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喜歡看古物近拍影片者,
可在You Tube中搜尋「清淨普賢行」五字,
即可找到敝人所拍的此件元代青花開片大碗 同窯窖藏13件真品及其他古物收藏的短片。
元代青花開片大碗 同窯窖藏13件真品
雖然是同一窯址窖藏出土, 每件蘇麻離青濃淡不一,口徑大小、高度及麻倉胎土的厚薄、重量等皆有些許差異。 碗口直徑大約18公分,高大約8公分。
真品元青花的開片是歲月自然地「由內向外」的裂開,開片的裂紋均發源在釉層下面的胎釉結合處,裂紋由胎面向釉面漸次開裂,由釉面上迎光斜視其釉面的反光,一片平和, 除了鐵斑的吃胎凹洞及縮釉孔瑕疵外,表面全無裂痕,它的開片都是在釉的下面。
撫摸平順柔滑,亦無裂縫凹凸糙手的感覺。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質都白中泛青,是青料在胎面上滲透的效果,加之窯爐內的還原氣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現出亮麗地青白色。
真品元青花跟釉裡紅的氣泡是密密麻麻的小氣泡中有些大氣泡, 在極少數部位仍有極少的中氣泡。 元青花之「密集如魚子中眾多的小氣泡裡有零星大氣泡」之氣泡形態是現代高仿品的死穴, 無論多像的高仿品,一看其氣泡即知其偽,
元代進口鈷料的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別,所繪青花紋飾呈色濃艷深沉,並帶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較光潤的斑點,黑褐色斑點很多,又叫做「鐵鏽斑」,有的鐵鏽斑某個迎光角度會顯現出“錫光”。
“錫光”是在黑褐色鐵鏽斑的斑點中出現的一種自然光澤,各點聚合時,並有自然的凹凸層次感,是由於青花原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與釉熔化時依窯內氣氛而起的變化。現代仿製的元青花中也有“錫光”出現,但觀察仿品的“錫光”仿佛是一塊銀灰色片貼敷於藍黑色斑點之上,有的斑點較密集,給人僵硬之感。
蘇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徵:
1、呈鮮麗的靛青色,迎光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
2、有濃淡色階,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斑塊,在斑塊區域內,有黑褐色的鐵鏽斑的斑點,釉面下凹並有的吃胎、啞光。(仿造品的錫光斑往往超出藍黑色的區塊圈圍)
3、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皆有暈散。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有的在紋飾邊緣有一排串珠現象,形成冰掛數點,紋飾中常見有見藍黑色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波兒只斤·敖斯爾 〉發表的《蘇麻離青青花鈷料是元青花的身份證》這篇論文中說:「凡是真元青花,應該有蘇麻離青的一個以上發色表現,如果你的藏品中既有鐵鏽斑,又有凹凸,還有泛綠現象,這是毫無疑問的蘇麻離青。」由我拍的影片中,我們可多觀察「濃淡有致」的元青花中較淡的部份,較容易體認什麼是藍中帶碧的「泛綠現象」,它也很像汝瓷的「雨後天青」色。這點很重要,因為論文中提到在伊朗實地考察,蘇麻離青已封礦絕產六十年以上了,現代化工染料很難仿造這種藍中帶碧的「泛綠現象」。
〔元代以後的蘇麻離青料瓷器,因釉料淘洗較精細,其斑點和特徵,變為小而少,如由斑跡轉成為點跡,由褐斑轉為錫斑,由多轉為少,由斑大轉為小,由壓越分層線圈轉為不壓分層線圈,由流淌轉為暈散。〕
會畫元青花的畫工,許多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是來自於磁州窯和吉州窯。 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的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
元代青花真品釉面寶光瑩潤,畫工一流,是中鋒運筆,一筆點畫,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流暢瀟灑,有宣紙上作畫的流動感及玄妙的美感。
元代繪畫的技法首先是建立在中國書畫用筆基礎上,繪畫用筆都帶有書法功能,講究中鋒運筆,顯得剛健有力,如行雲流水,繪畫非常流暢,每筆都是一氣呵成,中間少停頓!並強調筆的變化,在點、線之中有抑揚頓挫,顯得有力量、有節奏,用筆很到位,比如幾株小草,幾片花葉,幾叢松針都可以看出元人的書寫工夫。 這種中鋒用筆的技法是長期書畫過程形成的,繪出的畫如寫精美的書法瀟灑自如、大氣傳神。
元代青花與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的蘇麻離青色料皆是會隨筆觸「流動並暈散」,自然而靈動。永樂、宣德的勾勒畫法更具有濃淡不一的「水墨畫」般的效果,「落款」書法也是有深淺不一的變化,隨順、自在而不拘謹。後仿品的化工青料大多呆滯死板,沒有流散感及深淺變化。這是一眼斷真假的方法。
而70年代以來,景德各窯高仿品,所仿元青花的繪畫,首先用筆過不了關,顯得用筆軟弱,少有用筆的變化,不夠生動自然,雖然形似而筆法不夠豪爽俐落,,氣韻神態不夠壯美,即便採用高科技方法打稿,照葫蘆畫瓢,用筆多顯拘謹,畫面死氣呆板。
大多收藏家及博物館展示的高仿品,繪畫雖然模仿元代畫家的精美細緻,,畫皮畫毛難畫骨, 並沒有真品元青花的豪放壯美又生動自然的神韻。
若加上用放大鏡觀察其氣泡型態,百不漏一,只要注意觀察,就能識別出高仿的元代釉裡紅及青花瓷。
元青花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重,以麻倉土為主。胎土有不規則的氣孔(砂眼)存在,這是由元代胎土淘洗不精,存在雜質,燒造過程中有機金屬物在高溫下分解氣化留下空隙而造成的,容易出縮釉點和針眼。會產生開片也是這種原因。
真品的縮釉點孔邊凸起,仿品則平面無凸膨。
元青花用麻倉土燒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紅自然而明顯,有黑痣,燒出來的瓷器有鼓包現象,或對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現棕眼。用高嶺土燒制的瓷器幾乎沒有以上現象。這些自然現象,高仿瓷器是除採取人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 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乳丁、乳突,實為拉坯痕跡。
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
大多的高仿品其底部不是麻倉土,也不是二元土,
它們底部大都沒有真品麻倉土的火石紅,
也沒有真品底部老化的多種層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