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魯山段店古汝瓷揭秘(圖)

 
收藏界
 
圖1 窯具 圖2 窯址採集的各類瓷片 圖3 灰青釉龍形器
河南 馮保收
  一、魯山段店古瓷窯概況
  魯山窯位於河南省中西部的魯山縣,宋時屬汝州所轄,現隸屬於平頂山市。魯山窯又稱段店窯,因在段店村發現而得名。窯址北距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 25公里,東距平頂山市30公里,當地瓷土、煤炭資源豐富,為陶瓷生產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該窯遺址面積有20多萬平方米,窯爐眾多,文化遺存非常豐富。經中央、省、地、縣文物部門多次調查以及省文物研究所1986年、1990年兩次小規模田野發掘,獲得大量的瓷器標本和窯具,證明該窯始燒於隋唐,延續至元明,其陶瓷燒製時間之長、遺物之豐富、品種之齊全、花色之多樣,實屬罕見。該窯瓷器品種齊全,花色繁多,其中有花釉瓷、汝瓷、鈞瓷、三彩、白瓷、青瓷、白地黑彩、黑瓷、絞胎、絞釉、醬釉、天目等;裝飾手法有珍珠地、鑲嵌等,器型幾乎涵蓋了一切日常使用器。唐代魯山花釉腰鼓更使其產地段店名聲遠颺,產品受到了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微博)、河南博物院及英國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著名博物館均有收藏。該古窯址1999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段店汝瓷的發現
  段店窯燒製的瓷器品種繁多,質量上乘,尤以唐代花釉瓷聞名中外。但段店在宋代還生產汝瓷(即區別於民汝的官汝或貢瓷),在古陶瓷界知道者甚少。有些器物如果不仔細看胎質,僅在釉色和器型上很難分得清窯口。近幾年來曾有小販收購到段店汝瓷片後冒充清涼寺汝瓷在古玩市場上出售,獲利頗豐,可見段店汝瓷之魅力。
  據瞭解,多年前段店曾出土過天青釉帶小支釘滿釉圈足盤、平底支燒小盤及滿釉圈足、臥足支燒碗殘片(見趙文軍、趙文斌著《汝窯》,文匯出版社 2002年),實際上它就是汝瓷,但這並未引起有關方面重視。近幾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富裕起來的段店村村民也捨棄了老屋,蓋起了新房。在不少村民的院內及老屋下發現了多處古窯爐、窯具(圖1)及其遺存,其中就出現了天青釉色的汝瓷殘片,筆者就有幸蒐集到一部分,器型有盤、缽、碗、瓶、壺、洗、尊以及香熏、套盒、蓋盒、盞托、燈台、人物、動物、文房用品等(圖2),其品種、器型及燒造工藝與清涼寺出土的汝瓷近似。其胎體製作工藝經分辨有輪制、模製、捏製,燒製工藝有器底滿釉裹足、圈足支燒,支燒處有三至六個細小支釘,在足牆底無釉墊燒。燒製窯具有墊餅、墊圈、支釘、支圈。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灰白、豆青、月白、卵白、青綠等。大部器內外滿釉,釉質為石灰釉且稍有粘稠,有的釉質肥潤如龍泉,頗有玉質感和失透感。器胎製作工藝多樣,有素、刻、劃、模印、鏤空,裝飾有蓮瓣、龍、鳳、魚、鹿、蛙、海水、云氣、折枝花紋等。胎土有土黃、白、灰白、深灰。胎質大部精細,有的似油膩感,部分胎土加工之精細程度極其罕見。產品燒成溫度應高於1250攝氏度,瓷化程度高、敲之聲脆。釉面大部開片為細小網狀紋片、魚鱗片,有的是大橫紋、冰裂紋,甚至還遍佈細小棕眼,有的並無開片。這些器物製作規整、工藝考究,有些還在施釉前先行素燒。從器型和用途來看,大部產品並不像是民間日常用品,也與同期生產的玻璃質青綠釉的民窯器物相比在工藝上差別很大,品種也無類似。有些器型獨特,似仿製早期青銅器樣式的祭祀禮器,如奩、尊、瓶等,有些器型古怪甚至叫不出名字。尤其一些龍紋、龍形器物(圖3、4、5、6)的出現很具有官方色彩,其性質可能為官府定製或像清涼寺汝窯一樣的民窯「貢御」瓷,這個結論是否確切,有待通過考古發掘來進一步證實。如果這一結論得以證實,那段店汝窯就是繼寶豐清涼寺、汝州文廟和張公巷汝窯之後在河南發現的又一重要汝瓷產地。 
圖4 青白釉龍紋盤
圖5 各種釉色龍形殘件
圖6 天青釉龍紋缽
三、段店汝瓷的器型及工藝特徵
  1.器型:有三足洗(圖7)、三足尊(圖8)、平底洗(圖9)、碗(圖10)、橢圓形洗(圖11)、套盒(圖12)、龍、獅形熏爐等(圖13、 14),海水龍紋缽(圖15),除此外還有貫耳瓶(圖16)、七管瓶(圖17)、攢盒(圖18)、鳥食罐(圖19)、燈台(圖20)、佛造像(圖21)、文房用品等,還出現有模印文字和刻字的器物。
圖7 天青釉三足洗
圖8 天青釉三足尊
圖9 天青釉平底洗
2.製作工藝:器物的製作工藝較精細,大量使用了模製工藝,使得器物形體規範、胎體較薄,有的器物胎釉厚度不到兩毫米。因模具的廣泛使用,異形器物也得以大量生產。
  3.胎質:胎質堅硬緻密,胎泥加工較精細,吸水率低。胎色有白、灰白、土黃,個別黑色,
  4.燒成燃料及溫度:大部以煤炭為主要燃料,薪柴次之,窯溫高於1250攝氏度。
  5.釉色及開片:色調較多,有月白(有稱白汝)、天青、淡青,灰青、青綠色,釉色較深的稍多些。個別釉面光亮如新,釉層較厚部分釉面多呈亞光。以煤炭為燃料生成氧化焰效果的器物其釉面色相不穩,有偏色現象。大多開細紋片,個別有大片紋,也有少量器物無開片現象。另外月白釉色的器物其釉層較厚,釉面開片較大,類似傳說中的北宋官窯。
  6.施釉方法:施釉飽滿,尤其瓶類和其它器物的器內幾乎滿釉,足底墊物出現有窯粘現象。
  7.試釉片:出現了大量的以天青釉為基色的深淺不一有各色階釉面的試燒片,這些試釉片大部採用器物素燒的殘片進行試燒(圖22),一部分用較標準的梯形半釉半素且帶圓孔的瓷片試燒(圖23),釉色由淺(月白)到深(深青灰),色差較大、品種較多、色相不穩。
  8.質量:胎料加工較精細、密度大,手感重。
  四、段店汝瓷生產的年代
  1.段店窯出現的一些器物如蓮座弦紋長柄燈台(見圖20)的造型有明顯的唐、五代遺風,且釉色有明顯的鈞汝不分的特徵;還有一款八棱長頸執壺(圖24)及套盒(圖25),造型有明顯的唐、五代典型風格,在北宋中後期其他窯口並不見有,推測其應為北宋早中期產品。
  2.在段店出現的器物中還發現一個天青釉圈足滿釉支燒折沿殘盤(圖26),直徑約16釐米,高0.8釐米,釉色青中透白,模製,窯粘嚴重,盤底部中心無釉處有印章形刻款,經辨認為「元祐年制」。這足可以證明在宋哲宗當政初期的元祐年間(1086-1093年)或更早時期這裡已經在燒製相當成熟的汝瓷。
  3.段店汝窯的釉色及製作工藝有顯著的南方越窯的特徵,而近年來學者研究發現越窯在北宋中後期開始走向沒落,漸被新興起的釉色瑩潤、如脂似玉的龍泉瓷所取代。據此,段店汝窯不會是師從北宋中後期落後的越窯而應是師從較早期(五代至宋初)的「越窯古秘色」。
  4.據考證寶豐清涼寺窯始燒於宋初,為一般小窯,其燒造規模和產品知名度遠不如魯山段店窯,其北宋晚期生產的汝窯天青釉產品並非是無源之水,在對其考古發掘中並未發現有天青釉的中、早期產品(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2008年出版),其成熟的製作工藝應有所師從,它應該師從於段店汝瓷,後期發現的張公巷汝窯也應是如此。據瞭解,一些考古專家也認為魯山段店窯與清涼寺窯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當屬汝窯的先驅(見趙青雲、王忠民、曹永智《汝窯探源—兼談汝窯與越窯的關係》,《江西文物1991年4期)。
  五、對段店汝窯的期待
  綜上所述,魯山段店窯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古瓷窯,它歷來就被官府所重視。因其窯群規模宏大、燒造歷史悠久、生產品種繁多,雖經歷次發掘和盜挖,出土過豐富的文化遺存,但人們還遠遠沒有完全認識它,抑或可能只是管窺一斑,更大的秘密在等待我們去探索。飽受爭議的台北故宮舊藏汝窯三牲尊和出戟尊也在魯山段店找到了其疑似出生地(見圖27、28)。據瞭解,一些汝瓷研究者近些年對魯山段店窯也頗為關注。我相信,魯山段店窯是一處非常值得關注的重要的生產汝瓷的窯址,它有可能是北宋時期燒製官府用瓷的重要窯場。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關於汝瓷的一些不解之謎將會在魯山段店窯被揭開,關於汝窯爭論的一些未決學術問題也可在這裡找到線索。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檢測手段的進步和提高,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2007年在《復議宋官窯青瓷》一文中提出的關於汝窯窯址「不應就是已發現的寶豐臨汝兩地,應該還有其他地方」的預言就要成為現實。
  以上觀點是筆者對汝窯研究的一些膚淺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望行家予以指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的頭像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