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jpg

34.jpg

35.jpg

 

若喜歡看古物近拍影片者,

可在You Tube中搜尋「清淨普賢行」五字,

即可找到敝人所拍的此件及其他古物收藏的短片。

薄胎的明朝宣德真品能留傳到現在,太珍貴了。

高:9.0cm.口徑:7.9 cm.底徑:4.5cm.

本件真品的特徵如下:

1.橘皮紋,是宣德瓷器的突出特徵。很自然。

2.釉面均勻細潤、白中泛青,呈“亮青釉。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

3.杯口下,稜角等轉折處,現水綠色積釉。

4.瓷胎用的是官土「麻倉土」,具有油脂性,胎質極其細膩。

5.杯底圈足露胎處,撫摸平滑,有麻倉土特微,即芝麻黑斑點。砂底。有火石紅。

6.青花有深淺層次,隨筆觸呈自然的深淺參差狀滲透,仿若筆墨施於宣紙的效果。

7.高足足底內可見胎土臍狀痕。

8.工藝精湛的景德御製薄胎。迎光時杯壁近於永樂甜白瓷的薄、瑩、透的效果。

  故此類高足杯與宣德其他相似型制的普通青花高足杯相比,重量更輕。

9.圈足內下方內落款「大明宣德年製」六字用國產料,真有趣!

  發色淡雅無鏽斑,時有流散,致使筆畫有模糊不清的現象。

10. 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比永樂疏鬆有序,甚至小氣泡附著在大氣泡的外緣。

11.氣泡折射,有很強的油脂性的光澤。

12.筆觸蒼勁豪放,是宣德的特色,龍皆怒髮衝冠。宣德多三爪龍。

 

〔轉貼〕

《蘇麻離青青花鈷料是元青花的身份證》
作者:孛兒只斤·敖斯爾
元青花用麻倉土和瓷石作它的骨架和血肉之軀,用蘇麻離青和白青釉作衣裳,以高超的繪畫技朮神韻給瓷器賦予靈魂,所以它在全世界拍賣史上屢屢創高價位記錄,已經樹立起它的霸主地位。人們對元青花的青睞有增無減,對元青花的研究也方興未艾。衕時,因為利益所驅動,元青花的仿品也多起來了。任他怎么高仿,器型可以模仿,紋飾可以模仿,甚至用電腦三維技朮都用上了,但拿高仿高手黃云鵬先生自己的話說只能模仿百分之八十就不錯了。《鬼谷子下山》元青花一拍賣,黃云鵬先生很快把仿品做出來了,但把真的和仿品放到一起一比較,就不難發現,仿品還是沒有拿到蘇麻離青這個身份證。遺憾啊!這是一切高仿者的最大遺憾。我可以斷言,他們永遠也拿不到蘇麻離青這個身份證。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蘇麻離青沒有原料來源。二是江西景德鎮地區根據環保和封山育林的林業政策,早几年就不讓燒柴窯了。燒一個窯大概用四大卡車柴禾的。蘇麻離青的發色是有條件的,現在的高仿已不具備這些條件,他根本燒不出元青花那樣吸住人們眼球的好青花瓷器了。

一,槃點青花鈷料的來龍去脈。

根據資料,首先使用氧化鈷為著色劑彩繪裝飾,過去說最早出現在近東,但實際上中國唐朝業已開始使用。早在九世紀,米索不達米亞地區生產了一種陶器,先在胎體上罩一層含有氧化錫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鈷作彩料繪制圖案,使畫面在入窯培燒后呈現美麗的蘭色。這可能是受唐朝的啟發。中國的青花最早從唐朝開始燒造,宋代北方磁洲窯也燒制過青花瓷,別的什么窯也可能燒過。本人已發表的一個槃子,我認為是很難得的宋代晚期完整青花瓷。對研究中國的青花瓷發展史不可缺少的實物。(請參閱我的研究是從這里開始的圖片)唐、宋青花用的是國內青花鈷料,元代早期燒造的青花用的仍然是國內青花鈷料。元代中后期隨著疆土面積的不斷擴大和對外貿易的開展,元朝伊斯蘭人口的不斷增加,還有蒙古族貴族本身的需要,以蘇麻離青著色的元青花應運而生。有人說突然,實際不突然。元朝實行的是自由往來的開放政策,人和物都能有進有出,所以出現了“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景象。元末王火洲的《島夷志略》中記述很多國家的貿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已是青花瓷。一個摩洛哥人來元朝回去時在印度港口看到在那里停泊的十几艘元船。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陸上來,在中國住了十几年后從海上回去的。說明元朝當時的貿易往來確實很活躍。蘇麻離青成就了元青花,但它從那里來的?什么人什么時候販運來的?現在無從考察。現在國內外比較一直的看法是元青花用的是蘇麻離青,衕時也用國產青料。蘇麻離青從元朝中期開始到明代洪武時期一段因為戰亂所致沒有接上茬之外,永宣開始一直用到明成化早期為止。

元青花用的蘇麻離青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1)《中國陶瓷》一書說利用“從中東地區進口的鈷土礦》論。沒有具體說是從那個國家或地區。(2)來自波斯(現在的伊朗)論。(3)北京蔣奇棲女士的“來自伊拉克”論。伊拉克就是上面提到的米索不達米亞地區。椐蔣女士介紹,在伊拉克的奧曼和黑加北部有著丰富的鈷礦,鈷礦在當地陶器中的使用在阿巴西時代(758---1258年)已經很廣泛。薩馬拉在公元9世紀也就是中國唐朝與波斯地區貿易最繁榮時期,是伊拉克最重要、最大的制陶中心,在836--892年間曾作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鈷料便是從薩馬拉取得。薩馬拉在古代的發音一直是samarra,古希臘文寫為souma,拉丁文寫為sumere,敘利亞文是sumra 。這些發音與薩馬拉(samarra)及當時普遍使用 的敘利亞“sumra" 這個地名發音相衕。(4)祝勇的來自索馬里論。他認為鄭和從東非蘇麻離(今索馬里)帶回了大量烏黑“蘇麻離青”鈷礦石。祝勇說伊朗(波斯)不產鈷礦。(5)蔡學軍的來自巴基斯坦蘇麻離山論。(6)美國朋友xiaoxiao找到了一份非常珍貴的史料,就是波斯著名工匠阿布爾·卡西姆(abul—casim)於1301年寫成的紀錄性論文,其中第八條是這樣寫的:“藍色,工匠們稱其為蘇麻離青,它的來源是卡山城周圍山上的卡姆山村。史料證明了蘇麻離青產自伊朗卡山的卡姆山村。(7)上海許明博士到伊朗訪問再一次證實了蘇麻離青是產自伊朗,并從實地考察了解到蘇麻離青是不可重復的伴生礦,在60年前已封礦停產。中國景德鎮的仿元青花沒有任何可能使用蘇麻離青。所以,任何制假的方法都無法逃脫蘇麻離青的元素分析。許明的報告中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蘇麻離青”是soleimani,准確的譯法應是“蘇來麻尼”一個伊斯蘭聖人的名字。關於蘇麻離青的文字記錄現在能查到的最早是明萬曆十七年王世懋寫的《窺天外乘》記載:“----官窯,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成書於萬曆十九年的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也有相衕的記載。萬曆十九年高濂《遵生八箋》寫為“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漢民族卷舌音發音不准,是記錄人名地名最不准的民族。就拿記錄蒙古名額爾德尼來說,漢族記的時候記成額爾惇的有,記為爾登的也有。實際上是一個額爾德尼(漢語寶意)。把蘇馬離青誤記為蘇泥勃青一點都不奇怪。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我們現在沒有必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證蘇麻離青究竟出自何方的問題,更需要關心的是如何認讀蘇麻離青是最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學者還是拍賣行的公識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瓷用的是蘇麻離青;明永樂、宣德到成化早期為止也用的是蘇麻離青。早期成化青花也有鐵鏽斑。

成化后期主要用的是產於江西饒洲地區樂平縣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淡雅是這個時期青花器的特徵。弘治朝用的也是平等青。正德朝用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所以正德朝的青花“混青”現象嚴重。

正德朝青花中,除了較淺淡的品種仍用平等青外,那種濃中帶灰的可能是用了石子青。石子青就是正德十年《瑞洲府志》中記載的“上高縣天則岡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這里說的無名子就是石子青。“回青”在正德時已出現,《窺天外乘》記載:“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瑭鎮云南,得之,以練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很貴喲! 嘉靖、隆慶和萬曆初年都用的是回青。

萬曆中后期、天啟、崇禎用的是浙江衡洲、信洲、紹興、金華地區產的浙料。從此開始,景德鎮青花完全用國產料。元朝使用的蘇麻離青是天然礦物材料,現在景德鎮高仿用的青花料是工廠化生產的青料。

把青花鈷料的來龍去脈這么一槃店,大家就清楚了認讀元青花蘇麻離青要和明代的永宣青花聯系起來,找它的共性和個性。元青花的鈷料與明成化后期到明末、清朝、民國和現在的青花鈷料是根本不。出生地不,成分不,發色表現不。中國人過去很講成分論,現在看人不唯成分論是對的,但研究瓷器還的要堅持出身成分才是科學的。

二,蘇麻離青是什么樣的?

關於蘇麻離青,很早以來在古董商和后掛彩工藝人當中一直流傳著用烏黑色的蘇麻離青在干燥的瓷坯上繪圖案,再掛上白色的長石釉,經1200度高溫燒造,圖案的顏色由原來烏黑變為像藍寶石一樣鮮艷美麗的蘭色的說法。

對蘇麻離青,一致的說法是含鐵高,含錳低。對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衕步輻射室對兩件元大都出土瓷器及一個現代高仿元青花仿品用衕步輻射x射線進行了微束熒光無損技朮分析后得出真品低錳高鐵,真品的鋅鐵比很小;真品含微量的砷;真品含鋇少;真品雜質少。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明宣德蘇麻離青和國產鈷土礦的測定得知,宣德蘇麻離青含鐵量高,含錳量低,而國產料含鐵量低,含錳量高。景德鎮高仿高手黃云鵬接受許明博士釆訪時也承認現在的青花料含鐵量低,含錳量高。

用蘇麻離青鈷料在瓷坯上繪圖后進窯高溫燒制時青料發色效果受制於器物胎質,油料成分,施釉方法,油層厚薄以及窯爐結搆 ,器物放的位置,窯爐內氣溫、氣壓、溼度等窯爐燒成氣氛。所以,元青花的發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一次跟一次燒成發色效果不衕,一個窯爐一次燒成的器物發色因為放的位置不衕而發色表現各異。元青花發色《中國陶瓷》分為濃翠及灰淡二中,我和還有一些衕志的意見是大體分濃艷、淡雅、青灰三種。濃艷是用蘇麻離青料,淡雅、青灰是可能用進口料和國產料混合使用,也可能鈷料本身成分含量不衕或者對水多少所致。

蘇麻離青的基本色調是青花色澤濃艷,濃重青翠,濃淡不一。

蘇麻離青有鐵鏽斑。這個鐵鏽斑在釉下自然形成,而不是釉上。鐵鏽斑象火燒跡地一樣。

蘇麻離青有凹凸現象,這種凹凸現象與鐵鏽斑共生。肉眼能看到,用手摸手感更明顯。

蘇麻離青發色好的有綠色氣泡和綠點或出現泛淺綠顏色 。發色最好的蘇麻離青,可以觀察到綠寶石般的綠氣泡或綠色點。我在一篇文章中引用過周仁等著《景德鎮瓷器的研究》中“宣德青花的顏色是蘭中泛綠(這是指最有代表性的宣德青花。有些宣青,色純蘭,沒有黑斑,色調與康熙青花相似---原注)深的部分呈黑色,大的成黑斑,小的成黑點。從分析中可以看到宣德青料中雖含錳不多,但含鐵量卻很高,因此在還原氣氛中可能形成金屬光澤的黑斑。我們認為宣德青花的特徵是由於以上所述青料成分所致。”元青花和明永宣時期都用的是蘇麻離青,所以有很多共性。元青花蘇麻離青就有泛綠現象。這是我用很長時間,觀察很多元青花瓷片和對朋友手中真元青花用40倍放大鏡翻翻復復 觀察過程中驚喜發現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博物院元青花藏品太少了,他們沒有這個研究條件,也可能沒有這個興趣和耐心。日本藏元青花罐最多,土耳其、伊朗元青花藏品最多,國內江西高安元青花藏品最多,如果誰能上手了這些真品,希望細致觀察一下,肯定會有所發現的。

蘇麻離青有時候有暈散現象。我認為這是燒制過程中火候掌握不好所致。

凡是真元青花,應該有蘇麻離青的一個以上發色表現。如果你的藏品中既有鐵鏽斑,又有凹凸,還有泛綠現象,這是毫無疑問的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發色也有沒有鐵鏽斑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它的濃淡有致是不變的。鐵鏽斑本是缺點,后成了“成功杰作”。沒有鐵鏽斑,發色好的正是元青花當中的佼佼者。

什么是蘇麻離青?這就是蘇麻離青。蘇麻離青成就了元青花,也保護著元青花。以上說的是元青花蘇麻離青的“密碼”或“指紋”。蘇麻離青是元青花的身份證。高仿者永遠拿不到這個身份證。他們頭痛啊!他們絞盡腦汁,在青料中摻進金屬粉,燒出來浮到釉面形成結晶,呈礦渣狀,使得糊弄不過明眼人。元青花的蘇麻離青發色濃重翠艷 ,濃淡有致,沉穩鮮亮;現代青料發色明亮耀眼,難到我們的專家連這點都看不清了?眼睛不會老化到這個程度吧!

對蘇麻離青認讀過程中本人深感它的奧妙之極,難於直言。真是“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道可道,非常道也 。

 

 

胎釉:宣德時期瓷質細膩,胎體堅致,大件器多為厚胎,底無釉,砂底、露胎處常見尖石紅斑,光滑自然無旋紋。 瓶罐接口明顯,雖制作精良,但仔細觀察仍能看出銜接痕。多 橘皮紋是宣德瓷器的突出特徵。 釉面均勻細潤、白中泛青,呈“亮青釉。 器身器足邊際、稜角等轉折處,常現水綠色積釉。 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同器身色澤有別。 同永樂青花瓷器一樣,宣德青花使用的青料多為進口料,濃艷深沉,有暈散現象,且有自然形成的黑褐色鐵鏽斑,深處鑽入胎骨,用手觸摸有凹凸感。 當然,同時期也有 國產料,發色淡雅無鏽斑,時有流散,致使紋飾有模糊不清的現象。

宣德青花瓷胎體精密細膩,胎質潔白堅硬。大件器物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為釉底。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極少數有開片。釉中氣泡密集,大小不一,呈云霧乳濁狀,稱為“朦釉”。多橘皮紋是宣德瓷的突出特徵。宣德早期釉面與永樂時期一樣,尚無橘皮紋,而后增多;晚期出現潔白釉,又少見橘皮紋。

陳玉泉說,全世界當時出產青花瓷的地方只有江西景德鎮,以及云南的玉溪窯及建水窯

進口鈷料便是燒制青花瓷的礦料——蘇麻離青,這種礦料非常稀少,由於其發色濃艷、沉穩,曾在阿富汗、印度地區曾經用來做佛頭發髻的染色之用,“明朝早期燒制官窯青花瓷用的進口鈷料多為鄭和下西洋時從國外買來,這種顏料的使用大多用於明成化之前,到正德朝也偶有出現,之后便絕跡了。”


 鑒別青花瓷要三看

  陳玉泉介紹說,分辨青花瓷的真偽,首先要看瓷胎。“一般底部都不上釉,最多刷一層漿,是護胎用的。宣德年間景德鎮的瓷器底一般是細沙底,如果底部落款就可能有釉,因為瓷胎用的是官土——麻倉土,所以應該非常潔白細膩,具有油脂性,胎質極其細膩。”

  第二點是看釉面,他說:“宣德年間生產的青花瓷釉面,從側面看是有橘皮紋的,脂分很肥厚,表面有少許暈散,而且青花一定要高窪不平,個別有錫光現象,外面要有一層亮光,而且應該泛藍較多,泛綠色和鐵斑較少。”

  陳玉泉表示,使用進口料和國產料的青花瓷發色有很大區別,“進口料青花高鈷、高鐵、低錳,所以發色泛藍,而國產料高錳、高鐵、低鈷,所以泛鐵斑多、泛綠多,泛藍少”。雖然現代化學配方也可以將色料的化學成分配比得與進口料非常接近,但陳玉泉認為,由於仿制品沒有脂分,缺少蠟質光澤,外表會有一層玻璃亮光,橘皮紋也比較生硬,而且青花沒高窪不平,發色顯得很死,沒有像水墨畫中的色彩渲染過渡。

  為何仿制品會出現這些缺陷?陳玉泉介紹說,古代窯廠燒瓷器都是用木柴,把要燒制的瓷器用匣缽罩住,然后放進窯里燒。這樣燒的話要花費3到5天,時間很長,而且古代燒制瓷器是用減火發,就是往窯內續柴量越來越少,以此來降溫,通過逐漸的降溫來使青花顏料中錳、鐵、鈷、鉛等微量元素發生化學反應,這是個還原過程,只有這樣青花的顏色才能出來。而且這樣燒出的瓷器具有很強的油脂性,不像新燒的瓷器出現“賊光”,現代瓷器燒得都比較急,用電燒,溫度一下子就燒得很高,這樣燒把瓷器里面的氣泡都燒沒了,沒有氣泡就沒有折射了,油脂似的光澤就出不來了。

  另外,要看造型是否准確,陳玉泉認為老的東西近看不是很細膩,但從遠處看感覺特別好,“線條流暢自然,很舒展。而假的是越看越不美,遠看不傳神,因為在制作的過程中摻雜了太多模仿的痕跡,所謂“相由心生”,一件藝朮品與它的作者的心是相通的。而且真的東西上往往有傳世痕,就是玻璃質老化的痕跡。”


 

一材料特點:

  宣德青花瓷槃用元代剩下的進口料或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泥麻青”料,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其特點是色澤濃艷,凝重;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發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干澀、無光的現象。另一類,發色稍淡,雅致,且無“鐵鏽疤”,可能是較優質的國產和進口料的混和料,但此類較少;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繪制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衕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制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圖中蘇料不論設色深淺,均能展現藍寶石般地質感發色特徵,并透射出淡淡的紫羅蘭色調(此兩特徵最宜在太陽光或日光燈下察辨)。由於其自身的暈染性,往往呈現筆未到處亦有毛茸茸豆沙狀的染色,線條間易串色,邊緣不清晰,呈互漬浸狀,且在線條及濃點等處多見不規則的顆粒放射結晶點(此現象在元、永樂發色純正的青花瓷中亦常見)。在胎釉中,由下向上呈藍墨溶散般地汩汩沉涌滌蕩狀,色料濃重處有不同程度地凹入胎骨的錫痕褐斑現象。故 其隨筆觸呈自然的深淺參差狀滲透,仿若筆墨施於宣紙的效果(此系蘇料中的鐵分子在高溫下與釩鈦等其他微量元素理化后的痕跡)。

      多數仿品的濃青發色藍中泛灰,濃艷處有明顯深褐色斑,疵斑處呈硬黑漆狀,與真品蘇料常有的濃淡處發色均藍中略泛紫及煙竈灰狀褐斑不衕。部分高仿品為掩飾濃青發色泛灰且邊緣不互浸染的缺陷,往往以側鋒運筆蘸濃淡青料補色(線條間較明顯),其越軌的浸染筆觸痕與蘇料自然的參差互浸染狀效果有異。

二、釉面特

      明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几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

       宣德青花瓷釉汁均淨,地釉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其實橘皮釉是因釉面里的氣泡所致。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燦若星辰。

      多數仿品的整體釉色亮中偏灰或發石灰白或泛紅,部分高仿品為去除釉面的賊光以達到白中泛青的效果,而在釉中加鋅等元素,然此類仿品釉色多是白中泛綠而非閃青。與真品脂潤剔透的青瑩玉質感不衕。

三、器形特

      在造型上,宣德青花高足碗,主要為生活用具,造型雋永,看上去圓渾柔和,手感較永樂稍重,侈口窄唇,弧壁,高足柄內施釉,碗壁瑩潤剔透,柄足肥短惇厚,近底處微外撇,圈足露胎處胎質細膩,以手撫摸似嬰兒肌膚。

      真品碗體與足的比例約為6.5:4.5。穩重大方之余,略有頭重腳輕之嫌,似站不穩的感覺,所以部分宮中舊藏有石膏填底加重的習慣。碗口較元代增大,自碗心至口緣逐漸趨薄,故焙燒時,上部分碗體邊緣極易微有翹偏變形。后朝仿品已能完全避免該工藝上的瑕疵。而現代仿品多口緣鈍拙,碗底部有生厚胎硬之感。且碗脛至口緣處略呈突兀斜坡狀,與真品優美的腹部弧圓相比,美感不足。另外真品在足跟處微微外凸,仿品囿於無麻倉土的限制,加之淘胎工藝不衕,故其柄自上而下加厚漸大,足跟不是沒有外撇就是過於撇足。有別於真品胎體的薄韌度及相若有秩的氣韻。

    此類高足碗的足底內可見少許裂釉痕及隱約弦紋, 有些底心微有臍狀痕。柄內釉色青中泛黃,這也是其區別於宣德其他常見青花高足碗柄足的一大特徵,仿者多粘接完好無縫,且胎釉平整光滑,柄內釉偏青。偶見與圖類相似的高仿品,但此環節拉坯的微弦痕及施釉銜接仍有細微差異。

四、胎

      宣德青花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槃、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高足碗以淘洗極為精細的麻倉土作胎,且修胎時綜合考慮坯體的自身重量,及 迎光時碗壁几近於永樂甜白的薄、瑩、透的效果。故此類高足碗與宣德其他相似型制的普通青花高足碗相比,重量輕1/5左右。而大小相若的此類仿品與之相比多手感過重。部分仿品為接近真品重量,故意將整個胎體修薄,以致近乎於蛋殼瓷,這與真品隨不衕部位的弧線而厚薄適宜的胎體異於霄壤。

五、紋飾

      在紋飾上,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如蓮花、牡丹、山茶、枇杷、靈芝;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龍紋有雲龍 、團龍、夔龍、螭龍、海水龍、趕珠龍、飛翼龍、龍穿花、蓮池龍、龍紋牡丹等。海水習翼龍,龍紋見五爪、四爪,但傳世品中不見四爪龍紋槃,多見三爪龍,還經常出現一只拖著長翎的綬鳥正在啄食枇杷的圖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槃將繪畫藝朮成功地運用於瓷槃之上,以寫意為主,圖案畫的很滿,紋飾繁密,紋樣工整,線條往往會出現濃淡不一的筆觸,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龍嘴翹如豬嘴,須上翻,身變粗;宣德青花槃中心畫犀牛望月或一條魚;蓮花多為雙邊蓮瓣。

      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龍嘴翹如豬,頭發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體現宮廷龍紋的威懾感。龍除了與朵云、海水和纏枝蓮組成圖案外,當時也常和鳳結合在一起。

       以龍紋為主飾的高足碗而言,偶見內壁暗刻龍紋者。外壁則均為二龍、五龍、九龍三類紋飾組合。二龍紋飾均以前后一追逐一回首嬉戲的二游龍為主飾,紋飾中無論前面回首戲玩的雌龍,還是后面奮力猛追的雄龍,均為張口龍,故與常見的閉嘴龍相比,大有氣吞山河之勢。、

 1)龍脊背上以較深的青料,隨脖脊尾的弓聳彎轉以重筆勾繪出盡態極妍的倒勾三角狀龍鰭(部分大型永宣器物的龍鰭內加添內勾的小三角,此也是永宣龍鰭比元龍鰭更臻成熟的一種畫法),使龍背燦若披錦。

 2)龍鱗的畫法也一改元代高足碗、玉壺春瓶等中小型器物上常見的不分陰陽區域的斜網格狀龍鱗畫法故轍,釆用隨龍體陽背陰腹的擰轉而勾填的折扇形及小菱形鱗片,與元龍鱗相比,永宣龍鱗的刻畫更符合龍體骨骼肌理的形象化和逼真度,使祥龍肌圓膚潤、片甲粼粼、神釆奕奕。

  麻倉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有很多氣孔,用麻倉土燒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紅自然而明顯,有黑痣,燒出來的瓷器有鼓包現象,或對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現棕眼。用高嶺土燒制的瓷器几乎沒有以上現象。這些自然現象,高仿瓷器是除釆取人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