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壽山石網 責編: 王寧霞

 □壽山石真有三大坑類嗎?

    清‧毛奇齡《後觀石錄》概將壽山石分為:田坑、水坑及山坑等三大坑類。其中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後來也常被研究壽山石的專家及書籍拿來引用。

    但嚴格說來,壽山石應該僅略分為掘性及洞產石二種。因為所謂的田坑,是指礦體受到外力崩落,沿壽山溪流埋在溪二旁水田中的零散獨石,無脈可尋,多為當地農人農閒時挖掘偶得,並不是真的有一個「坑洞」;而水坑石並不產于水中,它和其他山坑石一樣,也是礦洞採石,只因礦層地下水豐富,礦層稀薄,凝結瑩澈,稀罕珍貴,特別將它列為一種坑類。因此,壽山石有三種坑類,其實只是對于壽山石質地一種概括性的區分。

    □壽山石真有一百多個品種嗎?

    壽山石最早是以色澤、色象來定名分類的,後來發現各產地的質性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蜜臘,就極可能出現田黃、旗降與連江黃等不同的石種,原先那種以色取名的方法,已無法符合實際的需要,才逐漸改為冠予產地及礦洞來命名。到目前為止,壽山石仍出現以色澤、質地色象、礦洞、礦狀來命名的紊亂情況,例如田坑石仍以色澤來分類;水坑石仍以色象來分類;山坑石則依產地礦洞,配合色澤、質地色象來分類,故種類繁多而紊亂。

    由于壽山石的開採有相當長的歷史,有一些石種已絕產無法再一睹真面目,如無佛頭坑;有一些則產量極為稀少,即使玩石數十年也無法擁有一方,如鴨雄綠;有一些則因絕產或產量太少,致無法判別徒惹爭議,如高山的世元洞、大健洞、油白洞、和尚洞、小高山;杜陵坑的蘆蔭;月尾的回龍崗;金獅峰的鬼洞、野竹桁;吊筧的雞角嶺;柳坪的黃洞崗;虎崗的栲栳山、獅頭石;老嶺的豆葉青、圭背石;猴柴南的白九茶;旗山的雞母孵、馬頭崗、水洞灣、大洞黃等,均徒有名稱而不曾見石。

    如果僅將田黃、水坑石各類為一種品種,山坑石僅以質性相差不多的礦脈,不依礦洞、亦不考慮色澤及質地色象來分,則僅有十八、九種品種而已;如果以較常見且知名的品種來分,則僅有高山石、荔枝、雞母窩、太極頭、四股四、水洞、瑪瑙洞、鱟箕田、杜陵、尼姑樓、迷翠寮、蛇匏、鹿目格、碓下黃、花坑、月尾、善伯、虎崗石、房櫳岩、吊筧、連江黃、山仔瀨、柳坪、猴柴南、旗降、焓紅、老嶺、大山、文洋石、三界黃、牛蛋黃、墩洋綠(二號礦)、鴨雄綠、松柏嶺、黃巢洞、寺坪石、山秀圓、芙蓉石、峨嵋石、半山、溪蛋、寺坪石、煨烏等約四十幾種品類而已。

    □何謂「石中之王」?

    田黃石質地特別的凝膩、溫潤、細結,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油潤感,自清以來,極負盛名,爭相尋覓,價與金玉相埒,視同瑰寶,倍受文人雅士、官宦、皇族及帝王的喜愛。相傳清乾隆皇帝曾以田黃石祭天,並冠予帝帽,故歷來有「石中之王」的尊號。

    陳伯亮《說田石》載:舊藏清怡賢親王有對田黃雙鳳章,古舊蒼潤,世無其匹;又說:尚古齋有怡邸田黃六方,其中二方成對,大如皇帝之璽,上刻和碩怡親王寶、冰玉道人之章。清乾隆皇帝有一套禦用的田黃石三鏈章,工精藝巧,上刻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這套田黃三鏈章,歷經戰火,至今仍完好無損的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田黃石因具有皇族專用的黃色,被滿清皇族寵愛並視為珍寶,恐怕是個不爭的事實。

    □田黃石何時始被發現而成名?

    壽山石開採的文字記錄,最早見于南宋。淳熙九年梁克家《三山志》記載:距壽山十數裏,有五花石坑,紅者、紺者、紫者、髹者、惟艾綠者難得;明崇禎布政謝在杭收藏壽山石甚豐,曾親往產地考察,認為:「艾葉綠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紅又次之。」可見明朝之前仍視艾綠為首,並未提及「石中之王」田黃石。

    直至施鴻保《閩雜記》載:明末時有擔谷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曹節愍公見而奇賞之,遂著于時。證明田黃石在明朝才被發現,成名更是在明末之後。

    □田黃石一定有蘿卜絲紋嗎?

    鑒別田黃石有句格言:無皮不成田、無紋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也就是絕大部分的田黃石都具有石皮、蘿卜絲紋及紅筋等三個要件,但總有少數例外,例如溪管田長期在水中滾動,石皮極薄,也少有蘿卜絲紋;有少部分透明度高、晶化比較完全的田黃,也沒有蘿卜絲紋。所以鑒別田黃石除了三個要件外,還要從質地是否夠溫潤,是否夠靈性、韻味方面來判定,才不會有失之交臂之憾。

    □多大的田黃石方具保值的功能?

    田黃石因竭產日易稀罕,年來價格都能穩定上揚,但要品評田黃石的價值條件很復雜,除了要考慮質地的純凈度、潤度、透度、石形及色澤外,還要考量塊度的大小。

    單就塊度大小來考量,盈兩(大陸50克為一兩,臺灣37.5克為一兩)以上的田石方俱收藏的價值。至于小田石,只要價格還好,買幾個來玩玩倒也無妨,但不要以收藏小田黃仔為目標,若經濟情況許可,寧可花50萬收藏一個比較大的田黃,也不要以50萬元收集一堆小田石。

    因為田黃石愈大的愈難尋,和等同重量黃金的計算方式自然不同。盈兩(50~100g)田黃石的行情,假設每克是五、六仟元,100~250g的說不定每克變成一萬元,更大的(250g以上)可能每克就變成一萬五至二萬元了。而小田黃石卻相反,50~30g田黃石的價格,說不定每克只有三至五仟元,30g~10g的僅及一至二仟元了。當然這僅從重量大小方面來假設,品評田黃石的價格還要從其他條件來配合。

□水坑石有可能繼田黃後被炒作的目標嗎?

    市門或石商炒作壽山石的主要條件有幾個:第一質色要好。第二產量要少或已經絕產。第三特徵要明顯。第四東西除了產量要少,但也要有一定的數量。

    雖說水坑石的產量比田黃石還少,品質也很優,但犯了第三與第四點的忌諱。鑒別困難,容易與山坑杜陵、太極頭、水洞、雞母窩、嫩嫩洞等優質石混淆,雖說田黃石也有被混充的困擾,但其特徵相對比較明顯,也較容易辨識。產量太少,沒有一定的數量,也很難引起有心人士的共鳴。

    優質水坑石往後的價格穩定上揚是一定的,但要成為「田黃石」第二的可能性並不大。反而目前絕產的石種,例如產期短的「荔枝凍」,符合了以上這幾種的條件。

    □水坑石的定義如何?

    坑頭佔有二個礦洞,水晶洞及坑頭洞,比較早開採的水晶洞,所產的石頭質地瑩澈而潔美,但這個礦洞已經在清代洞塌而絕產了。我們常說的水坑石,是指百年前水晶洞所產的石頭而言。目前坑頭佔坑頭洞所產的石頭,已經挖到後面高山礦區,都只能稱為坑頭石,而不能稱為水坑石。

    □水坑石的透明度比山坑石強嗎?

    不一定!雖然水坑石礦層地下水豐富,礦石受其浸蝕,凝膩瑩澈,大多數呈透明狀。但高山產出的「山坑石」,有許多礦洞產石透明度極強,例如雞母窩、荔枝洞、水洞、嫩嫩洞等,透度不遜水坑石,有些甚至更勝于水坑石。只是水坑石的質性比高山產石脂潤而硬結。

    □洞產石色澤以何者為勝?

    明朝之前有「艾葉綠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紅又次之。」的文字記載,而目前不管水坑或山坑石,除了浪漫醉人的桃花凍外,通常以黃為貴,紅色、白色次之,青、灰黑色更次。可見人們對于壽山石石色的喜好,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喜好及轉變。

    但個人以為,以珍罕度來說,通靈瑩澈的紅色凍產量更少,紅色凍色澤紅艷、晃朗攝人心魄,比起黃色凍的明媚可愛,不遑多讓。

    □何謂「印石三寶」?

    早期印石三寶為:田黃、雞血石及芙蓉石。後來因種種因素,例如田黃石絕產,價格暴漲到「一兩田黃數兩金」,收藏家大都已經舍不得拿來做印;雞血石基本不太適刀,也不適合經常把玩及在強光下照射,否則會變紫黑淪為熟血。因此,後期的印石三寶才更改為:荔枝、善伯及優質旗降。

    但目前荔枝也絕產了,柔美善伯、優質旗降的價格也非比尋常,質美的新、舊「印石三寶」儼然成為高貴的收藏品,所以除非是早期價格低時所刻制好的印石,否則目前一般金石家、文人拿來治印的,反而會選擇價格較低的圖書石或外(他)省石居多。

    □何謂「地開石」?

    壽山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蠟石為主,其次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還有少量的黃鐵礦。近年來由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地質博物館對于田黃石、高山石(含坑頭、杜陵坑類、小高山)礦脈進行了礦物岩石學研究,才將其主要礦物成份歸類于地開石、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而且礦物成份與高山石的工藝美術特徵有一定的關係。

    常有人將礦物成份地開石當成是田黃的代名詞,這種邏輯是不正確的。應該說所有高山係石(含坑頭、杜陵坑類、小高山)的礦物成份都屬于地開石,田黃石的母礦是高山石,礦物成份自然也是地開石。

    □何謂「二次生成礦」?

    二次生成礦也就是母礦脫離原有的生成位置,流埋于砂土之中,過一段時間後被挖掘出來的掘性石。這種掘性石依埋藏時間的長短及土質環境,會生成厚薄不一的石皮,亦會產生肉質外滯內潤、外濃內淡、朱砂點崩散等色澤的變化,並沁有紅格、色格或土格,這些都是脫離母礦後才形成的特徵,故稱為二次生成。

    □何謂「溪性石」?

    就是礦塊經採礦崩落,或被石農取礦後棄置於溪水中的碎礦塊,經溪水沖流、遷移、翻滾、會磨掉稜角逐漸成為圓蛋狀,如月洋溪蛋、壽山溪高山係石碎礦塊...等,可由從溪水中撿到,稱為「溪性石」 。「溪性石」因為受到溪水的浸漬,依時間長短,也會形成薄薄的石皮,但石性通常性燥而不穩定。

    □何謂「掘性石」?

    礦塊脫離母礦經溪水沖流、遷移、翻滾,流埋於砂土之中,過一段時間後被挖掘出來的石,稱為掘性石。掘性石依埋藏時間的長短、土質環境,內肌色澤的變化亦有所不同,埋藏的時間愈久,內肌愈黃也愈溫潤。它的共同特徵是有厚薄不一的石皮、沁有紅格、色格或土格,至於有絲紋或無絲紋,是取決於母礦本身的特徵,跟是否為掘性無關。

    □如何簡單辨別「掘性石」與「溪性石」?

    掘性石或溪性石較大的分野在於石皮:

    掘性石:因掩埋於砂土中,受砂土元素的沁染,石皮通常厚薄不一、不透明而且表面粗糙,往內挖卻出現潤透而深色的肉質。

    溪性石:因浸泡於水流中,受溪水沖流滾動,石皮通常薄而微透明、表皮粗糙面較細,往往泡水就可以隱約看到內質。

    □何謂「六德」?

    溫:色澤明朗、寶光內蘊。

    潤:質地油潤、滋糯,滑不留手。

    細:石頭分子結構細密、感覺幼嫩。

    結:質地緻密、堅結、輕擊鏗然。

    凝:質地凝靈、透度高、光澤強。

    膩:上手有出汗的融合感。

    淨:質地瑩潔、純淨、清爽。

    石有六德,這"六德"少了對質地"潔淨"的要求,應該改為"七德"更為完整。

  □何謂「色象」?

    凍石僅依其色澤、外觀形似來命名,謂之「色象」。目前壽山石仍有許多彩石是以色象來命名的;例如:環凍、水晶凍、魚腦凍、桃花凍、牛角凍、天藍凍、蜜楊梅、虎皮凍、金砂地、艾葉綠等等。

    為補「色象」命名之不足,通常還要冠予產地礦洞名,例如水坑桃花凍、杜陵桃花、芙蓉桃花、荔枝桃花;水坑環凍、杜陵環凍、荔枝環凍;水坑魚腦凍、太極魚腦凍;紅花芙蓉、紅花善伯等等。

    □何謂「巧色」?

    壽山石色彩瑰麗,變化萬千,每一塊石都不一樣,因此石雕藝人在創作之前,會通過長時間的「相石」,巧妙利用石材原有顏色,巧雕成與石色類近的作品,謂之「巧色」。例如常將一塊石的紅色部分雕成臉部、仙桃、龍珠、小花等,將黃色部分雕成臉部、瓜果、樹枝、蔓藤等,將黑色部分雕成蝙蝠、蛤蟆、飛鳥、螃蟹、山型等。不過還是要根據石料總體的色澤、形狀來調配,不一定要和實際物品的顏色相同。這些巧色比起不顧色澤加以雕刻的作品,往往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故價值也較高。

    □何謂「相石」?

    壽山石種類繁多,色澤紋理各有千秋,有時又難免會滲雜一些砂團及裂紋,石雕藝人在創作動刀之前,總會對著石料反覆推敲、仔細揣摩,觀察色澤及紋理走向,取色、避格、除砂,按其特點選擇適當的題材,突顯石料本身的潔凈面或特色,對于珍貴的石料,有時會考慮再三,很長的時間不動一刀,這種審慎的創作態度,謂之「相石」或「審石」。

    □「凍」與「晶」的分野?

    壽山石中不透明或在強光下僅邊緣略微透光者稱為「石」,微透明至半透明或石中有大部份含半透明晶體者稱為「凍」,半透明以上或透明感極強者稱為「晶」。這些界定常使用于透明度較高的坑頭凍及高山坑類,但對一些通常不甚透明的石材,諸如善伯、芙蓉、文洋、大山或旗降石等,如果透明度感達到高山石「凍」的等級時,因比較稀罕珍貴,就有可能被稱為善伯晶、芙蓉晶及大山晶了。

    □「蘿蔔絲紋」是什麼色狀?

    凍石石肌中所含的蘿蔔絲紋,在強光下通常呈白色網眼狀細紋,似剛切開白蘿蔔內所含之細肌紋,故名;但也有極少數是呈黃或黑色網眼的絲紋。壽山石種中只有高山係石才有這種紋路,諸如田黃、水坑石、荔枝、雞母窩、水洞高山、杜陵、迷翠寮、蘆蔭等等,只是紋路粗細疏密略有不同,鑑藏家再依其石質、色狀、結度、紋路的粗細、曲直來判定所屬石種。

    在金石刻印家的眼中,一塊石下刀處若含有濃密蘿蔔絲紋的地方,質地通常較軟。

    □「棉花紋」是什麼色狀?

    棉花紋色狀如被壓扁的棉花,連結成團絲狀,這種紋常見於坑頭凍、杜陵及迷翠寮,黑田則偶見。這種紋很類似蘿蔔絲紋,但比較緊密雜亂而沒有條理,僅少數偶呈網眼狀。

    □「雲紋」是什麼色狀?

    雲紋又稱為雲絲紋或雲根紋,色狀如天上的雲絲,連結成平行狀的絲狀,這種紋常見於坑頭凍、杜陵、昌化石及巴林石。這種紋很類似棉花紋,但比較平行而有條理,偶呈圈狀或水流狀。

    □「牛毛紋」是什麼色狀?

    壽山石中有些石種,諸如連江黃、高山石、坑頭牛角凍、鱟箕石、昌化田等多少含有牛毛紋,這種紋大多數色淡灰白,少數黑或其他色,細直平行如牛毛,有時狀如霏雨,比起雲紋稀疏很多,俗稱「牛毛紋」,與蘿蔔絲紋所呈交叉編織成疏密不一的網眼狀紋理不同。

    □「水流紋」是什麼色狀?

    壽山石中有些石種有水流紋,諸如田黃石、坑頭石、杜陵、高山石、巴林石及昌化田等,雖然也有些平行,但呈彎曲狀,如線狀水草在水中之流動狀,故俗稱「水流紋」,這種紋介於蘿蔔絲紋與牛毛紋之間。

    □「甘蔗紋」是什麼色狀?

    壽山石中有些石種有甘蔗渣紋,諸如鱟箕石、水洞高山、不純的荔枝萃等,紋稍粗且直,類似甘蔗肌內所含之直紋,這種紋有些是石肌內的白色結晶砂紋,有時連石面也可以摸得到。

    □「九重粿紋」是什麼色狀?

    壽山石中的連江黃、山仔瀨常含有條狀直紋,紋粗且直,類似民間小吃九重粿,故稱「九重粿紋」。這種紋有時呈排狀色紋,有點近似杜陵的脈狀紋理,只是杜陵的脈狀紋通常彎曲並夾有清晰的透明晶紋,而連江黃、山仔瀨的九重粿紋直而無透明晶紋。

    □「糕紋」是什麼色狀?

    蒙古巴林石、昌化石中多含這種紋,其色狀如粟米研磨成的白糕,濃稠且呈斜流動狀,俗稱「糕紋」。這種紋在壽山芙蓉石、墩洋(二號礦)、旗降石也含有,只是糕紋面較模糊,通常呈靜止狀態。

    □何謂「花生糕」?

    花生糕色狀如搗碎的花生米,呈大小不一的細碎小塊狀,呈靜止狀態。常見于善伯石,至于月尾、墩洋凍(二號礦)也常見,杜陵、尼姑樓、迷翠寮、大山、旗降石則偶見;它雖然也屬于一種石病,但其質大多數非常細密、不像芙蓉的結晶砂屎那樣難以拋光,無損其姿,因此較為一般收藏家所接受,也成為鑒別這些石的特徵之一。

    □「糜乳紋」是什麼色狀?

    糜乳紋色狀是一種細而膨松的乳白點,有些像沈底的味噌湯細點,不連結成絲狀,這種紋也常見于坑頭凍、杜陵及墩洋石(二號礦)。

    □何謂「芙蓉屎」?

    「芙蓉屎」又稱為「臥虎砂」,常見于月洋礦區的芙蓉石中,這種團狀的白色砂塊,經常穿插、夾雜于質地純潔膩潤的芙蓉石中,是一種細密的結晶砂成團組成,硬度高非常難以拋光,相當令人頭疼,因此在取材時,一般都會小心的閃避或予以挖除。

    有時這種結晶砂會分布比較稀疏離散,時有粒點粟起,大致無損其姿,這種芙蓉石的結度也較高。芙蓉屎屬于天然的一種石病,也成為鑒別芙蓉石的特徵之一。

    □何謂「金砂地」?

    金砂地一般常見于善伯洞、迷翠寮、尼姑樓、巴林石、昌化石及江西石等,這種細碎的反光點,應是一種細密的絹雲母礦物;至于坑頭、高山石、月尾紫、金獅峰、吊筧石,所含的黑色金屬砂點如果相當細密,同樣也近似金砂地有反光細點的效果,但所謂的「金砂地」,是否就與坑頭、高山石所含的黑色金屬砂相同,很有疑問,因為善伯、芙蓉石、高山石、巴林石、江西石中偶有反光性的朱砂點,但它並非是黑色金屬細砂,由此可得到證明。

    □何謂「艾葉綠」?

    艾葉綠在古代原是壽山石名貴的品種,因色澤像艾葉而得名,又名「艾葉綠」;宋代曾記載「艾綠」產于壽山數十裏的五花石坑,至于五花石坑真正的礦洞的地理位置,已無從考據,自然也不再有艾葉綠產出;至于是否有傳世舊品,因為見過的人太少,求證相當困難,若有人冒然稱說自己手上的是艾葉綠石,恐怕也是徒惹爭議而已,不如將這種傳說中的品種,當成是壽山名石的一種圖騰,以供後人想像。

    至于現代所稱的艾綠,一般是指月尾綠的一種,不是古代所稱的「艾綠」,不應該混淆。為了與古代的「艾綠」區別,則稱「月尾艾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