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汝官有八種釉色,傳世器中常見的有三種:卵青:與青色鴨蛋殼相似,略閃淡藍,有粉質感,近乎失透,也稱為月白色。開片輕淺,釉面很少見到棕眼。粉青:藍中閃綠,釉層透亮。顏色比卵青深一些。開片紋路較深,往往有白色紋線。釉面棕眼比較多。天青:“雨過天青”之類的淡藍色,不閃綠,釉面亞光。同一釉料,溫度稍低則為淡天青;溫度過高,則由半乳濁釉的天青變為透明、氣泡稀疏而大的青綠色。據清涼寺窯發掘統計,出土物釉色以汝官窯中最具代表性的天青為主,約占出土量的65.7%;淡天青次之,約佔16.8%;因受土腐蝕退色,淡天青成為接近白色或灰色的約佔11.7%,因火候過高接近豆青釉約佔5.8%。而張公巷窯常見的,是以薄胎薄釉為主,釉面玻璃質感強,極少能見到寶豐清涼寺的汝窯天青釉。汝官釉色則可分為卵青(月白)、淡天青、灰青、青綠和天青等。(4)汝窯釉層薄而且均勻,釉色純正,均屬於結晶釉,四十倍放大鏡下可見結晶顆粒。釉色既美且氣泡稀少,分佈均勻,故有寥如晨星之說——粉青、蝦青、月白、偏天青釉色的汝瓷,是汝窯的早期汝瓷,其釉下氣泡用廖若晨星來形容也較為確切。而純正的天青釉色汝瓷和天蘭釉色的汝瓷,其釉下氣泡較大,且相對密集。豆青釉色的汝瓷,釉面玻璃質感強,這是由於溫度過高所致,其釉下氣泡大,且相對密集。梅子青釉無紋汝瓷,其釉下氣泡如聚沫而不見攢珠,而蔥綠釉色的無紋汝瓷,釉下幾乎沒有氣泡。(5)因以瑪瑙入釉,所以呈現玉石般的光澤。色澤隨不同的光照強度而發生變化,從早到晚觀察的顏色不相同。並且會閃現若隱若現的紅斑。其中,清涼寺釉料燒成溫度低,釉色基本是一種酥油光澤,雖有光而不刺目,開片細而淺,質感滋潤、柔和;張公巷釉面質感如玉,用手撫之如絹,光澤比清涼寺稍強一點。(6)釉面開片有輕淺的蟹爪紋、魚鱗片紋(蟬翼紋)、細碎魚子紋、冰裂紋、柳絲紋等,片紋很細;(7)汝官圓器全採滿釉支燒,在器底可以看見細小如芝麻的支釘痕,支釘痕斷面呈現白色,支釘痕排列緊靠底足的內牆;瓶類等琢器,除了個別採用滿釉支燒外,大多數採用墊燒,足端露胎無釉。胎與釉的結合部,迎光觀察,略微呈現很淡的粉紅色。(8)大多數出土瓷片及器物其“吃土”雖然明顯,但不礙其玉潤感,高倍放大鏡下,可見許多土咬斑痕——視燒成溫度與坑口情況而異,燒成溫度低、坑口潮濕者受侵則重,或者留有水沁水銹;反之,表面土侵尚淺,或有不入釉層者,多是局部、小面積土侵,斑痕、片紋內有淺金黃橙色沁痕,周圍有白化擴散現象(有如玉受土沁,潤而不燥)。
棕眼,是指瓷釉在燒制過程中,胎土的水份中和釉中的空氣隨窯溫的升高,不斷形成氣泡,由胎體表面向釉面升出。氣泡脹破釉面,空氣飛出,釉面形成一個個小坑。在高溫情況下,瓷釉處於液化狀態,如果還原氣氛適宜,這些空氣飛出後形成的小坑,會被釉汁自動彌合。隨著窯溫的不斷降低,偶爾沒有完全彌合的就會留下象棕眼一樣的小麻點。這種偶爾出現的棕眼,都是稀疏地分佈在燒成的瓷器表面,這就是“寥若晨星”。

[魚鱗狀開片是北宋汝官窯瓷釉面開片的又一特徵。但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的汝官窯瓷釉面開片都有這一特徵。汝官窯早期產品沒有魚鱗開片這一釉面特徵。在汝官窯後期產品中,魚鱗狀開片僅發生在豆青釉汝瓷的釉面上。這種釉色僅佔汝官窯瓷的5%,魚鱗片紋在豆青釉汝瓷中也僅佔5%豆青釉汝瓷是汝官窯瓷後期的產品,釉色是青中發綠。早期產品是青中發白、發灰。眾所周知,魚鱗片有外突感,有立體感,汝官窯後期生產的豆青釉汝瓷一部分開片有明顯的外突感、立體感。因此才叫"魚鱗狀開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