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3225273884_603.jpg

這世上最珍貴的珍寶,就是大悲釋迦牟尼佛所教示的種種佛法。

任何佛法的一句一偈,勝過世上所有珍奇寶物的總和價值。

為什麼?

因為佛法的一句一偈能夠令吾人開發本具的佛性,由迷返悟,解脫生死輪迴的苦難,得究竟大樂!

而世間的寶物,只能引人由迷更迷,更貪更痴,由貪生嫉恨,造作偷盜、搶劫、詐欺等無量罪業,終是自害害人。

22003225273884_569.jpg

口徑約10.4公分,高約8.7公分,底徑約4.2公分

此品青花楷書款是用蘇麻離青釉寫的,有錫斑及凹陷。

22003225273884_982.jpg

宣德的瓷器鑑真的要點:

若用有錫斑及凹陷的蘇麻離青釉來落款,等於是百分百真品的身分證。

但是仍然要排除落款上的蘇麻離青發色非真、以及錫斑是浮點在表面的偽造品。

此品圈足露胎處精淘麻倉土,摸起來柔滑如嬰兒皮膚。

此品氣泡形態亦是宣德的「米湯釉」特徵。

22003225273884_849.jpg

紅釉與釉里紅都採用氧化銅作呈色劑,在還原焰中燒成,但兩者的工藝過程不同。釉里紅為釉下彩繪,而紅釉則是在坯體上施銅紅料而成。銅紅料對燒成條件的反應非常敏感,因氧化銅在高溫下極易揮發,稍有差異就會出現深淺不同的色調,因而成品合格率少。遺存至今的永樂、宣德紅釉傳世品,一般都是經過挑選供宮廷專用的精品,十分珍貴。 宣德真品霽紅(祭紅)釉都不開片,都不積釉,都不易流釉,大部分器物釉面都有「橘皮紋」。

歷代紅釉色瓷,以宣德霽紅釉最為濃艷溫潤,令人愛不釋手。

宣德霽紅釉的「燈草口」,是高溫熔融狀態下釉層垂流,致使器物口沿處多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圓潤白邊,只是淺淺的一抹白,上面偶有殘留的粉狀紅釉。

真品的寶光不刺眼多看自然能夠體會。

22003225273884_233.jpg

修學念佛法門的要領就是「有願必生」。

內行看門道,柴燒傳世古瓷大多有寶光瑩澈,像塗了一層蘇油而不刺眼。

22003225273884_659.jpg

近代電燒仿品賊光刺眼不舒服。又常在底足作舊作髒來騙初學者。

仿品化學紅釉的底足上方及口沿下方會有積釉黑紅的現象。釉面亦常有濃淡不一的流釉狀況。

仿品往往燈草口做不成,做成了較寬的白「脫口」。

 

2019-07-05 由 築辰屋 發表于收藏:

紅釉瓷作為中國單色釉瓷器之一,可分為高溫釉和低溫釉兩種,高溫紅釉的呈色劑為銅,低溫則為鐵。明清年間出現了各種呈色不同的紅釉,但其中最具藝術價值的還是創燒於永宣的霽紅(或稱為祭紅),無論是燒造難度還是視覺呈現都可稱為單色古瓷的一大珍品。 永宣霽紅以銅為著色劑,用高溫石灰鹼釉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但銅紅在高溫下極不易控制,稍有不慎就會發黑或完全揮發掉,類似的情況在洪武年間的高溫紅釉瓷器中時常出現。

然而到了永宣時期,紅釉燒造技術逐漸成熟,一改元末明初時暗紅髮黑的色調,紅色呈色穩定,色調莊重肅穆,但因為高溫熔融狀態下釉層垂流,致使器物口沿處多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圓潤白邊,也就是大家常提到的「燈草口」,石灰鹼釉在高溫下粘度大的特性很好地控制了釉層的流動,口沿處的燈草口只是淺淺的一抹白,與整體器物的紅色相互襯映,更突顯出紅釉的艷麗。

然而明宣德以後的高溫紅釉質量出現了斷崖式的衰落,到了明嘉靖年間高溫紅釉的燒造技術幾乎失傳,這和銅紅釉燒造難度及成本有關。直至清康熙高溫紅釉器物的燒造成功才結束了明代中後期以來近200多年高溫銅紅釉生產不景氣的局面,其中尤以江西巡撫朗廷極所創燒的朗窯紅為佳。

永宣霽紅與清三代霽紅的相同處是永宣和清三代都不開片,都不易流釉,大部分器物釉面都有「橘皮紋」。不同之處在於永宣霽紅釉比清三代祭紅釉色更濃艷,釉層比清三代厚,永宣霽紅釉不積釉而清三代有積釉現象。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永宣霽紅屬於石灰鹼釉配方但已失傳,清三代使用的是石灰釉配方。

從製作工藝來講,清三代高溫紅釉器的胎釉更精細,器型更規整,但其呈色感覺只是浮於表面,無法達到永宣霽紅的濃艷溫潤之感,且因朝代的影響,永宣器物給人一種大氣古樸卻又不失自然的風格,相比之下清三代卻因為過於追求標準化而多少丟失了整體的美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oe92ggo.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