成了七十九件之說了---

    從南宋到雍正再到宣統至今天的幾百年間,各朝各代官府史料所記汝窯器數量倘在變動之中,怎麼到了現代卻有權威專家想通過自已的話語權把這個變化中的數字定格起來?使得成為固定數?

    對於個別專家所定格的這個死數,藏界玩家們也不必過於感到壓抑,因為這只是博物館系統收集到的藏品數量。這雖是個有著多種版本記錄混亂的真實數字,但這個數字卻未包含個人家族民間藏家手中的存世量,這個數字代表著文博系統所藏存世品不完善的混亂零星記載,這個數字比博物館系統以外所存數量準確。因為民間收藏類型皆因窖藏出土傳世品混合無法統計記載。

    從南宋以來官方與民間這二大收藏系統一直在斷斷續續的融合與分離使這個數字一直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從南宋個人藏家張浚家族一次貢給高宗的十六件汝瓷開始,官方存汝就與家族或個人藏汝形成了融合之勢。雖朝代的更替與戰亂往往停止了這種融合,但這種融合一遇和平時期便有官方愛好者與民間好古者共同努力使之重新開始,所以才有了雍正三十一件到宣統五十多件再到六十七件及現代有人重新統計的七十九件,這是一種趨勢。

    這種趨勢隨著近代國人眷戀自已優秀傳統文化承載物意識的覺醒而更加增強,並為過去暴殄天物的行為而深感悔恨。許多國人深感東洋人與西洋人的此意識遠比國人更強更有遠見。

    從清末民初大規模修築鐵路到現代的改革開放,整個中國就是一個基建工地,再加上近代文物立法觀念的滯後和立法的缺失,盜墓活動猖撅,除了有限的保護之外大量官方未知的墓葬都被翻了個底朝天---這種出土物成為個人藏品再轉化為傳世品誰人能統計得出來?

    古器物只論到代與否,全憑對具體器物到代與否的鑒定來確定各類古器物的真偽。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也許少於六十七件,也許大大多於七十九件!幹嗎非要定出一個存世量來?

    有見識的藏家們都認識到這個汝窯存世量結論在客觀上對不起祖宗並危害了到代汝窯器的生存環境,這些博物館體系以外的汝窯青器時刻面臨著死刑威脅---

    古人形容不能全面觀察分析事物者經常用兩個成語:一個叫「盲人摸象」,另一個叫「管中窺豹」。

    全世界六十七件汝瓷存世量的提出者是摸象者?還是管中窺豹的那個人?

  (閱讀此貼的藏友們,上述不同釉色不同窯口的汝窯器,如果不言明是博物館收藏的您會相信它們到代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的頭像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