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91024_111516_SRES.jpg

若喜歡看古物近拍影片者,

可在You Tube中搜尋「清淨普賢行」五字,

即可找到敝人所拍的此件及其他古物收藏的短片。

明朝永宣青花 荔枝綬帶鳥紋大盤

Ming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這件明朝永宣官窯青花荔枝綬帶鳥紋大盤,

沒落款,畫法技巧較似宣德。尚待研究~或是永樂過渡到宣德時代之間的作品。

元朝有大筆塗抹,而到明代永宣已是改為小筆點觸了,宣德用雙筆勾邊線的線圈而且細,這是宣德紋飾用筆的特點。

口徑約36公分,高約6.5公分,底徑約25.5公分。在晴天自然光下手機拍攝。

綬帶鳥自古即被作為仁愛寬厚的象徵,畫在瓷盤上,是傳達統治者「仁布天下」的思想。「綬帶」原指用來繫綁帷幕和官印,後來用於繫綁勳章。所以,綬帶鳥即成為官吏身份的標誌,也是富貴的象徵。
永樂青花綬帶鳥紋大盤傳世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一件,天津博物館收藏一件。這三件都是直徑約五十公分以上的「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大盤」,但其中畫法及風格,如葉片及菊花等皆不是永宣時代的繪法;還有蘇麻離青不夠深沈艷麗,仍待近觀確認真假,不是博物館藏就是真品。若不想自欺欺人,仍要多研究一些研究的論文,如台灣故宮文物月刊159期中廖寶秀所寫的「明初洪武瓷器紋飾之鑒識」,由台灣故宮博物館中豐富的館藏去歸納比較分析,元代、洪武及永樂、宣德瓷器上的紋飾,無論菊花、牡丹、蓮花、茶花、石榴等與波濤紋、蕉葉紋、蓮瓣紋…等等,皆各有其時代的特徵繪法。一般偽仿品的作者識見不廣,一定會錯亂畫錯,其他如氣泡、胎土、亮青釉及蘇麻離青的發色及錫斑,只要仔細認清,真的假不了,假的必有破綻!
而本件是直徑三十六公分的「永青花荔枝綬帶鳥紋大盤」。
明永樂(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時期是明朝國力最強盛的時期。隨著景德鎮瓷器燒瓷技術的進步,永宣生產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蘇麻離青的青花色澤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達到顛峰,被稱為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代。

如何鑑定永樂及宣德青花瓷的真假?
一.最重要的先鑑別青花的畫法,在我看來,包括有名拍賣公司的永宣青花上億港元拍品,香港2012年的永樂荔枝綬帶鳥紋大盤及2017年的宣德魚藻紋大碗,都不是明朝的畫法筆觸,,皆是康熙以後畫法的作品。
2012年那件永樂大盤拍品可以對比永樂此品,而2017年那件宣德大碗拍品可對比敝人宣德的魚藻紋花觚的筆觸勾勒起落畫法,就能明察鑑別,不被唬弄!
所有永宣高仿品的畫法就是最大的敗筆,其次是「底足露胎處皆非麻倉土」!上述二件拍品,可進一步研看它的露胎處是麻倉土?是淡紫寶石藍的蘇麻離青料?錫斑有褐色角度?是亮青釉?是永樂的「吐沫釉」氣泡?是宣德的「米湯釉」氣泡?只要上手一一檢視,偽仿品必然破綻百出!

要鑑定元、明青花的畫法,請參考下篇文章即知:
轉貼自(2018-08-14 由 上輩子我們見過 發表于收藏)
《青花瓷鑑賞:一個技法有效鑑定青花瓷器上的青料》
分水技法是傳統青花瓷繪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紋飾後,在紋飾的輪廓線內,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濃淡料水,分出深淺不同的色調,這一過程謂之「分水」或「混水」。
分水是表現和處理畫面色調的一種技法。歷史上,分水技法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繁盛到衰落,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熟悉各代青花分水技法狀況有助於我們對青花瓷進行斷代。
醞釀過渡期:元代至明成化中期之前
元代繪製青花瓷受文人水墨畫技法影響的痕跡十分明顯,使用拓塗法來表現畫面的不同色調,其拓染手法與文人寫意畫如出一轍,與典型分水技法(即康熙「青花墨分五彩」分水技法)有明顯區別。
1、在技法上。拓塗法直接用筆將料塗染在坯上,因而有明顯的筆觸痕跡,而典型分水技法則是使用特製分水筆也即雞頭筆通過滴水的方式渲染,筆尖與坯體之間始終隔著一層水,因此沒有筆觸痕跡。
2、在色階上。拓塗法的色階遠不如典型分水技法的色階豐富,拓塗法色階通常只有兩三種,而典型分水技法基本色階有五種,運用巧妙者能達十餘種。
3、在藝術風格上。拓塗作品顯得粗獷奔放,自由洒脫,而(康熙以後)雙勾分水作品則清新靈秀,工整細緻。

進入明代之後,處理色調的技法由元青花大筆拓塗迅速被小筆拓塗之技法所取代,併流行於明永樂、宣德時期直至明成化前期。永宣青花小筆拓塗法由於一筆所蘸之料偏少,先濃後淡,一筆不能完成對色調的處理,往往需再蘸料繪製,因而整體色調上產生濃淡交錯的奇妙效果,(先是勾勒畫法,填色也不是大筆塗抹,而是小筆填繪,表現出深淺寶石藍相間的筆觸痕跡,筆觸的層次感如同水墨畫的呈現。)雖同受伊斯蘭藝術風格影響,但整體藝術氣氛是不相同的。
從歷史發展來看,分水技法是在拓塗法的基礎上演進而來的更先進的處理色調的方法,從元青花雄健有力的大筆拓塗到明永宣青花的小筆細拓,再發展到不留筆痕的分水技法,其目的都是為了產生更好的色調層次效果,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發展過程,因而元至明成化早期可以看作是分水技法的濫觴期。

發展期:明成化中期至清康熙前期
真正意義上的分水技法自明成化中期開始初步形成並呈發展勢頭。
成化中期之後,改用國產之陂塘青(平等青),形成典型成化青花,一改永宣青花之小筆觸拓塗著色之手法,而改用雙勾線條,然後用含多水羊毫筆在輪廓內暈染,雖然分水只有濃淡兩種色階,但已經看不到筆觸痕跡,從而可推斷其可能已開始使用特製分水筆進行分水渲染了。

這種新的處理青花色調的先進方法,為一重大進步和變革,雖尚不成熟,常混濁不清,甚至有將輪廓線染糊者,並因只有兩色,層次感還不如永宣青花,但對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出現有開路奠基之功。
其後的弘治、正德朝分水技法仍未有明顯進步。至嘉靖時,則已開始出現少量的分水層次清晰,色調增多之作。隆慶、萬曆之後直至清康熙早期則普遍達到三個色階以上,有的作品甚至直逼五色青花之效果,可以說其分水技法離最完善的康熙中期青花巔峰只差咫尺,呼之欲出了。

成熟期:清康熙中期
1681年後,清官窯正式重新確立,進入康熙朝中期時代,此期青花發色靚麗,呈純粹的翠毛藍色,並在分水技法方面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頂峰。由於此期青花料制煉極精純而不暈散,亦無鐵鏽斑之瑕疵,故分水技法得以更得心應手地運用。
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料分五色」、「青花五彩」等,青花料通常調為五個色階,即: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繪法上借鑑了中國畫的墨分五色,並結合運用了西洋畫表現手法,因而深淺層次變化多端,極富節奏感和立體感,與中國畫風格趨於一致,既有寫意之作,亦有工筆之作。
乾隆早期,與雍正朝相仿,中期後,則出現了分水技法的復興,大部分作品形成正藍色調,層次清晰,色澤青亮無暈散,晚期後再次衰退。乾隆之後的歷朝青花均呈逐漸下滑趨勢,而康熙中期和乾隆中期之典型青花分水作品則為後世效仿之楷模,凡仿康熙、乾隆之作,歷代時有上乘佳品出現,尤以光緒朝仿者為最盛,幾達以假亂真之地步。

明成化中期之前無典型分水技法,筆觸明顯,因此凡純用筆觸處理色塊者皆為成化中期之前,其中,元青花多為大筆觸,而永宣至成化早期則皆為小筆觸。成化中期發展為分水技法,但只分濃淡兩色,為此技法之雛形。

明隆慶、萬曆之後至清康熙前期則發展為三種以上色階,因此,凡只濃淡兩色階之分水青花大多為明成化中期至隆慶萬曆時期之作,而三種以上但未至五種以上者則多為隆慶萬曆至康熙前期之作。康熙中期形成五種以上色階,為最典型的分水技法。

此後,只乾隆中期和嘉慶、光緒等朝仿康熙乾隆青花之作能基本達到康熙青花水平,余皆不能,但除仿永宣之作外,其分水色階一般都有五種以上,形成流傳至今之傳統定例,只是層次常混濁不清,色澤亦不及康熙乾隆青花美觀亮麗而已。因此,認真研究和分析各朝分水技法,對古代青花瓷之鑑定是大有裨益的。

 

the amazing chinese antiques
二.鑑定底足的真偽:
麻倉土至明朝萬曆已絕產,有心求真者一定要認識它的特徵。麻倉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有很多氣孔,用麻倉土燒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紅自然而明顯,有芝麻斑,燒出來的瓷器有鼓包現象,或對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現棕眼。麻倉土的芝麻斑,真品由內透出,永樂及宣德的斑點多為棕色及深棕色。抹土黃的作假品,灑在表面的芝麻斑皆又黑又大,沒有自然層次的棕色。抹黑作舊底足及大塊噴紅底足,來偽造火石紅的亦不少。永宣真品火石紅薄少稀疏的較多。

三.鑑定蘇麻離青的發色及錫斑。真品蘇麻離青,永宣皆泛淺紫色。以化工「洋藍」混料偽造的假青很像,但絕無帶紫,這點要多比較才有經驗。真品有蠟質光澤,
Authentic Ming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has waxy luster.
真品錫斑泛褐色,深潛下凹入釉下,錫斑由筆觸青料濃淡流動而自然沈澱成斑塊(青料濃淡宣染流動順暢,自然形成錫斑的觀察甚是重要)。Cobalt oxide tin spots sink under the glaze.假品青花顏色輕浮,沒有蠟質光澤,錫斑浮在釉上,沒褐色(光線投射)角度,有的太亮又亂點鐵劑太多,猶如淚痕。
如今化工氧化鈷料的提煉科技含量高,較純,即使用現今仿古柴窯燒制,也達不到真品天然礦物蘇麻離青的青花料深沉的效果。仿品青花器燒成後,青料飄浮,沒有蠟質光澤。仿品在窯溫作用下還原快,青翠單一沒濃淡。真品青翠濃郁,真品有蠟質光澤,立體美感很強。釉裡紅瓷也是如此,仿品銅著色劑提煉純度高,紅色較為鮮豔,達不到真品紅色古樸、自然、沉穩的效果。
四.此品「.亮青釉」也是永宣真品的特色!過白、過灰之釉,多是偽品。
五.此品氣泡是永樂的「吐沫釉」!「吐沫釉」大中小氣泡密集吐出,無法偽造,
所有的偽仿品皆過不了此關。是鑑真的重點!
六.此品描畫的花卉有「一束蓮」(元朝即有此紋飾),也是永樂青花瓷常用的描飾。
在盤內的「一束蓮」上有個棕眼(麻倉土燒瓷的特徵之一),釉面上的色斑小點及縮釉點等,也可輔助鑑真古瓷。
七.〈永樂瓷品的工法特徵〉
陶瓷專家劉良佑先生說:永樂造器修胚時,往往十分剛猛,其器沿以手拭之,明快有力(有的有割手感),不似後仿品的溫和圓潤,且器內接胎處也整理得很平整,圈足作法也是明快有力,不像後仿的細白平滑。另外,燒成後,盤子(此件就是)的器底,都有微微下塌的現象,這些都是可資參證的。

《元(蘇麻離青)青花與永宣青花之不同》:~~(摘自網路,作者:綠寶石)
1.元青花發色鮮艷,寶石藍(較正藍)特別光亮;永宣青花發色偏黑(較深藍),光澤內歛。
2.元青花的花紋色彩分布較均勻;永宣青花濃淡不一,通稱為「水墨畫」效果。
3.元青花金屬斑點少,而永宣青花光斑多。
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1.青花原料來源地點不同,不同礦脈。
2.青花原料的配方不同。永宣青花可能有加入國產原料,以迎合明朝人審美的習性。
3.原料加工工藝不同,元青花料細,永宣料粗;元青花畫料用油,永宣用水。
4.描畫的工法不同,元青花工整,筆法飄逸,永宣青花洒脫,具水墨畫效果。
5.燒製工藝及火候控制不同。永宣淘土較精細,釉面較元朝青白。

轉貼〈怎样识别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片段
2018-09-01来源:收藏 作者:刘金成
如今鈷料的提煉科技含量高,較純,即使用現今仿古柴窯燒制,也達不到真品青花料深沉的效果。仿品青花器燒成後,青料飄浮。仿品在窯溫作用下還原快,青翠單一。真品青翠濃郁,美感很強。釉裡紅瓷也是如此,仿品銅著色劑提煉純度高,紅色較為鮮豔,達不到真品紅色古樸、自然、沉穩的效果。
仿製品的緣起
70年代末到90年代,國家文物部門對館藏文物進行了多次調撥、調濟工作,一些研究價值高的珍貴文物由小館調濟到國家大館收藏。為了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應被調單位的要求,國家撥出專項經費,指令相關的科研單位進行被調文物的複製,以滿足被調單位展覽工作的需要。複製工作主要落在千年瓷都景德鎮, 70年代末,景德鎮一些科研機構就開始複製和仿製。當時仿製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燒10件,出窯後挑一兩件給原調撥單位,餘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人士高價買得,後來有的複製品在海外拍賣會上以驚人的高價拍出,給仿、複製單位和中間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導致後來景德鎮古陶瓷仿、複製業的全面復蘇。1984年起,景德鎮陶瓷館在東風瓷廠陶瓷研究所開始仿製元青花。這一時期的複製品由於有專項資金扶持,對產品要求也高,加上已過去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易與真品混淆。
(不只是元青花,明朝及清朝各代的瓷品皆有高仿品,所以現今很多有名拍賣公司的拍品很多是高仿品。)

 

 

21936686534238_380.jpg

b9666397d9a5f9923b8bcb82b2317118.jpg

images (5).jpg

images (6).jpg

21936686534238_424.jpg

21936686534238_444.jpg

21936686534238_628.jpg

359fa7bcb37bc3393508d224f212ab7f.jpg

images (2).jpg

images (7).jpg

21936686534238_646.jpg

21936686534238_809.jpg

21936686534238_886.jpg

61260790_120020202542942_3342497845376606580_n.jpg

ff1c78314d801ccc6273c005ce3c3161.jpg

images (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