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jpg

    普賢行願者,若不捨離愛見大悲,深入空、無相、無作,必定會疲厭而退轉。

    《維摩詰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云:「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鳩摩羅什法師註解說:「未能深入實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

    我們眾生輪迴六道生死不停,皆由愛見。愛見是由我執所起的貪瞋痴,也是六根對六塵所起的是非得失榮辱等一切的分別計較,是吾人造作善惡業的識種及習氣,都由最初一念無明幻化而來。

    但愛見大悲並非針對未發菩提心的聲聞、緣覺及求人天福報的假菩薩道者而言,是想糾正及提昇初發菩提心的菩薩道行者,除去我執及法執的病根,由權乘躍入實乘,六度萬行回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性,才不容易退轉!

    《華嚴經》光明覺品,文殊師利菩薩頌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這觀現前一念無來無去亦無住,就是捨離愛見大悲的要訣;行菩薩道的行者,如是恆觀,才能捨棄一切的愛染執著,以無四相來修行一切的善法。

僧肇法師也說:若自調者,應先觀己病及眾生病,因緣所成,虛假無實,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觀未純,見眾愛之而起悲者,名愛見大悲。

「我相」為執著「我」為能度者,為真實的個體存在;「人相」為執著「彼」為我所度者,以他人為和我對立之存在;「眾生相」,認為所度既非一人,各各善根又不一致,於是處處分別之, 如階級、種族等分別,即是執著眾生相;「壽者相」,執著我、人、眾生等諸事物為真實不虛、持續不壞,可以傳之長久。這四相實際上都是由一個「我相」所開展出來,所以,佛教特別注重破除「我執」。

大悲心沒有智慧不行,沒有智慧叫愛見大悲。若對眾生若起了愛見大悲(有愛染的悲心),就應該捨離,因為這是有所得的悲心,不是真正的悲心,也很容易退轉。菩薩的大悲心是無所求亦無所得的自在;而愛見大悲的人,會有疲倦和厭煩的心,因為若有得失心,就是計較心,就會隨境界流轉,不得自在。

《佛說虛空藏菩薩經》中,佛告梵頂菩薩云:「 善男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初可說相及攀緣相修六波羅蜜。乃至知於地、水 火、風、虛空及識,生滅之相如實之性。復知諸法不可言說,無有自性,無生無滅。無有攀緣,不動不搖,空無所有。一切諸法如是修行,離斷常見,不生怖畏。於一切法不起觸想 心無攀緣,空無所有。如是修行,速疾具足六波羅蜜。更不復住斷常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