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jpg

 

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勸人要發真正的菩提心:「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無論如何,我們只要發了菩提心,整個第八識就返璞歸真;從發心那一刻起,盡未來無量劫,我們的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皆翻轉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菩提行願,終必成佛,普利諸含識。所以晉譯《華嚴經》梵行品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這個菩提心願,十方三世諸佛皆常護念,猶如金剛種子,永遠不滅,能摧伏一切魔怨,遠離一切生死苦惱,以正法饒益眾生,同證無上正等正覺。

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的因緣時節,人人不同;有人是初發心,有人過去世已發,這世則為接續成長,加以擴大。往往是我們遇到人生中重大的苦惱,無救無援,一心懇求佛、或懇求大菩薩救苦救難,由於至誠心感,有求得應;佛或菩薩,以大神通智慧願力,拯救我們脫離苦難;我們感激涕泣之際,我們本有的性被喚醒,就會以深重的感恩心,發出菩提心願,這是最常見的發菩提心方式。佛菩薩的大智大悲,並非我們凡夫所能預測或猜想,常常是,等到我們到救度了,才恍然大悟其奧妙圓滿,是如此的不可思議。

 

我們無法報恩,只能像阿難尊者於楞嚴會上,被救度,發願:「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最後二句意思是說:虛空空性或可銷亡,我如金剛堅固的菩提心,如如不動,毫無退轉;虛空有盡,我的菩提心願亦無盡!

     
我們初發心的菩提心願,只能說是相似的菩提心,仍然需要不停的深入經藏,不停的在生活中去實踐、去修正,才能漸趨堅固不退;發心若要成為堅固如金剛的菩提心,就要建立及發展自己的清淨願力;也就是,六度萬行皆要回歸自性菩提心,再明明白白由空四相的清淨心,來修持一切善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