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大碗真品(同窯第十三件之麻倉土胎土)

玩瓷器不能不懂高嶺土與麻倉土之間的區別

2017 由 玉儒於成 發表于文化

高嶺土:是一種非金屬礦產,是一種以高嶺石族粘土礦物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因江西省景德鎮高嶺村而得名。質純的高嶺土呈潔白細膩、鬆軟土狀,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質。其礦物成分主要由高嶺石、埃洛石、水雲母、伊利石、蒙脫石以及石英、長石等礦物組成。

麻倉土:麻倉土產於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的一種高嶺土,是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元、明景德鎮制瓷原料,是產於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的一種高嶺土,故名。

瓷石——製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絹雲母為主體的岩狀礦物。顏色白中微帶黃色、綠色、灰色或淺紅色,我國很早就用來製造瓷器。

麻倉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有很多氣孔,用麻倉土燒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紅自然而明顯,有黑痣,燒出來的瓷器有鼓包現象,或對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現棕眼。

元代孔齊【至正直記】卷二上說到;饒州御土其色如白粉堊,每歲差官監製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這裡說的御土就是麻倉土,研究過景德鎮陶瓷發展史的人都知道,麻倉土開採在前,高嶺土在後,麻倉土與高嶺土化學成份有很大不同,麻倉土具有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等特點,燒製成的瓷器底部火石紅自然而明顯,同時還有小鼓包現象,或者釉面有炸裂或豁口,有的出現棕眼,而高嶺土燒制的瓷器則沒有以上現象。

以麻倉土為胎土燒制的元瓷,胎色以白為基色,微顯鵝蛋青,顯青白程度有深淺不同的色階,應該是窯溫不均造成,底胎有明顯的鐵元素積聚而成芝麻黑點,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都有明顯的體現,火石紅與麻倉土關係密不可分,元瓷器物底部不上釉,胎土中鐵的成份在高溫燒制過程中集中往沒有上釉的方向揮發,所以元瓷的火石紅是從里往外滲出,顯得非常自然,有的元瓷肉眼看不到火石紅,但用高倍放大鏡還是能看到一些自然的火石紅,以上這些特徵用高嶺土燒制的瓷器是不具備的,也是我們鑑賞元瓷精品時要注意的。

2018-03-16 由 擺渡的船 發表于資訊

「麻倉土」麻侖土系元、明時期景德鎮制瓷的一種優質粘土,元代稱「御土」,明代稱「官土」。

元·孔齊《靜齋至正直記》卷二謂:饒州「御土」,其色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文中僅描寫了「御土」的外貌和所有者,未明其具體產地。據劉新園等《高嶺土史考》考證,御土就是麻侖土,其使用年代不會早於「浮梁瓷局」設置之年——1278年,也不會晚於1322年。

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書·砂土》條謂:「陶土出新正都麻侖山,曰千戶坑、龍坑塢、高路坡、低路坡、為官土。」清朱琰《陶說》也有此記載。據考證,新正都的麻倉山即今景德鎮市浮梁縣鵝湖鎮東埠以東至瑤里一帶,始采年代缺乏記載,但記述麻倉土的文獻(明嘉靖間)要比高嶺山、李黃、大洲三礦早。乾隆七年《浮梁縣誌·陶政》記載了明萬曆間同知張化美已把麻倉礦洞稱之為老坑,故知其開採年代必早於明,萬曆時資源漸近枯竭。《江西大志》載:舊用浮梁縣麻倉等處白土,每百肋給價七分。萬曆十一年(1583)同知張化美見麻土倉膏已竭,掘挖甚難,每百肋加銀三分。近用縣境吳門托新土,有糖點者尤佳。至萬曆中期以後,文獻已不再見麻倉土開採和使用的記載,代之而起的則是高嶺村的高嶺土(明砂高嶺)。

《江西省大志》謂麻山倉「土埴壚勻,有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麻倉官土一百斤值銀七分,淘凈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又記「湖田石末時」,夾行小字批註謂:「和官土造龍缸取其堅」。王宗沐把麻倉土列為「砂土」,並未說需要粉碎,僅記淘洗而已,而淘洗出土率為50%,「夾注」再說加官土「取其堅」,王的記述與高嶺土的形態功能吻合。劉新園就上述文獻印證麻倉遺址,確定「麻倉土」就是高嶺土。(詳載劉新園、白餛《高嶺土史考》1982年) 1984年7月,景德鎮陶瓷學院劉楨等尋訪麻倉土故址,通過訪問當地老村民得知,現在的東埠至南泊之間的公路兩旁一帶即為麻倉山,不是梅村山,大體範圍是:東面以南泊分水嶺為界,西界約距東埠二公里處,北面以茅家山分水嶺為界,南面以東河為界與高嶺山隔河相望,凡是這個小盆地內的丘陵均為麻倉山。

麻倉山範圍內岩層出露,絕大部分屬花崗岩類岩石,花崗岩類岩石程度不同的都有高嶺土化現象,未見到有長英岩脈(通稱瓷石——蝕變長英岩)出露,麻倉範圍之外則有瓷石出現,從古至今都採過制瓷胎釉的瓷石。範圍內淘洗坑的尾砂堆積層,絕大部分是比較粗的砂粒,成分是石英及細小白雲母片

地質概況麻倉山在高嶺山的東北面與高嶺山隔東河相望,約2公里之遙。在地質構造上,它與高嶺山的花崗岩體同屬燕山期鵝湖花崗岩體。高嶺山礦區出現的岩層在麻倉山範圍內也都出現。

「麻倉土與高嶺土」

景德鎮熊寥著文提出麻倉土與高嶺土是兩種屬性不同的制瓷原料,其理由:

1.麻倉的地理位置,根據蘭浦《景德鎮陶錄》、康熙版《浮梁縣誌》以及《婺源縣誌》記載,明清時期的浮梁新正都麻倉,就是現在景德鎮市瑤里公社的瑤里村(現今為浮梁縣瑤里鄉)。1962年「月,在瑤里村曹家坂發現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初八召,由當時的欽加同知銜調署浮梁縣鄭為出示的「勒石永禁」的碑刻內稱:「據民人李開廣……等稟稱,伊等世居東鄉新正都,全賴瓷土營生,無瓷土則官窯無有燒,無山材則瓷土無有舂……」說明了浮梁新正都出產的,供官窯燒制瓷器的瓷土,其產地就在瑤里附近的山域。

2.麻倉土不屬高嶺土系,從朱琰《陶說》載「饒窯陶土初采於浮梁新正都麻倉山,萬曆時麻倉土竭,復采於縣境吳門托至祁門,而三易其地矣。」「縣境內吳門托新土有糖點者為麻倉尤佳」。由此可見,麻倉土與祁門瓷土一樣,均屬同類瓷石礦物。

3.從原礦淘洗率來看,高嶺村的高嶺土淘洗率為33%,而王宗沐《江西大志》載麻倉土淘洗率高達50%,兩處相鄰,如此迥異,顯然是兩種質地不同的原料。

4.經原料加工過程來看,高嶺土是砂粉狀礦物,無需粉碎,直接取礦淘洗制胚,而麻倉所在的新正都出產的瓷土,要經粉碎加工無疑屬瓷石礦物(按前「勒石永禁」碑刻記載)。

麻倉土雖不屬高嶺土,但它質地頗好,它不僅在明代作「官土」成為景德鎮御器廠制瓷重要原料之一,而且在清代復行開採時,仍是官窯制瓷的重要原料。

「高嶺土開採歷史」

明砂高嶺產於景德鎮市區東北45公里(北緯29°28~,東經117°31~,)浮梁縣鵝湖鎮東埠高嶺村。「玉嶺」是高嶺村的另一重要稱謂,也是較早的稱謂,「高嶺本邑東山名、其處取土作不,……」高嶺土經山腳下東河東岸的一個小集鎮——東埠集中下河裝船運至鎮,故此高嶺土稱「東埠高嶺」或「東港高嶺」(景市東河水系運來)。至於「明砂高嶺」的稱謂,有多種說法,據當地老土工說:高嶺山之高嶺土質量不一,統稱為東埠高嶺,其上等的稱「明砂」(即頭色)、次等的稱「二色」。「明砂」原指清同治間高嶺山復開以後,在明代的採掘遺址老礦一帶重新發現的優質高嶺土。而在1907年,(日·明治四十年)日本政府派遺農商務省技師北村彌一郎來中國考察窯業。歸國後他寫成了《清國窯業視察報告)書中稱明砂高嶺為浮梁縣明砂所產之磁土,顯然他把明砂當作地名。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陳開慧在他的《景德鎮高嶺村高嶺土礦床及高嶺土礦物的研究》一文中,以高嶺土原礦所含的白雲母晶瑩明亮,又多是砂土形態,故曰「明砂」。以後人們一直把高嶺山所產的高嶺土稱為「明砂高嶺」以區別其他地區所產的高嶺土,沿襲至今。

開採歷史劉新園《高嶺土史考》引證了大量古代文獻認為:「高嶺土一詞出現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高嶺礦區始開於萬曆中期,以萬曆中期至清乾隆為其青春期,乾隆以後雖有開採,但為數不多,應為該礦的衰落期。」

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縣誌》卷四{陶政·陶土)條載:「萬曆三十二年,鎮土牙戴良等赴內監,稱高嶺土為官業,欲漸以括他土也,檄採取。地方民衣食於土者甚恐。守道葉雲仍、知縣周起元爭之,還其檄。」說明高嶺土的開採時間早於明萬曆三十二年,當時尚是民間開採,朝廷準備列為「官土」。

明崇禎期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白瓷)記述景德鎮瓷胎原料及其配製方法時謂:「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文中所說出產糯米土的安徽省祁門縣至今仍產瓷石,為景德鎮瓷用原料來源之一。但婺源縣則不出性硬的瓷用原料一粳米土,實質是浮梁縣高嶺山之高嶺土。距《天工開物》刊出僅40餘年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縣誌》卷一謂:高嶺在縣東七十里仁壽都,與婺源之石城山連界,險峻特甚。…今取山產磁土,取以為業。至於把高嶺山寫成高梁山,因受當地方言影響,至今景德鎮陶工仍把高嶺(1ing)念作高梁(Uang),惜作者未能校核當時的文獻及風情。

還有一說,高嶺土始掘於南宋。據近年發掘出來的高嶺《何氏宗譜》中的記載。1.「玉嶺何氏世系」盈字支四四世召一公條:「祁開高嶺磁土」。2.玉嶺「何氏支譜卷之首」第九代召一公條:公開創高嶺故業磁土者廟祀之,這條記述說明召一公系首創開挖高嶺土者,他的作為已帶動了其他人從事高嶺土的開採,並得到其他「業磁者」的尊敬,對他進行廟祀。3.高嶺《何氏宗譜》中附有「玉嶺基址圖」(即村址圖),圖中標有「取土山」。按圖中方位對照現在地形,所說取土山,正是目前考古專家勘查的高嶺土古礦址,所取之土應是高嶺土。按譜牒揭示,何叔信遷居高嶺約在唐末,即公元900年左右。至於「初開高嶺磁土」的如召一,是叔信之後的第九代,按習慣推算,應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約在1140年前後。而自南宋以至明萬曆期,均為民間開採,數量不會很大,萬曆以後,因麻倉老土枯竭,始列為官土。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國外流傳,日本曾於1771年出版營生堂刊本;法國於1869年出版的《中華帝國古今工業》有節譯;德國於188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也有節譯,高嶺之名於清早期傳至海外。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法國傳教士恩脫雷科利斯(d』Entreeolles),漢名殷弘緒,在景德鎮逗留七年,最早向法國介紹高嶺土。他在《中國陶瓷見聞錄》中寫道:「瓷用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嶺土的兩種土合成的,後者(高嶺)含有微微發光的微粒,而前者只成白色……」「高嶺也是瓷器成份之一,其加工比白不子簡單,一般直接使用自然土。」「精瓷之所以堅密,完全是因為含有高嶺,高嶺可比作瓷器的神經。」「一個豪商說:若干年前英國人,也許是荷蘭人,把白不子帶回本國試圖燒造瓷器,但他沒有使用高嶺,因而事歸失敗……這個商人笑著對我說:他們不用骨骼而只想用肌肉造出結實的身體。」殷弘緒的《中國陶瓷見聞錄》及《補遺》曾震動歐洲社會,使歐洲人士第一次談到有關景德鎮及其瓷器製作技法真實的第一手材料。特別是他於1715年,把高嶺土的標本寄往法國,更為國外研究高嶺土提供了實物。

1867年,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詹森(S·W·Johnson)和布萊克(卜M·Black)《論高嶺石與細塊高嶺土》一文,文中把組成高嶺土的粘土礦物稱作高嶺石(Koolinite),從此以後,高嶺又由陶瓷界延伸到礦物學領域。

清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德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訪問景德鎮和安徽祁門,考察後著文介紹瓷石和高嶺,還根據漢語高嶺一詞的讀音譯成今天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詞,從此國際上把類似這樣的粘土稱為高嶺,「Kaolin"成為國際通用名詞。

高嶺土的開採以清乾隆間為盛。據清《馮氏宗譜·馮光發傳》載:「因土名麻石坳等處之山,被婺邑在山搭有蓬廠數百,人數千餘,強取磁土。」馮光發歿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那時外縣僅婺源就負人數千餘,加上本地人數,其開採盛況可想而知。強取磁土引起糾紛「事延三載」,以後官方出示封禁。

經過200年的大量開採,礦源已日漸枯竭。「清同治、光緒間,高嶺山的高嶺礦又一度有小規模的復開」(黎浩亭《景德鎮陶瓷概況》載),「清光緒時,因受星子影響,營業上便大衰落」。民國18年(1929)「採掘此項瓷土者,有漢洋、漢澄、四義、爾梅、同發、雲貴、享林等鎮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浮東瓷石礦,下轄3個礦區,第一礦區即高嶺。為方便開採,從高嶺礦區至東埠碼頭修築了一條簡易登山公路。高嶺土礦重新開採後,規模小,產量低,直至1968年,因品位不高再度停產,高嶺山也就只剩下一些供人觀賞和考察的採掘遺蹟了。

高嶺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或埃洛石)組成並風化的粘土,它的礦物組成除高嶺石外,還含有多量的石英和雲母,是中國首先發現應用的制瓷原料,因為最先用於制瓷的這類粘土是產於江西景德鎮市浮梁縣的高嶺山,故而得名。以後國際上都稱這種特殊的粘土為「高嶺(Kaolin)」。高嶺土多呈緻密細粒狀、疏鬆鱗片和土狀集合體。晶質碎塊常呈蚯蚓狀,彎曲柱狀和呈六片鱗片狀或料狀。用指甲可以劃開,以舌舐則粘舌並有土味,在外觀上純者呈白色或灰白色,含雜質時呈淺褐、黃、淺紅、淺綠等色。莫氏硬度近於1,比重2.58—2.60。有滑膩感,用手易捏成粉,具親水性,滲水透易崩散,可塑性弱。煅燒後呈白色,耐火度可達1700't2以上,燒成溫度在1400~C左右,燒後呈白色,可塑性和粘結力較瓷石差,不能單獨成瓷。其礦物實驗式為Ah03·Si02·2H20,由於高嶺土含氧化鋁量較高,故具有較高的耐火度;摻和瓷石制瓷使瓷胎中的玻璃相相應降低,擴大了瓷器的燒成範圍,變形率大為減少;燒後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尤其是大件瓷器,高嶺土在瓷胎中起骨架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