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jpg    

問:楞嚴經念佛圓通章說念佛要「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但是我跟母親從小感情就不好,實在體會不出其意境?

答:念佛圓通章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文中的「如子憶母」有二層意義:

 1、憶念佛德:宋朝普菴法師說:「吾佛釋迦如來。於過去生中。捨身飼虎。割肉濟鷹。遇歌利王。割截肢體。萬死萬生。捨命捨身捨財。國位妻子眷屬。內外所有。一切皆捨。他捨一幻身。利益一切含靈眾生。所以成佛。廣度眾生。獲自法身。靈明遍照。不生不滅。直至如今。天上天下。獨稱世尊。為群生之父。作群生之母。眾所依向。」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亦如是,從為救度一切眾生發心成佛以後,皆是歷盡千辛萬苦,捨轉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幾千萬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廣行六度萬行,無量劫行持菩薩道而成就佛道的。其功德慈悲雖如父如母,實乃勝過父母。如子憶母,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之殊妙莊嚴,皆是念佛者應常應感念思惟憶念頂戴崇敬的。徹悟大師說:「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而發;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皈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

2、憶念般若法身:諸佛為眾生之母,般若為諸佛之母,念佛人了解第一義諦就可上品上生.第一義諦就是般若。念佛、學佛人不解般若,一切六度萬行皆是魔業,是故共修常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釋迦世尊講般若要義就講了二十二年。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的精要是「心經」,心經的要義在「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眾生與佛同一的法身,無形無相,而能造一切相。念佛人憶念般若,就是遇事逢緣,常反照自己有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偏一切處的法身。法身雖不可見、不可得、也無所住,卻能造作十法界的一切果報,成佛也由它所作,下地獄也由它所作,一心唯心造,由不生不滅的法身自性「生」出了十法界。念佛人返照法身,知道一切皆緣起性空,不必妄執,知曉空性是離棄邪知邪見,很多證了空性的阿羅漢,反而成了斷滅空,佈畏生死、離棄眾生,無法行大乘。大乘菩薩道知空而不證空,長劫在生死苦海中作為眾生的為良師益友;所以,念佛人的般若智慧,重要在自知法身「不滅」,雖真空但妙有,發菩提心的眾生在成佛菩提道上,一切空四相的六度萬行,絲絲毫毫不昧因果,沒有斷滅,所以阿彌陀佛才依此而成就了極樂佛國的萬德莊嚴。有為者亦若是,往生極樂,也是去學習成佛之道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的頭像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