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的原始手工
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人”遺址,和距今1萬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遺址裡,均發現有用“玉髓工具”制作的石器。
東北曾發現很多用“玉髓”制作的制玉工具——“刮削器”(稱細石器)。
研究紅山文化的原始制玉工藝、工具和制作方法。特別要注意作品的原始手工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法的工具痕跡,如開片、切口、鉆孔、雕刻、研磨、打洼、拋光所留下的蛛絲馬跡。
例如:原始先民用瑪瑙、水晶、玉髓等制作的工具打出的“馬蹄孔”與用現代金屬工具“絲錐”打出的孔內“螺旋痕”是不同的。前者是不規則不等距的,后者是規律而“等距”的。
紅山文化古玉在史前古玉中,雖說每一件作品制作加工都耗費了漫長的歲月,非常精美,但細心觀察,大多器物的磨光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不規則的刮削痕跡在放大鏡下十分明顯。
紅山古玉原始加工的掛洼工藝是用鋒利堅硬的刮削器手工刻出橫向凹洼,然后再用“水砂”順向研磨。觀察真品的打洼痕跡是二次加工而成,有不規則的石器刮削底,同現代工具的銼磨痕有明顯的區別。
紅山文化的黑漿
紅山玉當中,假如有漂浮的黑漿,這種有漂著黑的地方,它是從內部自
然漂出來的。
有的感覺像我們吃的糖葫蘆表殼那層糖,較為濃稠,
有的像墨汁潑到毛面的水泥地面上,乾了,較為薄淡。
●●●
對於玉身上呈現的類似于被火燒過的黑色印跡,曾經有專家認為是火燒祭
祀所留下的。但是鑑定專家張壽山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那些黑色印跡
應該是因為年代久遠而形成的沁色,因為在8000多年前火燒祭祀還沒有出
現。
紅山文化的女神崇拜
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是母系家庭氏族,男人沒有家庭責任,不
幹活,頂多在家裡照顧姐妹所生的小孩。舉凡耕作漁牧砍柴做
飯,都是女人家的事。在這母系社會裡,女人是強者,是氏族
的主宰者。
紅山文化的權杖首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五、六千
年,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和遼寧、河北、吉林三省的交接地帶。
因1935年日本考古學家在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發現到史前遺
蹟,爾後因中日戰爭,使這一帶的考古工作停頓下來。20年後
中國大陸學者在遺址所發現到的各式文物,其中又以雕琢生動
又自然的玉器最為出色,1954年將此史前遺址正式命名為「紅
山文化」。
據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為母系氏族社
會結構,是女性血緣群體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
以牧、漁、獵並存,延續時間長達兩千年之久。
學界目前已普遍認為牛河梁出土的玉人代表了一種巫人,
玉人的主人是主持各種祭祀活動的專職祭司——巫師。也有人
稱之為“紅山薩滿”。
而巫師或薩滿在行巫術的過程中,則會經歷:
靜坐—神靈附體(昏迷狀態)—
作法(遊動昏迷狀態。神靈代言人)—
平靜(逐漸恢復正常狀態)。
這個神器玉坐人似乎是巫師在進行巫術過程中的一個狀態。
是一種較為平靜的狀態。
同樣赤裸身子,戴上了權冠和大眼面具,
權冠和大眼面具是他們的主持各種祭祀活動一個道具。
紅山文化的裂紋重合
合,指的是綹裂與石紋沁色與玉皮相接處是完好的。表面肉眼看,有裂紋,有
沁色,但用放大鏡一看,表面油光潤滑,因為裂紋的表面已經在土裡又重新被
各種物質侵蝕,重新長好了,所以這個時候看到的沁色和裂紋,都是入到玉身
甚至玉骨的,至少不會在玉皮地方發現裂紋。做假的話,要從表面染色,而且
是剛炸開的裂紋,表面是看不到裂紋「合」的現象的。
●●●
紅山古玉真品的沁裂內,多有玉中年久的醬色“沁漿鈣化物”,把沁裂、沁孔“封
閉”,呈現出重色凝固條紋,人工鈣化的偽品則沒有此現象。
紅山文化的網格紋[「非」字紋]
頭冠凹溝中間有淺淺的網格紋.如不仔細查看很難辨認出來.這與三星它
拉“C形”玉雕龍額上及顎底之網格紋相似。這些都是史前紅山文化玉器上的
特徵。
●●●
溝就是紅山特有的「壓地成窪」的「瓦溝紋」,這個需要仔細看書、看圖樣、
看實物體會,總之,是很柔和的一種溝紋,不銳不直,溝與地接觸的地方很圓
滑自然,感覺不出生澀,一些掛件的「非」字紋是看不到的。