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網易博客之藏石齋主]

山坑  除田坑、水坑之外,壽山和月洋許多山頭坑洞所產石材的統稱。品種、數量為壽山石之冠,現在所產印材几乎全部是山坑石。壽山礦區的主要產地是高山,品種、數量又為山坑之冠。月洋礦區距壽山約十余公里,產量較少。兩礦區有眾多坑洞,出產的石材大都用坑洞命名。山坑石質較粗松,微脆,有的則堅硬,間有砂丁。絕大部分含有雜質,不透明至半透明的都不明亮,有多种顏色相混或間夾。

 

                      

 

都靈坑  又作都成坑、杜成坑、杜靈坑。山坑品種之一。距高山約二公里,所產石材質地為山坑中最好,致密晶瑩,有的呈水流紋或蘿卜絲紋。如枇杷黃,色澤僅次於田黃,但無蘿卜絲紋,稱黃都靈坑。掘性都靈坑,質細洁光澤好,外表如田黃,但透明度差。色如紅瑪瑙間有圓點的稱瑪瑙都靈坑。色淡綠如蔥間有砂丁的稱蔥綠都靈坑。黃、紅、白三色的稱三色都靈坑。其它的如蔥白都靈坑、淡灰都靈坑、白都靈坑,都以色定名。

 

迷翠寮  距都靈坑約里許。石質如都靈坑。常為紅、白、黃三色相間,也有夾以小金點的。純黃的較少,略如田黃,但無蘿卜絲紋。

 

尼姑寮 
亦稱來姑寮,產於近都靈坑的比丘尼墓附近而得名。石質不透明,頗溫潤細洁。擊之鏗鏘有聲。有紅、黃、白等色,白色如芙蓉石,以色如瑪瑙為佳,產量較少。

 

蛇  瓠 
產於都靈坑邊。黃色如田黃的為佳,無蘿卜絲紋,半透明。尚有淡灰、淡黃,有的有金沙,以灰色為最次。蛇瓠、都靈坑、尼姑寮、迷翠寮稱為“四姐妹”,都是壽山石中的名貴品種。

 

蘆  陰 
即蘆音。產於坑頭洞相近的溪邊蘆葦深處而得名。石為塊狀,出於土中,半透明。色黃的有蘿卜絲紋,稱蘆陰田,質硬澀。亦有淡灰、淡黃、淡黑等色。

 

鹿目格 
距尼姑寮約一公里。產於泥土中。有多種顏色。老坑所產質地溫潤通靈,近似田坑石,但無蘿卜絲紋。紅色以鴿眼砂為最著名,因其紅地間有藍白點子似鴿眼而得名。不透明。新坑所產多灰色或同各色相混雜,質堅而不通靈,有砂丁。

 

碓下黃
 產於鹿目格洞之下。色蜜黃的較佳,褐黃的為次,還有黑、白、蕉黃等色,不透明,質較細于連江黃。石質地多有白色的點子,俗稱“蝨卵”。還有一种掘性碓下黃,質稍潤。產於碓下坂田的,俗稱“碓下田”,無蘿卜絲紋。

 

                  

 

高山石 
產於高山之麓。這里礦脈交叉,坑洞之多,產石之多,色燦之繁,為壽山之冠。材很大,五彩缤纷,是石雕之优良材料。品位相差懸殊,故被視為劣質礦脈。田坑石的形成,與高山石有關。壽山石的品種名稱很雜亂,為商人根据高山石繁多的品種巧立名稱所至。色白而晶瑩的名為高山晶,淺紅色有如薄紗籠玉的名為美人紅,絳紅色如瓜瓤的名為瓜瓤紅,紫色的名為月尾紫或豬肝紫。高山的主洞是大洞,亦稱和尚洞,相傳為僧人所開采而得名。所產高山水晶凍、高山魚腦凍、高山桃花凍、高山黃凍、高山瑪瑙凍、高山牛角凍等等,與坑頭洞所產的品種名稱相同,顏色,紋理亦相似,但質地之溫潤細膩和透明度都不及坑頭洞所產。

 

掘性高山石 
產於高山附近的泥土沙層里,本是高山礦石,為采石人所沿路丟失,日久而埋於地下者而故名掘性。淡枇杷黃的質較致密溫潤,栗黃色的質較松粗,亦有蘿卜絲紋或粽粒狀紋,可混為田黃,但細潤差得多。桃紅色的,亦有蘿卜絲紋,但更不及色黃的。

 

                

 

水  洞 
為高山洞坑之一。有一種,紅黃兩層結构,界線分明。紅色較細洁透明而似瑪瑙,黃色的則粗松,打磨而不亮,但透明度极高。印材制成上端紅下端黃,經擦油則晶瑩,油盡又复原狀而無光澤。另一種,全透明如白水晶,質松軟,指甲可刻,磨不亮。

 

白水黃 
產於高山前。色黃而純凈的為佳,多裂紋,質不明潤。白色的久浸於水變為淡黃色,不受刀。

 

月尾石 
產於月尾溪而得名。不透明而有光澤,較高山石為重。以透光清紫而純凈無砂丁的為上。色紫如豬肝的稱月尾紫,色綠的稱月尾綠。大塊難得。

 

艾葉綠 
亦稱艾綠。不透明。色較艾葉艷麗。上品投於清水中略遜於翡翠,青翠欲滴。以全綠而無雜質者為最珍貴,是壽山石的第二品。大部分綠色夾生在灰白色的石塊中,有的作帶狀、塊狀分布。質地較粗而有晶粒。

 

拷栳山 
山形如拷栳而得名。多花紋,質粗而脆的稱花坑。有透明與不透明相混雜及全透明之斑點,有粉地而散布橙黃、艷紅、灰或天藍色斑點,呈五彩狀。質地較粗硬如新坑昌化石。

 

寺坪石 
產於壽山廣應寺周圍。相傳早時石坑眾多,很少有人開采,廣應寺僧四出采取佳石攜回寺中,除制作念珠外余都棄之於寺內或寺之周圍,日久堆積,所棄都是佳石。明洪武年間,寺被火燬,石沒入土內。石農於故址開掘,隨地皆有,渭之寺坪石。石質溫潤古朴,壽山石的各品種如田黃、艾葉綠、芙蓉等都有出產。

 

老  岭 
在高山之北約數里處。以青色、綠色、黃色為主。青色稱豆青,有光澤近似青田石。綠色的稱綠縞老岭,黃色的稱黃縞老岭,微透明而有老虎皮縞紋。色青翠欲滴,較透明而細潤的稱老岭晶,极少見。以綠色和黃色的為佳。附近大山亦產石,色質与老岭相同。

 

九茶岩 
又稱猴柴磹。質微透明,純白的很明潤。色黃而純凈的很少。豆綠色的稱豆青綠。灰白而微黃間有檳榔紋的叫豹皮凍,但不透明,美其名而已。以花紅色居多,質粗糙,秋冬時石易開裂。

 

奇  艮 
又稱旗降。產於北本山中,半透明,勝過老岭。大多是紅、黃、白三色。黃的光彩奪目。白的日久后會泛色。以珊瑚紅者為貴,次為橘皮紅、粉紅、粉白。也有三色相交雜如瑪瑙的。外黃內白的稱金包銀,外白內黃的則稱為銀包金。質地都堅硬,尚可受刀。

 

黨洋綠 
又稱墩洋。產於黨陽鄉。石質如老岭而較潤。以綠色如雄鴨翼的為佳,故又稱雄鴨綠。也有淡青色如青田石的,質粗糙,受刀較青田石差。

 

獨  石 
類似掘性石。脫离礦體而經過地質變化被埋於土中,都獨立存在而得名。所產沒有產地礦脈特徵,有全透明如凍的,也有不透明的其他石質,顏色多種多樣。

 

果  洞 
有色黃如卵和灰白二種。質粗劣堅硬,有砂丁,不透明,不受刀。

 

金獅峰 
在高山東北之月尾溪。質堅硬,無光澤。有紅、黃二色,黃的如田黃但不透明,無蘿卜絲紋。紅色的不活泛。

 

馬頭艮 
在高山西北。質硬糙多砂丁,不透明。色如鵝卵的較佳。也有帶灰和豆青色的。

 

吊  筧 
又稱吊肯、豆耿。在高山東北。質略堅而粗,不透明,光澤差。色黑間灰白的居多。

 

                   

 

雞母窩 
質粗糙,不透明而光澤差。以黃色為佳,紅白次之。不易受刀。

 

飯洞岩 
與野竹桁、果洞、雞母窩、水蓮洞相近。質粗糙而有砂丁,不透明或略透明。有黃、白、紅、灰、深黃等色。灰地間黃斑、灰地間黑色如長形紋的叫虎皮凍,微透明有光澤。以色淡黑有紅血絲,紋如牛角的為佳。純黑的次之。

 

三界黃 
紅、黃、白三色相間而以黃為主而得名。質粗劣,不透明,不受刀。軟黃而純凈的較好。

 

連江黃 
在高山東北,因近連江縣而得名。石質細堅帶脆,有層紋,俗稱九重粿紋或臥虎粒砂,不透明,有光澤。石地常呈网紋狀間有青色裂痕,色分微白及黃,黃有深有淺,形成一層層。近處雞角岭亦產石,質松有裂痕,稱雞爪痕,以白色居多。而山井籟所產質粗脆,易裂開,以黃色居多。

 

柳  坪 
石質粗松,不透明,有紫、白、黃、青等色,以紫色居多,故稱柳坪紫,色如豬肝。

 

松坂岭 
以色如馬肉紅為上。也有豆青色中間雜紅、黃的。石質不透明而多砂,粗糙不受刀,

 

野竹桁 
近飯洞岩。質堅粗,不透明。白、灰、黃三色,黃色居多,石地有白碴點。

 

             

 

芙蓉凍 
產於月洋鄉之月洋山,以將軍洞所產為主。石質細膩溫潤、凝结、微透明至半透明,偶爾有可鑿得開的大粒砂丁〔俗稱綿沙〕,是芙蓉石的特徵。為壽山的优良品種,與田黃、昌化雞血稱為“印石三品”〔也有稱田黃為石帝,芙蓉為石后〕。山坑石以此為最佳。白色居多,純凈的世稱白芙蓉或白壽山,半透明如蜡,色有藕尖白、粉白、月白及豬油白之分,以藕尖白及月白為貴,粉白、豬油白次之。

 

上  洞  亦產芙蓉石,但質較粗,遜於將軍洞之芙蓉石,亦以白色為主,微透明。為區別於將軍洞所產故稱。

 

半  山 
在半山附近。石色白中帶青,石質地有青色斑點或結晶透明點。質比半山堅硬略粗,打磨后有點粒凸起於石面。老坑半粗則近似芙蓉石。

 

綠箬通 
與將軍洞相近。佳者同如半山。較芙蓉石粗糙。色青中帶綠而似青田石。石色不勻凈的往往雜有細砂或石地呈瓦礫狀。

 

竹頭青 
在竹頭窩。質近綠箬通,微透明。色青而偏白的為佳品,略低於上洞所產。

 

溪卵黃 
產於月洋鄉之月洋溪。古人采芙蓉石時,殘快被投入渚溪,經溪水沖刷撞擊后成鵝卵狀而得名。石質半透明,因外表受長期水浸,成外黃內白如黃水晶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