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產於坑頭溪及壽山溪沿岸兩旁水田底下之古砂土層中,因掘自田地底且多為黃色,故名之為 「黃田」或「田黃」。
田黃石的形成,應追溯自數百萬年前,因為地殼變動及大自然的風化、侵蝕,使部分礦石自礦床剝離而散落,經風雨的沖刷而滾落溪澗。再經過多少萬年的沖刷和沉積,復因溪水縮減,使溪床裸露而漸漸為砂土層所覆蓋,這些礦石在受其周圍土壤、水分及溫度等因素影響,使其本身所含礦物質產生變化,而生成了「外濃內淡」或「外淡內濃」的特有色彩變化,並且產生石皮及沁格(格紋)。因此造就了世人爭相擁有的「石中之王」—田黃石。
田黃石因其長年受溪水沖刷及田土的滋潤,較一般礦坑石更加溫潤凝膩。又其因係獨石散落於田地底,無坑無礦脈可尋,不但產量甚少,且欲求其材巨又方者實為罕見。由石農挖掘田黃前,要先拜天祭神,挖到田黃石後,更要焚香擺供謝天地,甚至擺酒宴慶賀一番之慎重,可見「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並不誇大。是以被收藏家視為珍寶,清朝年間更是上貢朝廷的珍品。清毛奇齡【後觀石錄】載︰「每得一田坑,輒轉相傳玩,顧視珍惜,雖盛勢強力不能奪。」,其受寵愛的程度可見一斑。
田黃石的產地,分為上、中、下坂。距離壽山村東南約 二公里 的地方,有一座山峰名「坑頭占」,坑頭溪從其山麓發源,自源頭往下流至大段時,與大段溪在此交會,此段即石農所稱的「上坂」。自大段往下至大洋溪交會處,稱為「中坂」。從大洋溪交會處沿壽山溪往下至碓下,稱為「下坂」。繞過壽山村內外洋的中坂段,由於地處村中,開挖方便,經過數百年來的挖掘,如今再也難以挖出成材的田黃石了,甚至連拇指大小的田黃仔都難得一見,石農們不得不往下游發展,另闢石源。因此,重新劃分了上、中、下坂的範圍,上坂段維持不變,中坂及下坂(即大段至碓下)合併為中坂,碓下以下至結門潭稱為下坂。
田黃石依其色澤區分,可分為黃田(習慣上多稱「田黃」)、白田、黑田、紅田、花田、灰田、烏鴉皮田、銀包金田、金包銀田等。黃色的田黃又依其黃色的深淺濃淡,再區分為黃金黃、橘皮黃、桂花黃、枇杷黃、熟粟黃、桐油地等多種。另外田黃石中有質純而通靈者稱為「田黃凍」,質粗不夠通靈者稱「硬田」,還有「擱溜田」和「溪管田」等。
【銀包金田】田黃石中有一種肌裡為黃色,而外層為白色者稱之,這種石多產於壽山溪迴龍一帶的白沙土層中。
福到眼前薄意/圖1右側有紅格/16克
招財進寶/15克
薄意雕/10克
招財進寶/石拓20年前作品/26克
劉海/16克
踏雪尋梅浮雕/8克
漁翁薄意雕/有較厚的石皮.強光下仍可看到黃色的肌理/9克
松下二老薄意/10克
梅花薄意雕/外淡內濃.石皮淡黃/11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