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jpg  

問:何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答: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句子。以下是「楞嚴經」此章的全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的信願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確認自己是「為了往生極樂佛國去修行成佛的信願來念佛」,不是為了得到人間的富貴平順而念佛。這樣就是清淨的願力,願力成立後,再下來就要研究如何以清淨心念佛,如何「淨念相繼」,才能念念啟發自己的清淨佛性,自然與阿彌陀佛的清淨正報、依報感應道交。品位就高了。

一、不管念佛計數不計數,過去許多祖師大德皆勸人念佛時,每一句佛號每一字都念得明明白白,聽得明明白白。當你專注在自念自聽時,就是「以耳根都攝六根」,念聽同時,愈念愈聽,來去無蹤,漸趨寂定,就不打妄想,就是「止」;而一心念佛時,耳根所有聽到的雜音,都反聞成我們念的這句佛號的音聲,這句佛號是盡虛空遍法界,充滿整個宇宙的時空。全是念佛聲,法界全是佛號,時時繫念不亂,明白爽然就是「觀」。念佛時即止即觀,止觀雙運,那麼這句佛號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的顯現,就是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一切唯心造,一心念佛,念念皆在顯明「佛」的法界,何其直捷殊勝!就能以佛號功德洗滌心識,久而久之,即可清淨無礙,常住「念佛三昧」。這是在「事一心」上用功。

二、若對佛法的般若略有了解的念佛人,也可以用「意根來都攝六根」。就是念佛時要「用心」。用心就是要專注堅定的念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任何一根觸到六塵,皆能「意識」到六根本空,六塵也非實。一切皆是循業種、習性的反射而發現,悉無自性,暫時緣聚緣散的幻像罷了。因緣所生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如此,自己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也是即空即假即中,念念如「楞嚴經」所示:「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念念無住,念念幻化,念念回歸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廣欽老和尚說:「無來也無去,無代誌」。

每一字每一句的念佛當下,皆了然我們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本性皆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心本無生因念有,心若無生無滅,,念亦無生無滅,是故念而無念;無念之念是為淨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住生心,無念還是念佛,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久而習之,無始劫來業識投射而出的虛幻形相境界,皆可一一覷破,不為無明撥弄,不再認假為真。念佛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無上深妙禪,念念靈靈覺覺,覺知六根對六塵的一切分別愛憎,皆是虛妄不實,轉眼成空,何必在意,不為其擾亂;不為愛恨情仇、榮辱得失牽引而輪迴六道,這樣持續不斷地專心念佛,堅定不惑,以名召德,就能感召阿彌陀佛不生不滅的清淨覺性來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覺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可開發吾人無上的般若智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也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當我們念佛時,念念「照而常寂」,是自性的無量壽;念念「寂而常照」,是自性的無量光,而眾生的無量光壽皆與佛同體,同一法身,念念相應法身,念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念就安住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同一法身的清淨真如了。這是在「理一心」上用功。往生極樂,「生而無生,無生而生」,必然上品上生。

這也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往生極樂成佛是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猶如蓮花出污泥不染),應生無所住心(此句佛號念出時無所從來,當下即是不生不滅真心的顯現而已,念過了,亦無所去,我的真心仍然遍一切處,如如不動。)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說:「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又說:「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